健身是一門宗教,「自我成就」是最大的宗教信仰|GymSquare

2020-12-11 GymSquare精練

健身是門宗教。

編譯/嶽靚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本文編譯自The Atlantic《The Consumerist Church of Fitness Classes》,作者Zan Romanoff,GymSquare有所編輯。

雖然信奉宗教的人不多,但健身房的宗教,讓每一名健身者成為虔誠信徒。

他們上癮於高強度HIIT時,爆發出的強悍力量,也熱衷於在瑜伽操房,享受冥想時的寧靜。即使是疫情期間,也必須從健身房租賃器械,把健身作為每日朝聖的對象。

這種「宗教現象」,實現了難以置信的會員粘性。無論是SoulCycle的用戶多為教練的忠實粉絲,還是說CrossFit的訓練成癮率一度達到5%。

是什麼讓健身成為宗教?大概率為「自我成就」的宗教信仰。

在健身房,每一名健身者有同樣的信仰——苦難成就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不局限在身體健康和外形吸引力,也有持久的幸福和滿足感。

如何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將健身成就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

比如以「Find Your Soul」作為品牌願景的SoulCycle,強調健身房的自我成就可以被複製到生活工作中;而CrossFit每一家新店的老闆都需要提交一份申請信,闡述自己被CrossFit改變的人生。

其次,也在於嚴苛訓練在自我成就中的作用。訓練強度既令會員專注當下,以保證鍛鍊的精神體驗,又是令健身房區別於廣場上佛系運動的身份象徵。

然而,把健身作為宗教也是把雙刃劍。

健身宗教的狂熱在幫助改善健康的同時,也傷害了更多人的身體。對高強度訓練的執著,讓很多人面臨諸如橫紋肌溶解的受傷風險。控制宗教狂熱,是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

社群健身,

完整的宗教體驗

宗教是對人的終極關懷,來自存在主義學家蒂利希的觀點。

儘管美國皮尤的一項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脫離傳統宗教組織( 無宗教信仰的成年人佔比,從2007年的16%上升到2015年的23%),但他們尋找別的終極關懷與精神體驗的腳步沒有停止。

在探索的過程中,健身房是個備受歡迎的宗教場。

原因是它模仿了傳統宗教的形式。其中就有健身團課,是健身房中最符合宗教體驗的現場。

比如,人們知道當晚誰將主持儀式,也能預想從儀式中獲得的積極改變。他們著裝相似,能叫出彼此的名字。根據命令,人們進行一系列非日常動作以示敬仰,比如雙手交叉,跪趴在地。

具體來看健身這門宗教:

首先,它創造了社群。每個人有共同目的、歸屬感。比如全球超15000家門店的CrossFit,就要求課堂成員相互了解,在某名會員沒有按照約定前來健身時,喊出此人的名字。

真正吸引會員的東西,是健身的社群性質。」 Sam Rypinski說。他是洛杉磯健身房EVERYBODY的運營者,該健身房秉持多元、包容的價值觀。

「我們生活在黑暗中彼此獨立被技術隔離,也不和其他人互相聯繫。因此,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突破這種現狀,會員將願意停留健身房。」

其次,對比單獨鍛鍊,團體課程還有一些具體「規範」,包括規定到達時間,指派教練作為組織領袖烘託氣氛,要求成員按指令完成動作等。

例如,SoulCycle操房中的「勵志格言」,能將新騎手們瞬間變成一個整體,通過「在衝刺中找到自由」達到儀式的高潮。

除此以外,沉浸式的鍛鍊還可以獲得極致的精神體驗。

精疲力竭時做著重複的動作,會形成一種運動員們經常探討的一種流動的境界。人在這種境界下如同進入一種超然的空間,好似遊到靈魂深處,也似脫離了本體。

而有時,健身課會製造這種狀態,以幫助學員獲得特定的精神鍛鍊。

比如產生於20世紀初期的現代瑜伽及其「打坐冥想」的概念,是西方健身文化和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印度宗教傳統的融合。它的設計目的是使用「境界」將人們引入冥想狀態實現心靈淨化。

自我成就,

健身的宗教信仰

一個成熟的宗教包括三個層面:教義、教儀、教團。

在社群(教團)與課堂體驗(教儀)之外,健身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信徒更依賴於它的核心教義——苦難成就更好的自己。

健身對於身體健康的正面影響已無需多言,因此比起僅關注身體的健康和吸引力,健身宗教更願意去強調精神層面的成果去提升自己的崇高性:更好的自己還包括獲得更廣博、持久的幸福和滿足。

如何做到這一點,更需要將健身成就與生活成就緊密結合在一起。

深受碧昂斯喜愛的SoulCycle明星教練戴維斯說:「吸引人們進入SoulCycle的是對自己變得更好的渴望」。因此,她幫助會員看到他們設想中的更好的自我:一個不怕挑戰和不斷突破的人。

但如果從未成為過更好的自己,又如何去將其具象化呢?

戴維斯因此提出健身是需要有信仰。「SoulCycle是關於對自己的信仰。因此,如果還沒有看到更好的自己…但是有信心並且相信它就在那裡,就是達成的關鍵。」

CrossFit對於新加入的加盟商,在「更好的自己」上有更實質的要求。

如果有人想開設自己的CrossFit場館,那麼除了申請表之外,他還需要遞交一篇文章,說明「CrossFit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你為什麼想要成為老闆以及你想要達成什麼?

他們本質上想看到你的人生如何被CrossFit改變了,而你又想如何用CrossFit去改變其他人的生活。」 哈佛大學神學院的Kuile解釋說。他是一名自稱在瑜伽中才獲得了神性體驗的基督教徒,出過一本研究包括CrossFit、SoulCycle在內的類宗教組織的研究論文。

與此同時,健身宗教也宣傳,只有通過苦難才能達成自我成就。

苦難在健身的語境中意味著持續,高強度鍛鍊,需要通過對抗身體的惰性、疲憊去實現。

本來,健身房趨向於高強度課程的部分原因是為了保證精神體驗。運動為忙碌的大腦創造了空間,幫助從外部信息流中逃離,以及暫時停止無盡的思考。在進行艱巨訓練內容時,人們沒有餘力來產生複雜的想法。

因此, 「更好、更強、更快、更多」的口號時常響徹在SoulCycle教室中,類似的激勵也體現在CrossFit的「不懈、追求極致」,以及在Barre項目和自由搏擊類中。

每個健身房都有一個共同的承諾:體型會變小,世界會更寬廣,生活會變得更好,但前提是要經過艱苦的運動。

要獲得這種體驗,高強度訓練是一種方法,但並不是唯一的。例如,通過一些舒緩的戶外運動,例如太極拳,也可以獲得某種精神體驗。

然而,由於這些運動中沒有太多的利潤,所以並沒有進入宗教的關注範圍。

健身過度,

宗教狂熱的風險

隨著健身宗教的廣泛傳播,宗教狂熱也引發了健身過度的問題。

雖然保持宗教信仰,對健身房獲得會員粘性有利,但對尋求實際的精神健康卻較為不利。例如,在會員感到疲倦時,內心的熱情仍驅使他們來到健身房面對強度挑戰,這時的熱情很可能成為一種導致受傷的不利因素。

甚至說,會員傾向過度健身時,教練往往需要斟酌自己的激勵口號。

但是在信奉強度至上的健身文化中,人們很難停止自己的腳步。

瑜伽教練Caleb Aschkynazo曾經叫停過度訓練的瑜伽習練者,但他現在停止這樣做了,原因在於會員難以理解。

原因在於,健身與生活方式和個人形象的消費審美狂熱緊密相連。比如運動裝備是中產階級的體現,工作之後健身顯得較為體面。因此,也更容易投入在高強度健身。

或許只有當真正面臨過度健身帶來的健康問題時,健身宗教才可能意識到信仰本身的危機。

但這並不會影響更多人身在其中的體驗。耳畔接受簡單直接的指令時,只會關注自己的雙手、肌腱、心肺。在健身房中,深吸一口氣,世界看上去既殘酷卻也簡單的很美麗。■ GYMSQUARE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有宗教嗎?
    總之,於楊慶堃而言,這兩類宗教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人們用「宗教」一詞來稱這些現象是合理的。楊慶堃所糾結的「宗教」分類,說白了就是,硬要將中國社會的信仰體系(包括民間信仰和儒家思想)塞入「宗教」這個舶來品,到底合不合適?事實上在民國以前,中國的「宗教」這個詞,並不表達現在的這樣的意思。03.從西方到世界:誰在定義宗教?
  • 「原創」中國共產黨員為什麼不可以信仰宗教?
    宗教的很多內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比如佛教有些道理是講究「親證」的,什麼叫親證?就好比是桃子的味道,只有吃的人才知道,沒吃的人無論別人怎麼給他講,他都是無法理解的。同時,宗教的有些道理,由於不同人的智力水平不同,也不是每個道理都能讓所有人聽懂的。正因為宗教有這類特點的存在,就使得它不利於帶隊伍,不利於保持隊伍思想的高度一致性,不利於形成最大合力服務社會。
  • 宗教信仰最卑鄙的手段
    但漸漸地,我從一群領導群中聽到這樣的聲音,說:「長老教會青年只會唱歌,不會祈禱,也不會讀聖經。」我還曾為此感到相當地自卑,而產生一股想要離開長老教會的念頭。無欲則剛,長老教會的信仰非錢可動搖1970年,有四位當時就讀神學院研究所的學生:林弘宣、陳南州、謝叔陽(南神),和鄭信真(北神)等四人聯手推出「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
  • 文明6宗教不再雞肋將可宗教勝利 文明6宗教系統一覽
    ,只要令全世界所有勢力將自創的宗教視為主流信仰即可宗教勝利,你現在可以生產單位挑起宗教戰爭,本文帶來文明6宗教系統一覽。   文明6宗教信條一覽   文明6宗教系統   遊戲開始後,文明會通過積累 信仰 首先產生原始的圖騰崇拜(原始的宗教)。這一行為和宗教分離。
  • 淺談宗教信仰
    昨天探討了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不說宗教信仰。首先,回顧一下昨天分享的觀點,便於新接觸的朋友理解。人是肉體與精神的結合體。這個精神,醫學上稱之為「經絡」,「經絡」的複雜運轉,即為心理活動。保證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提高生命能量,活出精、氣、神。說到提高生命的能量,也不得不提宗教信仰。凡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
  • 宗教對人生與社會的意義
    對我而言,我的信仰是一套世界觀,我透過自己的信仰看這個世界,解釋這世界一切美善以及醜惡的現象,也在這一切當中看見意義與盼望。但我今天並不是要跟各位分享我自己的信仰。今天的題目是「宗教對人生與社會的意義」。我們要討論的不是特定的宗教,而是廣泛意義上的宗教,儘管終極而言,每個宗教都是獨特的,每個宗教對於人生與社會的意義都不一樣。
  • 哲學科學宗教的關係
    科學給我們的是一套針對客觀實在的工具,恰如斧頭刨子,想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取決於自己的意識,而不是工具。當然還有其它工具,事實證明還是科學好用。因此,我認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在於科學和道的差異,而在於古希臘奠定的以柏拉圖為核心的和以先秦文學為開端的一系列道。這樣的東西我統稱為哲學。
  • 【宗教社會學】渡邊浩:從「Religion」到「宗教」
    ⑦先行研究較多,如:鈴木範久『明治宗教思潮の研究——宗教學事始』(東京大學出版會、1979年)、磯前順一『近代日本の宗教言説とその系譜——宗教·國家·神道』(巖波書店、2003年)、林淳「宗門から宗教ヘ——「宗教と倫理」前史」(池上良正ほか編『宗教とはなにか(巖波講座宗教第1巻)』巖波書店、2003年)、島薗進『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宗教」概念の受容」(島薗進ほか編『〈宗教〉
  • 作家與宗教:作家們的宗教信仰
    那麼,作家們的宗教信仰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古代作家大抵服膺儒家(畢竟是封建統治的權威理論),而「子不語怪力亂神」。信仰佛教或者是深受佛家文化薰陶的也不在少數,如王維、蘇軾,還有些詩人本就是僧人(如寒山、拾得,據說在國外知名度更大,近代較為知名的則有李叔同弘一法師和蘇曼殊)。
  • 讀《宗教社會學》有感——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本人即是對於這部分的內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故有小小的體悟,宗教信仰在人類社會中究竟產生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影響的,有必要對其進行梳理一般。 一、宗教產生的必然性宗教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必然的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的意識形態。宗教的出現同時是一種必然的文明現象,是人類的生活及心理的必需品。
  • 一文讀完2020健身行業大事記|GymSquare
    按照「健身房運營精細化」、「健身教練職業化」、「健身消費新浪潮」三個重要趨勢進行歸納。 在這個2021年的開端,我們先對2020年健身行業發生的一切,做個簡單回顧。 首先,採取尋求政府補助、調整薪資結構等措施是很多人的共識,他們的共同目的是為了「開源節流」。 其次是從零到一開闢線上新市場,比如以樂刻和超級猩猩為主的兩大健身房品牌,陸續上線了「訓練營」、「直播健身」等產品。線下健身房,在線上幾乎重新開闢了戰場,而這也推動線下門店開始重視線上運營。
  • 科學,宗教,與信仰
    舊文提到,在尋求心理疏導的時候,求助於宗教也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我坦白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對於那些虔誠的信仰者,我也表示尊重和理解。現在有些國內的科學家也開始信奉宗教,我覺得信仰自由其實也可以寬容一些,信仰宗教與科學研究真的可以不衝突,但因宗教而拒絕科學,否定科學,是非常糟糕的。原本可以用科學解釋的範疇,非說科學是錯的,非要用宗教解釋,這就不合適了,這就是迷信了。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一、信仰信仰一詞最早出現於佛教唐譯《華嚴經》。基本解釋:對天地及祖先的信奉和敬仰。對佛、法、僧三寶之崇信欽仰。哲學解釋:一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為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信任。
  • 【焦點】評黃應貴主編:《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
    其一,本書主題「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系涵蓋範圍極廣之通稱指涉,七位作者或就特定的神祇信仰,例如媽祖、聖母瑪利亞,或新興的宗教現象,例如民間信仰場域中的品味社群、乩童與卜杯、魯凱人的喪葬實踐等,進行深度的個案研究。他們的子題容或不一,但卻不約而同的觸及宗教融合、跨地域與再連結、宗教個人化、「宗教」當作有效的分析範疇等宗教研究核心問題。
  • 黃應貴 | 對《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書評的回應
    正如 Lyotard(1984)所說,網際網絡的革命不僅造成知識的追求上,已經不再以追求「真理」為目的,代之以「有效」外,資本主義興起以來所建構的社會類別,如政治、經濟、宗教、親屬等,早已相互滲透而糾結在一起。故若要重新確定一個公認、可資辨識的「當代宗教」面貌,確實得面對本體論的問題。
  • 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全文)
    全文如下:  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6年6月  目錄  前言  一、新疆的宗教歷史  二、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  三、滿足信教公民正常宗教需求  四、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五、開展宗教對外交流  六、防範和打擊宗教極端
  • 客廳才是女性健身的天堂|GymSquare
    但2000年前,女性在家私密健身是被迫無奈的,真正淑女不應該出現在肌肉汗水的健身場。從近現代開始,女性在家健身呈現時髦風潮,甚至形成最早的家庭減肥「種草」。到現在的雲健身環境下,女性健身意識覺醒,取悅自我是她們的內生動力。
  • 為什麼印度信仰宗教的人那麼多,卻依舊遍地「騙子」?(一)
    本文共計:2237字,3圖閱讀預計:6分鐘為什麼印度各宗教虔誠的信徒那麼多,卻遍地滑頭騙子?
  • 傳統宗教·新興宗教·邪教
    近幾個月來,隨著揭批「法輪功」鬥爭的不斷深入,人們對這一非法組織的邪惡本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由於報刊上不斷出現與宗教知識相關的內容,因而也時常有人向專門從事宗教研究的學者「討教」,希望澄清一些認識。目前,人們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法輪功」與宗教的關係問題。
  • 再談高校宗教信仰問題與宗教學教育
    世界宗教的發展也表現為多元複雜的特點,宗教存在的形式多樣化,傳統宗教欣欣向榮,新興派別層出不窮,某些邪教派別對社會造成了深重的危害。「繁榮」、「多元」、「複雜」的宗教狀況,影響了我國宗教生態的變遷,也使得我國高校的信仰形勢變得非常複雜。高校信仰者的人數、信仰程度、對宗教的認識、信仰的方式、信仰群體的活動等等,呈現出複雜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