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2020-12-12 以科學的方式學數學

數學教學設計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的學習為平臺,以學生的學習的結果為依據的一個動態過程。其核心理念是促進學生的學習,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各種學習理論以及數學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是數學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現代的學習理論中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主要包括桑代克的試誤學習理論、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和斯金納的操作學習理論。儘管他們對學習的研究與解釋均不同,但他們對學習的認識本質是一致的,即學習是在一個特定的刺激與一個特定的反應之間建立聯繫的過程。但刺激與反應之間聯繫的建立過程,各家的觀點是有區別的。桑代克強調刺激與反應的聯繫要通過試誤的方式進行。巴甫洛夫強調條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繫的形成是通過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刺激的多次配對引起的。而斯金納則強調強化刺激對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繫的強化作用。桑代克的試誤理論對認識數學問題的解決思路探索過程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為洞察數學符號學習的本質提供了理論框架。而斯金納的強化學習理論則對數學練習的教學,化解難點,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均有直接的指導價值。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主要包括格式塔頓悟學習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和加涅的積累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者在研究人的學習時撇開了意識的作用,只關注環境刺激如何引起人的行為的變化,忽略了人類認知的內部心理過程。我們指導意識具有認識的功能,具有目的性,具有情感因素,能區分我與非我,它對學習有重大的、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而認知主義者則克服了行為主義者的這一缺陷,將心理過程與外顯行為的研究結合起來。他們認為,學習不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簡單的連接過程。但他們對認知結構的形成的觀點是不同的。格式塔學派強調通過頓悟,即知覺重組來構造完型。布魯納主張學習者通過認知操作,即動作表徵、映象表徵、符號表徵,採取發現學習的方式來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奧蘇貝爾強調有意義學習,通過同化來發展認知結構。折中主義者加涅則提出了積累學習模型。

格式塔頓悟學習理論能使我們透視數學問題解決過程的本質;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對訓練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培養創新意識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理論能使我們理解區分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加涅的積累學習模型和信息加工理論為數學教學設計提供了直接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專業理論 | 教學理論與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正是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它把教學理論研究的重要範疇即教師、學生、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方法和教學原則等要素都置於系統形式中加以考察研究和應用。 其次,古今中外教學理論的研究和發展為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科學依據。
  • 什麼是數學的教學設計
    數學教學是強調數學素養,不是強化應試訓練;是以過程為核心,不是以結論為核心;是展示思維過程,不只是傳授數學知識理論。那麼如何備好課呢?數學備課問題,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數學教學設計的問題。我們應該做到:1、洞察數學教學的本質;2、了解數學教學設計的理念、思路、理論依據;3、理解數學教學三維目標設計的內容,能清楚區分三維目標的層次;4、了解教學內容分析和學生分析的思路;
  • 基於深度學習的高中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研究
    提倡單元教學設計。如何突破單元教學的重難點?提倡深度學習。SOLO分類理論是澳大利亞彼格斯((J.B.Biggs)和科利斯(K.F.Collis)教授創立的一種學生學業評價方法,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特徵的質性評價方法。
  • 十大動機理論及其對教學設計的啟示
    教學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教師教的質量,而且還取決於學生的認可,在教學設計中應將學生的學習動機納入思考範圍。研究動機理論可以為教學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    期望理論給我們教學設計的啟示是,首先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提高目標的綜合效價,使通過實現目標本身可以滿足學生的某種需求,增強目標的內在價值,其次,在制定目標時,要確保目標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並要增強學生對於目標實現的期望概率,即增強其實現目標的自信心。換句話說,一方面我們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去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 基於計算機技術的數學教學方法:CBM教學理論
    從火箭發射到股票市場,人類社會最驚人的創舉大都由數學支持,可以說數學在推動社會進步與科學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實中,許多人卻並不喜歡數學,中小學課堂的很多孩子們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反感。康拉德·沃爾夫拉姆(Conrad Wolfram)是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數學教育改革的主要倡導者,他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部分原因在於當前的數學教育太過於注重計算,不但沉悶繁瑣,還與我們實際生活毫無關聯。對於當今數學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康拉德呼籲:"停止去教如何計算,開始教真正的數學!」
  • 【PBL教學設計】數學教學與項目式學習
    無論是從我國新課改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要求還是人類社會發展走向下的未來人才篩選標準來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都不能止於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或傳遞者的單一角色,而要從當下起銳意提升新時代核心素養,以期未來開拓人類社會發展的新邊界。
  • 高中數學單元教學設計案例研討活動
    👉通過專家講座,明確基於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學科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框架和要點,為高中數學教師開展主題(單元)教學設計提供指導。👉通過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說課展示、點評及與專家的交流互動,提供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案例,為即將使用新課標教材的各省市高中數學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鑑。
  • 中小學數學遊戲化教學的設計原則
    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喜歡課堂歡樂的氣氛以及豐富多樣的畫面內容,所以將在教學中開展遊戲化教學。通過文獻,筆者總結將遊戲化應用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對其進行教學設計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四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積累-些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 所以在基於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教師要善於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身經歷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中的教學活動形成掛鈎,使學生充分積累「數學化"的活動經驗,並開展有效的生活化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真正的體驗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 認知負荷理論與教學設計
    認知負荷理論於1980年代作為一種教學設計理論被提出。在提出該理論之前,我們對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已經非常了解。但認知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有限,教學中絲毫沒有用到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的特點。相比之下,認知負荷理論強調,我們接受的所有新信息首先要通過容量和持續時間受限的工作記憶處理,然後存儲在無限的長期記憶中,以備後用。
  • 反證法的理論依據是逆否命題嗎?
    平面解析幾何的思維特徵與研究方法不等式活學活用,這兩種方法你一定要看看任子朝等 | 高考文理不分科後數學科考試內容改革研究(更多解題方法歸納總結合集歡迎點擊推文下方連結)1 反證法的理論依據是逆否命題嗎
  • 高二數學教案:《導數的幾何意義》教學設計
    高二數學教案:《導數的幾何意義》教學設計 2018-11-21 16:18:08 來源:網絡整理
  • 對高中數學新課標教學設計的幾點認識
    因此數學教學也要緊密圍繞此四大支柱進行設計。一、教學設計應有利於讓學生學會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才能納入其認知結構中,才可能成為下一個有效的知識。傳統的課堂設計,常常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記,教師考,學生背。」在這樣教學下,學生機械被動地學習,不能主動對話、溝通、交流。
  • 2020最新,關於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選題和設計依據的思考
    ,筆者相信,經過校賽→市賽→省賽→國賽,外加網評環節的篩選,參賽的各位老師,對於教學,甚至是信息化教學一定會產生不同於賽前的認識和見解,這也正是鼓勵各位老師參加大賽的意義所在。相較於前些年以鼓勵教師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改革來說,2018年的大賽改革,將大賽的側重點轉移到了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察。細心的選手不難發現,大賽的三個賽項都要求選手提交教學設計,而教學設計正是體現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證明。
  • 小學教學教師選調考試數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試題
    小學教學教師選調考試數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試題一、填空題1、所謂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就是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依據現代教育理論和教師的經驗,基於對學生需求的理解、對課程性質的分析,而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活動等進行規劃和安排的一種可操作的過程2、合作學習的實質是
  • 初中數學《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在之前也發過不少教學設計模板和一些萬能模板,需要的同學可以在後臺回復教學設計進行查看。(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論依據是什麼?(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須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嗎?因式分解法:當一元二次方程的一邊是0,而另一邊易於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乘積時,我們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這種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稱為因式分解法。
  • 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教學準備
    因此,統計思維的培養就應該依據統計活動的過程結構(參見圖1)來謀劃、設計和開展,不能「掐兩頭、燒中段」。但是,現實的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多是只關注「中段」,而較少涉及「問題與目的」「判斷與決策」。所以,其教學效果並不理想,更無法培養學生的統計思維,亟須改變。因此,上述「統計活動的過程結構」的提出可望有助於這種改變的落實。
  • 赫爾巴特的教學理論與課程理論
    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理論和課程理論在歷年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題型為單選題,判斷題,多選題。接下來老師把赫爾巴特的教學四階段論和其課程理論詳細整理出來,幫助各位同學備考。(一)赫爾巴特的教學理論要理解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理論,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專心」和「審思」這兩個概念。所謂「專心」,是指在某一時間內只專心研究某一個東西而不考慮其他東西。
  • 上海市特級教師姚劍強:小學數學單元教學到底如何設計?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的意義。很高興在這樣一個平臺跟大家進行交流,我今天交流的題目是《對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的思考》,講三個問題:  第一,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的意義。   第二,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的內涵。
  • 小學數學《兩點間的距離》說課稿及教學教案設計模板
    小學數學《兩點間的距離》說課稿模板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就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 教學設計,然後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的活動。
  • 初中數學《公式法》教學設計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九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內容。前面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解過一次方程(組)與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則是一個新的模型,它所表示的數量關係更為複雜,當然也能更好地體現數學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