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裡面,有一個家庭是游離在劇情之外的,就是每集片尾賣蔥油餅的姐姐一家,除了三位女主偶爾各自過來買餅,暗示了她們早就有交集,這家人和劇情主線沒什麼關係,跳過片尾也並不影響看劇。
但蔥油餅姐姐這個角色,也是《三十而已》的另一個代表人物,除了都市白領,還有很多30歲的女人從事著普通的工作,過著普通的人生。
蔥油餅姐姐樂觀勤勞,臉上總是帶著笑容,五六歲的兒子每天跟在她的身邊,陪她一起賣餅;丈夫是外賣員,一家三口會在夜晚收攤後一起回家,擁擠的出租屋內是愉快的笑聲。
底層人物的快樂生活,不過是影視劇美化的產物,蔥油餅一家可以幸福,但也一定會有很多不如意的時刻:被城管驅逐,天氣惡劣,孩子入學難……
大人為了生存,不得不面對這些,堅強度過每個難關;但是孩子從小跟著風餐露宿,真的很心酸。前兩天我發文寫過這家人,我說窮人不要急著生孩子,可以等有點經濟基礎了再考慮生育。
結果很多網友質疑說:窮人就不配生孩子了嗎?比起物質,精神才是更重要的,窮人家的孩子靠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改變命運。
每對夫妻都有生育的權利,這是不可以被剝奪的,但對我而言,我不會選擇在惡劣的條件下生孩子,我希望等有點生活基礎了再生,這個基礎不僅包括經濟基礎,也包括精神基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只知道「靠自己」三個字真的很心酸。因為我自己窮過,才知道窮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頭地有多困難。
我們來看看蔥油餅這家的孩子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1、安全性毫無保障
起初孩子還上過一兩次學,後來同齡的許子言去上學的時候,他卻仍然跟在小吃攤邊,沒有去學校,不去上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外地孩子入學困難,也可能是孩子無法適應城市的校園生活。
不上學的時候,他就在馬路邊上自己玩。小吃攤擺放的地方,一般都是車多,人流量大,位置繁華,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就存在了很多不安全的隱患。
劇中有一次,小男孩跑到了馬路中央,車來車往,他非常害怕,是好心司機把他護到了安全地方,這一幕不禁讓人捏一把汗。
還有一次,許子言過來和他一起玩,兩個孩子躲在了小角落裡,找不到兒子,非常焦急地過來找許子言,顧佳找到了蔥油餅姐姐,蔥油餅姐姐才意識到自己孩子不見了。
不是想責怪這位媽媽,只是擺攤賣小吃再帶個孩子,精力真的是不太夠,客人多的時候,又要做餅,又要結帳,而孩子正是頑皮的時候,一時看顧不到,孩子就可能有危險,更別提人多又雜,孩子丟了都不知道。
2、飲食沒有營養
四十多集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中,沒見過這對夫妻給孩子做過一頓家常便飯,唯一一次吃得好點,是爸爸給他在小攤上做了炒飯,孩子不願意吃,就和別的攤主換了包子。
孩子平時吃的,基本都是路邊攤,有一次是媽媽把扔掉的蛋殼裡面殘留的蛋液用手指颳了下來,給孩子做了一隻純白雞蛋,看到這一幕,真的很心酸。
明明籃子裡就有新鮮的雞蛋,打兩個雞蛋也花不了兩塊錢,但是媽媽不捨得。那隻只有蛋清拼湊出來的雞蛋,不衛生,也不營養。
而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是說非要吃多專業的營養餐,吃頓普通的飯菜對這家人來說都非常難,不一定是他們吃不起,光是擺攤一擺就是十幾個小時,也沒條件給孩子做飯。
3、居住環境差
一家三口擠在同一張床上,沒有獨立衛生間,沒有洗澡的地方,夏天蚊蟲肆虐,樓道裡的燈說壞就壞,雜物堆放得亂七八糟。
父母起早貪黑,孩子跟著大人的生物鐘,從小就睡眠不足。
已經入學的孩子,家裡沒有一張可以讀書寫字的書桌;放學後就跟在小吃攤邊,一個人玩蟲子,沒有適合的學習環境,偶爾幫忙賣賣餅,這就是他的生活。
4、缺乏良好的教育
許子言讀的是貴族學校,平時還要學習馬術等特長;蔥油餅家的孩子在上海讀個普通學校都很困難,更別提培養愛好了。
不是非要攀比,去逼著孩子學很多東西,起碼應該讓他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連許幻山那樣的天字號渣男,都知道給許子言畫漫畫,給他講寓言故事;而蔥油餅一家,除了晚上偶爾帶著孩子一起玩耍,真的沒見到過他們教過孩子什麼。
不可否認,這家人很有愛,很和諧,但孩子的精神富足,不是只有脆弱的愛就足夠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見識也包含在精神裡面。
這個孩子,沒有讀書,也沒有被帶出去走走,每天守著小吃攤,可以想像他和上海本地的小朋友有多大的差距。
很多網友說:愛和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比物質更重要。但是物質基礎是要有的,不是說必須照著許子言的標準,起碼的生活保障是必須的。
舉個例子,孩子生病住院,需不需要花錢?有些重大疾病,還要去大醫院,貧窮的父母恐怕連孩子的命都保不住,更別提讓他多幸福了。
蔥油餅夫妻,在吃穿住行上給孩子的都很差,教育更是沒有,甚至連孩子的日常安全都保障不了,每天跟著風吹日曬,大人可以覺得幸福,但這樣的生活對於孩子來說太苦了。
如果孩子在蔥油餅夫妻有了門面房之後出生,他過得生活應該會好很多,父母多少也能給他做點好吃的,也不至於在危險的馬路邊玩。
顧佳這種往頂層爬的人,會提前為孩子的出國留學做準備;陳嶼這種中產男人,也更希望經濟基礎夯實,心理更成熟之後再生孩子。
顧佳會教孩子英語,給他報特長班,全方面培養孩子;陳嶼以後有了孩子,吃的住的都不差,物質上的苦孩子肯定吃不到。
「富人」說積累點基礎再生孩子,窮人卻說沒有物質基礎孩子一樣優秀,生活更簡單快樂。
貧窮的確不會妨礙孩子長成更優秀的人,但是他們付出的努力要更多,因為他們從小的見識和格局都是欠缺的,更沒有人為他們做出人生規劃,他們只能靠早熟的自己慢慢摸索。
即便這樣,家長也會覺得給了孩子很多的愛,雖然吃的不好,住的不好,但是爸媽愛你呀,這樣的愛未免太單薄了。
知乎上有個話題,叫「窮人家的孩子,什麼令你深感無力?」下面的回答裡,都是一些出身於底層的孩子的親身感受。
其中有一個高贊評論說:窮人家也沒什麼,不過是上個學覺得自己在向父母索命,吃碗麻辣燙覺得自己對不起祖宗十八代。看重錢,非常看重。曾經也覺得自己應該追夢,現在過早的世俗吝嗇,真的很痛苦。
某論壇上有個帖子:如果回到你出生的那一年,你會對你媽媽說什麼?原以為回答會是「一定要在北京買房之類的」,結果更多的回答是:「不要生下我!」或者是「把我打掉吧。」
寫出這樣回答的,基本都是家庭不幸福的孩子,統一的,這些孩子家境都是比較普通,甚至困難的。
一貧如洗,家長認為生下孩子,只要一家人整整齊齊就很快樂,但孩子未必這麼覺得。他們長大後也許會羨慕同齡人的漂亮衣服,羨慕他們不用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養孩子不是養寵物,給口吃的就行。
嬰兒沒有基本的生存能力,需要大人一步步養育和引導,他才能長成健全的成年人。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有責任感的父母,不會把生活的困難全都推給未成年孩子讓他自己去解決。
其實蔥油餅夫妻未必是窮人,他們可能掙得錢不少,但是從他們給孩子的成長環境可以看出來,這對夫妻過得很節儉,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所以連雞蛋殼裡的蛋液都要刮下來。
真的沒必要這樣。
不求大富大貴,即便物質上的確給不了孩子什麼,精神上可能由於文化水平不高,也教不了孩子什麼,那最基礎的陪伴總該做好了吧?結果是孩子在馬路邊玩耍,母親經常看護不到。
顯然這對夫妻生孩子的時候,就沒想過怎麼養育孩子。如果不願意停工照顧孩子,那是否可以尋求一下家裡老人的幫助,或者是否可以送進可以延長託管的幼兒園,至少應該給孩子安全一點的環境。
連《隱秘的角落》裡被批判的周春紅那樣的媽媽,都能要求自己換個離家近的工作,好讓孩子朱朝陽吃上熱乎可口的飯菜。
說真的,我不會在一無所有的時候生孩子,為人父母,我對孩子最基礎的責任應該是:家庭關係和諧,環境利於孩子成長和學習,並且吃的健康,住的乾淨,玩的安全。
我為孩子積攢下來的「財富」,才是他真正的起跑線。
作者簡介:雷藝甜,畢業於985大學工科專業,10W+爆文作者,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