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研究:五歲前兒童使用雙語 口吃比例較高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

英研究:五歲前兒童使用雙語 口吃比例較高


2008年09月09日 11: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9月9日電 根據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在五歲前使用雙語,比使用單一語言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口吃,同時也較難克服。

  據「中央社」報導,這項研究以317名倫敦兒童為研究對象,他們年齡在8歲到10歲間,都曾接受語言治療師的口吃治療。

  報告指出,有五分之一口吃兒童使用雙語,在學校用英文,回到家使用另一種語言。其中男生數目高於女生,約為四比一。

  這份由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家郝爾所做的研究,刊登在英國醫藥協會所發行的《兒童疾病檔案》期刊中。

  研究發現,有口吃現象的雙語兒童,用兩種語言都會口吃,不限於一種語言。

  報告建議,如果在五歲以前集中使用次要語言,之後再增加使用英語,可以降低口吃的風險,也比較容易克服口吃。

編輯:陳曉曉】

相 關 報 道

相關焦點

  • 雙語兒童智商高還是智商低?【雙語專題】
    亞裔孩子成績要好一些,不知道是亞裔重視教育的結果還是雙語的結果,或者兼而有之?早期的研究往往得出不利的結果,認為雙語兒童智商較低,容易產生學習障礙,會因為有兩種文化的背景產生身份認同危機等。但近年來,研究者越來越多地發現了雙語帶來的好處。  雙語兒童智商高還是智商低  家長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雙語對孩子的智力和心理發展到底有什麼影響?
  • 研究發現:素食者智商較高
    點擊查看更多雙語新聞(Daily Mail)一項有幾千名男性和女性參加的研究表明,堅持吃素食的人比經常吃肉的人智商高五分左右。這項研究結果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發表。研究人員稱,素食者智商更高的具體原因還不清楚,但素食中豐富的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強腦力。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對8000多名志願者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30歲之前一直以素食為主的調查對象在10歲時的智商平均高出五分。
  • 幾歲寶寶的兒童口吃是怎麼引起的?幼兒說話結巴如何有效治療?
    「兒童口吃」是怎麼引起的?遺傳。兒童口吃的小朋友在有數據統計的大部分國家佔該年齡段總人口的5%左右,而終生口吃佔比在1%上下。家族中出現過口吃親人的朋友,兒童發生口吃結巴的概率超過60%;而父輩、祖父輩沒有口吃經歷的朋友,幼兒發生口吃的概率僅有5%。口吃男女比例穩定在4:1左右。這些統計數據與李大嘴在矯正口吃工作中的總結大體一致。以上數據符合多基因遺傳病特點,任何否認結巴口吃會遺傳的說法在數據面前不值一提。學習。
  • 原來,口吃還有這些深層影響
    為了了解口吃在雙語人群中的影響,我們邀請到了一位24歲雙語口吃患者,分享了自己在中美兩國求學和生活的一些經歷。同時,我們對他的口吃進行了詳細以及全面的評估。所有評估都是在雙語環境下進行的,一份中文評估、一份英文評估。 在評估口吃之前,這位患者接受了中英文的標準化語言評估。
  • 雙語兒童單一語言詞彙量較低?最新研究稱不需要擔心長期成績
    人的精力有限,對學習雙語的兒童也不例外。此前的研究表明,雙語兒童在每一種語言中的詞彙量往往較低。不過,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雙語兒童在講故事時使用的詞彙量與單語兒童一樣多,同時表現出了高度的認知靈活性。
  • 打造寶寶中英雙語,英語的輸入比例必須達到10%?25%?50%?
    有的家長擔心讓寶寶從小就學說中英雙語會出現說話混淆甚至發育障礙,其實這些擔心是多餘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據統計,全世界有1/3的人口每天使用兩種語言或以上。目前兒童雙語的科學研究方興未艾,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傳播學等的研究都支持兒童雙語有諸多好處。
  • 童爸匯總的關於語言和口吃的科普文章
    ●24個月時還不會詞語組合●24個月時父母仍難以聽懂其言語●36個月時陌生人仍難以聽懂其言語●言語不流利(口吃),包括但不限於在非緊張狀態下重複整個詞語●兒童因溝通困難而受挫●兒童因「說話滑稽」而被同齡人取笑●兒童逃避說話●兒童能夠習得詞彙和句子結構,但不能恰當使用語言來溝通●語言不典型或混亂
  • 案例:兒童口吃的心理學案例
    朱×,男,7歲,小學一年級學生,父母都是國家幹部,大專文化程度。據母親介紹,孩子的語言發展從小就較晚,1歲半以後才開始說話,2歲以後才會講完整的句子。上學前便有口吃現象,但不嚴重,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上學之後口吃現象比以前突出了。平時與同學交談,越著急越說不出話來;遇到集體討論發言的情況,說上幾個字便卡殼,急得滿臉通紅,嘴唇顫抖。有時還直流口水。不過,在朗讀課文或唱歌時並不口吃。
  • 兒童口吃現象與母親的"善意關注"有關
    大約有10%的孩子,會在3-5歲時出現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我們稱之為口吃現象,造成兒童口吃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發展速度超過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當他們想表達很多、很複雜的事情時,卻不能靈活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 就會出現"口吃現象",這種情況一般會隨著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而自行消失,但是也有1%左右的孩子會持續口吃,甚至發展為口吃病。
  • 資訊 香港中文大學:基於語料庫的兒童雙語習得研究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國際上有很多研究者對0歲到5歲的雙語兒童進行了縱貫發展研究,涉及的多是印歐語的語言組合(language pairs)。但我們想知道,漢語、英語的兒童習得是什麼情況呢?業內專家是如何對兒童雙語發展進行縱貫研究的?
  • 雙語閱讀:英五分之一夫婦偷看伴侶的電郵和簡訊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雙語閱讀:英五分之一夫婦偷看伴侶的電郵和簡訊 2013-01-21 15:19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南洋理工大學高虹:新加坡兒童雙語習得的優勢與隱憂
    五歲及以上的新加坡華裔居民中,2000年有30.7%在家中最常使用方言,2010年跌至19.2%。在華裔家庭中,爺爺奶奶或許會方言,小孩即使能聽懂,更多也會用英語對答。在5到14歲的新加坡華裔居民中,2000年有35.8%在家中最常使用英語,2010年增長至51.9%。這與政策不無關係,例如上世紀七八十年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導致許多年輕新加坡華人無法有效使用漢語方言。
  • 永遠絕不使用的兩個詞
    「永遠」和「絕不」這兩個詞你要永遠記著絕不使用。二十世紀的人們口吃的情況很嚴重,約每一百人中就會有一個人患有口吃的症狀。詹森博士就是那百分之一,而且他的口吃症狀很嚴重,但他從未放棄,畢身致力於研究口吃的成因和治療方法。經過多年的調查以及自身實驗,詹森有了一套自己的推論——他認為,口吃最主要的成因是來自環境,例如當父母認定並告知孩子有語言障礙時,會使孩子感到緊張與敏感,造成口吃狀況會越來越嚴重。
  • 外媒:學齡前兒童為啥肥胖?研究得出結論
    參考消息網9月18日報導外媒稱,一項研究表明,生命早期脂肪比例的快速增加可能決定了兒童學齡前的肥胖程度。結論是,新生兒的脂肪比例越高,其在2歲至6歲期間體脂率就越高,或者出現肥胖或超重的可能性越大。超重和肥胖的兒童往往在成年後仍然肥胖。過去30年來,儘管全世界都在嘗試通過採取公共衛生舉措加以遏制,但兒童肥胖症卻越來越普遍。例如,由於後天習慣或遺傳因素,美國約有1370萬兒童和青少年的體重遠遠高於與其年齡和身高相符的正常或健康體重。根據世衛組織的建議,當新生兒的體重超過理想體重20%時,就屬於肥胖。
  • 兒童口吃怎麼辦?
    來訪者:我看了您的西瓜視頻,您講的關於口吃的,特別好,我覺得很實用。我侄子口吃特別嚴重,已經說不囫圇一句話了秋水老師:孩子多大年紀?來訪者:今年九歲,讓小學四年級。我父親有點輕微口吃,是半路才結巴的,我弟弟也有點,只是他們兩個都不影響正常的生活,我侄子就特別嚴重,三歲左右剛說話的時候不結巴。後來就開始了,最近兩年已經完全說不出來,我們全家很是頭疼,請老師指點。
  • 研究表明新加坡兒童使用英語較多但更擅長中文
    信息 研究表明新加坡兒童使用英語較多但更擅長中文 2016,雖然新加坡華人兒童遠離母語環境,並與他們的同伴和兄弟姐妹更多地使用英語,但超過一半的學齡前兒童仍然是雙語的,他們仍然對中文的語法、詞彙有很好的掌握,並且有不錯的口語水平。
  • 兒童口吃怎麼越改越重?
    孩子媽:老師,我女兒今年七歲5個月,從大約三歲多開始,有結巴現象,當時並沒有幹涉,既沒有批評她也沒有做一些慢讀的積極工作。但確實很偶爾的說過「慢點說」「想好再說」的話。這一年多感覺結巴有所加重,說話換氣比較嚴重,但讀書背詩非常流利,性格開朗,上課非常愛積極回答問題。兩三個月前我從網上找到一家比較出名的矯正機構,反覆溝通了解,決定帶孩子上矯正班。
  • 3歲的孩子突然口吃了怎麼辦?你需要了解這些
    「研究」中,查了書本,看了文獻,諮詢了醫生朋友。80%的口吃兒童可以自發地恢復流暢。對於大多數2-5歲的兒童5.使用比較難的詞彙或者不習慣的詞句時。,有幾天特別嚴重,每句話的開頭都要重複五六遍,姥姥特別著急,嚴厲地批評了幾句,「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 國際口吃日丨用耐心、傾聽和鼓勵幫助兒童遠離口吃
    當家長發現孩子說話重複、拖音、卡頓、音律不規則等問題時,就要引起重視了,這可能是口吃的前兆。10月22日是國際口吃日。「嚴格意義上來講,只要會說話的兒童,都有口吃的可能。」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劉玉清提醒,一旦孩子出現口吃,家長切勿過分斥責,應用耐心、傾聽和鼓勵,幫助他們遠離尷尬的口吃。
  • 數學速遞 | 11歲之前的兒童能進行比例推理嗎?
    傳統的皮亞傑理論認為,兒童在形式運算階段之前不能進行比例推理。直至到十一二歲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即可以在頭腦中將形式和內容分開,可以離開具體事物,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演,才能夠進行比例推理。但是近年來一些新的研究結果卻推翻了這種觀點。那麼究竟兒童在十一二歲之前能進行比例推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