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口吃日丨用耐心、傾聽和鼓勵幫助兒童遠離口吃

2020-10-22 新京報

當家長發現孩子說話重複、拖音、卡頓、音律不規則等問題時,就要引起重視了,這可能是口吃的前兆。10月22日是國際口吃日。「嚴格意義上來講,只要會說話的兒童,都有口吃的可能。」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劉玉清提醒,一旦孩子出現口吃,家長切勿過分斥責,應用耐心、傾聽和鼓勵,幫助他們遠離尷尬的口吃。

兒童出現口吃前後會有一些軀體症狀

「兒童口吃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暫時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此外,發生口吃的類型與年齡階段也有相關性。」劉玉清指出,暫時性口吃是2-3歲的兒童在語言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情形,基本上通過幼兒園的學習以及家長的引導能夠自愈。

3-5歲兒童出現的口吃通常是良性口吃,需要家長耐心對其進行矯正,快則半年,慢則一兩年,就會逐漸消失。「家長、老師過分糾正以及同學嘲笑,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問題,導致其從良性口吃變為永久性口吃。」劉玉清強調。

5-8歲兒童以及8歲後兒童出現的口吃,是一種特殊的固定形態的語言存在形式。該階段兒童出現口吃矯正起來相對比較困難,需要專業的人員和機構進行矯正。

劉玉清介紹,兒童在出現口吃症狀之前、之後或伴隨期間,往往伴隨出現一些軀體症狀,如點頭、眨眼、面部抽動、多動等,亦有兒童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急躁,肢體動作較多,容易與小朋友發生衝突,甚至出現尿褲子、尿床等現象。

耐心、傾聽和鼓勵的效果遠好於斥責

劉玉清認為,兒童如果出現口吃,應分階段進行矯正。「對於暫時性口吃的兒童,家長應耐心教育孩子不要模仿口吃的人,告知其模仿他人講話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不要過分關注兒童的口吃情況,可對其進行適當提示、引導,轉移其注意力並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對於5歲後出現口吃的兒童,家長應與老師保持態度一致,當其說話不流利時應予以鼓勵,不要對其過度斥責。」劉玉清解釋道。

劉玉清建議,家長可以蹲下來,注視著兒童的眼睛,仔細詢問兒童想要表達的內容,如果確實表達不出,家長可以代替兒童進行表達,幫助其度過困難,避免兒童出現尷尬或產生逆反心理。

此外,劉玉清提醒,家長可通過帶領兒童唱兒歌的方式,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及其說話的流暢度。對於已經形成心理障礙的兒童,家長應及時帶其求助專業的心理健康門診,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以及進行相關發音訓練。

【推拿小妙招】

劉玉清介紹,根據小兒口吃的核心症狀、伴隨症狀及心理情況,可以採用「燮理臟腑陰陽,安神益智」的小兒推拿手法來配合治療。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陳荻雁

相關焦點

  • 鼓勵孩子大聲朗讀、演講,對口吃有幫助嗎
    有位家長說,今天在公交車上看到2個口吃小夥演講,目的是為了克服自己的口吃心理障礙,幫助矯治口吃,與他們同行的一位老師,向乘客解釋演講的原因,希望大家給予幫助,不要打斷和嘲笑。這位家長說,恰好自己5歲的兒子說話也有明顯的口吃,不知道這種打賞朗讀、演講的方法是否有效。
  • 孩子突然口吃家長該幹預嗎?如何預防寶寶口吃?
    觀察發現,口吃的兒童一般不會對口吃這件事過分留意,而且在這一時期口吃反射尚未在大腦中完全確立,比較容易「矯正」過來。口吃都有自愈的功能。尤其是兒童時期,口吃的自愈時間更快。 家長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孩子就不會發展為口吃心理問題。寶爸寶媽要學會對口吃寬容,這是決定兒童口吃是否變成口吃病的關鍵。
  • 案例:兒童口吃的心理學案例
    上學前便有口吃現象,但不嚴重,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上學之後口吃現象比以前突出了。平時與同學交談,越著急越說不出話來;遇到集體討論發言的情況,說上幾個字便卡殼,急得滿臉通紅,嘴唇顫抖。有時還直流口水。不過,在朗讀課文或唱歌時並不口吃。孩子的性格較內向,用他母親的話說,「靦腆得像個姑娘,還有個小性子,為這不少挨他爸爸的打」。朱×的學習成績尚好,其中數學成績明顯地優於語文成績。
  • 兒童口吃怎麼辦?
    只需家長諮詢一個半小時就可以扭轉其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我們是讓家長能夠明白如何對待孩子的口吃。你只要正確引導,按照我們的教他的正確方向,它的口吃自然而然它就會得到扭轉。並不是諮詢以後,孩子的口吃馬上就會得到扭轉,而是漸進的。一定要懂得如何去正確的引導,就是這樣的一個意思。來訪者:我們面對面的溝通呢,還是需要線上一對一視頻或語音溝通呢?
  • 孩子怎麼突然「口吃」(結巴)了?
    調查發現,有大約5%的學齡前兒童出現口吃問題,但其中80%能在8歲之前完全恢復。☞減輕在聽孩子說話時的壓力情緒,孩子講話時耐心傾聽☞製造機會與孩子交流TA感興趣的話題,耐心和細心很重要☞藉助有節奏的兒歌、詩詞幫助孩子訓練語速和語言的連貫性
  • 孩子有口吃?做好這4點減輕症狀
    10月22日是「國際口吃日」,其目的是為提高各國公眾對口吃的認識,特別是向兒童普及糾正口吃的基本常識。口吃俗稱「結巴」,是一種在說話過程中出現氣流阻斷現象,而產生說不出或說話不流暢的症狀。據統計, 我國有1300萬人正忍受著口吃帶來的痛苦。
  • 小孩口吃,家長可以這樣做
    口吃分為短暫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一般幼兒在學說話中出現的口吃,只要父母耐心糾正,幾個月就可以改過來,這稱為短暫性口吃。3至6歲兒童發生的口吃,半年到六年就可以消失,這稱為良性口吃。7歲以後的孩子,說話時第一個字重複,有時輕,有時重,字音拖得很長又不清楚,往往還藉助面部和肢體動作來幫助說話,稱為永久性口吃。
  • 兒童口吃現象與母親的"善意關注"有關
    大約有10%的孩子,會在3-5歲時出現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我們稱之為口吃現象,造成兒童口吃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發展速度超過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當他們想表達很多、很複雜的事情時,卻不能靈活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 就會出現"口吃現象",這種情況一般會隨著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而自行消失,但是也有1%左右的孩子會持續口吃,甚至發展為口吃病。
  • 孩子為什麼會口吃?孩子有口吃時,這些事情家長要注意
    原來寶寶成長到3~4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有了邏輯思維的能力,他們想要用更合適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但是寶寶腦子中的語言儲備卻跟不上思維發展的速度。換句話說,就是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出現了脫節,這正是寶寶會口吃的根本原因。寶寶出現口吃,就表明他們進入了語言表達能力順暢的初期。
  •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口吃」了呢?| 長和大蘊育兒科普
    03模仿和暗示兒童的模仿性很強,而口吃的感染性也很強,當周圍有人口吃,或電視中出現口吃的情景時,兒童很容易被影響。(國際醫學界尚處在探索研究階段,現在普遍認為口吃是一種特殊的心因性語言交際障礙)。據報導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有醫生相信他們可能已找到人們口吃的原因。來自德國的研究顯示,由兒童時代出現的持續性口吃,可能是因為左腦不正常所致。
  • 孩子說話有口吃毛病怎麼辦?怎樣糾正?
    一般幼兒在學說話中出現的口吃,只要父母耐心糾正,幾個月就可以改過來,這稱為短暫性口吃;3至6歲兒童發生的口吃,半年到六年就可以消失,這稱為良性口吃;7歲以後的孩子,說話時第一個字重複,有時輕,有時重,字音拖得很長又不清楚,往往還藉助面部和肢體動作來幫助說話,稱為永久性口吃。1、發生口吃主要有哪些原因呢?
  • 孩子口吃怎麼辦?家長應該多鼓勵支持孩子,幫助孩子重拾信心
    後來孩子在醫生耐心的引導下吐露心聲,小錢才發現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這麼大的問題,才會給孩子造成了重大的不良影響,小錢懊悔不已。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口吃行為呢?這其實只是因為孩子對問題答案的不了解,加上課堂氛圍的緊張感和沒有信心,才產生的口吃。
  • 九成父母都不知道口吃是什麼,口吃對學齡期孩子的影響不能忽視
    最常見的口吃類型(有時被稱為發育性口吃)通常在兒童時期自發形成,最常見的是在兩歲至八歲之間(儘管在極少數情況下,它可能會在更晚的時候開始)。國外的調研數據是,每千人中約有5-40名兒童口吃,國內數據是每千人3-13名兒童口吃,口吃和語言發育有關係麼?
  • 孩子說話口吃、咬字不清?不能信「長大就好了」這種鬼話!
    口吃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結巴、磕巴,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口吃大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生,兒童時期的發病率尤其高。明天就是國際口吃日了,或許你自己沒有口吃的困擾,但為了孩子也能避免口吃,我們還是應該往下看~國際口吃日——國際社會為加強對口吃的重視,1997年,在國際口吃協會等四個組織的共同呼籲下把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國際口吃日」。口吃被醫學界認為是世界上最奇怪、最複雜的疾病之一。
  • 孩子說話口吃、咬字不清?不能信「長大就好了」這種鬼話
    、磕巴,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口吃大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生,兒童時期的發病率尤其高。明天就是國際口吃日了,或許你自己沒有口吃的困擾,但為了孩子也能避免口吃,我們還是應該往下看~國際口吃日——國際社會為加強對口吃的重視,1997年,在國際口吃協會等四個組織的共同呼籲下把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國際口吃日」。
  • 一緊張就結巴,孩子為什麼會「口吃」?正確糾正的5個有效辦法
    如果小孩子突然出現「口吃」的問題,相信沒有哪位家長能泰然處之。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糾正,我們首先要了解造成孩子「口吃」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3、先天發育資料顯示,「口吃」的兒童還可能跟先天發育有關。如果媽媽在妊娠期患上了妊娠毒血症或其他傳染性疾病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繼而累及孩子的言語功能。
  • 口吃的矯正方法
    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3)語言神經功能障礙 即與發音、對語言理解甚至讀書寫字有密切關係的神經系統發生障礙。(4)生理疾病 如兒童腦部感染、頭部受傷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紅熱等傳染病後也易引起口吃。
  • 「我、我、我……」孩子口吃怎麼辦?醫生給出6條建議
    ;每個年齡層的口吃者都需要專業幫助;包括美國下任總統拜登在內,很多名人都曾有過口吃……口吃是一種兒童最常見的言語流暢性障礙。有研究顯示,如果得到正確的治療和指導,約80%的兒童口吃狀況能消失。但另一方面,口吃的自然恢復和長期性受基因的影響,而基因與環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因此,了解兒童慢性口吃的危險因素,對高危兒童進行早期幹預和正確輔導,避免環境中的促發因素,對兒童口吃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 分清是「病理性口吃」與「階段性口吃」!潛移默化訓練TA
    寶寶之前說話一直清楚,現在突然有些口吃,是什麼原因呢?是否需要幹預?分清病理性還是階段性口吃!許多父母會發現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會出現"口吃"的情況,甚至會擔心孩子會不會一直口吃。其實,首先媽媽要分清寶寶口吃是病理性的還是階段性的。
  • 小兒口吃有六大危害 六個方法讓孩子說話暢快
    6、影響後代:患者有口吃,不僅自己痛苦,而且連下一代也可能會因此而被人恥笑和挖苦,還可能會把口吃遺傳和感染給下一代,釀成代代遺傳。   小兒口吃怎麼辦   1、當孩子說話結巴時,家長不要大聲訓訴,更不要嘲笑,要善於誘導,不可操之過急,要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耐心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