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發現孩子說話重複、拖音、卡頓、音律不規則等問題時,就要引起重視了,這可能是口吃的前兆。10月22日是國際口吃日。「嚴格意義上來講,只要會說話的兒童,都有口吃的可能。」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劉玉清提醒,一旦孩子出現口吃,家長切勿過分斥責,應用耐心、傾聽和鼓勵,幫助他們遠離尷尬的口吃。
兒童出現口吃前後會有一些軀體症狀
「兒童口吃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暫時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此外,發生口吃的類型與年齡階段也有相關性。」劉玉清指出,暫時性口吃是2-3歲的兒童在語言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情形,基本上通過幼兒園的學習以及家長的引導能夠自愈。
3-5歲兒童出現的口吃通常是良性口吃,需要家長耐心對其進行矯正,快則半年,慢則一兩年,就會逐漸消失。「家長、老師過分糾正以及同學嘲笑,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問題,導致其從良性口吃變為永久性口吃。」劉玉清強調。
5-8歲兒童以及8歲後兒童出現的口吃,是一種特殊的固定形態的語言存在形式。該階段兒童出現口吃矯正起來相對比較困難,需要專業的人員和機構進行矯正。
劉玉清介紹,兒童在出現口吃症狀之前、之後或伴隨期間,往往伴隨出現一些軀體症狀,如點頭、眨眼、面部抽動、多動等,亦有兒童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急躁,肢體動作較多,容易與小朋友發生衝突,甚至出現尿褲子、尿床等現象。
耐心、傾聽和鼓勵的效果遠好於斥責
劉玉清認為,兒童如果出現口吃,應分階段進行矯正。「對於暫時性口吃的兒童,家長應耐心教育孩子不要模仿口吃的人,告知其模仿他人講話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不要過分關注兒童的口吃情況,可對其進行適當提示、引導,轉移其注意力並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對於5歲後出現口吃的兒童,家長應與老師保持態度一致,當其說話不流利時應予以鼓勵,不要對其過度斥責。」劉玉清解釋道。
劉玉清建議,家長可以蹲下來,注視著兒童的眼睛,仔細詢問兒童想要表達的內容,如果確實表達不出,家長可以代替兒童進行表達,幫助其度過困難,避免兒童出現尷尬或產生逆反心理。
此外,劉玉清提醒,家長可通過帶領兒童唱兒歌的方式,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及其說話的流暢度。對於已經形成心理障礙的兒童,家長應及時帶其求助專業的心理健康門診,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以及進行相關發音訓練。
【推拿小妙招】
劉玉清介紹,根據小兒口吃的核心症狀、伴隨症狀及心理情況,可以採用「燮理臟腑陰陽,安神益智」的小兒推拿手法來配合治療。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