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是因為有"口吃"現象而就診的,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孩子的口吃現象,與家長,特別是與媽媽的"善意關注"有很大關係。
一方面,媽媽一般比較細心,容易察覺到孩子的語言問題,而往往產生一些焦慮,擔心孩子會受到歧視、成長受到影響。有些媽媽可能覺得自己"控制"的很好,不會被孩子發覺。實際上,孩子的敏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媽媽的"偽裝"其實根本逃不過孩子的眼睛,而孩子與母親的心理聯繫是如此緊密,以至於母親的緊張情緒會極大的影響到他/她。
另一方面,有些媽媽可能認為自己非常注意方式,沒有"責罵"或"催促"孩子,也很"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輕輕的提醒",或者"耐心的安慰",叫孩子"別著急,慢慢說"。以為這樣可以幫到孩子。殊不知這種"善意關注"也許正是造成孩子緊張在意自己的"口吃"問題,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造成問題加重。
大約有10%的孩子,會在3-5歲時出現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我們稱之為口吃現象,造成兒童口吃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發展速度超過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當他們想表達很多、很複雜的事情時,卻不能靈活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 就會出現"口吃現象",這種情況一般會隨著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而自行消失,但是也有1%左右的孩子會持續口吃,甚至發展為口吃病。
口吃現象與口吃病有著本質的區別。口吃現象是人在感情激動或精神緊張時,對神經中樞的幹擾所出現的短暫語言不流暢現象,而口吃病則是由於心理、生理、環境因素所導致的一種語言障礙。
當孩子出現口吃現象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靜觀其變,不必緊張,更不用過多關注,即使是所謂的"耐心和善意的提醒"也不能太多。一般情況下,孩子會自己注意到問題,自己會找方法解決。當然我們可以用"你是不是想說。。。。。。",或者"我覺得你可以想一下再告訴我"等方式,讓孩子自己學會控制和組織語言。
當然,如果孩子出現超過連續3個月的口吃現象,或者有明顯的加重趨勢,就要認真對待了,必要的時候,要到專業的醫療機構諮詢,尋求言語治療師的指導和幫助。
專家介紹
楊峰
華西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碩士,香港大學言語聽覺科學系博士,香港大學溝通障礙研究中心博士後,深圳市海外留學歸國高層次人才。
原深圳市兒童醫院言語治療科主任,現就職於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語言障礙專科門診,主要從事兒童及成人語言相關障礙的臨床診治、基礎科研和專業教學工作,承擔國家、省部級和市級科研項目多項,發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30餘篇,參編專著5部。
擅長:兒童及成人語言障礙,包括兒童語言發育遲緩,語音障礙(口齒不清),口吃(結巴),顎裂術後語音障礙,聽力損傷語言障礙,讀寫障礙和學習困難,孤獨症、智力障礙及腦癱所致語言障礙,以及成人口吃和嗓音障礙。
楊峰醫生出診信息:特診科-語言障礙門診,每周一三四五下午
供稿: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 口腔科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健康宣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