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口吃?
口吃是一種交流障礙,涉及到一個人說話的中斷或「不流暢」。「口吃」這個詞可以用來指口吃者通常產生的特定的言語障礙,也可以指口吃者可能經歷的整體交流困難。
除了產生不流暢之外,口吃的人經常會經歷身體緊張和言語肌肉的掙扎,以及尷尬、焦慮和對說話的恐懼。這些症狀加在一起,會使口吃的人說話非常困難,這就使他們很難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口吃的模式和口吃的人一樣多,口吃的程度也不同,從輕微到嚴重。
口吃的人可能會經歷重複(老、老、老師好)、延長(老——襖——襖師好)或阻塞(沒有聲音),或者可能會經歷這些聲音的某種組合。
口吃人群畫像
口吃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據估計,口吃平均發生率大約在1%,口吃在男性中比女性多三四倍。
兒童的發生率要高一些達到5%,但是有研究顯示,幾乎80%的口吃兒童到青少年期時,他們口吃的會自行消失,語言流暢性會有很大改善。另外幾乎大部分成年人口吃都是兒童口吃遺留問題。
最常見的口吃類型(有時被稱為發育性口吃)通常在兒童時期自發形成,最常見的是在兩歲至八歲之間(儘管在極少數情況下,它可能會在更晚的時候開始)。
國外的調研數據是,每千人中約有5-40名兒童口吃,國內數據是每千人3-13名兒童口吃,
口吃和語言發育有關係麼?
有學者根據幼兒語言發育規律與口吃發生進行了對比,發現口吃發生的早期階段僅僅在句子的首音上出現重複。
幼兒的口吃很少發生在單詞句(由一個單詞組成的句子)上。
口吃最早發生在第18個月,即語法開始發展的時候。
口吃發生最頻繁的時期在2-5歲,與兒童獲得句法的階段重合。
自發恢復最多發生在兒童已經熟練掌握句法的階段,
最重要的是,發生口吃的幼兒通常具有其他言語缺陷,某些語言缺陷甚至在口吃消失後,依然保留到成年。
什麼導致口吃?
口吃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大多數研究人員現在認為口吃與大腦活動的差異有關,這些差異會干擾言語的產生。有些人口吃的傾向可能是遺傳的。儘管言語幹擾有時是由情緒或情境因素引發的,但口吃本質上基本上是神經和生理上的,而不是心理上的原因。在所有其他方面,口吃的人是完全正常的。
口吃真的能夠得到幹預嗎?
儘管我們關於口吃的知識有了科學突破,但仍然沒有可靠的、有研究支持的「辦法」能夠長期持續地適用於所有口吃者。
能讓口吃完全消失的案例有很多,但沒有一種技巧、設備能對所有口吃者都有效。看似對某些人有益的方法可能對其他人不起作用。口吃的復發很常見,控制口吃需要做好心理上的長期準備,從接受自己的口吃開始,需要相當大的耐心和理解。
口吃對成年人的影響
口吃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它也可能因人而異,取決於說話的情況。說出自己的名字和權威人物說話可能會特別困難。對一些人來說,疲勞、壓力和時間壓力會增加他們口吃的傾向。當口吃的人感到不得不隱藏自己的口吃時,情況通常會變得更糟。
有些口吃者還會嘗試通過在單詞前停頓、替換單詞以及插入諸如「嗯」「呃」、「這個」、等短語來避免口吃。這些口吃給語言表達帶來的多餘部分。會給他人造成不自信、猶豫不決、困惑的錯誤印象,因此,求職面試可能是口吃者遇到的最困難的窘境之一。
口吃對孩子性格影響
學齡兒童口吃不僅帶來語言交流方面的諸多問題,他們還往往伴隨著抑鬱、焦慮、多動、人格障礙等問題。通過一些學校的調研,有一些口吃兒童,他們在學習成績、課堂表現、同伴交往與情緒控制方面都與非口吃者有很大差異。在觀察中發現,口吃兒童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同伴關係緊張、不合群,特別是言語爭論中處於下風時,往往急於用行為解決問題,他們會多表現的情緒易怒、性子急躁,缺乏耐心。
對於學齡期兒童來說,口吃不可避免會遭到嘲弄,這會減少他們主動參與學校集體活動的興趣,放棄很多主動表現的機會。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對生活情境的被動、躲避方式,會產生不少青春期問題。
對於口吃有什麼建議?
雖然口吃沒有簡單的幹預方法,但是口吃的人可以更容易學會說話,對自己和自己的說話能力感覺更好,交流更有效。
因為口吃通常在2到5歲之間開始,所以早期幹預是幫助兒童克服說話困難的最有效方法。因此,父母和兒科醫生在開始擔心孩子的口吃時,尋求合格的語言病理學家的評估是很重要的。
學齡兒童、青少年和成人也可以從治療中受益。對於這些人來說,治療是為了幫助他們學會管理口吃,這樣對他們的交流就不會有太大的幹擾。治療還可以適當提高他們的言語流利度,提高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們能夠更自由有效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