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孩子出生五官健全,身體機能也都完善,沒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將來不會說話,或者會有口吃。
但有的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紀,往往會出現口吃,情況嚴重的還會延續至成年。然而非身體機能缺陷引起的口吃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眾所周知,語言的一個基本作用就是交流,兒童最初應用語言的形式就是口語。
大部分的孩子在1歲左右開始咿呀學語。
英國心理學家謝弗在他的著作《兒童心理學》中有這樣的描述:孩子到6歲時,一般已經掌握14000個詞彙。
假如詞彙的發展大約在一歲半以後開始的話,那麼兒童平均每天學會9個新詞彙,或者在醒的時候每個小時學會一個新詞彙。
這期間大部分孩子都會學會語言能力,包括如何說話並理解其含義,也就是語音、語義、語法。
當孩子不斷的積累新的詞彙,表達的欲望被激發了,再加上周圍新的事物和現象的刺激,孩子總會有十萬個為什麼。
然而,有些父母卻迫不及待的想解決孩子的問題。
每逢孩子喊一句媽媽,父母就心領神會的知道孩子的心思,所以不及孩子表達完自己的意思,父母就已經滿足了孩子。
或者當孩子問了為什麼之後,父母不顧及孩子是否聽得懂,就開始滔滔不絕的展示自己的學識。
少了互動的交流只能帶來負反饋。儘管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但卻抑制了孩子發展表達能力,時間久了,孩子就缺乏表達的欲望。
當心裡知道要說什麼,但很難口語化的時候,口吃就發生了。
如果孩子首次表現口吃,而父母表現異常擔心的話,這會加劇孩子的心理負擔,使得孩子相信自己有很大的毛病。
與此同時,如果孩子想獲得關注,知道這樣說話有效果時,即使是一時的語言障礙,也會刻意這麼說話來達到目的。
所以任何父母發現孩子有口吃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太當回事,特別是在孩子面前。
這不僅僅是緩解自己的焦慮,也是避免孩子出現心理負擔和上述錯誤的認識。
當排除生理機能出現問題而導致口吃後,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創造交流的機會,激發表達的欲望。
比如只要孩子不說清楚自己的意思,父母就假裝不知道做什麼滿足他,或者凡事徵求孩子的意見、多和同齡的孩子玩需要說話的遊戲等。
總之,要建立一種友好互動的關係和輕鬆自然的說話環境。
最愚蠢的做法就是一股腦的教孩子不斷的重複同一句話,等說的流暢了再教下一句話。
這種方式可能一開始有些效果,但最終的結果只是加劇了口吃的程度,甚至到了成年都不曾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