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南京市高中小班化教學研討會在南京十二中召開。來自臺灣新竹教育大學的教育專家和南京高中小班化教學的六十多位老師、校長分享了臺灣小班化教育成果。特別是臺灣小班化教育讓一批搗蛋鬼長大成了名人的消息讓參會的老師們深受啟發。
小班教育改變教學方式
臺灣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謝傳崇以臺灣中小學為例,暢談小班教育的成效、困境與發展。他說,小班教育和傳統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傳統教育以單一的方式來教學和評價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是評價的重要指標。而小班教育是教學方式與學校角色的大變革。謝傳崇教授說,20年前,在臺灣,調皮的男生常被老師打屁股;如今,老師不僅不會體罰學生,就連校長也會主動找成績不好的學生聊天。
改善師生關係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前幾年,謝教授在臺灣一所中學做校長,學校裡建了一個植物園,供學生動手實踐,他常常在午飯後約一名成績不好的學生邊拔草,邊聊天。他發現,學生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中往往能說出心裡話,比如:爸媽離婚了,沒有人管他;班上的同學歧視他,他不喜歡某個老師等。他記得和自己聊過天的一名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好,後來專心研究服裝設計,成了歐巴馬夫人的服裝設計師。在臺灣,還有個二十多歲的廚師名氣高過馬英九,也是小班個性化教育的結果,給了他施展才華的空間。臺灣幾年的實踐證明,小班教育可以發展孩子的軟實力。
互動、合作讓學生更聰明
謝教授用老鼠分組實驗結果闡述了小班教育倡導的攜手、合作、互動、分享的優勢。科學家把十隻老鼠分成三組實驗,第一組是籠子裡關一隻老鼠,有吃有喝;第二組是籠子裡關三隻老鼠,吃喝受限制;第三組是籠子裡關六隻老鼠,吃喝受限制,籠子裡還設置了一些障礙。老鼠在籠子裡生活一個月後,科學家解剖實驗的老鼠發現:第一組老鼠大腦神經系統發育緩慢,第二組老鼠大腦神經系統發育粗壯一些,第三組老鼠大腦神經系統發育非常好。實驗證明:參加群體活動的老鼠大腦更發達。同樣的道理,學生在群體活動中如果多一些互動,多一些合作,多一些探究,會變得更聰明。在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攜手合作。
小班教育改變一所學校命運
謝傳崇教授說,小班教育倡導的個性化教育不僅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還十分關注學生的品德培養和社會融入。他所在的中學一開始學生的行為習慣不太好,他就帶領老師組織各種校外活動,比如,安排學生到社區關愛老人,開設勵志講座,請校友分享成功經驗,把舊車庫改造成藝術長廊,展示學生才思。漸漸地,學生變得自信了,投入了,有創意了,也更願意和同學溝通合作,更重要的是,每個人有了慈悲之心,有了學習的動力。五年時間,整個學校都變了。從一所不太好的學校變成了令人羨慕的學校。學校好了,周圍的社區也變好了,房價也跟著上升。
南京小班化教育延伸至高中
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研究所所長汪笑梅指出,今年9月,南京市教育局把小班化教育延伸至高中階段,正式啟動高中小班化教育學校試點。首批南京市「普通高中小班化教育改革實驗」學校包括7所: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級中學、南京市文樞中學、南京市六合實驗高級中學、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溧水縣第三高級中學。
小班教育試點學校在嘗試用青少年喜歡的方式教學,比如:活動中學、動靜轉換中學、圖文結構中學、情景故事中學、實驗操作中學,研究證明,個性化教育不僅能啟發學生的潛能,還能促進學生幸福成長。
對此,南京十二中唐雲龍校長表示深有感觸。十二中十分重視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學校倡導尊重每一個,發展每一個。強調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獨立的人格,幫助學生釋放生命潛能,學校的活動也儘可能生活化,請作家進校園和學生流距離交流,組織健美操社團和志願者團隊等,讓學生自己策劃組織各種節日活動。這些校外活動大大促進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讓學生嘗到了甜頭。記者 孫文
來源: 南京晨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