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孩子小學階段的教育,只要方法得到,即使天賦普通的孩子,也一樣能成功。——「家庭教育奇蹟創造者」全惠星
經常聽到有些家長哭訴:「每天下班回家累成狗,卻還要拖著疲憊的身體輔導小學的孩子寫作業,真是心力交瘁……」
被譽為「家庭教育奇蹟的創造者」——全惠星女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勉勵媽媽們:「你為孩子吃的苦,命運會加倍補償。」
全惠星和兒子與希拉蕊的合影
全惠星,6個孩子的媽媽,年輕時也是一個焦慮的母親,現在我們帶一兩個孩子已經心力交瘁,更何況是6個呢?所以等她孩子上小學後,她更是到了崩潰的邊緣,不無誇張的說,她比我們現在每一個家長都要難得多。
但是,經過幾年的努力和探索,她交上了一個完美的答卷:她將6個資質普通的子女,全部培養成成才,其中5個是哈佛大學博士,1個是耶魯大學博士。
全惠星全家福
《紐約時報》曾高度讚揚全惠星育兒的成功:「這個成功的家庭,可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甘迺迪家族相媲美。」
如今,這個家庭教育奇蹟的創造者——全惠星女士的育兒方法影響了無數人,因為她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只要方法得當,天賦普通的孩子,也 一樣可以成功。
全惠星在一次接受電視臺採訪時,透露了她獨特的教育心得:
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啟發,中國有句古話叫「功夫在詩外」,我把它運用到我對子女的教育中,叫功夫在『學』外, 即要想孩子學習成績好,必須重視「成績」以外的品質,而這些品質的培養, 重中之重就在小學階段。
有了孩子後,全惠星和所有的媽媽一樣,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培養孩子中去。她為此轉行做了人類發展的研究,不久全惠星得出一個發人深省的結論:
智商超群的人往往並不成功。而歷史上那些著名的風雲人物,其智商並不一定比常人高,但是他們經過努力修煉一個能力,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這項能力,就是專注力。因為她經過研究發現,古往今來的大部分 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專注力高。
他們往往能夠長時間集中精神在一件事情上,從而把自己的智能發揮到極點。而專注力的培養,重點就在小學階段。
於是,全惠星把育兒的重心,放在了「培養孩子專注力」上。剛開始,為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全惠星試了很多辦法,但效果都不佳。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生活一定會獎勵每一個用心付出的人,在失敗了很多次之後,偶然一次機會,全惠星找到了訣竅。
這個訣竅的靈感,源於瑜伽中的冥想。全惠星在家裡做了塊「黑板」。「黑板」面積約6平方米,在上面貼上一層純黑色薄膜,做成一塊幕布。在正中間的位置,放上一隻小小的閃光燈,每隔一定時間,這個閃光燈就會閃一下。
工具準備好了,下面是具體的訓練方法,每天僅需半小時,1個月後就會有奇效,家長們記得要收藏起來。
全惠星讓孩子們盯著「黑板」看半個小時,期間大腦不要想任何事情,只是去關注自己的呼吸。剛開始,孩子們的大腦會不自覺的走神,這時「黑板」中間的閃光燈就會閃一下,接著媽媽溫柔的提醒到:「不用自責,不用有任何無謂的情緒,只是輕輕的,把注意力帶回到你的呼吸上。」
1個月之後,孩子們大腦的「零思維狀態」,已經由10秒鐘,提高到5分鐘,半年後,提到了15分鐘。隨著孩子們這種專注力的提升,孩子們做作業的效率大幅度提升,原先要半個小時才能完成的作業,現在10分鐘就能完成,隨之而來的是學習成績的大幅提升。而且,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力等也有了十足的進步。
全惠星說:「這為他們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培養孩子專注力,最好的時間段是6歲前,其次是小學階段,再往後,就基本定型了,就像水泥凝固了一樣。
全惠星經常聽到家長會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會像那個人一樣沒出息,只能掃大街。」
全惠星非常反對這種教育方式,與其威脅恐嚇,不如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志向。
因為全惠星研究發現,古往今來的那些成功者,還有一個共同點——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就像王陽明所說:「志不立,無可成之事。」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誰,會走向哪裡,孩子才能走得更穩、更快、更好。
所以,全惠星經常買一些名人傳記讓孩子閱讀。全惠星還分享了一個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很好的方法:「先別管孩子願不願意讀書,父母率先讀書就可以了。」
因此,每天晚飯後的半小時,是他們家的「讀書討論會」,全家人圍一圈,一起分享、探討今天的讀書心得。比如有一次,他們在讀《林肯傳》,全惠星在讀書討論會上,拋出了一個問題,讓孩子們去思考:
「林肯的父親,想當一個農民,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好農民。林肯想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偉大的總統。志向,決定了這對父子的不同人生走向。你們希望做林肯的父親呢?還是做林肯?」
通過這樣的討論,不僅讓孩子們愛上閱讀,而且能讓孩子從小「爭做大人物」,立下鴻鵠之志。當一個孩子,具備了使命感、目標意識和熱情,「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不只是口號,而是順理成章的事。
同時,立志向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因為太早了孩子心智還沒發育健全,還不懂;太晚了,危害無窮。你看為什麼那麼多的青春期孩子叛逆,從心理學上來說,是因為自我認同感的不統一,而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沒有志向,迷茫後面跟著的就是叛逆。
在小學就有志向,天賦普通的孩子,也能成為一個成功者。
在研究了大量的育兒成功案例後,我們發現,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小學階段,孩子都差不到哪裡去。
李玫瑾教授說:家長培養孩子最好的階段,是6歲前之前,其次是小學階段。此後,家長給孩子最好的幫助,是不斷地放手,讓孩子自由的成長。
如果在青春期前,家長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遠大志向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到了青春期之後,你會無比的輕鬆,孩子也會特別的優秀。
如果小學六年期間,你有一套完整的育兒方案,有實際可操作的具體方法,你就能把握住孩子成才的黃金階段,接下來你就僅需「靜待花開」,那麼孩子將來會無比感激你的。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就是這樣一本實用的枕邊育兒書,其中對孩子的規劃,細緻到每一年,每一事。
一年級順利過渡幼小銜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年級激發孩子求知慾,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時間;
三年級掌握高效學習方法,讓學習事半功倍;
四年級避免遭遇學習「滑鐵盧」,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幽默感;
五年級兼顧學習和社交的雙重發展,學校效率至關重要;
六年級坦然面對小升初,名校順利來招手,順利迎接青春期。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小學教育家——于敏老師,擁有20餘年一線的教學經驗,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她把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育兒經驗,無私分享出來,就是希望能幫助更多家長,抓住孩子成長最關鍵的「小學階段」,讓家長更輕鬆,讓孩子更優秀。
這本書原價35元,團購價僅28元,點擊下方連結可以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