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50人周宏騏:星巴克和瑞幸都只做了一點點

2020-12-25 新零售商業評論電子版

作者:葛偉煒,新零售商業評論執行主編。

零售君說

周宏騏,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商業模式與營銷學教授,也是「新零售50人」成員之一。

周教授擁有惠普科技、通用汽車等世界500強企業22年高層管理經驗,從商業轉到研究領域後,他開啟了馬不停蹄地走訪企業做研究的模式。從微信朋友圈,零售君發現,周教授不是在企業參訪,就是在去企業參訪的路上。

周教授不僅企業看得準,講課也是一流,他在北大、長江,港科大等院校講課時,被同學稱為只講乾貨、新貨、真貨的「三貨教授」。

「三貨教授」對新零售有著怎樣獨到的理解?如今是否已經出現了稱得上標杆的新零售企業?在新零售時代下,我們該如何看待瑞幸咖啡和星巴克?未來的智能商業將會呈現出怎樣的一番景象?

解構新零售

新零售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最上層是消費變化,中間層是體驗/服務,底層是組織和基礎建設;

換言之,上層是「人」的變化,中層是「貨」與「場」的變化,底層是企業經營資源與能力的變化。它們之間從底層向上,一層支持一層。

1.最上層,消費變化有兩大驅動力

第一,消費者可支配所得增加,這就要求企業必須研究消費者所得區間的「消費力發展規律」,提早布署以掌握消費新需求。

先講消費驅動。如果按照年代來區分,70後的人要吃飽,80後的人要吃好,90後的人要吃得有趣。為什麼?

因為現在全中國的人均GDP已經8000多美元了(2017年為8827美元),消費者可支配收入提高後,他們就開始追求吃得有趣。

過去傳統的恰恰香瓜子、銀鷺八寶粥、好想你,這些都是良心企業的好產品,但是它們跟有趣(比如三隻松鼠)還有一定差距。所以在消費升級的驅動下就催生出了企業在新零售方面的各種嘗試。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通過重塑組織,如何運用數據分析在不同渠道/業態下滿足不同時代背景的消費者,這可能是一個量級提升的過程,比過去任何時候的經營難度都來的更大。

第二,消費者融入新科技應用。技術驅動其實很好理解。從單純的線下實體店消費到PC時代的網購,再到移動網際網路的手機購物,未來還會有智能語音助理助購等新的觸達、溝通和交易方式出現。

技術的飛速發展驅動整個消費的變革,也驅動了手機端新商業的出現。

技術在營銷領域的運用,就出現了Mar-Tech(營銷科技),它在新零售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移動端收集的大數據,幫助企業做出精準的預測,分析消費者喜歡什麼產品,什麼樣的價格區間,什麼樣的網紅能帶貨,等等。

從技術驅動的角度來講,就是把消費者數據化,把物流數據化,把零售終端數據化,從而將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放到雲上去做分析,進而能夠對消費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和滿足。

2.中間層,從需求側視角與供給側視角看變化

中間層是體驗/服務,這其實可以從兩個視角來解讀。

從(消費者)需求側視角看,叫「體驗」。商品是絕對的第一體驗,它「滿足了消費需求」;第二體驗是「業態」,即「滿足需求的方式」。

消費者想要購買一樣商品,可以用便利店、大賣場、流量電商、內容電商、O2O、C2M、C2B、F2F等業態,每種業態內,有多內容與多場景的組合,使消費者得到理想的多場景體驗價值。

從(品牌方)供給側視角看,叫「渠道服務」。渠道上的第一道服務內容,是確保商品信息清晰、物流穩定可得。

接下來,因應消費者購買時間與空間等習性的演進,發展出各種傳統的線下渠道型態,例如移動網際網路來臨後,開始發展各種線上終端渠道型態。

而新零售的另一種「新」,其實就是供給側管理「多元並行」的消費者接觸點,在各接觸點提供高效的售前、售中與售後服務。

3.最底層,經營資源與能力的重構

最底層是組織和基礎建設。在管理「多元並行」的消費者接觸點上,企業運營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企業需要判斷什麼樣的新型組織結構能夠在「多元並行」的接觸點,對消費者需求做出快速決策與回應,能高效地攫取商機、獲取用戶、滿足用戶、留存與運營用戶。

例如,過去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有很多「障礙」,包括去線下實體店的成本、在線上瀏覽比較商品的時間和經歷、金融和物流服務的缺失,等等。

而如今,通過App,企業能夠隨時與消費者溝通交流,這些「障礙」就都解決了。

與此同時,企業還需要通過數位化基礎建設武裝自己,運用移動終端+5G連接+雲計算+數據+SaaS系統,將商品流、庫存流、訂單流、會員流等整合在一起,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零售的本質,就是要滿足消費者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一是對商品或服務的需求;二是對消費方式本身的需求。

從這兩方面來觀察,自2012年移動社交開始到如今的社會發展,零售在上面提到的三個層次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各種年齡層次的人,大都已經適應線上和線下。

因此,線上線下的商品與服務不能相互割裂,必須考慮相互融合,彼此協同,線上線下一盤貨、一樣的價格,線上賣貨線下服務,或者線下賣貨線上服務……這才是新的零售形勢!

都只做了一點點

新零售概念從提出到現在短短幾年,坦誠講,我還沒有看到有所謂的標杆企業出現。剛才給大家解構的新零售的三個層面,每家企業其實或多或少都只做了一點點而已。

我們可以用這三個層次框架來分析一下瑞幸咖啡和星巴克都做了些什麼。

星巴克認為,消費者需要一個除了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去進行休息和社交。

而瑞幸咖啡則認為,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消費者的第三空間,因為有了手機,所以它會出現在許多不同場景中。

基於這樣的不同認知,星巴克的門店以體驗店為主,瑞幸則做出了4種不同的門店模式。

星巴克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方式主要還是到店購買;瑞幸除了在線下購買,還可以線上點單後選擇自提或者配送。

最後講到組織和基礎建設方面。

星巴克跟餓了麼、盒馬的戰略聯盟,擴大了它與消費者的接觸點,手淘、支付寶、盒馬、餓了麼這些接觸點可以幫助星巴克在線上引流,把消費者想要喝的咖啡遞送到任何場景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星巴克在組織和基礎建設上,已經跨出了它原來的範疇,進入了更廣闊的阿里新零售生態。

瑞幸在現階段看來,仍然在自己相對獨立、封閉的體系內,而不是在一個生態中發展。

所以,這兩家企業實際上都是在新零售的方向上進行探索,都只是各自做了一點點,同時又有相互滲透的地方。

所謂的趨勢,其實就是這家公司不知不覺做了一點,那家企業不知不覺做了一點。

教授通過拜訪許多企業後,把大家不知不覺的做法整理成一個框架,再把這個框架運用到不同企業,告訴它們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或者忘記了做哪些事情。

我的工作,就是要找到這樣的框架去幫助企業更好地成長發展。

想像力經濟下的智能商業

2012年~2018年這6年間,我們經歷了商業3.0階段。這個階段是以3G、4G為基礎,加上移動網際網路的智慧型手機所形成的參與互動經濟時代

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商業特徵有三個關鍵詞:社交思維、智能應用、數據驅動——甚至我們目前還沒有完全脫離這個時代。

2019年~2023年,全世界將大跨步邁入智能商業階段。

它的商業基礎是由區塊鏈、納米材料、神經元晶片、傳感器、5G、數據等共同構成的,所有人的生活軌跡、工作軌跡、生命軌跡都可以被記錄下來,沒有人能篡改,由此形成的信用評級也都能做到可追溯。

智能商業在零售領域的體現,最顯著的一點就是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將能更為精準地預測到(例如人臉情緒識別),並且能更快速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這時候,整個社會將變成智能自動、算法增效的社會,由此形成想像力經濟時代,我們目前還很難想像未來的商業將變得多麼自動,將帶給我們多大的便利性。

對於企業而言,迎接未來智能商業的唯一途徑,就是要改變認知,提升學習力,將學習力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勇敢地投身於未來的生意。

我以前是一個職業經理人,現在是教授。我非常感謝人生中前一段22年的高管經歷,這段經歷帶給我一個重要的認知。

那時候,我任職的公司正處在上升期,我們每個月都要有成長,要為股東創造價值,貢獻利潤。

這讓我意識到,一家公司必須通過不斷地創新才能突破、成長,但是不能是漫無目的的創新。任何創新,最終都必須轉化成利潤,而且是清晰的利潤數字!

這一認知,讓我後來以教授的身份去看任何商業的時候,都會撥開假話、空話,探尋增長背後的本質。

任何一家負責任的企業,必須講真話、做實事,在每一個戰略轉型的時機點,能夠擁抱新時代,運用新方法,快速迭代、快速修正,為顧客創造價值,為股東創造利潤。

相關焦點

  • 周宏騏:星巴克和瑞幸都只做了一點點
    零售君說周宏騏,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商業模式與營銷學教授,也是「新零售50人」成員之一。周教授擁有惠普科技、通用汽車等世界500強企業22年高層管理經驗,從商業轉到研究領域後,他開啟了馬不停蹄地走訪企業做研究的模式。從微信朋友圈,零售君發現,周教授不是在企業參訪,就是在去企業參訪的路上。
  • 周宏騏:從「好生意」到「火生意」
    「講到底,我只教一件事,就是教那些創新、成長的企業怎麼把生意做好。」 2019年7月7日至9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新領袖創新大課暨2019(第十九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在上海開課。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始辦於2001年,今年全面升級為新領袖創新大課,本屆大課聚焦「硬核創新」。
  • 一點點奶茶這幾天基本靠搶!瑞幸2020年會超越星巴克嗎
    體育場路上的一點點據了解,目前一點點奶茶只在少數門店的有限時段開啟外賣生意。瑞幸和星巴克的情況大抵相仿。01受疫情影響,網紅奶茶一點點這段日子損失巨大。而另兩家飲品巨頭星巴克和瑞幸之間的較量,可能也會因為眼前這場疫情而滋生更多不確定性。
  • 在中國瑞幸咖啡如何擊敗星巴克
    5月以來一家名為瑞幸咖啡的企業開始炮轟星巴克,稱其對瑞幸供應商夥伴頻繁施壓要求站隊;此後星巴克回應稱,瑞幸咖啡是在進行碰瓷式市場炒作行為。瑞幸模式能否成功,最關鍵的是什麼?騰訊財經請到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外籍教授Jeffrey Towson,看看他對中國咖啡零售業的田野調查得出了怎麼樣結論?他又如何看待星巴克的顛覆者的誕生和它的新零售試驗?
  • 瑞幸的軍刀,星巴克的旗杆
    在這次疫情下,瑞幸和星巴克兩家看上去都在受到影響,但是瑞幸的主動出擊,已經在漸漸拉開了差距。換句話說,兩家不論從產品形態、商業模式以及用戶場景上,都有巨大的區別,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從一臺無人咖啡機背後,能看出瑞幸和星巴克已經越走越遠了。瑞幸的「靈活身段」說實話,瑞幸和星巴克都挺慘的。
  • 疫情之下,星巴克「降速」瑞幸「加速」
    但是,主攻網際網路咖啡的瑞幸受到的衝擊卻小的多,甚至加速了其無人零售和市場擴張的布局。星巴克股價在過去一個月下跌了15%星巴克關閉半數門店,銷售同比下降近8成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1月25日,星巴克中國宣布春節假期期間,湖北省內所有星巴克門店以及專星送都將暫停營業,停業期間排班的所有門店夥伴薪資照常。
  • 瑞幸、Costa和星巴克狹路相逢?
    日常咖啡的選擇,大多是星巴克Costa和鋪天蓋地廣告的瑞幸咖啡。大多數人的咖啡啟蒙導師都是星巴克,它們常見於日常朋友圈;Costa稍稍次之,粉絲數量也不可小覷;而瑞幸咖啡作為業內小輩,雖起步晚但後來居上,口碑也是相當不錯。
  • 當瑞幸「咖啡的小世界」遇上星巴克「全世界的咖啡」
    騰訊:48次小程序,64次流量,59次上線VS阿里:數位化70次,數據166次,供應鏈158次不論瑞幸與微信支付的合作,還是星巴克與阿里系的全面融合,雙方都把決勝的砝碼押在了「新零售」這個方向上。那麼,在新零售這個賽道上,騰訊和阿里對商家的賦能又有什麼不同?璽哥對此做了個簡要分析。
  • 星巴克:那些瑞幸教我的事
    但作為戰事的被動參與者,星巴克並沒有卸下它的鎧甲,反而忙著加固自己的城池。4月27日,星巴克中國宣布與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達成戰略合作。星巴克中國董事長兼CEO王靜瑛表示,通過此次戰略合作,星巴克希望攜手更多具有領先創造力的本土創新企業,共同推動中國新零售體驗的持續革新,並助力星巴克中國數位化創新的全面提速。
  • 星巴克「由衷」地感謝瑞幸
    來源:「零售老闆參考」(ID:lslb168),作者:萬德乾,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瑞幸在全球資本市場嚴重傷害了中概股的信譽名聲;瑞幸也在中國資本市場嚴重摧毀了網際網路咖啡的創業價值。瑞幸拖累了連咖啡2018年年底,星巴克中國區高管在圈內活動中,曾經坦言當年的上半年,瑞幸的出現令他們是有些緊張的。星巴克的反應速度也很快,當年的8月2日,就和阿里達成了一攬子深度戰略合作協議。最令外界關注的,除了阿里和星巴克的會員互通。
  • 鯰魚瑞幸,它改變了星巴克,還拉來馬化騰一起玩
    瑞幸咖啡今年1月份試營業,以新零售的方式進入咖啡行業,通過堂食、自提和外送相結合的立體服務,匹配了咖啡消費的所有場景。開業僅9個月,瑞幸就在全國開店1000+,年底要到2000家,約等於入華將近20年的星巴克中國當前門店數量的60%。星巴克急了。9月19日,星巴克在瑞幸之後上線了外賣服務。
  • 星巴克送外賣不算創新,看看瑞幸咖啡和連咖啡就知道了
    可以說是在將來諸多星巴克的愛好者相當便利了,可以在家裡美滋滋的就品嘗著星巴克的冷飲了。與此同時,作為中國新零售咖啡的兩個代表,也在8月1號的時候,搞起了事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就跟隨小編我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大家都知道正是由於這兩家新零售咖啡代表的崛起,使星巴克在中國的業務不斷的在下降,進而才會有外賣業務的產生。
  • 瑞幸聯手騰訊新銳咖啡崛起的背後是新零售數據戰
    「瑞幸+騰訊」與「星巴克+阿里」將在新零售一役正面交鋒,但簡單粗暴的「咖啡+網際網路」背後卻是不同的商業邏輯。星巴克更多是為了嫁接阿里系餓了麼的配送體系,在其「第三空間」以外拓展可能性;而對於瑞幸而言,一杯咖啡不只是咖啡,更多是背後的新零售數據,而坐擁中國最大線上流量入口的騰訊,將對瑞幸的數據矩陣提供最大的協同效應。
  • 瑞幸推輕食,「星爸克」拉外賣,衝咖啡的為何沉迷「新零售」?
    面對星巴克與阿里的聯手,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郭謹一也發表了一些看法。他認為,傳統零售和新零售的底層基因完全不同,傳統零售即使增加了外賣、行動支付,但根本商業模式其實沒有變化,並不一定都是新零售。
  • 「偷師」瑞幸?星巴克中國開出首家快取店的「心機」
    這符合星巴克線下零售哲學,更多溝通和服務,有提升客單價的空間。「效仿」瑞幸?但還是「大不同」2018年開始,星巴克在中國顯著加速展開一系列新嘗試。首先,增加線上外賣。2018年8月,阿里巴巴與星巴克在上海宣布達成新零售全面戰略合作。
  • 咖啡風暴:星巴克「重大改變」 小藍杯瑞幸有圖謀
    據郭謹一介紹,除了在北美與中國市場外,星巴克在絕大多數的市場佔比都不是第一,臺灣做的最好的品牌是Citycafe,澳大利亞做的最好的是Gloria Jeans,英國則是COSTA。「從全球市場的格局來看,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咖啡市場都存在充分競爭。」基於這樣的判斷,郭謹一選擇加入瑞幸,而郭謹一與瑞幸的創始團隊也是舊相識。
  • 揚言幹掉星巴克,瑞幸咖啡憑什麼?
    沒錯,這就是最近在職場圈爆火的人氣咖啡——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又被親暱的稱呼為「小藍杯」。作為中國新零售咖啡的代表,本文將利用大家耳熟能詳的「4P理論」來系統的分析下瑞幸咖啡火爆背後的可能原因。
  • 瑞幸咖啡退市 瑞幸商標和星巴克比一下看看差距在哪裡?
    瑞幸咖啡官方聲明原文:瑞幸咖啡公司將於 6 月 29 日在納斯達克停牌,並進行退市備案。在國內消費市場方面,瑞幸咖啡全國 4000 多家門店將正常運營,近 3 萬名員工仍將一如既往的為用戶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
  • 新品牌瑞幸咖啡要用「無限場景」超越星巴克的「第三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成立半年多,就通過網際網路打法成為傳統咖啡行業「異類」,並引起一二線城市坊間持續熱議的「小藍杯」瑞幸咖啡,這次首次對外全面解析了其商業模式和品牌戰略——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方式覆蓋「無限場景」,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咖啡選擇。
  • 星巴克+7-Eleven+好市多+亞馬遜,瑞幸到底像誰?
    霍華德·舒爾茨寫了一封給內部高層的信——《星巴克過於平價化的危機》,袒露了過去幾年快速擴張帶來的問題:「自動濃縮咖啡機消磨了店鋪本來的浪漫氣息和現場效果,千篇一律的店鋪設計已經失去了靈魂,呈現出來的是連鎖店的風格,鄰家店鋪的溫馨感蕩然無存。」如果說,星巴克時代是人找咖啡,那麼瑞幸時代就是咖啡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