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西遷往事:校長提前兩年安排打造木箱

2020-12-13 江蘇頻道

國立中央大學校門。

現在的南大校門。江南時報記者秦懷珠攝

1937年5月的運動會,中為羅家倫。

1937年9月13日教育部準遷重慶的批文。本報記者秦懷珠從南大校史博物館翻拍

南京大屠殺前,有識之士在「七七事變」前後就已預測到,戰火必將迅速向中國腹地蔓延。而一旦戰火蔓延,培育中國傳統文化接班人的搖籃——各大學校將朝不保夕。

為了延續中國的文化命脈,保全中國的文化教育,南京高校的盡力遷移,就成為當時唯一的選擇。全國當時最大的綜合大學之一國立中央大學更是首當其衝。

預判時局

羅家倫提前兩年安排與戰爭賽跑

在學校內遷中,南京有6所國立大學、2所私立大學,以及9所中學西遷。國立中央大學在校長羅家倫的帶領下,成為內遷最迅速而完整的學校,一步到位,直接抵達目的地。這在全國眾多內遷學校中並不多見。更多的學校因對情勢估計不足、準備倉促,只能隨日軍侵略的擴大,戰區的擴張,而被迫不斷搬遷。如浙江大學,在抗戰中遷校達六七次之多。當然,也有因辦學條件不具備而不斷遷移的,如江蘇醫政學院等。

在敵軍飛機的持續轟炸和炮火的不斷蔓延中,國立中央大學的師生攜帶著大量儀器、書籍,甚至還有飛機、屍體、家禽等物長途跋涉,他們究竟是怎樣做到順利內遷的呢?今天看來,這完全得益於校長羅家倫的遠見卓識和充分準備。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自1932年8月就任以來,一直默察時局,預見到日本侵華戰爭的不可避免與中華民族即將面臨的深重危難。他很早就斷定中日必戰,戰,則南京必將不保!所以,早在1935年冀東事變之前,羅家倫就指示學校後勤部門趕製大量木箱,足足提前了近兩年,為學校內遷做準備。

據羅家倫在1941年6月16日寫於重慶的個人回憶錄顯示,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他心裡就明白最後關頭已到。尤其是在7月15日當天,從何應欽將軍(國民政府國防部長)處得知,昨夜平漢路上有1300輛火車已經開始大量運兵的消息後,羅家倫就開始做遷校的布置。

「我囑總務處將一年以前冀東事變時,預備好的大木箱,裡面釘了鉛皮預備長途旅行用的,先取出五百五十隻,將重要的圖書儀器裝箱。」

原來,為了保護學校重要圖書和珍貴儀器不被日軍炸毀,羅家倫自7月15日起,就開始組織師生緊急裝箱,運到下關碼頭存放。這樣安排,一方面能避免市區轟炸的損失,一方面也便於隨時裝船準備西遷。

事實證明,羅家倫的這一安排搶在了炮火和死神的前面。就在國立中央大學的師生們加緊裝箱轉運的過程中,學校先後遭到了日本飛機的4次轟炸。幸運的是,羅家倫總是能提前預感到危險的降臨,先一步做出安排,避免了學校教學資源的損失,也幫助絕大多數師生幸運地與死神擦肩而過。

至10月上旬西遷開始時,在羅家倫的安排下,學校的圖書、儀器已全部裝箱完畢,趁敵機轟炸的間隙運到碼頭,數量達1900餘箱。

相關焦點

  • 國立中央大學西遷保存了中國文化軟實力
    如今的南大校門南師大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經盛鴻國立中央大學西遷保存了中國文化軟實力正是因為羅家倫準備工作做得充分,才使國立中央大學成為全國所有大學在內遷中最迅速因此,國立中央大學的西遷在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抗日戰爭爆發後,很多知識分子、熱血青年紛紛投身革命。而國立中央大學的西遷,為國家吸引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到抗戰大後方,使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得以根本保存,也使中國的未來有了希望。
  • 南京中央大學「雞犬不留」搬到重慶(圖)
    受訪者供圖  1938年深秋的一個黃昏,重慶街頭出現一支奇怪的隊伍——澳洲老馬背著美國火雞、英國豬兒扛著北京肥鴨、荷蘭牛兒馱著長毛兔兒……更奇怪的是,看到這一幕,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竟熱淚盈眶:「幾乎和看見親人一樣,要向前去和它擁抱。」至此,歷時近一年的國立中央大學的西遷全部完成。
  • 國立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紀念儀式在渝舉行
    5月17日上午,「國立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紀念儀式在重慶大學「中大遷渝紀念亭」舉行。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相關領導、東南大學「重走西遷路」團隊成員、校友代表,重慶大學師生代表等參加了儀式。1937年,東南大學前身——國立中央大學在戰火中被迫轉移至重慶、成都兩地辦學,今與重慶大學和西遷來渝的數十所兄弟高校共同開啟了抗戰興學之路。
  • 國立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 東大師生重走西遷路
    西遷沿路土壤封存至光華柱中。  中國江蘇網5月17日訊(記者 王逸男 通訊員 翟夢傑)今天上午,「國立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紀念儀式在重慶大學「中大遷渝紀念亭」舉行。東南大學「重走西遷路」團隊成員、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校友代表,重慶大學師生代表等參加了儀式。  5月12日,東南大學「重走西遷路」團隊從南京出發,並於5月15日晚抵達重慶。團隊共30餘人,由學生、教師、校友、新聞媒體代表組成。
  • 紀念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東南大學重走「西遷」路
    其中,第一路取四牌樓校區、九龍湖校區之土出發,體現西遷中所代表的知識與文化的傳承,經由動物西遷路線途經點、師生大部隊西遷中轉站等地,最後抵達國立中央大學重慶舊址,並取沙坪垻、柏溪兩處中大西遷舊址之土。出徵儀式現場第二路取丁家橋校區之土出發,赴成都,取中央大學醫學院及畜牧西遷辦學地——成都華西壩之土,赴重慶與第一路匯合。在中央大學重慶辦學舊址,東南大學將和重慶大學一起舉行「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紀念儀式。
  • 國立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紀念儀式在渝舉行 「光華柱」揭幕
    東南大學、重慶大學校領導出席活動。 通訊員 孫楊欣 攝    華龍網5月17日11時13分訊(首席記者 黃軍)今(17)日上午,國立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紀念儀式在重慶大學「中大遷渝紀念亭」舉行。東南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劉波、重慶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舒立春出席儀式。雙方表示,未來兩校將共同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劉波在致辭中表示,重走西遷之路,是為了尋求一所學府最深沉的文化追求,把中央大學建設有機體的民族文化的永久使命擔負起來,把「力學勇毅、教育興國」的中大西遷精神發揚光大,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
  • 高校西遷多悲壯,南開大學和中央大學直接變精光
    1935年,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要說羅校長真是厲害,已經預料到中日之間近年必有一戰,更為厲害的是他已經發現了一個可守之處——重慶。回到學校就命令總務處趕製900口大木箱。1937年,日軍佔領天津,南開大學就沒有中央大學那麼幸運了,7.29日,南開大學被日軍炮轟,大部分夷為平地(包括南開的中小學),炸不毀的澆上汽油燒。南京的羅校長趕緊催促暑假還在休息的學生,返校西遷重慶,廣大師生也都積極參與。
  • 國立中央大學的那些事兒
    國立中央大學,聽上去如此高大上的一個名字,也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可是,這所大學並不是真的消失了,她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於世。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
  • 往事| 「安江村風波」後,呂鳳子接任國立藝專校長
    陳立夫馬上行動,夏天即專程來到重慶璧山,親自登門拜訪正則藝專校長呂鳳子,請他出山,擔任國立藝專校長。那時教育部規定學校每周一第一堂課是「總理紀念周」,校長要主持儀式:讀孫中山遺囑,默哀,訓話等一套。呂鳳子表示他不願顧問「總理紀念周」之類的黨化教育課。陳立夫最後沒有辦法,一一答應他的條件,並派國民黨員俞汝朋任訓育主任,負責藝專「總理紀念周」。(鄭朝《國立藝專往事》,頁106,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年)
  • 國立山東大學內遷往事
    9月,教育部命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聯合南遷,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又令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遷往西北地區,合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對國立山東大學,教育部亦指定遷往西安辦學。國立山東大學的校長原為趙太侔,此時改為林濟青,剛剛上任一年時間。
  • 老重慶 | 走出兩彈元勳 兩江新區有處國立中央大學遺址
    完整地記錄了國立中央大學的建校及變遷史。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將東南大學與多所學校合併組成綜合性大學,改稱為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6月,學校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上海社科院蔣寶麟論文《抗戰時期中央大學的內遷與重建》一文中,提到1932年8月,羅家倫就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在時局紛亂的背景下,提出以「安定」「充實」「發展」作為國立中央大學新的治校方針。
  • 老重慶|走出兩彈元勳 兩江新區有處國立中央大學遺址
    ▲國立中央大學柏溪最後的校舍正面圖張之洞等人籌建因抗戰爆發決定內遷重慶東南大學官網首頁關於該校歷史沿革的記錄上,完整地記錄了國立中央大學的建校及變遷史。根據該校歷史沿革的記載,國立中央大學前身是1902年由張之洞等人籌建的三江師範學堂。1905年,學校改為兩江師範學堂。1912年,辛亥革命後,學校因時局不穩而停辦。
  • 那些被出身耽誤了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的拆分
    排第二的就是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這就是文的代表了。其它還有:中央政治學校校長(該校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併為中央政治大學後任名譽校長)、陸軍各兵種學校校長(包括步兵、騎兵、輜重兵、工兵、機械化學校等)、中央陸地測量學校校長、軍政部電雷學校校長、中央航空學校校長、中央防空學校校長、中央黨務學校校長、中央憲兵學校校長、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校長、中央大學牙科專科學校校長等,以及家鄉武嶺中學的名譽校長等。
  • 交通大學西遷記
    它鮮明地揭示了西遷創業的主題。交通大學的西遷,不是交大一所學校的內部事務,而是國家的重大抉擇,具有長遠戰略意義。 交大校長兼黨委書記彭康等的全校師生員工,把國家民族的要求與學校命運、個人發展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接到中央指示的當天,遷校工作就已經開始部署。一個月後,西安新校選址即告完成,半年後全面展開施工,一年後新校舍就已經可以接納師生員工了。
  • 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現在咋樣了?
    我們先看看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是個啥子情況:1902年5月,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向清廷上奏,呈請在兩江總督署江寧(即南京)辦一所師範學堂,同年,三江師範學堂開始籌建,開啟南京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之先河。(詳見「三江師範學堂」)。1905年,三江師範學堂易名兩江師範學堂。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校長)。
  • 連派兩位校長學生不歡迎,無奈蔣介石親自擔任中央大學校長
    中央大學從南京西遷重慶,羅家倫當時是校長。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辭職儘管學校遷到了大後方,可是還時常受到轟炸,羅校長多次呈文教育部,後來心累了,1941年6月辭職不幹了,羅擔任中央大學校長已經十年之久。顧孟餘接任中央大學校長接著上來了個顧孟餘(第六任),中央大學校長一直都是特任官,顧孟餘一直擔任部長以上特任官,但是到中央大學任職被降為簡任官,蔣命令重慶的所有大學校長開會,顧校長不去,派個訓導長就去了,蔣就有意見了,加上食堂虧損,
  • 翹楚 | 曾位列亞洲第一的中國​國立中央大學
    「 1949年後,國立中央大學先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後在院系調整中,又被肢解為19塊(由於一些原因,這段歷史被雪藏)。因此,國立中央大學的西遷在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示範作用。● 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沙坪垻校區抗日期間,很多知識分子、熱血青年紛紛投身革命,而國立中央大學的西遷,為國家吸引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到抗戰大後方,使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得以根本保存
  • 羅家倫:讓中央大學崛起 趕超清華北大的校長
    「欲謀中央大學之重建,必循『安定』、『充實』、『發展』三時期以進。」這就是說,首先要創造一個「安定」的教學環境,再進行師資、課程、設備諸方面的「充實」,以求得學校的「發展」。而要達到上面所說的目的,他認為就必須養成新的學風。於是,提出了「誠、樸、雄、偉」四個字的新學風。至今,這四個字仍然是南大的校訓。本著這樣的思想,羅家倫在中央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也談「西遷精神」丨當年西遷的,除了西安交大,還有哪些大學?
    最近,西安交通大學又火了,為什麼西安交大如此被重視,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安交大在西遷過程中愛國愛校、聽從指揮、艱苦創業所體現的西遷精神。西遷精神已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彙。央視的新聞聯播裡曾對西安交大的「西遷精神」進行了長時段的報導,足見對西遷精神宣傳的重視。「西遷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生發出來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交大自己將西遷精神概括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16個字。1955年4月,國務院作出交通大學內遷西安的重大決定。
  • 臺灣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一行訪問南京大學
    2014年11月25日上午,臺灣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一行訪問南京大學。南京大學陳駿校長、濮勵傑校長助理、臺港澳事務辦公室負責人等參加會見。 陳駿校長向周景揚校長一行介紹了南京大學的校史、校情和2014年新進展情況。周景揚校長邀請陳駿校長2015年6月赴臺參加「中央大學百年校慶」活動。雙方還並就本科生人才培養、學生管理、兩岸三地綠色大學聯盟等議題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