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 田中明
龐永沂是我於1980年至1985年在瀘州醫學中醫系共同學習了五年的同班同學。記得當時他跟我一樣,話語不多,遇事也有點膽小、靦腆。當然,也有很多與我不一樣的地方
——他學習比我更認真刻苦;說話比我更輕聲;遇見女同學臉比我紅得更利害。畢業後知道他被分配到了南充石油職工醫院,聽說在體制內的醫院上了十多年的班,不安於現狀就辭職出來自己開起了診所——龐永沂診所。對了,他如今不僅醫術出類拔萃,對佛學還有很深的研究。
他的診所在他全心全意的打理下,圍在他身邊的患者也是越來越多。至2016年止,每年的門診量達到了42498人次,即每天門診量有116人次之多。這麼多的患者量,全年收入卻只有100多萬元,平均每人次才花費不到25元。而患者治療的效果卻非常好,患者都誇他是為患者著想的好醫生。這充分說明了永沂同學絕不是為錢而辭職「下海」的。
不僅如此,他在繁忙的日常診療之餘,還潛心學習並總結臨床經驗,著書立說。早在兩年前我就在他的微博上讀到了他發的大量關於中醫理論與臨床方面的文章,受益頗深。昨晚他突然從微信上給我發來了這部著作,我既感意外,卻又覺得在情理之中。因為這是他十多來辛勤勞作的結晶,可喜可賀!我當即向他提出要在我主持的公眾微信平臺《田氏健康》上連載,他不僅滿口答應,還特別說「我只想振興中醫,不為個人名利」,這既讓我感動又讓我更加欽佩!
從今天起,公眾微信平臺《田氏健康》將陸續連載永沂同學這部非常實用且具有明顯個性特點的中醫著作,以期對大家有所裨益!
2017年03月01日 於成都
■龐永沂
第一章 《龐式中醫》的特點
第一節 繼承與創新
筆者一九八五年畢業於瀘州醫學院中醫系中醫專業,被分配到四川石油管理局第二職工醫院中醫科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一九九八年被派往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進修,被該科主任陳紹宏教授收為私人弟子(陳老師是筆者學術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引導者),一年後回到職工醫院,二OOO年十一月買斷工齡,二OO一年四月開設龐永沂診所,從事個體診所的工作至今已七年了。
個體診所工作是最基層的臨床工作,這對筆者來說是個成長和形成自己學術特色的極好機會,平均每年診治二萬五千人次的門診病人,七年診治門診人次達十七萬。這大量的臨床實踐形成了筆者獨自的特色,為《龐式中醫》的形成,奠定了廣泛的病人基礎;同時,在這大量的臨床實踐中,新的理論與方法也得以不斷地檢驗、修正、發展、充實,它既繼承了中醫學的傳統,同時又有新的醫學創新。
尊敬的讀者,你若是中醫師,想讓自己的診室「門庭若市」,就該好好讀讀這本書,照著臨床實踐,它的確與教科書有許多的不同,但不是標新立異,它會讓你當一個有真才實學的好中醫;你若心平氣和地讀這本書,或許能幫你找到振興中醫的路;你若有興趣運用書中的理論方法、思維方法去臨床驗證和檢驗,同時在臨床中進一步深化、發展、提高,當然也可以用科學實踐的方法去否定它、批判它……,筆者都很歡迎。如果是真理,就一定能經受住實踐的檢驗,同時實踐也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筆者之所作,僅是拋磚引玉而已。因為筆者和你一樣,也熱愛中醫,熱愛中醫事業。如果一個中醫臨床醫生,沒有多少病人找他看病,至少說明他的醫術尚有問題,為什麼不能虛心向別人學習呢?時間久了,職稱很高,但療效不高,病人很少,反而還會懷疑中醫學的科學性,甚至認為中醫是偽科學;另一方面,還會讓人們感到中醫的落後而該取消,原因就是「大專家」治病療效不高。問題到底出在何處?本書將共同探討。
近兩年來,筆者把自己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處方藥物名稱印在處方箋上,如補中益氣湯合陽和湯這一處方:黨參、黃芪、當歸、炒白朮、陳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熟地、鹿角霜、乾薑、肉桂、麻黃、白芥子。將這些藥名列印在處方上,不論有什麼爭議,它畢竟是中醫現代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工作。透過這些處方之藥名,你可以看到重要的理論:脾腎陽虛、慢性營養免疫功能不全等等,臨床實踐觀察它是促進蛋白合成,修復組織細胞的重要方法方劑,在治療相關疾病上的重要作用和效果,進而才會感慨中醫理論之微妙與博大精深,不是落後陳舊的經驗總結,不是偽科學。
尊敬的讀者,你在看本書的時候會發現有許多與傳統中醫相同的觀點和方法,也有許多新的,一時尚難以接受的觀點,有繼承也有創新。比如經常有同道問筆者:治療哮喘和支氣管炎,為什麼你會把荊防敗毒散、三拗湯、補中益氣湯、陽和湯四方合在一起?這一步的確難於越過。但它在臨床上運用廣泛,的確創下了不少奇蹟,深受病人歡迎,中醫也揚眉吐氣。
第二節 複方合方思想
複方合方思想,在古今許多醫家都有體現,如《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就有。但系統地、規範地、大量地使用,則是本書的特色。
事實上,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懈努力,複方合方思想已經成熟,本書之所作,只是穿針引線而已。筆者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進修時,看見陳紹宏教授就是將仲景「葛根湯」與「麻黃湯」合為一方,名葛根湯加杏仁(成藥名「散寒解熱口服液」),對於複雜的病機,陳教授多以複方合方治之,療效顯著,在此筆者受到極大啟發。
很多醫者臨床多以某某方劑為主,進行隨證的加減變化,但深入考察,則發現對此疾病本質(病因病機)的認識尚未能完全把握,以致療效並不高。臨床上經得起重複的方劑並不很多,經過隨證加減,原方多已面目全非。這一點若不加以深刻反思,往往會讓使用某些名老中醫經驗處方的醫生感到納悶:名老中醫用之有效,而我們用之卻療效不佳,甚至無效呢?一個優秀的經得起重複的處方方劑是來之不易的,不宜以「靈活加減」為由而靈活加減。最好使用複方合方。
隨著社會自然環境及人們思想意識等的複雜變化,疾病的種類和性質等也在隨之變化,使用複方合方也屬形勢所迫,而且複方合方將擴大其單個方劑的作用範圍與功效,形成新的方劑。如補中益氣湯是甘溫除大熱之名方,若合以陽和湯,則療效更好更快,並且此二方合用,大大地拓寬了單獨使用此二方各自所治疾病的範圍,形成新的適用範圍。說明古今單個方劑的巧妙合用,形成複方合方,有著相當大的前景。
複方合方,並不是某幾個方劑的簡單相加,而是對疾病規律與本質深刻認識上的病因病機的緊密相扣。筆者主張照抄照搬原方,不宜加以粗暴的更改。古今許多大醫家都有過人的智慧,不是一般人之所能及,如李時珍能反觀經絡的存在。如補中益氣湯,去掉升麻或柴胡,則很難稱之為補中益氣湯了。所以,對於久經考驗的名方,不宜隨意地加減更改。再有,美其名曰加減化裁,實則也不便於臨床經驗的總結提高,到時,你自己也不清楚這類病人是用什麼方法治好的。筆者在一九九八年前,也曾向名書名著名中醫學習「加減化裁方」,隨意自製方,結果被陳教授呵斥,現在看來,師恩難忘,若不遭遇呵斥,難有今日之作為。
筆者臨床使用得最多的、頻率最高的,有如下複方合方:
荊防敗毒散合三拗湯補中益氣湯陽和湯;
荊防敗毒散合三拗湯;
葛根湯加杏仁;
葛根湯加杏仁合吳茱萸湯;
補中益氣湯合陽和湯;
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
補中益氣湯合陽和湯半夏瀉心湯;
補中益氣湯合陽合湯少腹逐瘀湯;
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陽和湯少腹逐瘀湯;
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少腹逐瘀湯;
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桂枝湯甘麥大棗湯;
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膈下逐瘀湯;
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濟川煎;
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半夏厚樸湯;
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丁萸理中湯;
補中益氣湯合少腹逐瘀湯;
補中益氣湯合桂枝甘麥大棗湯;
補中益氣湯合濟川煎;
補中益氣湯合歸脾湯;
陽和湯合身痛逐瘀湯;
桂附理中湯合丁萸理中湯;
香砂六君子湯合桂枝湯甘麥大棗湯。
或者有讀者會說,這些組合藥物太多太雜,像開大包藥,下大包圍。但你若結合病情與療效來看,不難發現它恰好都是「謹守病機」的。筆者在使用這些複方合方時,除了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外,還包含有西醫思想在內,已含蓋著廣泛的疾病種類和不同性質的疾病了,治療範圍早已遠遠超出了這些單個方劑各自所主的範圍了,這是對中醫疾病認識與治療的系統化、規範化和現代化作出的大膽探索。
1985年7月一2000年10月在四川石油管理局第二職工醫院中醫科從事中醫臨床工作。 2001年4月至今,開辦龐永沂診所,從事個體中醫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