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教育綜合中的外國教育史可以根據各個歷史年份來梳理重難點,然後再理解記憶。以下是新東方網總結的外國教育史知識,希望對參加2019考研教育學的考生有所幫助。
2019考研311外國教育史知識:現代歐美教育思潮
現代歐美教育思潮(10個思潮):
改造主義教育
產生背景:20世紀30年代從實用主義和進步教育中逐漸分化出來,到20世紀50年代形成一種獨立的教育思想
哲學基礎:實用主義,進步主義(改造主義教育家自稱是進步教育的繼承者和親密盟友)
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爾德
主要觀點:教育應該以「改造社會」為目標;教育要重視培養「社會一致」精神;強調行為科學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教學上應該以社會問題為中心
影響和評價:改造主義雖然在教育理論上有一定影響,但因為與美國社會性質不合,在美國教育實踐中影響不大。
要素主義教育
產生背景:20世紀30年代作為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對立面出現,二戰後,尤其是50年代中後期,要素主義教育在美國教育家逐步興盛,並成為一種頗有影響的教育思潮
哲學基礎:傳統的「實在論」或實在主義哲學
代表人物:早期的巴格萊,貝斯特;後期的科南特,裡科弗
主要觀點: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把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一代代傳遞下去;教學過程是一個訓練智慧的過程,強調傳統的心智訓練,傳授整個人生的知識;強調學生在學習上必須努力和專心;強調教師在整個教育和教學中的核心地位。
影響和評價:要素主義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論和策略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其中一些被採納為國家教育政策。比如60年代美國教育改革中,教育家特別強調「新三藝」(數學,外語和自然科學)
永恆主義教育
產生背景:20世紀30年代作為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對立面出現,提倡教育上的復古和古典教育。
哲學基礎:古典實在論
代表人物:美國赫欽斯,阿德勒,英國的利文斯通,法國的阿蘭
主要觀點:強調人的永恆本質和人性不變,教育的性質永恆不變;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人類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而培養這些共同的要素,最好的途徑就是閱讀經典著作;古典學科應該在學校課程中佔有中心地位;強調教師教學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影響和評價:永恆主義的影響主要在大學和上層知識界的少數人,充滿了復古、保守、絕對論的色彩,對傳統的強調使得其餘社會發展脫節
新託馬斯主義教育
產生背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義大利、法國等西歐國家,二戰後在美國流行
哲學基礎:中世紀天主教神學家託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強調宗教教育至上
代表人物:法國馬利坦,著作有《教育處在十字路口》
主要觀點:教育應該以宗教為基礎,培養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實施宗教教育是學校課程的核心;教育應屬於教會
影響和評價:影響主要體現在歐美國家的一些天主教學校中。是西方人文主義的繼承與發展,對於緩解西方現代社會日益嚴重的人的異化現象,防止將人作為工具和手段具有積極意義
存在主義教育
產生背景:產生二戰以後對社會問題和人的存在的反思,以存在主義哲學為基礎的教育理論。20世紀中期流行與美國和西歐各國
哲學基礎:存在主義哲學
代表人物:克爾凱郭爾,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薩特以及布貝爾
主要觀點: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在於使學生實現「自我生成」;強調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學生自由選擇道德標準;主張個別教育的方法;師生之間建立信任關係
影響和評價:強調個性發展,強調教育個別化,提倡積極的師生關係等具有積極意義,對歐美國家的青年學生產生了重大影響。但由於悲觀主義情緒濃厚,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70年代後衰落
新行為主義教育
產生背景:20世紀30年代以後,從行為主義心理學發展而來的一種歐美教育思潮
思想基礎:行為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赫爾,斯金納和加涅
主要觀點:教育就是塑造行為,學習過程是操作性條件反射過程;實施程序教學(程序教學的基本原則一是積極反應,二是小步子,三是及時強化,四是自定步調)讓學生在學習中運用教學及其;教學研究應該以教和學的行為作為研究的對象
影響和評價:促進了學習理論的發展,並未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開闢了道路。但新行為主義教育家忽視人類學習和動物學習的本質差別,把人類的學習歸結為操作性條件作用,明顯具有機械主義的特徵,從而受到人們的批評
結構主義教育
產生背景:20世紀60-70年代歐美國家廣泛流行的、影響很大的教育理論,結構主義發展到當代又形成了建構主義
思想基礎:認知心理學,結構主義哲學
代表人物:皮亞傑,布魯納
主要觀點:強調教育和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只能發展;注重教授哥們學科的基本結構;主張學科基礎的早期學習;提倡「發現學習法」;認為教師是結構教學中的主要輔導者
影響和評價: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為心理學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相互協作提供了一個範例,對現代西方課程論影響很大,並稱為60年代美國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但由於課程改革導致教材偏難,也引起了人們不同的評論和爭議
分析教育哲學
產生背景:從20世紀50年代其,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哲學作為一種分析的和澄清思想的方法可以用於任何問題,包括教育問題,於是分析哲學被應用於教育理論
思想基礎:分析哲學,包括邏輯實證主義學派和日常語言學派
代表人物:美國的索爾蒂斯和謝弗勒;英國的奧康納和彼得斯
主要觀點:分析哲學不講體系,只是一種分析方法,提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人的知識,而是對既有的概念、思想進行清理,通過分析使概念清晰;認為以前的教育術語和概念十分混亂,易被人誤解,因此正確使用教育術語是教育哲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提出應對教育理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教」、「學」、「訓練」、「知識」、「目的」、「生長」等進行批判和分析,從而分析和認識這些概念的意義與價值
影響與評價:分析教育哲學家對教育學術術語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對于澄清教育概念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分析教育哲學思想重視語言邏輯的表述作用,重視分析技術,有利於教育研究的科學表達;但是日益傾向於形式主義,被認為與缺乏對教育實踐的促進
終身教育思潮
產生背景:20世紀50年代中期產生於法國,60年代後再世界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的國際性教育思潮
思想基礎:淵源與文藝復興的成人教育活動實踐和教育理論
代表人物:法國保羅朗格朗,著作《終身教育引論》是終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強調終身教育是人從出生到死亡整個一生的教育,教育並不限於青少年階段,而應貫穿人的一生,並且人一生的教育是相互聯繫和作用的。
主要觀點:終身教育是現代社會的需要,它應該能夠在每一個人需要的任何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終身教育沒有固定的內容和方法,教育也不限於在學校中進行,應使校外的社會機構也承擔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擴展到社會整體中,並尋求各種教育形式的綜合統一;終身教育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戰略
影響和評價:隨著教育為各國越來越重視,終身教育已成為建立一個學習化社會的象徵。世界上許多國家把終身教育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重點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潮
產生背景: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後的美國,是對50年代中期以後的「主知主義」所強調知識而忽視知識情感問題的批判,試圖通過挖掘人類理智與情感等方面的整體潛力來確立人的價值
思想基礎:人本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馬斯洛,羅傑斯,埃裡克弗洛姆,戈登奧爾波特
教育主張:強調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主張課程人本化,學生的自我實現是課程的核心;強調學校應該創造自由的心理氣氛,利於學生「自我實現」
影響和評價:帶來了教育觀念上的革新,提出教育不僅是塑造人的行為,而在於發展人的價值、理想、真善美等高級心理品質;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60-70年代影響了美國的各級各類教育,並成為一些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