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助詞
現代漢語的助詞,包括結構助詞和時態助詞(「了、著、過」)。文言裡沒有時態助詞,所以這裡所謂「助詞」,即結構助詞。結構助詞是附加在別的詞語前邊、後邊或一個句子的主謂之間,在句中起結構作用的詞。文言裡常用的結構助詞是:之、者、所、是、見、被。「是、見、被」到第四章「文言的句法」裡再談,這裡只討論「之、者、所」。
(三)「所」的用法
「所」字的基本功能是附加在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前邊,和它後邊的詞語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也相當於一個名詞。
1.附加在動詞前邊,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指代動作、行為的對象,表示「……的人、……的事情」。例如:「所見」指所見的「東西」,「所想」指所想的「事情」。因為「所」字結構具有名詞性,所以它在句中常作主語、賓語。如:
1.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論衡·訂鬼》)
——(庖丁)開始三年裡沒有見過活牛,見到的牛都是死牛。「見」是動詞,加「所」而具有名詞性,「所見」作第二分句的主語。
2.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我在患難中,有時用詩記下所遭遇的事情。「所遭」作「記」的賓語。
當「所」字結構所指代的對象需要明確指示出來的時候,還可以在它後邊加名詞,補出它所指代的具體人或物。在這種情況下,「所」字結構就作定語了。如:
3.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王安石:《答諫議書》)
——所採取的主張有很多不同的緣故。「所操」是「術」的定語。
2附加在介詞前邊,和介詞、連同介詞後邊的動詞或動詞性詞組一起組成「所」字結構,指代介詞所介紹的對象、處所、原因、方式等,表示「……的人、……的地方、……的原因」。如:
4.聖人非所與熙(嬉)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人。這是個否定判斷句。「與」是介詞,「熙」是動詞,「所與熙」指代「與」所介紹的對象,表「……的人」。
5.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從出。(《荀子議兵》)
——善於用兵的人,變化莫測,沒有誰能知道他那兵出來的地方。「從」是介詞,「出」是動詞,「所從出」指代「從」所介紹的處所,表示「……的地方」。
「所」附加在介詞「以」前組成「所以……」。文言裡的「所以」有兩種情況:一是「以」當「用」講,「所以」表示「用來……的方法(東西)」;二是「以」當「因」講,「所以」表示「……的原因」。如:
6.吾知所以距(拒)子矣。(《墨子·公輸》)
——我知道用來對付你的辦法。「以」當「用」講。
8.知賢不疑,見可能斷,此其所以成功也。(《資治通鑑》)
——知道人有才幹就大膽任用,遇事能當機立斷,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以」當「因」講。
3.為了明確表示「所」字結構的名詞性,有時還在「所」字結構後邊加「者」,構成「所……者、所以……者」這樣的格式。如:
8.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呂氏春秋·察今》)
——船停後,從他刻記號的那個地方下水去找劍。「所契者」和「所契」意思是一樣,加「者」而增強了「所契」這個「所」字結構的名詞性,使它指代更為明確了。
9.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鴻門宴》)
——派遣將士守關的原因,是防備別的壞人出入和意外的變亂。「所以遣將守關者」和「所以遣將守關」意思也是一樣的,加「者」而增強了「所以……」的名詞性。
4.和介詞「為」相配合,構成「為……所」的格式以表示被動。例見第四章的「被動句」。
「所」字結構和「者」字結構都具有名詞性,但二者所指不同:「見者、聞者」指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所見、所聞」指被看見、被聽見的東西。
未完待續……
這裡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網絡爽文小說!我們也不提倡聽書,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只靠「聽」,能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