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勇敢,必須先讓他「害怕」

2020-12-01 歪歪兔



上個周末,兔小編我在家打掃衛生,老舊的吸塵器震耳欲聾。

沒成想,我家寶寶秋雪突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嚇得我直接放下吸塵器衝了過去,還以為孩子是碰到了什麼危險的東西。結果孩子哭的更兇,指著那吸塵器說:「麻麻那個怪物好可怕吖!」

原來,吸塵器的巨響,嚇壞了孩子。


無獨有偶,買菜碰見鄰居,討論起孩子因為吸塵器嚇哭這件事。

她說她家孩子,僅僅因為家裡裝修廚房,硬是一天不敢出門,飯都要送進小屋裡面去。更別說什麼下雨打雷,就連剁餃子餡都能給你哭出來。

我不禁陷入深思,因為聲音導致孩子恐懼,究竟是部分群體還是大家都有呢?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說:

「沒有任何養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而且,也無須避免。」

對未知事物產生恐懼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遺傳進化的結果。受經驗和認知水平所限,孩子並不知道有些聲響是怎麼回事,便會本能的害怕。

所以說孩子因巨響而恐懼是正常現象,有些成年人也會害怕莫名其妙的驚響呢。所以說孩子的膽小實際上源於多個方面。


想像中的「恐怖」

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有意無意的嚇唬孩子。


如果不睡覺,就會有一個老巫婆把你抓走!

如果不吃飯,你就讓大灰狼叼走了!

如果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就把你賣了!


還有的家長在談論恐怖故事的時候,不避開孩子。有的甚至在孩子在場的情況下,一起觀看電視劇電影中的恐怖部分。

這都會導致孩子產生「聯想」,他們會覺得恐怖的事物無處不在。

一旦在孩子的腦海中植入恐懼事物,那麼無論你後期如何解釋,先入為主的觀念都會根深蒂固。有的孩子就算你當時哄好了,你一離開孩子,孩子就又變得害怕起來。


孩子還小,模仿是學習身邊事物最快的方式。在未知事物面前,孩子需要通過觀察周圍人的反應來判斷安全與危險。

很多家長過分保護孩子,一有風吹草動,就趕緊衝了過來。

一有巨響就跑過來,抱著孩子,驚慌失措的捂住孩子的耳朵(這不就是兔小編我嗎!)。孩子看到家長如此緊張,也會在心裡認為,這是非常的危險的事情。從而增加了對類似事情的反應程度,恐懼感也逐步提升。

這樣不僅提升了孩子對陌生事物的恐懼,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形成,還會造成孩子過分依賴。可以說這個看似善意的舉動包含了種種隱患。(兔小編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那麼,孩子害怕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如何讓孩子逐漸勇敢起來?


想要孩子勇敢,必須先讓他「害怕」

引導孩子動手試一試,感受一下那些害怕的事物究竟是什麼。比如,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關一下門,或者自己啟動吸塵器,感受一下聲音是如何出來的。知道這種聲音不會帶來怪物和可怕的事物,這樣了解了聲音的來源,孩子就不會害怕了。

如果是打雷這種不太容易理解和感受的,可以通過講故事和互動的方式化解孩子的恐懼。讓寶寶用快樂來戰勝恐懼。

用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恐懼,並跟孩子共情

孩子會根據家長反應做出判斷。所以家長一定要有平常心,用溫和的態度去抱抱孩子。和孩子共情,且不要做出大驚小怪,驚慌失措的樣子。這樣就能很大程度上安撫孩子的心情。

及時注意孩子的狀況

通常情況下,孩子遇到巨響和怪聲,首先會愣住。家長一定在這最初的幾秒內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正在關注自己的情緒。孩子就會產生安全感,變得不那麼的害怕了。

生活中不要嚇唬孩子

這是最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生活中一定要避免「嚇唬」孩子。首先這並不能起到什麼關鍵作用,孩子可能該咋還是咋,這反倒是讓孩子自我形成了恐懼心理。其次,嚇唬容易彌補難。嚇唬寶寶本身也會讓寶寶感受不到爸爸媽媽的愛,感覺爸爸媽媽隨時都會讓自己陷入恐懼之中,不利於親子關係的持續發展。

作家畢淑敏寫過一段話,放在這裡再合適不過。


孩子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

愛是她的羽翼,愛是他的長矛

在愛中蓬勃成長的孩子

他看天下就比較勇敢

他看前途就比較光明

他看事物就比較冷靜


相關焦點

  •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受傷,讓他多去嘗試,可以讓他變得更加勇敢
    大多數的父母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他認為自己給孩子的永遠都是正確的,所以孩子要聽從他的建議,不要去觸碰一些事情。時間久了很多人就會發現,長時間被父母禁錮的孩子根本就沒有自立的能力,而且他在面對一些未知的事情,是永遠都是充滿害怕的。
  • 這樣逼孩子勇敢,只會讓他更脆弱不堪
    感覺什麼都怕,害怕蜘蛛也就算了,竟然還害怕蜘蛛絲。所以那次在鄉下老家,孩子在一間屋子裡看到蜘蛛絲,嚇得不行。她直接把兒子關在有蜘蛛絲的屋子裡,想逼他勇敢一點。 因為時間比較久了,具體的細節描述我也記得不是很清。
  • 有聲繪本:《不要害怕勇敢地問》讓孩子學會勇敢表達自己
    樂爸導讀今天分享的繪本故事叫《不要害怕勇敢地問》,被人稱為「膽小鬼」的怕怕在生活中總是不敢有問題就問,所以他遇到了一些難事:幼兒園裡討論問題時,他有疑問但不敢問,所以悶悶不樂;看見好朋友的玩具車,想玩可是不敢開口問好朋友借,所以他垂頭喪氣地離開了;他的生日禮物想要一輛紅色的消防玩具車,可是爸爸給他買了藍色的,他只能接受了……感受美,發現愛,啟迪智慧
  • 「媽媽,我害怕」。孩子,你真的可以不勇敢
    與我們所謂的「害怕改變」相比,孩子走出媽媽的懷抱,獨自面對陌生世界,恐怕孩子的勇氣還要更大一些吧。繪本中的小阿力通過幫助弱小,認識到自己可可以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改變別人的能力。不僅不「小」,反而是「大」。在親子閱讀中我們能夠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量,戰勝自己的恐懼,充滿欣喜地擁抱這個世界。媽媽,我可不可以不勇敢?
  • 請停止逼迫你的孩子勇敢,他還是個孩子
    我家女兒從小就很膽小,首先我們家庭和睦,互尊互愛,完全尊重孩子的自我發展,也經常陪孩子進行戶外運動,經常帶她與同齡小朋友玩耍,對她勇敢的培養有了那麼一點點進步。但是她還是很膽小。在家喜歡看各種恐龍、老虎、獅子、猴子等各種動物的動畫片,帶她到動物園,一看到老虎、獅子或是各種動物,就會緊緊抱著我們,或是躲在我們身後瑟瑟發抖,就連進到鳥類世界看鳥都害怕,像個八爪魚一樣緊緊的勒住我的脖子抱著我。帶她去遊樂場裡看恐龍展,站在門口哭的不肯進去,連連擺手手要回家。我卻堅持要帶他進去看恐龍,他便對恐龍更加害怕了。
  • 孩子打針哭鬧害怕怎麼辦?專家:這五點,能讓孩子勇敢面對
    以下就和大家分享五點,我國著名教育家育專家尹建莉所推崇的讓孩子不再害怕打針的方法比如告訴孩子你打針是因為現在生病了,生病是不是很痛苦呢?而打針可以治病,所以媽媽才帶你去的。如果你什麼都不說,就帶著孩子去打針,孩子自然不會理解,還會猜測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事情,父母不愛自己了,想要懲罰自己。最後非但不會配合打針,還會連帶著影響家庭的關係。所以不要認為孩子不懂就不去說,和孩子解釋清楚她會理解的。
  • 請不要再對我的孩子說勇敢
    (2)從大腦的角度去看 大腦在接收信息的時候,信息先到達本能系統,再到達理智系統,也就是說,在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時,我們本能的會先感到害怕,想要逃跑,躲避,這種本能的反應,會快於我們的理智分析 。 所以孩子害怕、緊張,這是人類本能的反應。
  • 解除「害怕與恐懼」魔咒,培養勇敢智慧孩子
    「害怕」的七種深層次原因解除「害怕與恐懼」魔咒 培養勇敢智慧的孩子孩子難免會模仿與習得這種性格。 5.別輕易給孩子負面貼標籤 不要站在孩子面前或者旁人面前經常提到:我這個孩子就是膽小害怕的個性,這樣孩子會認為自己的天性無法改變,形成對自我的錯誤認知並扼殺孩子的自信心。
  • 孩子:當你害怕的時候,閉上眼睛假裝自己很勇敢就好了
    ,閉上眼睛假裝自己很勇敢就好了!這句話是帶孩子看動畫電影《愛寵大機密2》時聽到的。當時的劇照是一隻城裡狗狗要去救快掉下懸崖的小羊,面對幽深的峽谷它非常害怕,這時另外一隻鄉村大狗魯叔告訴了它這句話,經過一番自我挑戰直面恐懼後城裡狗狗終於把小羊救了回來。
  • 當孩子給你說他害怕的時候 你給他的回應很重要 你做對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聽到孩子給爸媽說:「爸媽我害怕」。只是父母基本都很少給予回應,其實這個時候父母給予回應是十分有必要的。無論我們作為大人還是小孩都是會遇到害怕的事情的,成年人遇到害怕的事情的時候也許不會直接表達害怕,孩子就會直接找大人求助了。當我們遇到孩子給我們說:"媽媽,我害怕。」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回應是很關鍵的。
  • 想要培養勇敢的孩子,避免對幼小的孩子做這些事
    小宇和我家小盛盛的生日相近,同年同月相差一天的生日,從兩歲半他們剛開始認識就玩得很好很投緣,據我觀察,小宇做事總是畏畏縮縮,當他發現好玩的東西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總是先回頭看一下外公的臉色,如果外公不同意,他就不敢動。不敢自己做決定,或者做了決定又害怕外公發火,缺乏安全感。造成他這樣看起來「膽小」的性格跟他家人的養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 勇敢,是承認自己會害怕,依然選擇面對
    勇敢,是承認自己的恐懼,依然選擇面對作為即將晉升的新手媽媽,說實話,自己並沒有準備好,對於生產過程的恐懼,對於能否照顧好寶寶的擔憂,對於從二人世界變成三人小家庭的未知變化,說不害怕,不擔心才是自欺欺人。雖然家人和愛人一直堅定地告訴我要勇敢,我們也常常聽到各種為母則剛的動人故事。但是我想說會害怕又怎樣?
  • 讓孩子變得勇敢,內心充滿力量的方法
    想要讓孩子擁有勇敢這種可貴的品質,父母們也得要掌握智慧的教育方法,這也正是叮噹媽媽想和大家分享的。在教孩子學會勇敢之前,我們先得和孩子一起討論什麼是真正的勇敢,什麼是假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帶頭做正確的事情,維護自己的信念並拒絕同齡人的壓力;而假勇敢則是經不起別人的激將、冒險、莽撞。勇敢意味著做正確的事情,即使這件事情很難,即使這意味著你被所有人叫做「膽小鬼」。
  • 你可以害怕,你可以不勇敢!
    然而,最讓我揮之不去的噩夢卻是攀巖,我看著許多同學利落的攀巖,爬上學校的攀巖練習區,輪到我的時候,我總感覺自己像只過肥的青蛙,就趴在牆壁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我害怕著自己的缺點就這樣暴露在眾多的眼睛之前,我害怕我的害怕被別人看見,於是,我卡在攀巖壁中間,再也上不去,從此之後,不管別人如何說,我再也不願意嘗試。當了媽媽後的我,從來沒有一次告訴孩子「你要勇敢。」,因為我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勇敢?
  • 孩子膽小,總說害怕,不要盲目鼓勵孩子去勇敢,根源在家長身上
    相信家長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不斷的聽孩子說,我害怕這個,我害怕那個,家長們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可能聽到會很生氣,然後脫口而出:「這有什麼好怕的,你就勇敢的去做就行了啊!」,有的家長也會細心的去鼓勵孩子要勇敢。
  • 想要離婚 必須先把孩子的出生證辦了
    「先不開庭,你們想要離婚,必須先把孩子的出生證辦了!」法庭上,法官倪建雙嚴肅地向當事人下達任務。這是在樂清市法院開庭審理原告方某訴被告陳某離婚糾紛案的現場。在庭前調解過程中,法官得知兩人7歲的孩子竟未曾辦理出生證,於是當下決定,「想離婚,先辦證!」讓雙方去醫院辦好孩子出生證再回來商量離婚事宜。男方方某和女方陳某是再婚。兩人經介紹認識,2012年11月登記結婚,2013年7月生育一女小紅(化名)。後來因感情破裂,雙方多次發生爭吵,從2013年9月分居至今。
  • 當孩子說「我害怕」,盲目鼓勵孩子大膽適得其反,3招給孩子勇氣
    」,先了解他怕的是什麼很多父母在孩子說害怕時,根本不去了解孩子害怕的是什麼,而是自己認為孩子害怕的是什麼,並按自己認為的去安慰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害怕藏起來,不再告訴父母。給孩子壓力式的鼓勵很多父母認為有壓力就有動力,給孩子壓力可以讓孩子更快的克服內心的恐懼。所以在孩子面對害怕時,有的父母會說出這樣的話「小男子漢是不會怕這個的」,「連這個都害怕就不是勇敢的小朋友了」。
  • 孩子遇事膽怯,家長可以試試輕推,幫助孩子變勇敢
    或許是孩子不夠自信,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沒有計劃,甚至害怕失敗。但遇事膽怯這樣的表現不好,尤其是會阻礙孩子將來的發展,家長勢必要幫助他改正才行。眼下,家長可以在背後輕推,助孩子一臂之力,讓他有前行的勇氣。然後敢於去勇敢做事,不畏懼任何的結果。
  • 我們教給孩子的,到底是「仗勢」,還是「勇敢」?
    一、懂得堅持原則,同時尊重規則的孩子,就是勇敢午睡的時候,孩子和老師說:我不想睡覺。老師同意了,告訴他:你可以不睡覺,但是你必須安靜的躺在床上,不可以影響其他的小朋友。,他很害怕,但是當他看到這個欺負人的孩子又去打另外一個孩子,他敢於衝上去,和對方說:不可以!
  •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如何幫他克服恐懼,父母的回答很關鍵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他們恐懼的真正原因。如果對孩子過份強調勇敢,根本不能讓恐懼消失,反而讓孩子感到壓力更大,從而變得更加害怕。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感到恐懼呢?膽小害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很普遍存在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