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兔小編我在家打掃衛生,老舊的吸塵器震耳欲聾。
沒成想,我家寶寶秋雪突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嚇得我直接放下吸塵器衝了過去,還以為孩子是碰到了什麼危險的東西。結果孩子哭的更兇,指著那吸塵器說:「麻麻那個怪物好可怕吖!」
原來,吸塵器的巨響,嚇壞了孩子。
無獨有偶,買菜碰見鄰居,討論起孩子因為吸塵器嚇哭這件事。
她說她家孩子,僅僅因為家裡裝修廚房,硬是一天不敢出門,飯都要送進小屋裡面去。更別說什麼下雨打雷,就連剁餃子餡都能給你哭出來。
我不禁陷入深思,因為聲音導致孩子恐懼,究竟是部分群體還是大家都有呢?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說:
「沒有任何養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而且,也無須避免。」
對未知事物產生恐懼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遺傳進化的結果。受經驗和認知水平所限,孩子並不知道有些聲響是怎麼回事,便會本能的害怕。
所以說孩子因巨響而恐懼是正常現象,有些成年人也會害怕莫名其妙的驚響呢。所以說孩子的膽小實際上源於多個方面。
想像中的「恐怖」
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有意無意的嚇唬孩子。
如果不睡覺,就會有一個老巫婆把你抓走!
如果不吃飯,你就讓大灰狼叼走了!
如果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就把你賣了!
還有的家長在談論恐怖故事的時候,不避開孩子。有的甚至在孩子在場的情況下,一起觀看電視劇電影中的恐怖部分。
這都會導致孩子產生「聯想」,他們會覺得恐怖的事物無處不在。
一旦在孩子的腦海中植入恐懼事物,那麼無論你後期如何解釋,先入為主的觀念都會根深蒂固。有的孩子就算你當時哄好了,你一離開孩子,孩子就又變得害怕起來。
孩子還小,模仿是學習身邊事物最快的方式。在未知事物面前,孩子需要通過觀察周圍人的反應來判斷安全與危險。
很多家長過分保護孩子,一有風吹草動,就趕緊衝了過來。
一有巨響就跑過來,抱著孩子,驚慌失措的捂住孩子的耳朵(這不就是兔小編我嗎!)。孩子看到家長如此緊張,也會在心裡認為,這是非常的危險的事情。從而增加了對類似事情的反應程度,恐懼感也逐步提升。
這樣不僅提升了孩子對陌生事物的恐懼,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形成,還會造成孩子過分依賴。可以說這個看似善意的舉動包含了種種隱患。(兔小編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那麼,孩子害怕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如何讓孩子逐漸勇敢起來?
想要孩子勇敢,必須先讓他「害怕」
引導孩子動手試一試,感受一下那些害怕的事物究竟是什麼。比如,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關一下門,或者自己啟動吸塵器,感受一下聲音是如何出來的。知道這種聲音不會帶來怪物和可怕的事物,這樣了解了聲音的來源,孩子就不會害怕了。
如果是打雷這種不太容易理解和感受的,可以通過講故事和互動的方式化解孩子的恐懼。讓寶寶用快樂來戰勝恐懼。
用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恐懼,並跟孩子共情
孩子會根據家長反應做出判斷。所以家長一定要有平常心,用溫和的態度去抱抱孩子。和孩子共情,且不要做出大驚小怪,驚慌失措的樣子。這樣就能很大程度上安撫孩子的心情。
及時注意孩子的狀況
通常情況下,孩子遇到巨響和怪聲,首先會愣住。家長一定在這最初的幾秒內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正在關注自己的情緒。孩子就會產生安全感,變得不那麼的害怕了。
生活中不要嚇唬孩子
這是最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生活中一定要避免「嚇唬」孩子。首先這並不能起到什麼關鍵作用,孩子可能該咋還是咋,這反倒是讓孩子自我形成了恐懼心理。其次,嚇唬容易彌補難。嚇唬寶寶本身也會讓寶寶感受不到爸爸媽媽的愛,感覺爸爸媽媽隨時都會讓自己陷入恐懼之中,不利於親子關係的持續發展。
作家畢淑敏寫過一段話,放在這裡再合適不過。
孩子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
愛是她的羽翼,愛是他的長矛
在愛中蓬勃成長的孩子
他看天下就比較勇敢
他看前途就比較光明
他看事物就比較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