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我國公共財政體制下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

2020-12-17 中華會計網校

  摘 要:本文首先回顧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進展,然後提出目前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面臨的主要問題,最後給出重構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的思路。

  關鍵詞:義務教育;義務教育財政;義務教育財政體制

  一、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取得的重大進展

  繼上世紀末在全國85%的地區實現「普九」後,我國義務教育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又得到進一步發展。2004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93%,初中毛入學率達94%.政府對於義務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2004年義務教育財政預算內撥款2193.90億元,比上年的1880.10億元增長了16.69%,佔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的比例為54.47%,比上年的54.43%增加了0.0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也不斷進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義務教育管理實行了「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義務教育經費主要由縣以下政府負擔。這樣的經費負擔結構使得義務教育經費在地區間、城鄉間存在很大差異,也使得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經費難以得到保障。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後,財政收入重心上移,義務教育經費短缺和不平衡的問題更加嚴重。為了改變義務教育財政負擔不合理的狀況,促進地區間、城鄉間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保障經濟落後地區義務教育的順利進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重大進展,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 確立了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

  2001年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決定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規定縣級政府對本地義務教育負主要責任,將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的管理上收到縣,要求省、地(市)、縣等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承擔相應責任,中央政府給予必要的支持。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進一步提出了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具體措施。

  《決定》和《通知》下發後,各地積極採取措施,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2003年4月,全國已有98.3%的縣將農村中小學工資管理上收到縣,有94.4%的縣將農村中小學的人事管理上收到縣,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開始實現從以鄉鎮為主到以縣為主的轉變;同時,中央、省、地市政府加大了工資轉移支付力度,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不能按時足額發放的狀況得到了很大改進。

  2 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下發《關於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安徽全省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同時在河北等8個省的34個縣(市)進行試點。至2002年,全面推行稅費改革的省份已達到20個。2003年,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全面推行。農村稅費改革明確取消了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該項舉措減輕了農民負擔,開始改變我國居民義務教育負擔城鄉有別的狀況,也促使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由以農民為主向以政府為主轉變,是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的重大調整。

  但另一方面,農村稅費改革對於長期依賴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兩項收入的農村義務教育也是一個巨大的衝擊。針對因稅費改革減少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中央政府要求各級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提高辦學效益來解決。據統計,中央和省級政府2002、2003年用於稅費改革的專項資金約達161.62億元。雖然取消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集資會減少農村教育經費、使農村義務教育更加困難,但從長遠看對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有積極意義。

  3 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加大了對義務教育尤其是貧困、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

  近年來,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後,中央和省級政府對於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對於貧困、西部地區更是予以特別關注。從1995到2000年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中央財政撥款39億元作為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專款,加上地方各級政府配套的資金,整個工程資金投入量超過100億元。1995~1997年資助了中西部地區383個貧困縣,1998~2000年資助了西部469個貧困縣。目前,為期五年(2001~2005)的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正在進行當中。

  二、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義務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也取得很大進展,但我國的義務教育財政仍面臨很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總量不足、義務教育財政資源分布不均衡和義務教育經費負擔不合理的問題。

  1 義務教育經費總量不足

  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於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但相對於義務教育實際的需求來講,義務教育經費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嚴重不足:

  (1)義務教育公共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1993年《中國教育和改革發展綱要》規定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20世紀末達到4%.2003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3.28%,比國家預定目標少投入0.72個百分點。在這種教育投資環境下,政府義務教育公共投資水平必然不會很高,2004年義務教育公共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為1 .5%.

  (2)義務教育公共支出佔義務教育總支出的比重偏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義務教育公共支出佔義務教育總支出的比重在逐漸提高,但與義務教育發達的國家相比,該比例還很低。2004年,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預算內支出佔義務教育總支出的69.85%;而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此比例在90年代一般都達到了85%~90%.

  (3)義務教育公共支出佔全國公共教育支出的比重偏低。該比重反映了國家財政資源在三級教育間的分配。2004年,義務教育財政預算內撥款佔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的比例為54.47%,其中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預算內撥款所佔比例為32.92%.雖然該比例比上年分別提高了0.04和1.24個百分點,但相對於義務教育的重要性和實際需求來講,依然偏低。從生均教育經費的角度來看,2004年,預算內初中生均經費與大學生均經費之比為1∶4.3,預算內小學生均經費與大學生均經費之比為1∶4.8.

  由於我國義務教育經費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嚴重不足,在實際中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具體表現為:

  (1)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不能按時足額發放。拖欠農村中小學工資,是多年來未解決的問題。據測算,2002年當年全國有15個省的317個縣,新欠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國家規定標準部分工資總計22億元。截止2003年4月,全國拖欠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國家規定標準部分工資累計144億元。

  (2)農村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由於經費不足,相當多的農村地區不具備義務教育的基本辦學條件。2004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中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自然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5.6%和3.7%.農村初中校舍嚴重不足,大班額現象十分普遍,一半以上的班級在56人以上,個別地方甚至超過了100人。

  除了危房問題之外,我國中小學儀器設備的達標率較低。2004年,小學儀器設備達標率為50 .91%,初中為70.57%.而在農村地區,該比例更低。在一些貧困地區,甚至缺乏黑板、粉筆等最基本的教學用具,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

  (3)農村中小學建校債務負擔沉重。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為實現普九目標,不少地區舉債進行學校建設,使農村義務教育除了拖欠教師工資外,還承受著巨大的建校債務負擔。至2003年,全國農村中小學「普九」欠債約500億元,由於債主追索債務而影響中小學正常教學秩序的事件屢有發生。

  農村地區的稅費改革和「一費制」的實行,使農村義務教育投入面臨更大的缺口,加劇了上述問題。

  2 義務教育財政資源分布不均衡

  (1)省區之間的不均衡。不同省區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在校舍、教學設備、師資質量方面均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裡我們主要討論教育經費方面的差異。從生均教育經費來看,2004年上海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和公用經費分別為6680.22元和1664.65元,而河南省僅為654.41元和42.58元;上海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和公用經費分別為6831 40元和1939 .96元,而河南省僅為763.92元和73.75元。

  不同省區義務教育財政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導致了義務教育事業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在東部某些地區提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同時,西部某些地區連義務教育基本的入學還不能保證。據統計,至2004年底,西部地區還有246個縣未實現普九,佔總數的86.6%;還有11個縣,小學淨入學率低於70%.

  (2)省內各地的不均衡。義務教育財政資源不僅在省區間分布不均衡,在同一個省內部的不同地區分布也不均衡,且這種不均衡的程度要大於前者。從經濟中等發展水平的湖南省生均教育水平可見一斑。湖南省現設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72個縣、16個縣級市和34個市轄區,各地義務教育投入極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長沙市、常德市、衡陽市、嶽陽市所屬城鎮和農村生均義務教育經費水平相對較高,2000年初中生均教育經費分別為1364 .03元、1081.46元、1046.84元、1043.72元,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益陽市、婁底市、邵陽市該項經費則分別為835.05元、835.49元、815.02元,最高與最低水平相差549元。小學生均教育經費較高的長沙市、常德市2000年該項經費分別為999.98元、835.23元;最低的婁底市只有525.90元,與最高的長沙市相比差474元,差額接近1倍。

  (3)城鄉間的不平衡。我國目前農村小學和初中的教育資源與辦學條件與城市相比,無論是在校舍建設、試驗設備和圖書,還是師資、課程設置、教學要求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異。城鄉差異更集中地體現在義務教育生均教育經費的差別上。根據我國近幾年各地生均義務教育經費統計數據,農村生均教育經費均低於該地區平均水平。以2004年為例,全國普通小學生均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平均水平為1159.33元,而農村地區平均為1035.27元;全國初中生均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平均水平為1296.36元,而農村地區平均為1101.32元。

  (4)學校之間不均衡。在同一類型、同一層次教育中,不同學校之間也存在巨大差異,主要表現在經費投入、師資隊伍、校舍及教學設備和生源等方面。學校之間的差異是一個普遍現象,不可能完全消除。但過大的差異也不利於教育公平的實現和薄弱學校自身的發展。層層設置的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基礎教育內部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在區域內學校之間差距的拉大。同時,由於重點學校絕大多數設在城市、城鎮,從而有利於城鎮學生的升學,這樣更加劇了義務教育在城鄉間發展的不平衡。

  3 義務教育經費負擔結構不合理

  我國義務教育經費不但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而且負擔結構也不合理。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1)受教育者和政府之間負擔不合理。義務教育是國家對適齡兒童和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制性免費教育。所謂免費,就是教育費用應完全由政府負擔。我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但在實際執行中,由於我國的財力有限,仍收取一定的雜費,即受教育者負擔一部分費用。2004年,我國普通小學生均雜費為113元,初中生均雜費為235元。小學和初中雜費佔公用經費支出的比例分別為38.95%和42.91%.

  (2)城鄉居民之間負擔不合理。城市居民除了負擔子女的學雜費和其他學校代收費外,不再直接負擔義務教育經費。農村居民除了負擔子女的學雜費和其他學校代收費外,還要以農村教育費附加、教育集資的方式負擔大部分義務教育基建費和部分事業費。雖然2000年開始的農村稅費改革明確規定取消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但徹底的實行還需一個過程。部分地區農民依然以教育費附加、集資攤派等形式負擔一部分義務教育經費。據統計,2004年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仍有35.72億元。

  (3)各級政府之間負擔不合理。目前,在我國「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下,義務教育經費主要由地方政府(主要是縣級政府)負擔,而中央政府只負擔很小的比例。這與各級政府的財力水平極不協調。1994年分稅制改革使財政收入重心上移,同時,近年來中央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均大於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也就是說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更有能力負擔義務教育經費。但在實際中,自90年代中期以來,義務教育的投入一直以地方為主,尤其以財政力量最薄弱的縣(以及縣以下)政府投入為主。

  三、重構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

  (一)中國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目標與框架

  1 財政體制改革的目標與公共財政的特徵

  從1998年開始,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已經確定,並在政府和學術界取得共識:建立基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公共財政體制。

  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徵是以彌補市場失靈、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口徑界定財政職能,以此為基礎構建政府財政收支體系。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以市場機制缺陷為基礎確定政府活動範圍

  在市場經濟中,凡是市場能有效作用的領域,政府財政不涉足其中;凡是市場不能有效作用的領域,政府財政必須發揮作用。按這一原則,政府財政職能主要有三項: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調節收入分配、穩定經濟運行。

  (2)政府財政行為的法制化、規範化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政府要依法行政。財政收支活動是履行政府職能的核心,關係到全體公眾的利益,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保證決策的民主化和運行的規範化,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以法制為基礎、全部政府收支進預算、財稅部門總攬政府收支。

  2 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的主要內容

  公共財政體制建設既要規範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完善財政收支的法制基礎,還要解決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各級政府之間的財政責任問題。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的核心內容是財政決策的民主化、地區財力的均衡化和政府支出的公共服務化,具體包括:

  (1)全面完善和落實《預算法》,人大代表真正行使財政決策權;

  (2)建立體現公共性的財政支出結構;

  (3)建立規範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4)建立完整統一的公共預算制度。

  (二)公共財政體制下的教育財政體制

  一國的教育財政體制是其財政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公共財政體制的進程中,教育財政體制的建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建立在公共財政基礎上的教育財政體制,是政府主導但又利用市場機制配置教育資源的體制。

  考察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的內容和國際經驗,可以歸納出公共教育財政體制的基本特徵:教育財政責任和行為的法制化、辦學主體和資金來源的多元化、教育財政目標的公平化、教育財政決策的民主化。公共教育財政體制建設的具體內容體現在:

  1 建立和完善公共教育經費保障制度;

  2 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並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3 完善多元辦學體制;

  4 進一步完善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制度;

  5 完善義務和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資助制度;

  6 探索建立扶持繼續教育發展的制度;

  7 建立公平、透明的公共教育經費分配製度。

  (三)重構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

  義務教育關係著一國的人口素質和長遠發展,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是義務教育順利進行的重要制度保證。鑑於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面臨的種種問題,應在公共財政和教育財政改革的框架下重構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具體內容如下:

  1 實施免費的義務教育制度

  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徵為強制和免費。所謂強制,是指適齡兒童和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要保證其按時入學,按要求完成義務教育。所謂免費,指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其費用應全部由政府財政提供。強制以免費為前提,否則低收入家庭子女會因支付不起學費而不能接受和完成義務教育。我國義務教育的目標應為保證每個適齡兒童和少年都能免費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而不受地域、城鄉、性別、民族、經濟背景、階層等各種條件的限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有170多個國家宣布實施義務教育制度。儘管各國的義務教育制度不盡相同,但近幾十年總體發展趨勢是義務教育年限逐漸延長,免費範圍逐漸擴大。不同國家義務教育免費的範圍有所不同,有的免收學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有的除了上述免費項目外,還不同程度地提供免費午餐、交通和住宿等補助,有的國家還提供免費的醫療,甚至對貧困家庭發放子女上學的月補貼。一般來說,義務教育免費範圍的大小和年限的長短,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係,但有時也取決於民族傳統、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政治因素等。

  我國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但是,基於「窮國辦大教育」的財政困難,我國義務教育一直在收取實為學費的雜費。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財政條件改善,應最終實施免費的義務教育。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逐步進行,比如先在農村和中西部貧困地區實行,再向全國推廣;先免收雜費,再將免費範圍逐漸擴大等。

  2 完善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的資助制度

  免費還不能保證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接受義務教育。除了學費之外,其家庭還要支付其他相關的教育費用和因接受教育引致的額外生活費。為此,應在逐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資助制度。政府可採取提供免費教科書、助學金或生活補助等方式,對家庭經濟困難的適齡兒童和少年接受義務教育進行資助,資助費由政府負擔。

  我國已開始出現各種形式的義務教育資助制度,有代表性的是從2001年起實行的「兩免一補」,這是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雜費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一項政策。從財政部獲悉,今年國家財政共需安排「兩免一補」資金約62億元,其中用於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約41億元。據測算,從2005~2007年三年內全部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國家財政需要安排資金約227億元。預計2005年中西部地區享受免費教科書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的中小學生人數將由2004年的2400萬名增加到約3000萬名。

  但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的資助制度還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其內容、形式還需進一步的發展,具體操作過程還需進一步的規範。

  3 制定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線

  為保證政府向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提供滿足一定質量的、基本的、相對均衡的義務教育,國家應制定全國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線(或基本辦學條件)。其內容應包括:義務教育教職工編制標準以及工資標準;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建設標準(場地、校舍、建築物、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具體標準);保持學校正常運轉的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由於我國長期存在公共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因此以上標準不應制定過高。但省級政府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不低於國家標準的省級最低標準。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線應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及時調整。

  4 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

  20世紀80年代後,我國確立了「分級辦學,地方為主」的體制,但在有關的法律法規中,對這一體制下各級政府的教育財政責任沒有明確的規定,是許多教育財政問題的制度根源。在實際中,義務教育財政負擔責任主要由鄉鎮政府承擔,但2001年以後,主要由縣政府承擔。但從我國財政收入分配格局來看,義務教育財政責任由縣級低層政府負擔仍然不能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除發達地區外,義務教育的財政責任應轉變為以省級負擔為主,中央政府承擔均衡省際間財政能力的責任。同時,考慮到今後一段時期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將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遷移,在政府間責任的調整中,應明確規定人口流入地城市政府承擔流動兒童和少年的教育財政責任。

  5 完善義務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2001年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後,縣級政府成為承擔義務教育財政責任的主體。但是由於縱向財政失衡和地區經濟落後等原因,全國多數縣級財政薄弱,難以承擔義務教育財政責任。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縣級政府義務教育財政困難和區域間義務教育財政不均衡的問題,必須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責任,建立規範的義務教育財政一般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相結合的轉移支付制度。

  為保證轉移支付資金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應以全國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線為依據,以縣為單位,按因素法測算義務教育經費的標準需求和標準供給能力,其缺口由上級財政通過逐級(市、省、中央)轉移支付填平補齊。市、省、中央要明確各自的分擔責任,省級政府應該對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承擔主要責任。此外,中央和省級政府財政應設立義務教育專項資金,扶持農村、中西部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轉移支付經費必須足額列入財政預算,由人民代表大會審核和批准。縣級政府建立全面需求預算,市、省、中央政府建立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預算,這樣義務教育經費才有保障。

  6 在同一行政區內,對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以學生數為標準,實行均等化撥款制度

  義務教育經費是納稅人貢獻的資源,在公立學校之間進行分配時,必須客觀公正。同一級政府管理的公立學校,原則上每個學生應獲得相同的教育資源。但目前,多數地區政府對義務教育公立學校撥款不是按學生人數,而是區別重點校和非重點校,造成同一級政府管理的公立學校之間差距巨大。

  為解決同區內不同學校間財政資源嚴重不均衡的局面以及義務教育階段嚴重的擇校問題,應取消重點校、非重點校的劃分,對所有的學校一視同仁,以學生數為標準,實行均等化撥款制度。在當前,財政資源分配應向薄弱學校傾斜,以縮小學校間財政資源配置的差別。

  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問題,從長遠來說,應通過發展民辦學校、提高民辦學校的質量加以解決。從政府來說,只能為適齡兒童和少年提供最基本的義務教育服務,擇校由民辦學校承擔。

  7 建立並完善義務教育經費的監督管理制度

  義務教育經費由公民交納的稅款形成,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方向、使用及效果實施嚴格的監督管理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關鍵是要完善義務教育經費的審計制度。

  對義務教育經費的分配和使用進行審計,是保障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充足、分配公平,防止義務教育經費被貪汙、擠佔、挪用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學校內部審計與國家審計、社會審計相結合,以國家審計為主導的審計體系。對學校的審計要經常化、制度化。對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審計結論要向政府和人大報告,向社會公眾公開,將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分配和使用置於公共監督之下,對違法違紀者要追究其經濟和行政乃至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財務司。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2004.

  [2] 王善邁。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 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王善邁,袁連生。2001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相關焦點

  • 適應公共教育需求的財政體制研究
    因此,如何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指導下建立和完善適應公共教育需求的財政體制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在對教育產品屬性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探討財政體制改革滯後抑制教育發展的表現,並從釐清政府與市場教育職責、合理配置公共教育的事權與財力、調整規範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轉移支付體系及完善公共教育財政法律法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
  • 「十四五」時期的財政體制改革 | 比較
    」,據此綜合分析財政不同目標和工具之間的協調配合,並結合中國實際分析現行財政體制有待改進的方向和可能的改革手段,探討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重構的可行路徑,以及優化中國財政政策、加強國際政策環境協調、促進國際財政政策合作的可行方案。
  • 王雍君:數字經濟下的稅基分配、橫向財政失衡與財政體制改革新議程
    數字經濟下的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BEPS)使其更加變得複雜棘手。由於牴觸財政體制的核心原則,註冊地和產地規則不可避免地招致「逆效應」,由此加劇財政區位分化以及財政能力與淨財政利益的橫向失衡,誘發道德風險和零和博弈,損害財政體制乃至整體經濟運作。
  • 劉昆:我國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
    二、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發展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大體經歷了統收統支、包幹制、分稅制三個階段。其中,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是我國政府間財政關係領域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制度變革,為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要求的政府間財政關係制度框架奠定了基礎。  (一)收入劃分方面。
  • 【財政理論探索之路27】安體富:公共財政的實質及其構建
    二、構建我國公共財政的目的是解決財政職能錯位的問題財政的職能範圍決定於政府的職能範圍,而這二者都是以一定條件下的經濟體制為前提的。眾所周知,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資源的配置是由統一的計劃決定的,而計劃是由政府來制定。
  • 河南將農村義務教育需求納入公共財政保障
    記者從河南省政府獲悉:今後該省將積極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的各項需求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  7月7日,河南省教育廳、省政府糾風辦、省監察廳等部門聯合下發了《2008年全省規範教育收費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實施意見》。
  • 中國公共財政論壇舉辦
    -----------------------------------------------  近日,2017年中國公共財政論壇暨北京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舉辦。來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國家稅務總局的教授和領導們蒞臨此次論壇,就當前財稅熱點問題展開研討。
  • 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一文看懂中國財政體制70年變遷
    減稅降費的可持續性問題、地方隱性債務的化解與風險防範問題,專項債券的發行與使用效益問題,赤字率是否突破警戒線的問題,應對經濟下行、保持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財政政策與工具的組合問題,都體現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財政體制的「中國之治」需要更多的創新。
  • 金人慶:履行公共財政作用 支持新農村建設
    三、履行公共財政職能作用,大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農」問題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全局性、根本性、長期性的問題。近年來,「三農」工作儘管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總的看,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過坎階段,農業、農村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
  • 財政部部長劉昆:我國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
    二、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發展變化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大體經歷了統收統支、包幹制、分稅制三個階段。其中,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是我國政府間財政關係領域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制度變革,為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要求的政府間財政關係制度框架奠定了基礎。
  • 公共財政支出範圍的界定分析
    重收入、輕支出的傳統體制下的理財觀念和做法依然盛行,尤其是對公共支出管理的研究更是缺乏,無法為之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要正確劃清公共支出範圍,除了要掌握住科學標準外,還要注意觀察問題的視角。因為財政內涵是穩定的,但其外延卻是隨生產力發展、生產方式變遷,社會經濟運行機制的改變,而不斷發展變化著。同樣的需要,在特定社會經濟運行機制下,其滿足屬於公共事務,而在另一社會經濟運行機制下則未必。因此,同一事務從不同的體制角度出發,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 樓繼偉詳解財稅體制改革思路: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圍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決定》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重要提法和改革要求,指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路徑。日前,本報記者就下一步財稅領域改革涉及的重點問題採訪了財政部部長樓繼偉。 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記者:《決定》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如何看待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公共財政投入呈現新導向
    啟動不足5年、初步完成了框架性構建的中國公共財政體系,在SARS等突發性事件後做出迅速反應。這是財政公共性取向改革的一個富有意義的成果。而現在,在愛滋病、義務教育等公共領域,中國公共財政投入也出現可喜導向  本刊記者/李楠  「你們是世界上第四大貿易國,也是第四大外國直接投資的接受國。
  • 學海泛舟 | 以政控財,以財行政 ——學習《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的所學、所思、所悟
    馬教授以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為主線,系統講解了各階段財稅改革的背景及改革重點。第一階段是1983-1984年,採取了兩步「利改稅」的方式。1978年,在我國經濟改革開放突破口的選擇上形成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以價格改革為突破口,一種認為以分配關係為突破口,最終我國選擇了後者,解決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分配關係,是一次劃時代意義的改革。
  • 發揮好財政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公共財政...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謝登科 韓潔) 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全國財政工作座談會並講話。他強調,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發揮好財政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公共財政的優先方向,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 《財政研究》程瑜:公共風險的財政行為分析(全文)
    本文嘗試從行為主義和公共風險的視角來研究這些問題。一、行為主義視角下財政的邏輯起點:基於集體行為的邏輯行為主義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心理學流派,主張應該研究不同行為主體可以被測量的行為,衍生出行為經濟學、行為政治學、行為政治經濟學、行為法學、行為金融學等學科或流派。
  •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舉辦「第二屆中國教育財政學術...
    本次會議包括義務教育財政、高等教育財政、職業教育財政、教育測量與評價以及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財政五大主題,由11個分論壇組成,分別由來自教育財政及公共財政研究等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財政專業委員會的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等擔任分論壇主席,負責分論壇的設計與組織。
  • 【財政理論探索之路24】陳共:關於「公共財政」的商榷
    作者以自己視角對該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認為當我國財政應適當集中財力,振興財政,強化其在社會主義經濟下的職能,而「公共財政」則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本刊登出該文旨在引起理論界和實際部門對「公共財政」問題的深入思考。「公共財政」一詞,財政是主語,公共是定語,所以考察公共財政的來源,先要考察財政的來源。我國使用「財政」一詞,如今已經習以為常了。
  • 要理順央地財政關係,先搞清背後的「理兒」
    正確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確立財政事權的理論前提  當前,我國財政理論界正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新時代,需要廣大財政理論工作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進行財政理論創新和突破,重構新時代財政理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體系,指導當前的財政工作。  首先,市場會帶來其「副產品」,即「市場失靈」。
  • 2019年4月《稅法》自考真題:我國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開始實施的...
    我國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開始實施的時間是( )。>A. 1994年1月1日B. 1994年10月1日C. 1995年1月1日D. 1995年10月1日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我國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