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支出範圍的界定分析

2020-12-20 中華會計網校

  摘要:公共支出是政府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作為重要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資源的主要配置者,起著基礎作用,政府只能在資源的配置中起補充和校正作用,只有在市場無法解決或市場雖能解決,但解決不好的領域,政府的介入才是必要的,即政府活動的範圍主要在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領域,因此,公共支出的作用極為重要。然而,在我國的財政理論和實踐中,對公共支出的研究一直很薄弱。重收入、輕支出的傳統體制下的理財觀念和做法依然盛行,尤其是對公共支出管理的研究更是缺乏,無法為之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公共財政;財政支出;支出範圍

  Abstract: The public expendit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activitie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market is the mai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foundation played a role in the Government's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can only play the role of correction and added that only the market can not solve the market or are able to solve, but they are not properly solved The area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s necessary, that is the main scope of government activities in the commun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areas, public spending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However, China's finan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spending on research has been very weak. Emphasis on income, expenditure light of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s which still prevail, especially on public expenditure management is the lack of research, science can not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

  Key words: public finance; financial expenditure; expenditure range

  前言目前,公共支出領域中,財政供應範圍和資金分配的邊界界定不清,哪些現在可以交給市場,哪些將來可以交給市場,哪些現在財政沒承擔而以後該承擔,理論上不清楚,實踐中更模糊。公共支出領域中管理粗放、預算軟化、控制不力現象相當普遍。因此,根據我國市場經濟的特點與進程,從理論與實踐上對公共支出有關問題進行研究,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相適應的公共財政的客觀要求。

  一、公共支出範圍界定的標準

  所謂公共支出範圍,乃是由財政內涵決定的外延邊界問題。公共財政就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社會資源配置活動。這是認識和界定公共支出範圍的基本依據。社會公共需要既不是通常所說的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說的大家的需要,而是維持一定社會存在和正常發展,必須以社會為單位組織實施的諸多事務的需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是社會公共事務,它是(1)代表全社會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 只有社會出面組織和實施,方能實現的事務;(2)是家庭部門和企業部門不願辦, 而又是社會所必須辦的事務;(3)雖系一般社會成員可以舉辦, 但唯有社會為主體去舉辦,才能有效地協調社會成員利益的事務。它從市場經濟角度來觀察,也就是在社會資源配置中,不能進入市場和市場作用失誤的領域。

  要正確劃清公共支出範圍,除了要掌握住科學標準外,還要注意觀察問題的視角。因為財政內涵是穩定的,但其外延卻是隨生產力發展、生產方式變遷,社會經濟運行機制的改變,而不斷發展變化著。同樣的需要,在特定社會經濟運行機制下,其滿足屬於公共事務,而在另一社會經濟運行機制下則未必。因此,同一事務從不同的體制角度出發,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高等教育事業支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財政支出範圍,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就不再完全屬於公共支出範圍。因此,運用界定公共需要及支出範圍標準,區分公共事務與其它事務界限,必須立足於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這一基點上,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此外,公平和效率也是界定公共支出範圍的重要問題。預算支出分配要做到公平,必須科學、合理、公正和公開,使各部門和單位對年度經費預算心中有數。由於資源是有限的,因而其使用不能不考慮到效率。為此,公共支出範圍的確定要滿足公平與效率的要求,使其規模適當,結構合理。

  按照上述的標準,今後我國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或者說對市場失敗領域的支出,如滿足社會對國防安全、社會秩序、行政管理、外交事務等方面的需要;滿足社會對社會公益事業如社會基礎性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事業及社會保障等的需要;滿足社會對社會公共設施如道路、橋梁、郵電通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等的需要,等等。第二類是矯正市場偏差的支出,如調節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的支出;調節地區之間、產業之間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實際效率和公平兼顧的支出,等等。

  二、主要的公共支出的範圍界定與調整

  (一)公共工程支出範圍的界定與調整。

  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財政職能也必須轉換。國有資產按其經濟社會功能來劃分,包括社會公共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兩個部分。公共性資產是國家財政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投入資金所形成的資產。它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仍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因而其投資是公共財政支出的範圍。而經營性資產則不同,它不是為了社會共同需要,而是為了滿足一般社會需要和增值目的,而投資形成的。它的作用與私人的經營性資產沒有多少區別,因此,其投資應當也必須從公共財政的職能中分離出去。

  我國現有的財政預算中經濟建設支出範圍包括:(1 )基本建設投資撥款;(2)流動資金支出;(3)挖潛改造資金;(4 )簡易建築費;(註:《1999年政府預算收支科目》取消「簡易建築費」類級科目,有關支出在「其他支出」類中反映。參閱財政部:《1999年政府預算收支科目》,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頁。)(5)科技三項費用; (6)地質勘探費;(7)支援農村生產支出;(8 )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9)工業交通商業部門事業費;(10 )政策性補貼支出,等等。

  以上十項內容大體可歸結為三類:一類是用於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建設經費,包括基本建設支出中用於交通、郵電、電力的部分投資及用於公共設施和社會科教文衛部門固定財產的投資;地質勘探費;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及價格補貼等等;一類是用於提供社會一般產品的擴大再生產經營性投資的經費,包括基本建設投資中扣除公共投資以外的剩餘部分;一類是屬於維持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需運營資金,除前兩類資金之外都屬這一類。以上三類,前一類屬公共財政支出範圍,其餘則否。要建立公共財政,必須科學地劃清財政的公共建設投資與國有資本經營性投資的界限,把經營性國有資本投資職能,轉移給國有資本專業管理部門。同時財政全面地從企業財務日常活動中退出去,不再直接幹預企業財務活動,也不再承擔為企業彌補虧損和補充資金,歸還貸款等責任。

  (二)公共教育支出內容與範圍的界定與調整。

  目前,教育經費不足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財政必須不斷增加公共教育支出。但是,目前公共教育支出也存在著支出範圍與結構嚴重不合理的問題,即:財政對社會共同需要性教育負擔的費用過少,對非社會共同需要性教育負擔的費用過多;對基礎教育投入過少,對非基礎教育投入過多。因此,應轉換財政在教育領域的職能範圍,同時調整公共教育支出的範圍和結構。

  從滿足社會公共需要這一公共財政本質出發,可以把公共教育分為兩類:一類是社會公共需要性教育(義務性教育),一類是非社會公共需要性的教育(非義務性教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非社會公共性教育的供給應主要通過市場來解決,因為這類教育的結果往往會直接為受教育者及投資者增加收入。諸如崗前培訓、職業再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更高層次的教育等均屬此類。這類教育應當通過市場來提供,受教育者本人或其它非政府部門如家庭、企業等對此付費,財政一般不再全部承擔此類教育費用。社會公共性教育則是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而從事的教育,這類教育不一定直接為受教育者增加收入,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也有助於實現社會公平,因此應當由政府以社會集中的方式提供,屬於公共財政職能範圍以內的事務。

  目前我國預算安排的教育支出主要有:教育基建支出;反映教育各部門所屬各類學校和教學儀器廠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基建支出;教育費附加收入用於教育的支出;政策性補貼支出中用於學生課本價格的補貼支出;支援不發達地區支出中用於教育方面的支出;農村教育附加費支出;城市維護費中用於中小學校舍維修補助費;教育企業的挖潛改造資金;教育科技三項費用;各種各樣教育部門的教育事業費;各部門事業費中用於教育和幹部培訓的支出;後四種的教育支出應逐步從公共財政支出領域消除。

  (三)行政管理支出範圍的界定與調整。

  供給國家行政管理費,乃是公共財政的一項基本職能,任何生產方式、任何經濟運行模式下,都不會改變,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但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卻有其特殊性。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是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混在一起實施的,政府為管理好佔國民經濟主體地位的規模龐大的國有經濟,就必須設立諸多的、按行業或按產品分工的經濟主管部門。這樣,財政也就不能不把實現所有者管理職能的費用,也納入行政管理費供給範圍之內。

  進入經濟改革時期後,在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一方面,適應舊體制運轉需要的舊機構,一時還不能大幅度縮減;另一方面,為適應新體制運轉需要,又不得不增加一些新職能機構,這樣,就帶來了行政管理機構和工作人員前所未有的膨脹。資料表明,我國財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費1996年已達1040.80億元,比1980年的66.79億元增長了14.5倍,而同期的財政總支出只增長了5.46倍。行政管理費佔財政支出的比重,「六五」時期為6.8%,「七五」時期為8.8%,「八五」時期上升為11.9%,到1996年進一步增加到13.1%。(註:引自蘇明:《我國財政支出管理的現狀分析》,《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這種狀況不僅是我國建國以來絕無僅有,世界上也是少見的。隨著經濟改革深化,新舊體制迅速並軌,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現象日趨嚴重,精簡機構也就迫切需要提到議事日程。並且政府將兩種職能攪在一起實施,也與發展市場經濟不相容,隨著體制改革深化,就必須實現政府兩種職能分開改革,必須進行行政改革,精簡機構,縮減行政人員。對於政府的綜合經濟部門要加強,對於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應進行撤銷、合併和精簡,有的可以併入有關綜合管理部門,有的可以改組為行業管理機構,有的可以改組為行業性公司或國家授權的資產經營性管理機構。同時應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包括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法律事務所等)的職能和作用,並使其儘快與政府部門脫鉤,既可減輕財政的經費供給壓力,更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獨立、公正的職能作用。

  (四)醫療保健支出範圍的界定與調整。

  在現行體制下,我國財政職能在衛生事業領域覆蓋面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各類醫院和衛生院等醫療機構的建設經費及日常運營經費的補貼;二是衛生科研機構經費及中等衛生學校經費;三是防疫防治事業費及藥品檢驗機構經費;四是公費醫療經費及群眾醫療欠款基金等。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這四方面並不完全屬於公共財政支出範圍,前兩方面就其社會經濟性質而言,乃是一種產業。醫療機構是醫療服務產業,科研機構與學校是知識產業,都屬第三產業範圍,完全可以辦成經濟實體,依靠自己力量,在為社會服務中取得補償,無須財政插手其中。因此,在市場取向改革中,應當改變那種把醫院等醫療機構,看成是福利機構的傳統觀念。把這些機構推向市場,並把其經費供給,從公共財政支出範圍中分離出去。而後兩個方面,則屬社會公益及福利性事業,當然屬公共財政支出範圍,但也應當改變單純由財政統包供給的局面。特別是關於群眾醫療事業,它本身就具有雙向性,既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內容,又是保障全民族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社會公益福利事業。從勞動力再生產側面說,其費用應當以勞動報酬形式加以補償,醫療費用支付不能全由財政承擔;而就其社會福利側面而言,它又是財政不可推卻的職責。因此,醫療制度的改革,應當以世界通行的,國家、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資金積累和使用與患者個人付費相結合的醫療保險制度為目標。財政要從保障局部職工的醫療費用供給,轉向面向全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統籌與使用的監督和調劑。

  (五)社會保險支出範圍的界定與調整。

  社會保險基金是社會全體勞動者互助互濟性的一種分配,它是社會安定和社會再生產順暢運行所必須的一種社會基金積累和分配活動,因此,它天然具有社會集中化特點,只有由國家統一立法,統一實施,方能最有效地實現目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目標,就是要建立由國家統一立法,基金全國統籌,統一調劑使用的高度社會化社會保障體系。

  在舊的體制下,我國財政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承擔的內容主要是社會福利及社會撫恤經費的供給;社會救災經費的基本部分及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的生活困難的補助;醫療保障中的公費醫療、群眾醫療欠款基金;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離退休職工及民政部門管理的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供給等等。顯然,財政在社會保險方面的支出範圍偏狹和缺位互存。因此,財政在社會保險領域支出範圍的調整,應當是以填補保險內容缺位和擴大覆蓋面為目標,即在逐步增大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的供給力度並完善其管理辦法的同時,逐步擴大勞動保險基金金籌集、使用和監督管理的範圍,建立國家財政統籌統管的,由財政,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社會保險基金體系。為此,財政在社會保險支出範圍方面,要作如下一些改革:改革勞動保險資金積累與分配方式。從統包局部職工供給,轉向參與社會總基金的形成和供給軌道上來。所謂參與就是財政不再統包供給,而是組織和指導監督企業和職工共同負擔的社會保險基金的繳納,最終由財政承擔保險供給責任的制度。依據我國當前的國情,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形成,採用以企業為主,個人為輔,財政保底的辦法,是較為妥當的。

  (六)公共科技支出範圍的界定與調整。

  我國在科技支出方面的基本特徵是:供給力度偏低,而供給範圍寬泛,幾乎覆蓋了所有的科技事業領域。科技事業按其在社會經濟中地位和作用劃分有三類,一是基礎性研究事業;二應用性研究事業,其中包括公益性的應用研究;三是技術開發或服務性研究事業。用市場經濟觀點來看,這三類事業並不完全需要財政供給,除了基礎性公益性科學研究事業外,其他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以商品形式投向市場,用於生產和生活,因此其成本可以通過收費來補償,故無須政府去辦,從而也不屬於公共財政職能範圍。長期以來,由於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這方面供給是由財政統包,從目前的預算收支科目來看,科技事業費共四款27項,其中自然科學事業費支出13項中,用於基礎性研究科研方面的費用只有「基礎研究經費」、「社會公益和農業研究經費」、「專項科研經費」、「自然科學基金」4項,其餘或為教育經費、或為技術開發研究經費, 或為行業技術開發基金等非基礎性科學研究經費。可見財政在科技活動領域的職能範圍不僅過於寬泛,管得過多。

  鑑於目前我國科研投入過低,特別是基礎科研投入更少,公共財政建立後,在轉換科研領域職能範圍時,不宜縮小公共科研支出,而應在優化科技投入結構基礎上,提高財政對科技投入的供給水平。增加投入後,要逐步減弱對應用科學和服務性科學研究的供給力度,加快其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同時要逐漸加大對基礎性科研及公益性科研的供給,最後轉上財政科研支出服務於基礎科學研究的軌道。

  (七)公共文化事業支出範圍的界定與調整。

  財政支出對文化事業的支出,按其性質可分為二類,一是服務性事業,如,藝術表演、電影放映、圖書出版、有線電視廣播等等;二是社會公益性事業,如文物保護、無線廣播、旨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等。前一類事業的服務及產品,可以通過市場提供,其成本可以通過收費補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事業可以轉向企業化經營,不再屬於社會公共需要事務,無需財政供給;後一類事業雖然在某些服務提供時,也可以收取費用,但就其性質上看,有的是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勞務產品,有的關係到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遺產,提高民族文化素質,乃屬於社會公共需要事務,難以實現市場化供給,只能由財政承擔其供給責任。因此,財政在文化事業領域的職能範圍轉換目標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逐步從第一類事業的供給領域退出去,強化和完善後一類的供給。這樣既增加了這些事業的活力,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又降低了其對財政供給的依賴程度,從而相應地優化了財政在文化事業領域供給結構。所以,退出對服務性文化事業的供給,將其推向社會,走企業化道路,同時強化和完善社會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供給,應當是文化事業領域財政職能範圍轉換的內容。

責任編輯:三皮

相關焦點

  • 財政支出分類
    財政支出是政府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進行的財政資金的支付。主要有: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維護國家安全、鞏固各級政府政權建設的支出;維護社會穩定,提高全民族素質、外部效應巨大的社會公共事業支出;有利於經濟環境和生態環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經濟效應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在市場機制還不完善的條件下,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必要調控的支出等。政府支出分類是將政府支出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歸納,以便準確反映和科學分析支出活動的性質、結構、規模以及支出的效益。
  • 適應公共教育需求的財政體制研究
    因此,如何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指導下建立和完善適應公共教育需求的財政體制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在對教育產品屬性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探討財政體制改革滯後抑制教育發展的表現,並從釐清政府與市場教育職責、合理配置公共教育的事權與財力、調整規範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轉移支付體系及完善公共教育財政法律法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
  • 【財政理論探索之路27】安體富:公共財政的實質及其構建
    同時,隨著本世紀以來許多經濟學新領域的開拓,特別是宏觀經濟學和福利經濟學的發展與成熟,到本世紀60年代,便出現了原有財政學的新拓展,即出現了公共經濟學。與傳統的財政學相比,公共經濟學更注重財政收支對整個經濟產生的影響,同時也更全面採用了現代經濟分析方法。
  • 關於湖南省財政支出進度的分析研究報告
    湖南省財政支出進度和結餘資金情況   支出進度和結餘資金是相互聯繫、彼此影響的兩個方面,支出進度反映財政支出在年度中各時段的分布情況,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結餘資金反映年末節點上尚未安排或未支付的資金,是一個相對靜態的概念。兩者必須聯繫起來進行分析。
  • 【財政理論探索之路24】陳共:關於「公共財政」的商榷
    公共經濟學主要是充實和增添了以「公共物品」為基礎的支出理論,如公共物品的均衡模型、公共物品的最佳提供、成本—效益分析、公共定價、公共選擇理論,還有社會保障制度和財政政策等,同時,在這本書中首次提出了市場經濟下財政的「三大職能」學說,即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和經濟穩定職能。
  • 地方全口徑財政扶貧支出評估
    基於歷年財政支出類、款、項級統計數據,本文分析了農業類扶貧支出、城鄉救濟與低保支出、助學金、醫療救助支出與農村危房改造等扶貧支出的科目,詳細研究了各類支出的金額與結構。通常分析的扶貧支出指農業類扶貧支出,即2007年後農林水事務類支出中的扶貧款支出或2007年前的支援不發達地區類支出,李小雲等對這類財政扶貧支出的類型、分配、撥付與使用機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1]但可能由於2007年之後扶貧支出只是款級支出,而多數統計年鑑僅報告類級支出,數據可得性較差,進而導致對財政扶貧支出的研究不多。一些文獻的研究主題雖是扶貧支出,但採用的統計口徑卻有待商榷。
  • 民生支出也要遵循財政「量入而出」原則
    比如,西部某省就提出「民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不低於80%和新增財力的80%用於民生」,地市則層層加碼,將此指標提升為85%甚至更高。財政支出民生化增長,即民生支出應當呈現增長趨勢,一直是現代公共財政的主張。
  • 財政支出(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一級政府為實現其職能對財政資金進行的再分配,屬於財政資金分配的第二階段。國家集中的財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會事業計劃、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統籌安排運用,才能為國家完成各項職能提供財力上的保證。  分類 將財政分支出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歸納,以便準確反映和科學分析支出活動的性質、結構、規模以及支出的效益。
  • 財政支出增速回落,2020期待寬貨幣穩財政
    政府「花錢」少了:支出增速大降我國政府預算體系一共「四本帳」,即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其中社保基金一般專款專用,不作考慮;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沒有月度數據,無法高頻跟蹤,但由於其支出佔比很小,所以剔除以後影響也不大。
  • 重構我國公共財政體制下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
    1993年《中國教育和改革發展綱要》規定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20世紀末達到4%.2003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3.28%,比國家預定目標少投入0.72個百分點。在這種教育投資環境下,政府義務教育公共投資水平必然不會很高,2004年義務教育公共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為1 .5%.  (2)義務教育公共支出佔義務教育總支出的比重偏低。
  • 財政事權是什麼意思?支出責任什麼意思(名詞解釋)
    財政事權是一級政府應承擔的運用財政資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任務和職責。  支出責任是政府履行財政事權的支出義務和保障。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做出總體部署。  《意見》指出,財政事權是一級政府應承擔的運用財政資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任務和職責,支出責任是政府履行財政事權的支出義務和保障。
  • 淺論公共利益的概念及法律界定
    然而,目前法學界對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研究多傾向於敘事宏大的價值分析和邏輯判斷,法律實務中的界定角度也往往側重於定性分析和規範界定,忽視了對公共利益的定量分析和實證界定,這使得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制度設計與運行既缺乏一定合理性,又難以提供一個具有操作性的立法和司法標淮。
  • 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發布
    但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以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加快,基本公共服務事項大量增加,原有基本公共服務提供和保障方式出現了一些不相適應的情況,如共同財政事權範圍不夠清晰;部分基本公共服務事項保障沒有基礎標準,地區間實際支出水平差距較大;有些基本公共服務地方支出責任偏重等。
  • 《財政研究》程瑜:公共風險的財政行為分析(全文)
    這些學科或流派都是將行為分析理論與該學科的運行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對不同的行為主體以及這些主體的行為進行研究。國外對於行為主義與財政學的結合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且更多的來源於行為經濟學。國內,在「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論斷提出後,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財政學不應是在應用經濟學下的一個分支或者說是二級學科,而應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來重新審視財政學的地位。
  • 經濟周期視角下的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研究
    究其原因在於,公共部門財政支出對私人部門投資的擠出效應隨經濟周期發展階段變化而變化。既有宏觀經濟理論較為一致地表明,在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政府財政支出的擠出效應一般大於經濟周期的低迷階段,從而導致經濟周期低迷階段的政府財政支出效果好於繁榮階段。周期性特徵是中國經濟運行長期以來的一個重要典型事實。圖2繪製了1995-2015年間中國GDP水平值與增長率曲線。
  • 2018年上海財政收入增長7.0% 公共支出增長10.7%
    湯匯浩表示,2018年上海財政收入增勢良好,貨幣信貸運行平穩。  據介紹,2018年上海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08.15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增值稅2624.82億元,增長6.7%;企業所得稅1518.71億元,增長8.3%;個人所得稅770.21億元,增長11.2%;契稅284.95億元,增長4.9%。全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351.54億元,增長10.7%。
  • 作為行政過程的行政決策及其範圍界定
    具體情況如下:(二)樣本分析  通過以上兩個表格可以看出地方立法中行政決策範圍具有如下特徵:1. 行政決策重點事項類型基本一致。將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財政安排、重大經濟事項和民生事項納入行政決策的範圍已基本形成了共識。其次就是經濟、行政體制改革,自然資源規劃、利用與保護以及對特殊行業的市場監管事項。2. 對待行政立法的態度明顯不一。上述兩份表格中存在一處明顯的矛盾。
  • 2020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備考公共物品與財政職能
    掌握公共選擇理論和政府失靈的原因,理解政府經濟活動範圍、政府失靈的主要表現形式,理解我國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方向與主要任務。實現收入分配職能的機制和手段有:①根據市場和政府的職責分工,明確市場和政府對社會收入分配的範圍和界限;②加強稅收調節;③發揮財政轉移支付作用;④發揮公共支出的作用。3.下列財政政策措施中,不屬於財政配置社會資源的機制和手段的是( )。
  • 政府會計 || 收入支出明細表分析政府會計收入支出明細表分析
    ,結餘為120,532.70元,大家從這張表中是否可以看出單位的一些核算問題,在此,我們從政府會計核算的角度,根據該單位的收入支出情況來分析該單位的實際存在問題供大家參考和借鑑。一、從收入的角度分析,從表中可以看出,該單位有財政資金撥款,在財政資金撥款中有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有事業預算收入,屬於財政專戶返還收入,屬於其他資金;還有其他預算收入,即其他資金,比如利息收入等。二、從支出的角度分析,從表中可以看出,事業支出有三項資金支出,即財政撥款支出、非財政專項資金支出、其他資金支出。支出種類有兩項,即事業支出和其他支出。
  • 前11月財政收入近17萬億元,財政支出增速首次轉正
    1-11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9489億元,同比下降5.3%。造成財政收入下滑的原因,一方面是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前所未有衝擊,帶來財政收入下滑。另一方面是為了給企業等市場主體紓困,今年推出2.5萬億元力度空前的減稅降費政策,造成財政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