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的人文傳統與思維模式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而基本未被分化的語言,漢字是世界上僅存的一種古老文字系統。

  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基因,也是中華文明永續發展並為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貢獻的基石。

  文字的出現,使得人類可以在大腦之外得以記錄更為複雜的內容,並由此進入文明社會。數千年前,中國文字的形成並逐漸成為主要的紀錄符號,標誌著中華民族較早進入到了文明時期。

  任何一種語言的形成,都是一種文化漫長的積澱,體現著這種文化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保存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對自然萬物的觀察方式、思考邏輯和認知途徑。對早期人類來說,日月星辰的運行,寒暑冷暖的變化,獲取獵物的多少,部落之間的交換,都需要他們去認識、去理解、去描述。日積月累的觀察中,他們不斷豐富著表達方式、總結著表述經驗,久而久之,便有了語言;再久而久之,便有了文字。

  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掌握,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理性的,這要用概念和推理來分析、來表述。另一是感性的,要靠直覺、想像和誇張來描述直接感受。尚處於童年時期的早期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對外在事物的表達,往往是朦朧的、混沌的,多採用象形的思維模式來記錄對客觀事物的印象。象形思維是採用立體的、帶有描摹性質的方式來刻畫對象的形態,來表達對外在世界的認識。

  早期人類首先是用圖畫,而不是用文字來表現客觀事物,是通過形象而不是概念來描述外部世界。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上,曾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刻畫,除了裝飾之外,可以看作原始人對外部世界的朦朧記憶。在這些圖畫中,原始人更多採用象形的方法來思維。他們開始用一些最具有代表性、能被普遍接受的刻畫作為記錄符號,這些符號逐漸成為交流的工具。唐蘭先生曾言:「最古老的土生土長的民族文字總是用圖畫方式來表達意符的文字。」

  漢字的形成,正是史前刻畫、繪圖具象化的結果,其所採用的直觀繪圖方式來造字,延續了原始思維的圖畫意識,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更抽象、更理性的表達,最終通過增形孳乳形成了大量的漢字。

  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的符號刻畫,是1960年山東莒縣陵陽河出土的陶尊上的符號。文字學家對這個圖案的解釋各有不同,於省吾先生說是「旦」字,認為上面的圓形是太陽,中間的是雲氣,下面是山,表示太陽初起,是象形字。唐蘭先生說是用陽光照耀著山火表示「熱」,認為這是一種語義的意符文字。無論這個圖案代表什麼意思,其通過組合一系列物象來表達複雜的意思,比繪製單一物象所表現的內容豐富得多。

  在圖畫表意向文字表意的過渡時期,這類符號應該很多,只不過大多數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可以確定的是,漢字正是通過這類符號刻畫的不斷累積,所表達的意義逐漸凝固,通過特定的組合,形成了系統的文字。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的六書,概括了漢字形成的六種基本方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前四種漢字結構中,既有直覺感知的圖畫意味,也有不斷抽象而形成的理性建構。

  象形是最具有圖畫意味的造字方法。許慎說:「畫成其物,隨體詰詘。」這種造字方法是用線條、筆畫,把所要表現事物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如「月」字就畫成一彎明月的形狀,「馬」字就寫成一匹有鬃、有腿的馬,「門」字就畫成左右兩扇門的形狀。這種造字方法、書寫方法,實際是繪畫線條的抽象和簡化,一看就很容易猜到所表達的意思。

  指事是用圖案表示較為抽象的內容,如「刃」字就在「刀」的鋒利處加一點,指出那個部位就是刀刃;「上」、「下」二字分別在事物平面的上方或下方畫上符號,用來指出其位置所在。「本」是用「一」畫在「木」的根部來表示,點明「本」便是樹木的根。這類字容易表達更為抽象的內容,卻很容易理解,許慎說:「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會意是用普遍通用的象形符號來表達更為複雜的內容。許慎概括為:「比類合誼,以見指撝。」這些字往往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它們合併起來,就是所要表達的意思。這類字體現著對事物之間關係的理解,可以看成一幅幅抽象的畫。如「吠」表示犬叫;「咩」表示羊叫;「鳴」表示「鳥叫」。田中勞作的人為「佃」,靠樹休息的人為「休」,拿武器的人為「戎」。「日」和「月」組成「明」,「不」和「正」組成「歪」,「小」與「土」組成「塵」等。這種造字方法把握住了事物的基本聯繫,能夠形成一批有意味的字。

  形聲是上述造字法的發展,其形符採用象形、指事、會意等方式形成的符號,用來表示字的大致意謂,加上接近讀音的聲符,就形成了既有繪畫意味又能表示讀音的造字方法。相對於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兼顧了語音;相對於其他單純記錄語音的文字,象形字又兼顧了表意。單純的表意文字是空間性的,單純的表音文字是時間性的,形聲字則兼顧時間和空間,既便於口頭表達,又便於快速閱讀,具有強大的表現力。

  形聲字成為主要的造字方法,是漢字得以大量增生的關鍵。可以說,形聲字的形成,標誌著漢字擺脫了單純依靠繪圖達意的階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抽象理性,兼顧語音而形成書寫系統,能夠最大限度地描繪外部世界的複雜關係,給中華民族提供了更為便利的交流手段。

  在四種造字方式之外,許慎還提到轉注和假借兩種用字方式。轉注,許慎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轉注是在原有字符的基礎上,通過形轉、義轉、音轉的方式,形成大量的同義字或者近義字,用以表達更為細膩、複雜的內容。例如「夋」,與長、大等義項相關,便以之作為聲旁,增加形旁來表達更多類似的意思:以駿表現馬之大,以峻表達山之長,以浚形容水之長,以俊表現人之帥等;再如建立一個形旁,如「木」「火」「土」「金」「水」等,表示事物的屬性。然後用聲旁來描述相關義項,採用「一義數文」的方式,建類滋生,形成大量的漢字,可以更為精確地描述自然、社會和自身的種種微妙之處。

  假借是漢字使用時出現捉襟見肘時,臨時採用的「借字」,也可以視為漢字的一種生成機制。一是臨時借用,兩個字寫法不同,但在特定語境下異字同義,如《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親」通「新」,臨時寫作「新」,現在可以說是錯別字,在古籍上出現我們通常理解為通假字。二是借了不還,早期造字是有些抽象的意義不好表達,就用一個讀音相似的字來表達,如「莫」的本義是「暮」,但交流的語音要書寫,就用「莫」標識「不要」的意思,再造一個「暮」來表達「日落」之義,新字便如此產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轉注更接近於造字方式,假借更接近於用字方式。但二者都是漢字生成機制,許慎將其歸入「六書」,成為對漢字形成方式的基礎性結論。

  通過繪圖意識形成的象形字、指事字,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感性直覺;通過抽象而形成的會意字、形聲字,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理性思考;通過組合分化而形成的轉注字、假借字,體現了中華文化的通變整合。可以說,漢字承載著中華文化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方式,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維進程和歷史智慧,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

  從甲骨文到金文,從大篆到小篆,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的書寫在不斷簡化。關鍵原因在於,我們抽象的能力越來越高,理性思維越來越深刻,可以從更簡單的符號中,理解更為複雜的內容。在簡化的歷史趨勢中,保持漢字結構、筆畫和字體的基本穩定,是三千年漢字書寫史的基本經驗,我們可以通過識繁,來繼承漢字的傳統形態;通過用簡,來面對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

  (曹勝高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思維 | 漢字中的精深思維-學
    對應於傳統文化,這比較接近於儒家倡導的學習體系。尊敬師長,尊重知識,尊重先賢等等,這些後世的習俗,可以從這個部分看出端倪。二:自己(學習者)與自然相交。人到一定程度之後,很難被他人所啟發,或者思路莫名其妙地卡住,這個時候,很多人選擇親近自然,在山水中滌蕩心靈。往往在這個時候,新的思路、新的選擇,突然會冒出心頭。對應於傳統文化,這顯然更接近道家的路子。
  • 「人文清華」講壇 |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
    2018年11月28日晚,文字學家、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了不起的漢字》的主題演講,帶領觀眾回顧了漢字在構形、書寫效率以及是否要拼音化上所經歷的三次「生死」危機,並回答了漢字繁簡之爭等熱點問題。他同時在現場透露,現在只要認對一個甲骨文,可獎勵10萬元,鼓勵大家投身古文字研究。
  • 如何成為一名好的、專業的漢字老師?
    漢字與國學   漢字是中國文化中最大的國學。 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源於自然與人的認知思維模式,「從自然到人,人回到自然」。由此,誕生「伏羲」《卦》、周《易》、老《道》、孔《儒》、佛《心》等中華文化核心傳世經典。
  • 比喻思維與漢字造字法
    漢字確實是「中國文化的脊梁」([英]帕默爾,《語言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89頁),是漢民族文化的「根」。那麼,漢族的先人究竟用了怎樣的思維方法創造了這美輪美奐、獨步天下的漢字世界呢?回答是:運用了以比喻為主體的藝術性辭格式思維模式。
  • 名額告急 | 第十一期「漢字思維」師資培訓招生過半
    「漢字思維」課程,將漢字學習與中國神話傳說完美結合,以中國創世紀故事為主要脈絡,在故事中自然融入字根學習,給漢字的起源和文化內涵提供了生動背景,並清晰地講述了構字邏輯。學習內容包括:漢字認知、思維養成、詞句理解、中國文化、民俗傳統五個方面的內容。
  • 為教育者賦能 | 第十一期「漢字思維」師資培訓火熱招生中
    2020年8月10日-14日,「漢字思維」師資培訓第十一期即將在上海開班!5天4晚的時間,相信一定能帶給每一位參訓學員帶來關於漢字文化如何融入人文通識教育的無限思考。課程特色 漢字認知根據兒童的思維和認知特點,採取從字根—漢字—詞彙—語句的建構式教學模式,讓孩子自己掌握「識字的方法」、「語言發展的方法」。
  •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
    原標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 【教育探索】高等學校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大學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力軍,對大學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陝西師範大學從2006年起組建跨學科教學與研究團隊,多管齊下,抓住關鍵,以經典誦讀和漢字書寫為抓手,開展高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探索出一條提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新路,在校內外產生了有益的影響。構建以漢字和中華經典為核心的教學內容。
  • 四川科技館講座精彩回顧 「漢字思維」與通識教育
    1月19日,李山川老師受邀來到四川科技館做了一場「漢字思維」與通識教育的講座。這是「漢字思維」線下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講座,在這樣一個科學氛圍濃厚的地方,現場近400人體會到了漢字的科學認知的重要性,為漢字與科學的思想碰撞感到激動。 漢字有什麼思維?漢字教育和通識教育有什麼關係呢?和我們一起來回顧李老師這場具有科學精神的精彩演講吧~
  • 「漢字思維」直播課(1-10個故事)| 讓孩子學到上癮的漢字啟蒙課!
    好字在「漢字思維」課程體系,歷經十年打磨,目前已成為上海築橋實驗小學、上海包玉剛實驗小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西安曲江南湖小學等眾多知名學校課程,為孩子和老師們打開了一扇扇漢字文化學習的大門。疫情期間,針對5-7歲幼小孩子的識字需求問題,我們推出了「漢字思維」直播課程,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聽好課。
  • 6月14日:《新華字典》APP還是在傳統思維模式下打轉
    據介紹,該APP提供數字版紙版對照、原《新聞聯播》播音員李瑞英播讀、漢字規範筆順動畫等增值服務。但APP收費最低40元,免費版每天只能查2個字的情況引發爭議。APP開發方表示,因涉及版權及軟體開發等問題,所以需要付費。
  • 「象形」奠定漢字的基本思維方式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漢字蘊含著豐富的意象和廣闊的藝術素質,這種藝術素質緣於漢字潛在的理性思維。對於書法藝術,如果不能從漢字蘊含的理性上進行探索,就抓不住它內在的靈魂,不能理解它形成的契機和發展的動力。所以說,認字、寫字,還要研究漢字。  書法,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
  • 「漢字思維」直播課 | 幫助幼小孩子輕鬆跨越識字門檻
    對此,好字在推出「漢字思維」直播課,幫助孩子攻克幼小識字難題。課程以故事動畫入手,在故事中串講字根,拓展生字。每個故事將學習10個重點字根,每個字根拓展2~4個常用漢字。建立字根與漢字、漢字與詞語、詞語與句子之間的聯繫,為孩子搭建漢字學習網絡。
  • 練字就是弘揚傳統文化,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練好每個漢字,寫好每個漢字,在體會漢字書法的審美價值中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這也是學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書法愛好者鍾情於漢字文化,並立志將其發揚光大。貝藝達書法以傳承祖國書法文化為己任,以「正字、正人、正根」為理念,踐行「快樂文化」成就「快樂服務」的核心價值觀,立足解決中小學生的各類書寫問題,把學生培養成為既具備書法技能,又知曉傳統國學文化的優秀人才,讓學生因一手好字而自信一生。為什麼貝藝達要弘揚書法?
  • 口頭傳統:人文學術新領地
    這個刊物的出現,標誌著一個新的人文學術領域――口頭傳統研究――正式走上前臺。看看它的編委會,就知道這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所謂「口頭傳統」包含兩層意思,廣義的口頭傳統指口頭交流的一切形式,狹義的口頭傳統則特指傳統社會的溝通模式和口頭藝術(verbalarts)。民俗學和人類學意義上的口頭傳統研究通常是指後者。口頭傳統是一個民族世代傳承的史詩、歌謠、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口頭文類以及相關的表達文化和其他口頭藝術。按照美國學者朱姆沃爾特的說法,西方口頭傳統研究的前輩,可以追溯到18和19世紀。
  • 傳統思維需顛覆,柔美內衣聯營模式有望成行業「殺手鐧」
    原標題:傳統思維需顛覆,柔美內衣聯營模式有望成行業「殺手鐧」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的廣義內衣市場規模為1944億元,複合增速14.4%,2017年中國內衣市場規模超過1700億元,綜合各種信息來源,目前中國內衣市場是一個超過2000億的大市場。
  • 全方位解說漢字的《字釋》系列叢書出版
    由全國優秀教師郭鑫銓教授著、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字釋》系列叢書《漢字新論》《人文百字》《部首簡釋》,今天正式在昆明與讀者見面,將幫助人們今後消除錯字、忘字、誤解等困擾。《字釋·人文百字》選取人們習見的112個漢字加以解說。這112個常用字,涉及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
  • 還在用落伍的思維導圖呢?連漢字教學都用腦圖了
    左史君在十幾年前開始用在教學和學習工作中,當時信息教育行業的大 V 剛剛開始推薦,很多人沒有見過,也不了解。當時的在教案評比中,雖然看起來很新潮和另類,吸引到學校領導的眼光,但也拿不準,所以獲得了一個名詞之外的特別獎。
  • 這裡是梁氏傳統幼教園
    梁氏傳統幼教園是一家以國學啟蒙養正教育為特色的專業幼兒園。主授少兒國學經典課程、現代中西方經典文化課程、輔助外教口語、設計完善的體能訓練和精英思維課程。校園主體為徽派建築,古色古香,傳遞著中國風俗文化精華和傳統徽商書院文化的睿智與厚道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我們可藉此來觀察年度漢字評選,挖掘其民俗特徵。  關注度高,參與性強。年度漢字評選有比較固定的舉辦時間,大體在每年11月啟動,12月中下旬揭曉,同時覆蓋漢字文化圈的多個國家、地區、行業,參與人數眾多,是一種全民性文化現象,社會認同度非常高。2019年國內「漢語盤點」共收到網友推薦字詞數千條,總關注量超過3.5億。  傳統深厚,多年傳承。
  • 精做巧用漢字卡讓傳統教學更有趣
    周玲妹自己製作的漢字卡片。在國際中文教學中,詞彙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詞彙量是保證學生正常交際的基礎,而「詞彙多、記憶慢、用法難」等教學難點很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打擊學生的中文學習興趣。因為我所在的莫三比克蒙德拉內大學孔子學院下設教學點還未普及多媒體設備,所以我上課的「法寶」是粉筆和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