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聽過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但總感覺哪裡不對,這個世界上失敗是常有的事情,如果說無數次失敗才孕育出成功,那麼這個孵化率也太低了吧。那麼,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呢?
說起成功這種爛大街的話題,如果筆者不提出一些建設性實質性的建議,都是在浪費讀者的生命。
說起這個成功,就不得不提及幾年之前大熱的「成功學」,記得我上學的那些年,正是成功學市場大熱的時候,汗牛充棟的成功學書籍、打了雞血一般的成功學演講現場、各種成功學文化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網友「沒有理想的螞蟻」有一段精彩的論述:絕大部分「成功學大師」,都承認他們的鼻祖是美國人戴爾·卡耐基。而卡耐基的「西方成功學」在國外給人作用是幫助別人改正自我一些不良習慣的行為模式。比如,「卡耐基訓練」所包含的5個部分是:1、建立更大的自信;2、加強人際交往能力;3、加強溝通技巧;4、培養領導技能;5、改善我們的態度和減輕壓力。這些抄襲來的成功學的內容基本上,大家都已知的也是普遍接受的大道理,然後在抄襲的過程中換一種說法,然後加個案例,配以環境氣氛,一種傳銷式的洗腦,通常會給你創造一個封閉式的環境,什麼振奮人心的背景音樂,鼓舞士氣的豪言壯語,再講一些當下大家的痛點,去引起共鳴,不得不說這群「成功大師」個個頗具做傳銷的天賦。面對這些「正確的廢話」,美國人稱其為「便利店哲學」,即廉價、方便、隨手可得但你又反駁不了的廢話,它們的內容基本都是用高科技詞彙和營銷術語來表述的「心靈雞湯」。這裡的高科技名詞和專業的術語就是其高明之處,把它加入到廢話當中,你都會覺得這個人有水平。這個網友認為:做一個事情的成功都是多方面的,你的人脈,你的努力,你的技能,你的天賦,甚至是運氣,是時機,成功的原因有太多太多,數不清得多。所有的成功都既是必然,也充滿偶然,天下不會有成功的公式,而那些成功個人必備的素質那個人,哪個創業又不知道呢?
當然,筆者並不同意這位網友最後的觀點,成功的因素確實非常多,成功學也自古有之,但我敢說,縱使你遍覽古今中外,你也無法把別人的成功經驗直接拿來為自己所用,並登上人生巔峰。這是因為沒有幾個人能把問題說到點子上,那些所謂的成功箴言,都是「正確的廢話」就像於丹的演講一樣!
比如以下這些名言警句:
莎士比亞說:「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嘗試,往往能成功」。我們可以概括為勇氣。孫中山說:「不斷的奮鬥就是走向成功之路」,我們可以概括為努力。冰心說:「驕傲是攔路虎,常擋在成功的道路中間」,我們可以概括為謙虛。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我們可以概括為目標。愛迪生說:「當你希望成功,當以恆心為良友」,我們可以概括為毅力。拿破崙說:「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意思是自信才是成功的關鍵。
這些名言警句可以說是中小學生寫作文的必備素材,也是很多情感專家的常用論調,以上提及的幾點筆者無法否認都是成功的要素。因為以機械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還原性思維就是把成功這件複雜的事情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如勇氣、毅力、目標等等。也就是說,這些名人是在使用還原性思維來為我們闡述如何成功。還原性思維認為成功是一個需要眾多優秀品質的一個集合體,至於這個集合體內部是怎樣的結構,那就不得而知了,總之,要成功,就要擁有這些優秀的品質。這就是還原性思維能告訴我們的所有信息。
而辯證唯物主義所指導的系統性思維,卻認為雖然成功的因素眾多,但是有且只有一個因素是成功事件的核心因素,其他都是次要因素,其中,核心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支配著其他要素作用的發揮。但其他要素雖然屈居次要位置,但也會在一定情況下,成為左右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永遠也無法替代核心因素的作用。那麼這個關鍵要素到底是什麼呢。筆者用一句名言回答大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沒有興趣,那麼你可能付出更多艱苦的勞動,還不一定有效;你擁有正確的方法,卻懶得去用,你擁有超強的意志,卻不知用在什麼地方。你有再多的人脈,也不願發展自己的事業,成功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以學習為例,老師常常安慰家長的話「這個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學習」,這句話說明沒有興趣,天賦異稟也無濟於事。現代流行一句話叫「寒門難再出貴子」,仿佛說的是教育資源豐富的地方更容易出優秀的孩子,實際上這只是表面現象,其中的關鍵是資源豐富的家庭其父母更懂得也有更多資源尋找並培養孩子的興趣。如果沒有興趣,即時你是富六代,也難承家業。在現實中,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家庭貧困,可以沒有朋友,可以不上補習班,可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絕不可能是對學習毫無興趣之人。說白了興趣是學習優異的必要條件。當學生長大畢業踏入工作崗位以後,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未必工作出色,而成績差的學生也可能事業有成。箇中差別取決於你對你所從事工作的興趣多寡。筆者可以連續幾個小時玩遊戲,但逛街往往堅持不了幾十分鐘便精疲力竭。一些人能在網吧堅持包宿,一些平時腰酸腿疼的老人家也能在麻將桌上連坐幾個小時,我想,應該不是依靠意志力吧。意志、目標、謙虛、勇氣等等這些可能都是成功的必備要素,然而在沒有興趣點的前提下,這些優秀的品質都無法發揮其作用,而在有了興趣點的前提下,很多優秀的品質也會相伴而生,這就是興趣在事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事業成功,要以培養興趣為中心,將意志、目標、方法、人脈等要素安放到個人的興趣點上,成功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你沒有興趣點,無論你有什麼優秀的品質,生活工作都將成為你的一種煎熬,成功也遙遙無期。因此有一些人說:成功是結果,而不是目的。這句話就是系統思維所支持的觀點:興趣才是核心因素。
當然,肯定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興趣有了,但是由於一些次要因素的影響(家境、人脈、毅力、目標等)而沒有成功。筆者想說,做有興趣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至少生活不會過於沉悶,畢竟,人人追求的終極目標並非成功,而是幸福感。享受生活總比壓抑的工作更令人嚮往吧。
我們常常將我國的教育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教育相比較,發現這些國家的教育常常以探索未知、激發學生求知慾、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為主要教學內容,雖然在成績上常常被我國學生甩了幾條街,但在科研等領域我們的表現卻差強人意,相信大家都記得錢學森之問: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大家呢?究其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形成很好的興趣培養習慣。沒有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求知慾是人類的天性,而維護好這個本能,人們在主動探索客觀世界規律的時候,效率就會事半功倍。中國之所以培養不出大家,毫無疑問,就是我們的環境和制度磨滅了很多人追求未知的興趣。
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打麻將的精神 1:隨叫隨到,從不拖拖拉拉。2:不在乎工作環境,專心致志。3:不抱怨,經常反省自己。4:永不言敗,推倒再來。5:牌好牌壞都努力往更好的方向整。6:從不嫌棄工作時間太長!無論你是達官顯貴,還是貧民百姓,無論你是年過古稀,還是尚未成年,無論你心態積極向上,還是消極厭世,只要你對麻將有興趣,估計人人都能做到以上幾點。我們是否反思過,這些優秀的品質為什麼能在打麻將上面得到體現呢?答案就是興趣。興趣作為事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只要你對一件事情有興趣,你就能激發出超過你想像的自身潛力。如果你對一件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失去了興趣甚至厭惡,那麼你將工作的非常辛苦,身心俱疲,成功自然與你無緣。
興趣在個人成長中的位置至關重要,它不但決定著你會在哪個領域成功,成功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也能左右你的人生狀態,興趣充足且適當的人,他的人生便容易建立起明確的目標,對於所做的事情的專注,在別人看來是意志力強的表現,那些意志力超強的人,都不是靠自律實現的,真正靠的是做一件事情的興趣,當然,你會對一件事情興趣濃厚,自然少不了從所做的事情中體驗到的成就感和價值觀。因此說,你的自律,都是以興趣為核心要素的,如果沒有興趣,你還被逼做一件事情,那麼用不了多久你就會消極應對,甚至崩潰抑鬱。
可以肯定地說,患有抑鬱症的人,都是因為無法從所從事的事情中獲得價值觀、成就感,感到生活失去了希望,才最終崩潰的。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經常無法從事我們所喜歡的工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都在抑鬱的邊緣,只不過少數人被抑鬱壓垮了,走向了極端。這也是為什麼當今的我們娛樂至死,抑鬱帶來的後果就是我們要通過一些簡單有效的方式進行減壓:遊戲、娛樂、約炮、美食。因為這些方式可以讓我們在無法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能很好地釋放自己的壓抑。
回到題目,之所以有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因為我們有了很多次失敗的經驗之後才能獲得成功。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人類的行為動機實際上有著更深刻更內在的機制。試想一下,如果你對一件事情沒有興趣,那麼你堅持不了幾次失敗就會崩潰的,如果你對打麻將很感興趣,你會反反覆覆地推倒重來。那些不輕言放棄的人,都是對事情充滿興趣之人。你以為成龍拍戲的敬業,只不過是人家眼裡的興趣而已。那是人家獲得價值感成就感的有效方式罷了。
如果你對你的事業充滿了興趣,那麼你會發現,你專注做事情的時候,那些意志、目標、方法、人脈等等優點都會逐漸在你身上顯現出來。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中主要矛盾支配次要矛盾這一基本原理的具體體現。
實際上筆者真正要闡明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因為今天我們的世界,已經被唯物與唯心撕裂成兩大陣營,背後是各種利益的博弈,而深入了解辯證唯物主義,有助於我們了解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
未來,筆者還將使用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為大家揭示更多社會與人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