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北京經營幼兒園的臺灣媽媽,一個在太行山下刻苦持家的貧困母親,是什麼因緣,讓這兩位婦女的生命得以交會並且相互撫慰呢?本集彩繪人文地圖《兩個母親》,將為您呈現這個溫馨、感動的人間故事。
2010年初,紛飛大雪驟然而降,讓太行山區裡的小村落成為銀白色的雪鄉。在北京念大一的樊勇霞和就讀高三的弟弟勇濤,趁著元旦假期,回到河北淶源縣下北頭鄉看望母親。姐倆回到家,上山撿玉米杆當柴火,好生火暖炕。
42歲的王雙琴是勇霞和勇濤的母親,14年前,當礦工的丈夫因礦場災變去世,當時她才二十多歲,年紀輕輕就守了寡。丈夫留下幾畝玉米田不足以養家餬口,當時有人勸她改嫁,但王雙琴硬是靠自己把孩子拉拔大。
在北京的一所幼兒園,廚師張光明正在為孩子們準備午餐。這所幼兒園的負責人,是來自臺灣的曾雲姬。1994年,曾雲姬帶著兩個學齡前的孩子來到北京,和正在創業的先生團聚。當時重視教育的曾雲姬費盡心思,找不到一所合適的託兒所,於是她決定創辦北京第一個雙語幼兒園。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曾雲姬遇到了慈濟志工陳珠,就這樣,曾雲姬在內的六位臺商眷屬接下了重任,跟著資深志工下鄉學習,能夠撫慰眾生,讓她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在北京十多年,她對北京的古蹟和有名的現代建築都很熟悉,經常帶著朋友遊覽北京名勝。
然而如同許多大國一樣,有進步的地方,也難免有貧困的地方。越往西南走越接近太行山,走進淶源縣的貧困山區。為了減輕母親負擔,剛上大一的勇霞決定輟學。2009年9月,河北慈濟志工來訪,意外發現了這個家庭的困境,兩個母親的緣分,就從一份善念開始。同樣身為人母親,曾雲姬和其他志工都能體會到王雙琴的苦,決定全額補助學費,幫勇霞完成學業。
臺商志工們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以實際行動回饋腳下土地。2010年初,接近兩百位慈濟志工參與河北淶源縣冬令發放。就像曾雲姬和張光明一同參與發放,臺商們帶著他們的員工參與發放,讓員工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慈濟精神。在發放現場,受助家庭感恩回饋,王雙琴和曾雲姬碰面,帶著勇霞,母女倆穿上志工背心,加入義診行列。
兩個母親相遇了,來自北京的母親,在山村找到生命的意義,而在淶源山村裡的母親,也因為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情,啟發了愛心。這段相遇,跨越了文化與城鄉的隔閡,更開啟了一個美善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