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女兒大班之後,作息時間和課程模式開始逐漸向小學靠攏。
上周五剛開完家長會,老師發了課表,並要求把本學期的教材拿回家,按照課錶帶書。
周日和女兒一起整理了兒童房的學習區,書桌空出來好大的位置專門放她的幼兒園教材。
我還特意重新看了2遍老師發的課程表,和孩子一起把第二天要帶的書本放進書包,再三叮囑孩子:每天晚上看一遍課程表,檢查一下書包,忘帶課本,我可沒辦法幫你回家取!
結果今天上午,我就收到了老師的私信:思維訓練練習冊忘帶了!
以跑800米的速度跑到幼兒園給女兒送書,一身臭汗往回走的時候,一股濃濃的挫敗感湧上心頭!
目前尚處幼兒園階段,學習和生活習慣尚在培養中,落了一本書忘帶個作業本,可能老師還會和藹可親地私信提示,但一旦上了小學,要承擔的後果就是孩子上課沒書看,老師在群裡點名,更有的老師會將忘帶書本的孩子拍下照片來直接發群裡……想想都覺得挺丟臉的,以女兒那種超強的自尊心和要強的性格,這種錯誤就是「滅頂之災」!
這一路我一直反思,為什麼反覆檢查了2遍的課程表,還是會疏漏老師最關鍵的提示?為什麼叮囑了孩子好多遍,還是會出現忘帶書的錯誤?這個錯誤的歸因究竟是孩子,還是自己?
所謂幼小銜接,更關鍵的是習慣的銜接,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若打不下一個好習慣做基礎,恐怕超前學習再多的知識,到了高年級依舊會暴露短板!
後來,老師在群裡發了一位家長給孩子做的課本封面,看著這個滿分細節我如醍醐灌頂,一下子發現了差距:
(圖為同班家長採用的標註方法防止孩子丟三落四)
這位媽媽將每周幾需要用的書,用貼紙標註出來貼到教材的封面上。這樣無需反覆看課程表,也可以讓孩子快捷地找到第二天要用的書。
而孩子也能夠很快學到這個正確示範,日後上了小學對待學校課本時,也可以採用相同的方法。
這正是幼小銜接需要銜接的內容:良好的學習習慣啊!
這真是現成的都餵到最邊上了!找到了差距,我也趕快模仿之,在防止孩子丟三落四的問題上,又get到了一個新技能!
「丟三落四」,這是家長夥伴們都很頭疼的問題。出現問題不怕,關鍵是總結和歸納,在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
總結起來,我發現咱們家長夥伴們往往做錯了三個細節,才使得孩子的「丟三落四」愈演愈烈:
「你別忘了把書放書包裡啊!」(3遍),
「你快點寫作業!別玩了!」(5遍),
「你怎麼又沒關檯燈?」(6遍),
天啊,這些嘮叨白了老母親的發!
好多夥伴也都是如此吧!關於孩子的雞毛蒜皮生活習慣,一天不知道要反反覆覆說多少遍,可是當我們反覆「別忘了」、「好好檢查」,反覆質問孩子「你怎麼又錯」了的時候,真的將有用信息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記牢照辦了嗎?
顯然沒有!有的只是孩子的煩躁,逆反情緒,充耳不聞……
凡事只說一遍!
「好了,做完作業,看看課表,把明天要帶的教材和課外書裝到書包裡。」
「吃飯了!」
「記得關燈……」
沒聽見、沒記住,那麼就要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的後果,從而養成孩子從「僅此一遍」中獲取信息的習慣。
這個細節正是前文中,我和女兒同班小朋友媽媽的差距對比。
我僅僅停留在提示的層面,儘管孩子看了課程表但結果依舊是「出錯了」!
這說明我的方法不直觀,存在漏洞,因此自己和孩子都要為這個錯誤埋單。
但同班家長的方法是直觀且不容易出錯,相當於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示範,告訴孩子,今後上學了,我們都可以用同樣的辦法來整理、歸類課本,做到有條不紊。
仔細觀察那些學霸,他們都有很多學習的竅門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習慣都出奇地好。
那麼與其我們和孩子憋著尋求方式,不妨取經別人的方法,給孩子更好地示範,在好習慣培養上,算是走一個捷徑。
閨蜜兒子讀小學3年級,開學到現在,同桌是誰不知道、上學穿的哪件衣服沒留意,課本忘在學校已經3次了!
閨蜜氣憤地找原因,發現這些都跟孩子姥姥包辦有關。
早上姥姥手把手給孩子穿好衣服,孩子心不在焉;
姥姥看著課程表給孩子帶書,孩子心不在焉;
孩子還沒做完手裡的事,姥姥的下一個催促就跟上來了。
如此反覆,孩子覺得所有的事都是姥姥的,他無需關心,至於作業本忘在學校了,也是姥姥沒做到位。
誠然,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初期,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謀劃方法、共同努力。家長需要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做好示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正式進入小學之後,這些事都應當自己來完成了。
父母長輩該放手的時候,應當放手了!
這也是幼小銜接階段,為什麼著重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疊被子、自己剝雞蛋、自己裝書包的原因,讓孩子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才會甩開家長這根拐棍。
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會有太多的細枝末節需要我們去關注、總結、改正。
作為父母,認真地學習掌握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這才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