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21:21
一天一故事
帶你進入心理學殿堂
讓你更深層的了解人性
鄧惠文
精神科專科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碩士、會心診所精神科醫師
(文字源自「鄧慧文時間」上文音頻節選)
「鄧慧文時間」是早年慧文做的一檔電臺節目,每一期都會圍繞一本書,分享有價值的議題,請來書作者做嘉賓。本期發生在情緒勒索大熱臺灣的時候,就親子間的委屈和愧疚引發的討論。
慧文:
歡迎收聽鄧惠文時間,今天天氣真的非常的炎熱,大家收聽的環境怎麼樣?我覺得好像即便是晚上,如果沒有冷氣的地方,就會覺得不斷的流汗,然後流汗也容易讓人覺得蠻心煩的,有沒有覺得情緒也是夏天的問題之一呀?所以今天的我們再來跟大家聊聊情緒。今天我們的現場來賓,大家如果持續有收聽節目的話,就不是新朋友,已經是老朋友,陳志恆心理師,也是陳志恆老師,
志恆:大家好。
慧文:
嗯,如果是鬧情緒的話,那麼志恆老師會說:此人應該要進廠維修,他寫的一本書:《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今天我特別請志恆,來跟我們大家一起聊聊,我主要有兩個議題要請教他,第一個就是很多人覺得自己都處在一種委屈的狀況之下,可是他周邊的人又常常覺得他用他自己的委屈來造成別人的壓力,委屈的人覺得都是你們,甚至有時他也反過來就說是外面的人用自己的情緒。
我發現委屈的人跟周邊人就是一種惡性的循環,現在大家都喜歡講情緒勒索,彼此都會覺得對方在情緒勒索,你知道嗎?我們不久前有個情緒勒索的課程,我也有朋友去聽講座,後來跟我說很好笑,他說做,他後面的一對母女,就兩個人都點頭如搗蒜,然後在休息時間就是在吵,就是媽媽說你看看剛剛講的那個完全就是我們的情形,女兒會說對啊,我也覺得完全都是我們的情形,媽媽就說所以你不要在情緒勒索我了,女兒說什麼呀?講的是你也,他們都覺得老師講得好有道理,可是兩個互相都在對方身上看到這個模式啊,所以志恆你的書裡面,談的很多東西,那個部分是談委屈,你怎麼從心理的角度幫大家去看委屈呀?
志恆:
嗯,委屈這個情緒,他是當我們受到不公平待遇,或是說被別人虧待,或是價值被貶損的時候,我們就會有種委屈的感覺,那特別是不受到尊重,或者是不受到關注的時候,覺得不公平的時候我們就會委屈,那剛才講到說,委屈的時候能當很多人在極度委屈的狀況之下,他常常會把自己的擺在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受害者的位置,那這個受害者的位置呢它是一種,就是認為自己,好糟好弱,然後呢都是你們害我的,好,都是你們害我的,然後他這個受害者,表示的是她在這個受害者的位置的時候,他又會不斷的為別人付出做很多事情,然後呢,來讓大家的同情他,或是呢關注他,當大家同情她關注她或是體諒他的時候,他就又會把別人的善意給推走,然後呢就讓自己感覺到自己呢更加的在一個受害者的位置,而周遭的人開始就會覺得說,我給你善意的幫忙,給你善意的建議,給你一些善意的東西,可是你又不接受,啊,開始可能就會冷落他,不理他,或者是無法跟他相處,他就會更加感覺說說:「對,確實我就是一個受害者,你看你們都這樣子對我」 對,別人就更有第一,就更加的讓自己處在一個更委屈的角色裡面。
慧文:
如果這樣子的人是家裡面的像是媽媽,那麼孩子應該要怎麼去面對?子女也不能指責媽媽說你好就是一種受害者模式啊,然後你就是覺得自己很委屈,可是你要做了更多的事情來讓你自己更加的覺得你很委屈啊,不能這樣對她說嘛。他們只會更生氣,如果我們認識到,例如說兩個之間認識到其中有一方是這樣的,我們該怎樣建議他們開始去改變呢?
志恆:
如果我們以母子關係,親子關係來講,通常很多親子關係裡面的媽媽這個角色,她也很容易在我們的這個華人文化的這個價值觀或是這個家庭裡面會出現「衰」這個角色,很委屈,那這個時候孩子,不管是,兒子和女兒,也會感覺到非常的窒息,非常有壓力,一旦意識到這個狀況的時候,通常很多孩子會去,不斷的去戳父母,說你你這樣不要這樣。母親會說:「你看你又在講了,你又在抱怨了,要又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開你爸爸了,我的一生就是因為有了你們之後我就走不開呀,你們姓陳的啦,都對我不好,我來到這家之後,全家都對我不好,那我就指望你了,你要對我好!」
志恆:
我覺得在這件事情上,當子女的人好一定要有一個認知:不要試圖想要改變任何人,不要想說要去改變你的爸媽,你只要不要受他們影響,把自己活好最重要,
慧文:
那這個把自己活好其實是,要有某種能耐,他抱怨他的不是你自己還有一條隱形的界限在哪裡,這個其實就又讓我不得不要再讓你在梳理另外一個部分,那樣會有愧疚感,假設我的母親一直在說她的經歷很可憐,我會,不要說表面相應不理,也許表面上我會做一些好像安慰她或者安撫她,可是我心裡其實是保持著一種距離,不為所動,很多人其實會有愧疚感,然後,我看到很多例子是因為有愧疚感,所以他們也為了排除這個愧疚感又開始做一些反擊的動作。所以到後來就真的狀況會變得很糟糕了,談到這,志恆你就也順便跟大家講講你怎麼去解析愧疚感。
志恆:
愧疚感,是覺得我對你有一份虧欠了,拿剛才那個親子關係來講,通常這個虧欠其實是當母親或者父母的角色,站在一個受害者的角色的時候,他就會拋出這樣的情緒,讓你感覺到愧疚,我用愧疚感來控制你,會操縱你,換個角度來講,可能就叫做情緒,那孩子在愧疚感之下,就會很矛盾,不敢去做他想做的或去發揮什麼,那就會產生兩種情形,一個就是,我會時常跟你起衝突,可是我仍然會聽你的,這種矛盾的心態;另一個就是那我乾脆離得遠遠的,我就搬出去,我就不理你了,去隔絕這個情緒壓力,眼不見為淨,我就不會感覺到愧疚感,可是這兩種都不是一個好方法,其實我覺得要去,深刻,當時你們先去深刻理解當父母的為什麼會有這些狀況,也要很清楚,是面對這個愧疚感,是否是我該去承接的,還是這是屬於父母。父母自己要去承接責任,無意識的把這個責任投射到我們身上,子女還一不小心承接了。
慧文:
對於這點理論上跟實務上,有一個相當不容易整合的一個過程,我不知道你的輔導經驗怎麼樣,要區別,這個愧疚感是父母自己該承擔的,還是說真的與我有關?這個任務並不是那麼簡單哦,不容易。我現在想是不久前我在課程上面的一個問題,這是,一對夫妻,婆婆對他們的生活幹擾得很厲害,做妻子的其實,她覺得他幫先生看到了先生跟母親之間就是跟婆婆之間的愧疚等情緒上面糾結的問題,可是當他試圖要去建議她的丈夫的時候,說那個其實你母親的人生,沒有很順利,沒有成為她想要的樣子,描繪她想要的人生,那是她自己在取捨上面的遺憾,這些東西都投射在你身上,就是我們的一切生活,都要照他的意思辦法,不然她就覺得她很苦命,這是不對的,這是屬於母親的。可丈夫他覺得問題是他,妻子說我覺得我先生,理性上有聽懂,可是他在行為上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如果志恆你面對這樣問題,你會怎麼做?會怎麼幫忙?或者你會怎麼樣去幫助她的先生?
志恆:
是讓她先生好,先生需要不斷的在生活裡面去覺察,覺察到,這些他心裏面的那些壓力或不舒服愧疚感,很大的部分是來自於他媽媽,他的母親,他必須要不斷的去區分,這是在理智上,那我書中再談愧疚,那一章裡面有一個叫做帶著父母的愛,把責任交還給父母,也就是那個不屬於我該承擔的,我在心裏面,用想像的方式把它交還給父母。
慧文:
你跟他講講這個練習吧,就這麼這麼樣把它交還給父母呢?我們可以選擇只把其中的愛打包帶走,其餘的就交還給父母,做到客體分離,這是你上次給我們談過的阿德勒的概念,那你也有一些想像練習,來跟大家講一下,好不好?
志恆:
當然第一個是想像雙親在你面前一公尺處,然後想像從他們心臟上面傳遞出一道光,裡面充滿對自己的愛,好像你的心臟傳來,這個就是在接受父母對你的愛,因為父母來自父母的愛永遠是不可被取代的嘛。然後我們就去接受它,敞開胸膛去迎接那道帶著愛的光,進入我們的身體裡,感受到那個源源不絕的力量,先讓自己的身體充滿力量,然後接著去想像自己長久以來所背負的那些父母投射到我們身上的壓力與責任,從肩膀處一道又一道光的形式朝附父母飛過去,這就要發揮很大想像力。
天愛心理2017下半年
專業培訓與個人成長工作坊一覽
適用於教師,諮詢師及心理學相關工作者、心理愛好者,兒童青少年非口語表達應用技術深度學習(限招50人)
8月18日【臺灣】吳麗雲 「親子好溝通,如何與網絡時代的孩子對話」家長講座
晚7:00-9:00點,適合夫妻一起參加,優質教育講堂,當代父母優選。
9月 李威樾、劉苡君 「重建工作坊-離婚調試支持性團體」
同質團體中,活的人際關係帶來的療愈。(8-12人)
9月 李威樾「親密關係和個人成長」私密小組
自09年滾動開組,超過30期的優質團體,從親密關係中找尋更優質的你。(8-12人)
9月 天愛團隊「心理諮詢師等級考試地面課程」
9-11月每周日,共8次,一次一天,天愛學員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