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生,湖南常德人,父母都是農民。
雖然家境貧寒,但作為家裡最小的兒子,張進生的求學之旅得到了全家人的幫助和支持,身負眾望。
在18歲時,成為了家鄉的第一個大學生,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完成了五年的專業知識學習。
讀大學的時候,他依舊不敢鬆懈,發奮讀書,把學習當作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這一路似乎非常平坦,因為他刻苦學習,所以在1989年大學畢業時,張進生以優異的成績直接被分到了天津的一所醫院,成為了一名醫生。
當醫生的三年生活,使得張進生感到頗為挫敗。
為了實現「人人都不得病」的願望,張進生決定繼續深造。
又經過三年時間的研習,張進生考取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
在1995年碩士畢業後,張進生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
讀書對於張進生而言,就像一架穩穩噹噹的梯子,他只要順著往上爬就可以了。
讀博最後一年,張進生又收到了英國一皇家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然而他的求學之路卻戛然而止於此。
02
一切還要從大學畢業時說起。
那時,張進生雖被分到天津的一所醫院。
但由於初出社會,還未與社會磨合,不懂人本身是群居性動物的特質,所以他感到格格不入。再加上他見不了血、開不了刀,導致自己在醫院呆了三年依舊是個普通的住院醫師。
▲張進生的碩士畢業證
身邊的人對張進生不甚了解,只覺得他古怪孤僻,不切實際。
而張進生本人也覺得頗為痛苦,認為醫院不適合自己。
張進生在醫院的三年無所事事,為他帶來的是減薪降職,也錯失了許多國外進修的機會。這三年,張進生把自己關在宿舍埋頭讀書,終於得來了我們上文所說的北大的研究生入學通知書。
這好像又回到了他讀書時代,只要讀書就可以往更高更遠的地方跳。
可就是這樣一個把所有認知都放在書中的高材生,於1998年,因去英國留學而需要繳納20萬保證金,張進生無法湊齊。
一氣之下,退學了。此時的他已32歲了。帶著各種名牌光環的他,高高在上的選擇著人才市場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沒人會選擇紙上談兵的趙括。
最終張進生來到了蘭州一所醫院裡,月薪1000元。
而他在博士生期間月薪5000,但張進生欣然接受了。
在這期間,張進生還和一名小護士談起了戀愛,讓他覺得生活又充滿了信心,有人能鼓勵著他。他認為雖然日子過得拮据,但他是讀書人,日後定會大有出息的。直到和女友爭吵,她脫口而出的一句:就你?有錢人的零花錢都比你的工資多!博士都沒讀完,還跑到這種地方上班?他蒙了,惱羞成怒的他給了女友一巴掌,隨即逃離了現場。
2001年,張進生辭掉了這份工作,而後回家。緊接著又找了幾份工作,備受打擊。從此開始了他長達17年的閉關生活,一切吃住全落在家裡並不富裕的姐姐身上。張進生在出租屋裡一邊不斷的自學數學和物理,想要到北大教書。可一邊又憂慮著自己年齡大,或許是讀書並無用吧。
周而復始,什麼知識都給忘得差不多了。
不止如此,張進生後面一次出行中丟失了自己的戶口本、身份證等證件,甚至在政府的官方系統都查不到他的戶口信息。終於在失業18年後,當地民政部門以「特事特辦」的原則,為張進生補辦戶口,並給他辦理了農村特困救助,以保障他的日常生活。
結語
為什麼一個有如此發展前途的高材生會泯然眾人?他積極上進,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可偏偏怎麼就變成這樣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書相當於真理,行動就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倘若沉湎學問,而不去將它化為現實,人只會在文字的虛幻中迷失自己。
得驥教育,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更多教育現象、教育心理、升學政策,請關注『得驥教育』『得驥雲學堂』公眾號哦!我們會持續為大家更新最新熱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