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群裡的一位寶媽說她家娃7個月左右就會耍小脾氣了,這才多大,怎麼就會耍小脾氣了呢?而且很多家長都發現,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有脾氣,慢慢長大一點就更明顯。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難道孩子的性格就是天生的嗎?
北京兒童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崔玉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孩子性格的形成,與遺傳因素有關。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與遺傳因素有關。
《科學》雜誌曾發表過荷蘭奈梅亨大學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荷蘭某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員具有一些奇怪的攻擊性,如裸露、縱火、強姦等,後來通過遺傳分析發現,他們的體內都缺少了編碼單胺氧化酶的基因,由此證實遺傳因素與性格存在關聯。
而我國科學家李新影也表示,某些遺傳基因確實與人的性格特徵直接掛鈎。例如,如果人腦內5-羥色胺這種神經遞質較少,人就容易抑鬱;5-HTT基因會與快樂感受有關等。但孩子的遺傳性格並不一定完全來自於父母,也有可能是遺傳家庭的其他成員,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孩子的性格一點不像父母,而是像爺爺、姥姥、叔叔或其他親人。因為某些性格基因的作用在父母身上不一定顯現,但遺傳到孩子身上就顯現出來了,而其他家庭成員也有這種性格基因,剛好也同樣顯現了。另外,同卵雙生的兄弟或姐妹的性格就十分接近,因為他們的基因非常接近。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內向,而有的孩子天生比較有外向,有的孩子天生就有主見,而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膽小……當然,遺傳因素並不能完全決定孩子將來的性格會是什麼樣的,因為還有後天的因素影響。
既然我們知道,某些性格是天生的,那麼孩子擁有哪些天生的性格,長大以後會更有出息呢?
如果孩子天生比較悲觀,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打退堂鼓,不僅會自卑怕事,在學習和生活中也很難取得成功。只有樂觀向上才不容易被困難打倒,時刻對生活充滿著熱情。例如有的幼兒園孩子因為怕完成不了作業而大哭大鬧,有的孩子卻因為能學習到新知識而充滿熱情,這就是悲觀與樂觀的區別。
其實大部分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會對各種各樣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而有的孩子更能憑著自己的好奇心在原有的基礎上做的更好,這就是一種創新。例如在玩積木的時候,孩子一般是根據圖案來拼成形狀,而有的孩子能根據想像力來拼成自己想要的形狀。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持續發展,在孩子有了創新成果後給他們適當的鼓勵,切勿因為覺得孩子在搗亂就直接阻止。
勇敢的孩子常常會表現得更加自信,面對各種機遇的時候敢於嘗試,發掘出自身最大的潛力,去迎接成長途中的各種未知的困難險阻。例如班裡選幹部的時候,勇敢自信的孩子就會主動站出來,這樣有利於孩子鍛鍊溝通技巧、提高組織管理能力和責任心,對以後步入社會大有好處。
大部分時候比其他孩子有主見,對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有規劃和目標。很多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是被家長逼著來完成的,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常常會回答不上來。例如我之前在一個書法輔導機構遇見的兩個孩子,我問他們問什麼要來學書法,一個回答說不知道,另一個則回答說他想寫作業的時候寫的好看一點,這就是有主見和沒有主見的區別。對於有主見的孩子來說,他們所做的事情就是為了某個目標去準備的,並且知道要為此付出努力,未來會更有出息。
跟有主見不一樣,獨立自主意識更偏向於行為獨立性,不過分依賴父母。獨立的孩子少了父母的保護,比其他孩子多了些接觸陌生事物和鍛鍊的機會,遇到問題也能處理的更好。雖然有的孩子天生就有獨立自主的意識,但因為很多家長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缺失了自我鍛鍊的機會。所以,這種性格很需要後天的父母支持。
想成就事業,就需要堅定的信念和毅力,經得起不斷的考驗和困難。如果孩子在還小的時候就很有目標,做事不會半途而廢,而且會為了目標拼盡全力,那麼恭喜你,你家娃是一個有堅定信念和毅力的人,未來前途無量。
孩子沒有以上性格也不要緊,因為除了先天遺傳,也可以通過後天來培養。崔玉華醫師認為,孩子性格的形成,約1/3與遺傳因素有關,2/3與環境因素相關。而且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都可以通過後天的環境影響來改變,而且慢慢形成穩定的性格。所以,如果父母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先天性格,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培養及塑造。
你家孩子是什麼性格呢?歡迎下方評論交流,關注作者了解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