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在困難面前,最能體現親子關係的本質

2020-10-15 遇見寶寶姐

文|高寶寶

小琳是我一個朋友的朋友,她有一個女兒,今年剛上高中。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小琳就深受和女兒的親子關係困擾。特別是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各種叛逆層出不窮,母女矛盾不斷,親子關係如履薄冰、勢如水火。

小琳把這個絕望的媽媽介紹給了我,懇求我能幫幫她。跟她聊了幾次之後,我發現,她和女兒的關係,比我想像得還要糟糕。平時已經是話不投機半句多,遇到大事或者困難的時候,更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句話表面看是一句調侃,實際上卻揭露了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秘密——在困難面前,父母與子女對待彼此的態度,就是他們親子關係的本質。

皮皮是一個3歲小男孩。這天,他在用積木認真地搭房子,媽媽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皮皮搭了兩層樓之後,想再繼續搭下去的時候,之前辛辛苦苦搭上去的那些木塊,「譁啦」一下子全部塌了下來。皮皮又試了一次,可是同樣失敗了。皮皮一邊喊著媽媽,一邊傷心地大哭起來。

遇到這樣的情況,做媽媽的有四種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算了算了,搭積木不好玩,換一種別的玩具吧!

這個媽媽,在皮皮遇到困難的時候,並沒有放下手上的工作,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她對孩子採取的是毫不關心、置之不理的態度。這樣的媽媽,對孩子沒有要求,很多事情,孩子做不做都行,能不能做好,也不重要。

這樣的親子關係,就像一把沙子一樣,是鬆散的,缺少粘合。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和父母的關係會比較疏遠,沒有親密感。對事業和生活沒有目標和追求,更缺乏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往往會朝三暮四、自暴自棄,最終一事無成。

第二種:這很簡單呀,媽媽相信你能行的,再試一下!

這個媽媽,只是向孩子這邊看了一眼,簡單地說了一句,就繼續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聽了媽媽的話,又試了一次。結果還是沒成功,他哭得更兇了。

這類媽媽,在向她求助的時候,並沒有給予及時的建議和指導。而是採取高高在上、敷衍的態度。她們不知道,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我們能做到的事情,其實孩子做不到。很多我們以為他們應該明白的道理,其實他們並不明白。

這樣的親子關係,就像石頭,冰冷而堅硬。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會極度缺乏安全感,並且會很冷漠、自卑。對父母的不信任,還有強烈的自尊心,使得他們不願意、也沒有勇氣將自己軟弱的一面,呈現在父母面前。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難,他們也不會輕易向父母開口。因此,往往會造成悲劇。

第三種:寶貝兒,別哭了,來,媽媽幫你搭!

這個媽媽,立刻放下了手裡的工作,三下五除二就幫孩子把房子搭好了。於是,母子皆大歡喜。

這類媽媽,有兩種心理,一是特別擔心孩子受委屈,每當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她們就會迫不及待地代替孩子去完成。她們對孩子,只有支持,沒有要求。

二是希望快速解決問題,不要浪費時間。她們這樣做,問題倒是很快解決了,但是卻沒有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間,也沒給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的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包辦,就會變得依賴性特別強。

這種親子關係,就像是一把傘。天長日久,孩子早已習慣了自己頭上那把擋雨的傘。這樣的孩子,抗挫能力差,遇到困難,又習慣了尋求保護,從來不覺得應該自己去想辦法。可是,我們做父母的,不可能一輩子陪伴在他們左右。離開了父母的庇佑,他們會活得很艱難。

第四種:沒關係,媽媽和你一起來試試!

這個媽媽,聽見了孩子的哭聲,立刻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跑了過來。她首先抱了抱皮皮,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並且給予了語言上的安慰。

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她溫柔地對孩子說: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裡出了問題。接著,她就和皮皮一起動手,了起來。她發現,皮皮搭的房子之所以總是倒,是因為中間有一塊很重要的積木沒有放好,讓整個房子失去了平衡。

媽媽把不成功的原因告訴了皮皮,並且教給了孩子正確的方法。後來,她又讓孩子自己搭了幾次,直到皮皮的小臉上露出了開心、滿足的笑容。

這類媽媽,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了應有的重視和及時的幫助,讓孩子因為挫敗而受傷的小心靈得到了安慰。同時,通過和孩子一起動手的過程,讓孩子明白了問題出在哪裡,知道了以後遇到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

更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意識到了:寶寶還小,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爸爸媽媽是你的依靠和堅強的後盾。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向爸爸媽媽求助,爸爸媽媽一定會幫助你想辦法。

這類親子關係,就像一把梯子。這樣的父母,用自己的脊梁,為孩子搭建了一條通往成功的路。他們對孩子既有支持,又有要求。他們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去贏得孩子的信任。同時,又以有條件的愛,去管教孩子。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盧姍小時候的一件事。

那時盧姍2、3歲,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洋娃娃。那個洋娃娃站著的時候,眼睛是睜著的。躺下來的時候,眼睛就會閉上。盧姍愛不釋手,整天把它抱在懷裡。

有一天,盧姍哭著來告訴我:

媽媽,娃娃的眼睛壞了!

我一看,果然,娃娃的眼睛睜不開了。

「不怕,媽媽有辦法!」

我很快就把娃娃的眼睛修好了,小姑娘開心極了,抱著娃娃自己玩去了。

過了不一會兒,她又跑來問:「媽媽,要是她的眼睛再壞了怎麼辦呢?」

「不怕,媽媽有辦法!」

「真的嗎媽媽?」

「真的,寶寶放心吧!」

後來,那個洋娃娃的眼睛果然又壞了一次,我又給她修好了。盧姍一邊親著娃娃,一邊問:

媽媽,它還會再壞嗎?

「會的。」

「那媽媽還能修好嗎?」

「能。不過就算修不好了,媽媽也有別的辦法。」

小姑娘聽了,笑眯眯抱著洋娃娃,心滿意足地走了。

我知道,如果娃娃的眼睛再壞一次的話,可能就修不好了。於是,我又去買了一個新的,放在柜子裡備著。

果然,不久後的一天,那個娃娃的眼睛又閉不上了,我修了很久也沒修好。

就在小姑娘急得快哭的時候,我一轉身,從柜子裡拿出了那個新買的娃娃。

盧姍小姑娘破涕為笑:

媽媽真有辦法!

我告訴她:

寶寶要記住,無論什麼時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告訴媽媽,媽媽會幫你想辦法。等你長大了,媽媽就老了,那個時候,媽媽遇到困難的時候,就該你幫媽媽想辦法了。

盧姍想了一會兒,點了點頭。

幾乎所有認識我的人,都非常羨慕我和盧姍的關係。是的,我和盧姍之間,是一種親密無間、亦師亦友的關係。

有很多朋友曾經問過我:你是怎樣面對盧姍青春期的叛逆。我知道,有太多的父母,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一籌莫展、手足無措。

如果我告訴你,其實盧姍根本就沒有經歷過青春期的叛逆,你會不會覺得難以置信?但,這卻是事實。

我曾經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盧姍從小到大,我和她的朝夕相伴、相濡以沫,讓我們這對母女之間,搭建了一座非常牢固、寶貴的精神橋梁。

生活和學習上,誰都難免會有摩擦,但是我們很輕易就能化解彼此之間所有的不快。她感受到了我那顆全心全意愛她的心。而我,也能體諒她所有的努力和不易。

這是我第一次公開說這件事,之前每當有人問起關於青春期叛逆這個話題,我都儘量迴避。為的就是,不給那些已經不堪重負的父母雪上加霜——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盧姍也總是提醒我:媽媽不要把我的故事說給別人聽,因為這樣對那些孩子不公平。畢竟,不是每個媽媽都能做到媽媽這樣,也不是每個媽媽都明白好孩子是怎麼來的。

我從來不想炫耀自己,因為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培養盧姍的過程中,我付出了多少心血。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習好、懂道理、有禮貌。但是教育孩子,真的不是你想什麼時候教育就什麼時候教育,更不是你想提出什麼要求,就可以提出什麼要求。

風平浪靜的時候,不難做到歲月靜好。在困難面前,父母與子女對待彼此的態度,最能考驗和體現親子關係的本質。而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彼此信任、惺惺相惜,正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通過一次次一起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建立起來的。

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是我們和他們建立情感紐帶的好機會。只有和孩子共同走過荊棘的父母,才有機會和權力和孩子一起迎接和享受成功的喜悅。


作者簡介:

高寶寶

15歲寫小說

38歲考取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院

20年中文教育經驗

一手把女兒培養成港大一級榮譽學士及倫敦大學教育碩士。

讓她溫暖而有力量的文字,陪伴你一路前行,遇見更好的自己。

微信公眾號:遇見寶寶姐(ID:gaobaobao-522)。

相關焦點

  • 等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就知道了!
    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能吃飽穿暖了,知道享受生活了,知道考慮長遠和可持續發展了,才對教育,對親子教育,更加重視起來。以前生個孩子,是為了傳宗借代,有個男丁就好,活著就好,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並不重視,屬於「廣撒網多斂魚」的思路,反正生的孩子多,總有個別會成才,只有有一個半個能成才,對父母來說,也就足夠了。
  • 孩子遇到困難就抱怨、畏難怎麼辦?如何培養
    一、現代家庭中,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總想儘可能使他們少遇到困難,最好是不遇到困難,孩子們的大小事情都被父母包辦代替,孩子什麼也不會,自己獨自面對困難時就手足無措,無法完成任務自然就容易產生挫折感;二、還有家長總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習慣以後,對於一些沒得到的東西就會覺得受挫;三、另外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超過了孩子的能力範圍,孩子總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
  • 孩子今年6歲,遇到一點困難就生氣,特別愛哭,怎麼開導?
    縱觀孩子發育這幾年,如果除去兩三歲的叛逆期,那麼六歲的孩子絕對是父母最為頭疼的第二個時期,相比於在四五的歲明顯進步,可能部分家長還會覺得孩子在6歲怎麼還會有退步的感覺,尤其是這個時候很多孩子還面臨幼升小的問題,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解決你所說的遇到一點困難就生氣,哭的問題呢?
  •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但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有些家長對孩子則是愛之過分,疼之過度,家長一馬當先,大包大攬,致使孩子長到很大時,尚不會自己克服困難,一遇到困難就焦慮緊張、煩躁不安,唉聲嘆氣,不知所措。那麼,孩子做事遇到困難時,家長該如何處理呢?  1.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和諧、愉悅的家庭氣氛,促使孩子鼓起勇氣,正視面前的困難。
  • 堅強的母親,教會孩子在困難面前不會怯懦
    01 堅強的母親,教會孩子在困難面前不會怯懦在人們的一些思維裡都是把女人當作柔弱的代表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地遇到困難,能夠不懼艱難困苦,一直堅持下去的往往就是那些看起來比較軟弱的女人,她們甚至在有些方面比男人顯的還要堅強的執著。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3個方法讓孩子迎難而上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有些家長對孩子有個完美期待,總是希望孩子勇於克服困難,遇到困難就往前衝,什麼都不怕。聽上去虎虎生威,但家長可以問自己一句,自己做得到嗎?很多家長遇見生活中的困難都會退縮和沮喪,那麼我們憑什麼要求一個小孩,像鋼鐵戰士一樣,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呢?!
  • 學習的時候,孩子遇到困難讀不過,怎麼辦?
    不管是學習iEnglish,還是孩子暑假在家的學習,總會遇到各種問題,近來有家長反饋,孩子非常喜歡書籍裡推送的小故事,可也會出現讀不過的情況。孩子一直讀不過怎麼辦?安撫孩子的情緒遇到讀不過的情況,家長切忌上來就責怪孩子。一直讀不過,孩子的情緒必然受到影響,有些性子比較倔的孩子,讀不過就一直讀,變得越來越煩躁,甚至莫名的發脾氣。家長應該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以平常心對待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 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父母該如何引導?
    比如和爸爸賽跑的時候不讓著他,給他買難度比較高的積木和拼圖,結果發現不僅不管用,還讓他在遇到新的困難的時候更加退縮了,甚至都有點不願意嘗試新事物了,請問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引導?看到這裡,你有沒有想到某個你的同學,每個班上都有這樣一兩個也許並不算聰明,但是會堅持不懈,每日努力精進的人,這些孩子往往能在學業上取得不錯的成績。
  • 孩子遇到困難,害怕困難,就退縮,如何保護好孩子的內動力?
    孩子遇到困難,害怕困難,就退縮,這一定不是突然間形成的反應習慣,所以我們要跟隨孩子接觸事情的反應,慢慢的去了解清楚情況,情緒,潛意識!也就是說,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孩子在那個當下其實這種情況下更容易促使孩子逃避困難,所以我們先要了解,在事情發生的那個時候,當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符合我們的心意的時候,我們的表現是怎樣的?我們是否能夠接納孩子?要知道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決定了,孩子處理這個事情的態度和行動!所以當家長不能夠接納孩子的這些行為、想法時,其實孩子也是不接納自己的!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咋辦?找準「最近發展區」,再做好「腳手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的孩子總是遇到困難就退縮:就像放棄堆了好幾天的樂觀積木、每當在學習上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求助於我們家長......其實,很多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一個階段,我們家長對於孩子的求助不能夠完全的、無條件的給予幫助,因為家長這樣無條件的、完全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其實會給孩子營造出一個舒適區,從本質上來說,這並不是在幫助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當孩子總是遇到困難就退縮的時候,我們家長需要去找準孩子的找準&34;,再做好&34;。
  • 你遇到的困難和顏值成正比
    其中有一個回復是這樣的:「有一次在紅燈區打工,因為日語不好,點餐點慢了,被日本人罵:日語不好就滾出日本……那時候作為中國人的自尊心真是受到了重創。」 我說:「真可憐啊。」 她回:「這人你認識,就X班的班長啊。」 我說:人這輩子遇到的困難和自己的個性以及思維方式的認知有很大關係。
  • 孩子遇到困難就想逃?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何為"畏難心理"?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 遇到困難總是想逃避,怎麼辦?
    很少有學生面對困難的時候會跟我說:「老師,我感覺學舞蹈太累了,您當初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呢?」「老師,這麼長時間了我的舞蹈也沒有進步,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嗎?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學生面對困難的時候潛意識中選擇逃避呢?作為老師、家長,該如何幫助、引導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克服逃避的心理呢?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遇到困難總是想逃避的原因。
  • 養娃最困難的事,就是情緒管理
    網上有很多輔導孩子、處理孩子日常衝突時的視頻。有的父母被氣得大吼,甚至家暴。在一瞬間,情緒就被點爆。所以,要說養娃最困難的事,我想是 情 緒 管 理 。之前的一則新聞:陝西一位媽媽發現兒子寫作業不用心,一氣之下,把孩子打了一頓。
  • 暫時的困難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鋪路石
    每次都要經過兒子的提醒再去拿,這個時候我就讓他自己檢查自己的物品。到了現在,他不但能自己整理自己的東西,還能隨時幫我和家人的忙。 還有就是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從幼兒園升入一年級,多少還有些不適應。首先作息時間變了,周圍同學、老師變了,而且還有作業了,孩子在心理上能接受這些變化嗎?有的能,有的暫時還不能。如果你的孩子回來撒嬌了,千萬別訓斥他推開他,擁抱是最有效的安撫劑。
  • 遇到疫情就不學琴?以後一遇到困難就逃避嗎?
    疫情期間,為了影響國家安全防控的號召,全國所有琴行肩負了暫停線下課的社會責任,他們採購了昂貴的消毒設備、學習了最專業的消毒方法、每天都到琴行進行消毒。你們的琴行老師為了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上學環境,在2月、3月幾乎顆粒無收的情況下,依然掏出家底來做好清潔消毒,完完全全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 孩子入園困難背後的安全感問題
    說到孩子缺乏安全感,最典型的可能就是 3 歲孩子經常遇到的入園難的問題。第一天去幼兒園,倒在地上大哭大鬧,不說話、不吃東西,肚子疼,嘔吐,嚴重的還會昏過去,送到醫院檢查顯示身體沒有問題。這多發在一些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孩子身上,他們對媽媽的情感會兩極化,一方面他們會非常粘著媽媽,幾乎完全沒辦法自己去探索新環境,一旦媽媽離開會非常傷心或憤怒。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逃避,家長要做好情緒的疏導,幫助孩子重拾信心
    的確如此,孩子總是不能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優勢,總會在遇到困難的那一刻選擇安逸的生存下去,也會對自己的碌碌無為而憤憤不平,但同時也會慶幸地認為平凡可貴。遇到困難下意識的逃避,說明孩子是非常害怕的,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決這個困難。特別是孩子在接受過打擊之後,孩子會特別害怕甚至恐懼和焦慮,更不願意去正視和解決問題。
  • 孩子學英語遇到困難怎麼辦
    所以當面對孩子英語學習成效弱的時候,不要急著批評孩子,更不要埋怨孩子貪玩,先平心靜氣的了解學習的方法,成效弱的原因,是什麼導致這些薄弱環節,學習方法中有什麼地方忽略了會導致這些薄弱,當然和孩子的心理情緒和喜好,家庭環境,學習和複習環境也分不開的。改變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做起,不想著改變自己,反而一味的去想改變別人,怎麼能改變得了呢?
  • 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你把孩子撫養得很好,親子關係融洽
    如果你家孩子有下面3種表現,說明親子之間的關係很融洽,身為父母的你,將孩子撫養的很好哦。1. 孩子會在父母面前撒嬌有人說,孩子天然的不矯揉造作的撒嬌,殺害力成噸輸出,再嚴肅的人也會禁不住被孩子萌化。實際上,孩子會在父母面前撒嬌,說明孩子有絕對充足的安全感,在父母面前沒有任何的心理防備,和父母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拉得很近。2. 委屈時第一時間找父母孩子遇到困難,被欺負受委屈時,會第一時間找父母。這是很多人理所當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