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診斷腰椎管狹窄的MRI徵象,千萬不能忽視

2020-12-17 醫護多

腰椎管狹窄症(LSS)是我國中老年人常見的退行性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其發病率也在大幅度增加。

目前臨床診斷腰椎管狹窄主要依據患者的症狀、電生理學和影像學檢查,而影像學上關於腰椎管狹窄診斷、分型和分級的參考指標很多,但都因為測量費時、複雜、可重複性低和個體差異等原因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不過在長期的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一些特殊的影像學表現能夠客觀反映狹窄,對LSS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馬尾神經冗餘

馬尾神經的脊神經根在椎管內幾乎垂直下行,圍繞終絲聚集成束,形成馬尾。生理狀態下,馬尾神經漂浮於腦脊液中,仰臥位時受重力作用,走形分布靠近背側。

當人體站立或坐位時,在力學系統的傳導影響下,腰椎間盤發生壓縮、椎小關節緊張、關節間隙變窄等改變,此時腰椎管內壓力增加,尤其是前屈位時。為抵抗和適應這種額外負荷的增加,機體會本能地做出調整,使得上述改變加大,相同層面的椎管容積縮小;當人體臥位時,重力系統的傳導消失,負荷解除,椎管容積將最大限度恢復。

然而,當腰椎管狹窄到一定程度時,硬膜囊受壓變窄,卡壓其內的馬尾神經,限制其正常活動。當腰椎屈曲時,馬尾神經受到牽拉,通過狹窄處上移,等到腰椎恢復到直立位或後伸時,馬尾神經通過自身的解剖維繫結構則難以復位,於是在狹窄水平以上出現環狀、迂曲、鬆弛、纏繞等現象,這時就是我們所說的馬尾神經冗餘徵。

據相關文獻報導,年齡、腰椎管多節段狹窄、狹窄層面硬膜囊面積、腰椎管狹窄的位置、狹窄處銳利突起等是其危險因素。不過,也有少數腰椎管狹窄患者不會出現這種徵象,比如年輕、單椎管狹窄、椎管先天發育寬大的患者。

圖1 患者,女,76歲,腰腿疼多年伴偶發

A:MRI矢狀位示腰椎體上緣至腰4/5椎間盤區間,可見腰椎管多節段狹窄及椎管內馬尾神經迂曲冗長

B:MRI軸位示增粗的馬尾神經在狹窄內的異常分布排列

圖2 患者,女,54歲,雙下肢交替出現疼

A:MRI矢狀位示腰1椎體上緣至腰4/5水平段,顯示腰椎間盤多發突出及腰椎管多節段狹窄,狹窄椎管內的馬尾神經迂曲冗長

B:MRI軸位示馬尾神經的正常結構消失,形態增粗,分布成團,排列紊亂

圖3 25歲男性志願者

A:MRI矢狀位示正常椎管及其椎管內分布排列的馬尾神經根,腰1至腰5椎體上緣馬尾神經均靠背側整束行走,形態自然

B:MRI軸位示馬尾神經分布在椎管後1/3份,粗細均勻,排列規整

馬尾神經沉降

馬尾神經沉降徵是腰椎管狹窄的另一個MRI表現。上面我們提到過,正常情況下馬尾神經漂浮在腦脊液中,仰臥位時分布在椎管背側。如果患者仰臥位時,其馬尾神經仍漂浮在腦脊液中,就可以定義為沉降徵陽性。

圖4 馬尾神經沉降徵的陰性和陽性表現

A:患者,女,56歲,體格檢查健康,無明顯腰部和下肢不適,腰椎MRI橫斷面T2W1圖像顯示神經根都位於椎管的背側,表現為馬尾神經沉降徵陰性

B:患者,女,65歲,間歇性跛行1年餘,MRI橫斷面T2W1圖像顯示椎管狹窄,黃韌帶肥厚,馬尾神經懸浮於椎管內,部分神經根位於椎管腹側,表現為馬尾神經沉降徵陽性

另外,有研究證實,在L5平面以上症狀和影像學符合中央椎管狹窄的患者中,沉降徵的陽性率為94%;而沒有椎管狹窄症狀的腰痛患者中,其發生率幾乎為零。這也就說明,馬尾神經沉降徵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可以作為區分單純下腰痛和腰椎管狹窄的特徵性指標。

前方腦脊液空間閉塞

2011年,有學者提出通過腦脊液前方空間的大小來評估腰椎管狹窄的嚴重程度,認為通過觀測腦脊液前方空間的閉塞程度,便能了解椎管狹窄的嚴重程度。並且基於馬尾神經和硬膜囊剩餘腦脊液空間的相對比率,由馬尾神經的分離程度決定分級:

0級:前方腦脊液空間無閉塞,馬尾神經彼此界限清晰,無椎管狹窄;

1級:輕度椎管狹窄,前方腦脊液空間輕度閉塞,但馬尾神經之間能清楚地辨別;

2級:中度椎管狹窄,前方腦脊液空間中度閉塞,部分馬尾神經相互聚集,無法區分;

3級:嚴重椎管狹窄,前方腦脊液空間完全閉塞,硬膜囊顯著受壓,馬尾神經未能清楚顯示而表現為一束。

圖5 前方腦脊液空間閉塞程度分級

(從左到右:0級、1級、2級、3級)

研究證實,前方腦脊液空間的閉塞程度與椎管狹窄患者的硬膜囊前後徑和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尤其在L3-4和L4-5水平,無論是硬膜囊的前後徑還是面積,各個分級之間都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觀察前方腦脊液空間的閉塞程度可以客觀反映椎管狹窄的嚴重程度。

硬膜外脂肪增多

在腰椎管狹窄的影像診斷中,除了主觀的椎管大小評估,常用的還有椎管的前後徑、面積、硬膜囊面積、關節突關節水平的黃韌帶之間距離等定量指標,其中椎管的前後徑和硬膜囊面積最常用。

我們通常將椎管前後徑<1cm硬膜囊面積<100mm2作為腰椎管狹窄的診斷標準。

但是,臨床上有這樣一類患者,他們的骨性椎管空間,無論是直徑還是面積都在正常範圍內,但測量的硬膜囊面積卻明顯小於正常值。

這類患者往往是由於椎管內佔位導致的相對狹窄,而引起的硬膜囊受壓。除了常見的腫瘤和血腫等佔位因素,還有硬膜外正常的脂肪組織過度增生而導致的椎管狹窄,但由於脂肪作為「正常」組織往往被我們所忽略。

圖6 患者,男,60歲,雙下肢間歇性跛行

A:MRI正中矢狀位T1W1圖像顯示硬膜外脂肪組織明顯增多,尤其是L4-5椎間隙水平

B:L4-5椎間隙水平骨性椎管未見明顯狹窄,但測量硬膜囊面積僅約55mm2,明顯小於腰椎管狹窄的診斷標準

參考文獻:[1]田素升,孟慶鑫,李學棟,等.MRI分析馬尾神經冗餘徵與腰椎管狹窄的關係[J].分子影像學雜誌,2018,41(4):431-434.[2]阿斯哈提·努爾買買提,楊毅,努爾哈那提·沙依蘭別克,等.馬尾神經沉降徵對不同類型腰椎管狹窄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14):1747-1752.[3]李增.前方腦脊液空間分級對腰椎椎管狹窄症的臨床評估價值[J].實用醫藥價值,2018,35(10):892-893,896.[4]趙興,範順武.若干未受重視的腰椎管狹窄的MRI表徵[J].中華骨科雜誌,2016,36(22):1405-1409.

相關焦點

  • 這4 種特殊的腰椎管狹窄 MRI 表現,你忽視了嗎?
    MRI 已廣泛應用於腰椎中央管狹窄的診斷。那麼,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影像學表現能夠客觀反映狹窄呢? 我們發現諸如馬尾神經冗餘、馬尾神經沉降徵、前方腦脊液空間閉塞以及椎管內脂肪增多等 MRI 表現對腰椎管狹窄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 腰背痛、走不遠、下肢麻無力,可能患上了腰椎管狹窄!
    隨著人口老齡化及影像診斷技術的飛速發展,腰椎管狹窄症患病率明顯升高,已成為老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三、腰椎管狹窄症的輔助檢查該病體徵少,且與其他脊柱病變體徵相似,體格檢查的困難在於臨床症狀不典型,如疼痛和功能受限常僅僅出現於活動時,而休息時則消失。高度懷疑該病時,應行相應的影像學檢查,同時排除其他疾病。 1、X 線檢查:屬於腰椎管狹窄症的常規影像學檢查,對先天性狹窄的診斷有一定價值,正側位片可以觀察骨性結構的變化。
  • 腰肌勞損、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這些腰部疾病該怎麼治?
    其實腰椎疾病種類還有很多,骨事匯已經為大家一一盤點過:腰肌勞損、腰椎滑脫、腰椎峽部裂、腰椎管狹窄,別再傻傻分不清!今天再跟大家說一下,這些疾病分別該怎麼治。其原理是先通過一定的方法將滑脫的椎體復位,然後再將相鄰的腰椎進行融合,防止再次滑脫並恢復了腰椎的穩定性。如果有神經根的壓迫症狀,還需要進行神經根管及椎管的減壓,從而消除因腰椎滑脫引起的下肢疼痛麻木等。腰椎峽部裂部分峽部裂的患者沒有臨床症狀,不需要治療。
  • 腰椎滑脫伴椎管狹窄,該怎麼治療?
    那麼這種第5腰椎1度滑脫伴突出、椎管中度狹窄、黃韌帶肥厚並且雙腳麻木腰痛的人應該如何治療呢?第一,輕中度的椎管狹窄可以採取保守治療法。比如說,雖然影像學看起來椎管狹窄非常嚴重,但是病人雖然有神經麻木的症狀,一般的生活不受影響,走路走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都沒有問題,一般的日常活動和工作都不受影響,那麼完全沒有手術的必要,可以繼續觀察和保守治療。但如果走路10分鐘左右都堅持不了,需要休息一下,那麼這種情況做手術還是有必要的。第二,如果患者病情比較嚴重的話,可以進行手術治療。
  • 腰肌勞損、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如何治療?一文告知
    其實腰部疾病類型還是非常多的,常見的例如腰肌勞損、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等,這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若是沒有引起重視,會使患者出現例如大小便障礙、疼痛難忍、下肢肌力減弱等,若是病情惡化,還有可能影響運動行動力,甚至出現癱瘓的現象。
  • 腰椎管狹窄症多見於老年人,主要表現腰腿的酸痛,短暫跛行等
    很多老人的子女在疾病方面也並不是也了解,所以小編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一些,關於腰椎管狹窄症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各位有用。腰椎管狹窄症是一種臨床上的症候群,一旦患上了腰椎管狹窄症的話,在治療上往往就要花很多的時間和金錢。
  • 全可視脊柱內鏡 微創解決腰椎管狹窄症大難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林輝通訊員喬海洋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引起腰腿疼的原因多是腰椎管狹窄症。然而,是否需要手術?對很多患有高血壓、哮喘、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來說,是個很糾結的問題。
  • 【專業篇】腰腿痛臨床診斷程序
    椎管內病變引起腰腿痛突發頻繁,間歇期隨發作次數增多而逐漸變短,發作期長,一般須2-6周經專門治療方能緩解。腰腿痛症狀如果時輕時重,反覆發作。甚至也無明顯的誘因,發作頻度愈來愈高,間歇期縮短。發作由開始自行緩解轉而不能緩解,應考慮腰椎管內外混合型病變所致。提示兩類不同損害導致腰脊柱的穩定性破壞,也是病情嚴重性的表現。  7.馬尾神經損害是椎管內病變的特點。
  • 哈醫大一院開展腰椎管狹窄症微創治療大通道椎間孔鏡技術
    &nbsp&nbsp&nbsp&nbsp腰椎管狹窄症是骨科常見病,腰椎退變、腰椎間盤突出、上關節突內聚增生、先天性因素等都可造成腰椎管狹窄,腰椎管狹窄症尤以老年多見。臨床常表現為持續長期的腰痛、腿痛及麻木,走幾步之後腰腿的症狀進一步加重等,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大小便異常、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社會經濟帶來沉重負擔。
  • 椎管狹窄壓迫馬尾神經損傷是什麼?
    首先要確定自己是否已經腰椎管狹窄,確認是否出現狹窄通過兩個方面,首先是自身存在的症狀。 一腰背部疼 腰背部疼痛是大部分患者前期都會出現的症狀,患者往往會存在多年的腰背疼痛,之後出現下肢的一側或者雙側久站、走時疼痛加重。
  • 脊柱內鏡單側雙通道(PBED)技術治療腰椎管狹窄
    近年來,脊柱內鏡技術已被廣泛用於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術治療。圖:椎間孔鏡技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內鏡手術具有保留椎旁肌、減少失血量、促進術後早期恢復等優勢。一些研究已經顯示出內鏡下手術治療腰椎管狹窄具有明確的優勢。
  • 椎管狹窄壓迫馬尾神經的病症解讀
    腰椎問題總是牽動著千萬人的心,因為腰椎問題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見,但是卻對患者的生活影響非常大,能夠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影響,例如,椎管狹窄就是一種影響頗大的腰椎疾病,對患者來說是極其痛苦的,這種疾病對身體的神經影響最大,可造成患者出現各種神經性問題。
  • 83歲老人重度腰椎管狹窄長期臥床,手術後可下地行走
    近日,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脊柱外科成功為一名83歲的重度腰椎管狹窄伴嚴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實施腰椎後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據悉,該患者腰椎管狹窄病史長,症狀重,因疼痛長期臥床,不敢行走,CT及MRI(圖1)顯示L4/5節段椎管嚴重狹窄,且L4/5突出間盤已明顯骨化,手術難度大。考慮到患者已深受病痛折磨,保守治療無效,有絕對手術指徵。
  • 椎管狹窄的人,常會出現身體麻木無力,病因明顯,還好此病不傳染
    導語:椎管狹窄是由先天性發育,退行性改變,創傷,醫源性損傷等引起的,引起脊髓和脊髓神經根受壓,導致麻木,無力,間歇性跛行,下背痛,下背痛等一系列症狀。慢性進行性脊髓和脊神經功能障礙。脊柱狹窄包括頸椎,胸椎和腰椎管狹窄。
  • 20個骨關節影像徵象,總有一個你沒見過!
    );D.CT 的VR 圖像可見肱骨遠端肱骨小頭-滑車骨折判讀要點:肱骨遠端冠狀面骨折,即肱骨小頭-滑車骨折的直接徵象;在肘關節側位片或通過 CT 多平面重建觀察;診斷肱骨遠端冠狀面骨折陽性預測值較高,敏感度相對稍低;
  • 脊柱健康加油站|80歲老人腿困腳乏,一查發現腰椎管就像糖葫蘆
    近日,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椎間盤中心接診了一位80歲的老齡患者,腿困腳乏半年多,輾轉血管外科、神經內科、風溼科等多個科室,終於找到了病因——腰椎管狹窄症,從老人家的磁共振上可以看出,其腰椎管被壓得像糖葫蘆一樣,中間椎管幾乎沒有縫隙。
  • 脊柱影像解剖及診斷要點
    腰椎側隱窩是椎管兩側的延伸部,是容納脊神經的通道,當椎間盤纖維環破裂後髓核突出,尤其側方突出,可直接壓迫神經根,並將神經根壓向本已狹窄的側隱窩,從而加重神經根的卡壓損害,臨床症狀往往較單純
  • 《新冠肺炎CT早期徵象與鑑別診斷》出版並免費共享
    (抗擊新冠肺炎)《新冠肺炎CT早期徵象與鑑別診斷》出版並免費共享中新網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0日從科學出版社獲悉,為推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早發現、早診斷,助力疫情防控,《新冠肺炎CT早期徵象與鑑別診斷》已由該出版社出版並通過網絡免費共享。
  • 腰椎間盤突出症走路腿疼,CT、MRI檢查有椎管狹窄、側隱窩狹窄,我們...
    小編在從事康復工作中遇到的不少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案例,因為先天性椎管直徑就比較小或者突出物又相對的較大,突向椎管的方向就引起繼發性的中央型椎管狹窄,突向側隱窩方向也可造成側隱窩的狹窄,在CT或者核磁的報告中有明確標註。
  • 「腰椎不穩」是什麼?為什麼要拍動力位X片?怎麼拍到標準片子?
    美國骨科醫師協會(AAOS)定義是:腰椎間關節在正常負荷情況,不能保持其生理對和關係,出現異常的活動範圍增大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腰椎不穩的危害還表現在1椎體活動異常2刺激、壓迫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3加重腰椎退變、骨質增生,導致腰椎滑脫、椎管狹窄;4由於腰椎不穩經常發生於腰4/5和腰5/骶1,可能導致馬尾神經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