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標題下面的藍色字體「中醫艾灸養生」,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脾胃是後天之本」,並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
初秋仍有夏的高溫,加上天晴少雨,氣候乾燥,此時感染到的燥邪為溫燥,主要傷陰,即損害人體的津液。而這個時機脾胃仍容易受到侵害,所以疾病出現,因此養生應該先以脾胃為先,那麼怎樣調養出好脾胃呢?
脾和胃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它們的關係極為親密。打個比方來說,胃像是一個糧倉,脾是運輸公司。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進行再次消化,取精華、去糟粕,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運至全身。中醫認為,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脾胃是整體概念,包括整個消化系統。胃功能不好,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臨床上患者往往同時出現食欲不振、飯後腹部脹飽、消化不良等症狀。脾胃之所以被稱為「後天之本」,主要因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賴於脾胃輸送的營養物質,是生命健康的軸心力量。
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也能看出脾胃問題
臉色發黃。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鼻頭暗淡。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如果鼻頭髮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口唇無血色、乾燥。《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於口」,就是說,脾胃有問題會表現在口唇上。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睡覺時會流口水。《黃帝內經》中還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裡,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便秘。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睡眠不好。古語講「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精神狀態不佳。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特別是胃本來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另外,要注意定時吃飯,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著或邊走邊吃,吃飯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揉鼻頭。每次揉鼻頭20分鐘左右,能改善胃脹氣等症狀。艾灸足三裡。足三裡(膝眼直下3寸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堅持艾灸,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吃對食物。在長夏這個養脾的關鍵時期,應該結合健脾、祛暑、化溼等方法進行調補,可以吃些綠豆、蓮子、絲瓜、陳皮、鴨肉、鯽魚等。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容易便秘的人要減少久坐,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常讀「呼」字音。可以培養脾氣,對緩解脾虛、腹脹、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處。揉肚臍,艾灸效果會更好!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當然艾灸肚臍,用艾火的藥力養護脾胃,效果會很好!而且現在正值三伏天,養生效果翻倍!飯後慢慢走。中醫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但「飯後」並非指吃完飯立刻就開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鐘再進行,若吃得過飽則需適當延長休息時間,並且飯後半小時內不能做劇烈運動。點擊標題下面「中醫艾灸養生」關注 (關注後查詢↓↓↓)
小兒發燒、夜啼、小兒推拿、小兒常識、腰痛、男科、前列腺炎、補腎食療、強腰鍛鍊、背痛、腿痛、頸椎病、肝病、解酒、胃病、便秘、小腹突出、婦科、乳腺增生、坐月子、痘痘、白髮、豐胸、美容、皮膚病、溼疹、膽結石、咽炎、口腔潰瘍、鼻炎、感冒、咳嗽、失眠、痔瘡、腦出血、高血壓、心血管、癌症、食物屬性、補血、瘦弱、肥胖、瘦腿、瘦腰、溼氣、……更多
診斷:辯證、背診、面診、痘痘、月經、舌診、青筋、汗診、目診、指甲、肚臍(找病因)
治百病:打坐、拉筋、滾背、刮痧、拍打、拔罐、敲膽經、揉地筋、醋泡蛋、灸腹、姜、點穴、偏方、艾灸、高抬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