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脾胃,99%的人不在意!

2021-02-22 中醫艾灸養生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標題下面的藍色字體「中醫艾灸養生」,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脾胃是後天之本」,並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

 

初秋仍有夏的高溫,加上天晴少雨,氣候乾燥,此時感染到的燥邪為溫燥,主要傷陰,即損害人體的津液。而這個時機脾胃仍容易受到侵害,所以疾病出現,因此養生應該先以脾胃為先,那麼怎樣調養出好脾胃呢?

脾和胃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它們的關係極為親密。打個比方來說,胃像是一個糧倉,脾是運輸公司。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進行再次消化,取精華、去糟粕,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運至全身。中醫認為,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脾胃是整體概念,包括整個消化系統。

胃功能不好,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臨床上患者往往同時出現食欲不振、飯後腹部脹飽、消化不良等症狀。脾胃之所以被稱為「後天之本」,主要因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賴於脾胃輸送的營養物質,是生命健康的軸心力量。


脾胃有問題,不但影響食慾、睡眠、情緒,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器質性疾病。相反,脾胃健運,能讓身體氣血充足,保證各個器官有條不紊地工作。以色列一項針對1258名70-82歲老年病人的研究發現,在排除老人身體活動量、人口學特徵、營養等影響因素後,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風險更低。但壓力大、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喝酒、暴飲暴食、愛吃冰冷、吃醃製食物、久坐少動、焦慮緊張……種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讓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負。中醫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溼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而現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溼」問題。另外,數據顯示,我國腸胃病患者約有1.2億,其中中老年人佔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較為常見,發病率分別為30%和10%。脾胃出了毛病,症狀主要可概括成8個字:納呆、腹脹、腹瀉、便溏。即不想吃飯、吃飯不香;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拉肚子,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水和糞均勻混合叫「便溏」。如發現自己有這幾種情況,就該懷疑脾胃是不是出了問題,需儘快重視起來。

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也能看出脾胃問題

臉色發黃。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鼻頭暗淡。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如果鼻頭髮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口唇無血色、乾燥。《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於口」,就是說,脾胃有問題會表現在口唇上。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睡覺時會流口水。《黃帝內經》中還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裡,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便秘。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睡眠不好。古語講「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精神狀態不佳。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特別是胃本來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另外,要注意定時吃飯,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著或邊走邊吃,吃飯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揉鼻頭。每次揉鼻頭20分鐘左右,能改善胃脹氣等症狀。艾灸足三裡。足三裡(膝眼直下3寸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堅持艾灸,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吃對食物。在長夏這個養脾的關鍵時期,應該結合健脾、祛暑、化溼等方法進行調補,可以吃些綠豆、蓮子、絲瓜、陳皮、鴨肉、鯽魚等。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容易便秘的人要減少久坐,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常讀「呼」字音。可以培養脾氣,對緩解脾虛、腹脹、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處。

揉肚臍,艾灸效果會更好!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當然艾灸肚臍,用艾火的藥力養護脾胃,效果會很好!而且現在正值三伏天,養生效果翻倍!飯後慢慢走。中醫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但「飯後」並非指吃完飯立刻就開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鐘再進行,若吃得過飽則需適當延長休息時間,並且飯後半小時內不能做劇烈運動。

點擊標題下面「中醫艾灸養生」關注 (關注後查詢↓↓↓)

小兒發燒、夜啼、小兒推拿、小兒常識、腰痛、男科、前列腺炎、補腎食療、強腰鍛鍊、背痛、腿痛、頸椎病、肝病、解酒、胃病、便秘、小腹突出、婦科、乳腺增生、坐月子、痘痘、白髮、豐胸、美容、皮膚病、溼疹、膽結石、咽炎、口腔潰瘍、鼻炎、感冒、咳嗽、失眠、痔瘡、腦出血、高血壓、心血管、癌症、食物屬性、補血、瘦弱、肥胖、瘦腿、瘦腰、溼氣、……更多

診斷:辯證、背診、面診、痘痘、月經、舌診、青筋、汗診、目診、指甲、肚臍(找病因)

治百病:打坐、拉筋、滾背、刮痧、拍打、拔罐、敲膽經、揉地筋、醋泡蛋、灸腹、姜、點穴、偏方、艾灸、高抬腿

相關焦點

  • 養好脾胃是健康之本,一味養脾胃的中藥,李時珍說開脾鬱、醒脾氣
    了解中醫的朋友都知道,脾胃被中醫是決定氣血之根、精氣神之源頭,醫學界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脾胃論》中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說法,所以養好脾胃是健康之本,脾胃不佳是多數亞健康與疾病的根源。甘松是敗醬科植物既然脾胃如此重要,該如何調養脾胃呢?有這麼一味養脾胃的中藥,它不僅調養脾胃,還能夠理氣散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它開脾鬱、醒脾氣,它就是中藥甘松。
  •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胃是怎麼傷的?飯後幾個習慣不改,胃會受傷
    對於胃的重要性,中醫這樣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足以證明胃部受損,對身體的危害性有多大。現代很多人,都不重視養胃,還不知不覺的傷胃。就說飯後的一些小習慣,不及時糾正,就會讓胃部傷痕累累。不想身體遭罪,引發眾多問題,勸你早點了解清楚,儘早避開傷胃習慣,你的胃才能保持健康,身體也會很好。
  • 冬天多給孩子吃2物,脾胃好、不咳嗽
    父母帶孩子的時候,老是顧著如何讓孩子吃好、喝好,怎麼補充營養,但是卻沒想過,孩子的脾胃本身沒有發育完全,吸收不了這麼多,所以很多小孩都會出現脾胃虛以及積食的現象。「內傷脾胃,由生百病」,一旦孩子的脾胃出現了問題,發育就會收到阻礙,甚至是很容易生病。所以,當父母的,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況,孩子脾胃不好,一般有一下5個信號發出。1.孩子脾胃不好,要麼是不消化、便秘,要麼就是厭食。2.看面相,脾虛的孩子,鼻梁上有青筋;有眼袋、還下眼皮發黑。
  • 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好了,身體棒棒
    有句話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脾胃是後天之本」,可見脾胃是我們身體健康的根基,並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可見,保護脾胃,多麼重要。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4.睡覺時會流口水 《黃帝內經》中還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裡,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
  • 孩子脾胃不好?我們該如何調理呢?
    今天跟大家交流一個比較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就是很多家長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我家孩子的脾胃不好,我該給他如何調理呢?下面我就跟大家說說這個話題!小孩子的生命特點是脾常不足,肺腎常虛。幼兒的一切體質現象,都受「後天之本」的脾胃左右,如果他的脾胃功能好,他吃進去的食物就能化生成充足的氣血去滋養正在發育中的小身體,讓他骨健肌壯、氣血充沛,其他臟腑也都能得到很好的濡養。
  • 《明辨外感內傷,拓展經方應用》(細讀下來,受益匪淺)
    《內外傷辨惑論·卷上》從多個方面論述了外感與內傷的辨別,具體如下: 辨脈: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感風寒,其病必見於左手;內傷不足,其病必見於右手。並指出,以脈辨之,「豈不明白易見乎!」之所以從證候辨別,是「但恐山野間卒無醫者,何以診候,故復說病證以辨之。」
  • 脾胃傷則百病生,關於脾胃病的調理很多人都做錯了
    很多人因為生活作息不規律或經常吃外賣,造成身體機能失調。加之氣溫的下降,免疫力下降,經常出現胃不舒服,拉肚子,或是氣色差,無精打採,伴隨而來的就是肥胖大肚腩,或是過於消瘦。
  • 補中氣調和脾胃升降,對治療很多疾病,都有重大的價值
    李東垣重視脾胃在人體之中的作用,認為中氣的虛實,決定了脾胃的健康,而內傷脾胃百病生,凡是各種病因導致的脾胃損傷,最終都會影響人體各個器官的健康,勞倦過度、精神刺激、飲食不節等等因素都容易損傷脾胃
  •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簡單三味中藥,睡一覺就能輕鬆搞定
    然而生活中的飲食不節、過食肥膩、憂思過度、偏食偏嗜、饑飽不均等都會傷及脾胃。所以中醫常說,脾胃不好百病生!以上的也都是脾胃虛寒的症狀或許很多人會問了我知道我脾胃不好,也吃了很多的藥但是、為什麼就是好不了?
  • 脾胃虛弱,舌頭會有4個症狀,佔得越多,脾胃越弱!
    當脾胃虛弱,就會影響到心、肝健康,所以中醫認為脾胃是健康之根,若是脾胃出了問題,將影響其他臟器的正常運轉,引發各種身體疾病,所以才有了"內傷脾胃、百病叢生"的說法。
  • 養好脾胃不生病
    養好脾胃不生病很多家長會問,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身體總是那麼虛弱,風一吹就感冒?眼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同樣在一起玩的,人家什麼事兒都沒有,自己的孩子卻總是生病,這是為什麼呢?積食,導致脾胃虛弱!沒有內傷飲食,不得外感風寒!
  • 李杲的脾胃學說淺析
    師從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張元素,主要著作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密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等,其中以《脾胃論》最為著名,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論觀點,創立了脾胃學說,充實、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而成為「補土派」的代表人物。
  • 心理學教你精神折磨人 知道他最在意的是什麼
    想要在精神上折磨一個人,首先就要了解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自古有一個成語叫做「殺人誅心」,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對方惹怒了你,最好的報複方式就是讓他失去自己最在意的東西。但是,後悔和內疚往往只能折磨心存善念的人,如果報復對象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就要抓住要點,用他最在意的東西來對他進行心理上的折磨。
  • 3招調理脾胃,吃飯香身體棒
    這種沒有明顯外感致病因素的孩子,多半屬於內傷發熱。引起內傷發熱的原因有哪些呢?但小孩不太會有情志不遂、肝氣鬱結等情況,歸根結底,孩子內傷發熱,就是吃出來的。1、舌苔剝落當小孩子的食物長期蓄積在脾胃,得不到消化,就會在脾胃裡發酵,產生熱量,使脾胃受損,並且往下的通道被堵後,火熱只有往上走,造成舌苔剝落。
  • 脾胃是免疫力大本營,調理脾胃小方法,氣血充足,遠離腹瀉、便秘
    中醫講「脾胃乃後天之本」,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說法。1、脾要負責運化食物脾就像是身體的發動機,食物都需要通過脾胃的消化腐熟,才能轉發為能量,輸送到身體各處。我們稱脾胃為後天之本,就是這個意思,脾胃消化食物,為我們身體帶來營養、氣血。
  • 這個調理脾胃的方子,是藏在《傷寒論》裡的大智慧!
    醫將人體臟腑分為三焦,脾胃屬於中焦部分,還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所以脾胃對於人來說十分重要。但是它又很容易受到病邪的傷害,外邪、內傷,都容易傷及脾胃正氣。脾胃正氣損傷就易導致中焦虛弱,虛則又易受寒,中焦一旦虛寒就會導致脾胃化源不足,血不養心,會出現虛煩心悸;營氣與衛氣不和,還會出現虛勞發熱。一千年多前的醫聖張仲景就發現了人體脾胃虛弱的病機,和它會導致的一系列後果,在他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個妙方,並將其收錄入了《傷寒論》中。
  • 脾胃不好幾大表現,這樣保養簡單實用
    自古就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尤其在壓力大、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喝酒、暴飲暴食、愛吃冰冷、醃製食物、久坐少動、焦慮緊張…… 種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讓原本脆弱的脾胃更加不堪重負。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健脾胃為先,調養出好身體?
  • 「渣渣輝」陰影不散 張家輝做自我介紹讓人笑出內傷
    「渣渣輝」陰影不散 張家輝做自我介紹讓人笑出內傷時間:2019-01-24 11:39   來源:搜狐娛樂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渣渣輝陰影不散 張家輝做自我介紹讓人笑出內傷 去年,渣渣輝一度成了網絡熱詞,這個稱呼指的的香港演員張家輝。
  • 出身於外感學說的經方,可以用內傷學說指導使用嗎?
    本案為內傷病,而非外感病,是在空腹陽氣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冷飲內傷所致。 實際上,小青龍湯原本是治療外感病的,在本案中被移用於治療內傷病。既然病在裡而不在表,就不需要使用大劑量麻黃、桂枝、細辛去發表,而只取小劑以溫通陽氣。佐以相對劑量較大而走裡的白芍、半夏、五味子,保證了全方作用部位在裡而不在表。 「青龍為神物,最難駕馭。」
  • 脾胃不好百病生,調理脾胃,4種食物或可幫忙,但有些人不愛吃
    特別是大多數的人都會出現脾胃問題,而脾胃不好就會導致出現多種併發症,讓大家疲於應對,被各種疾病搞得焦頭爛額,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黃帝內經》上記載:「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所以脾胃是確保大家身體健康的基礎。所以那些脾胃不好的人,經常會出現消化不良或便秘等多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