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Sean Ye 來源|瞎說職場(ID:HRInsight)
遇到一個非常典型的小夥伴,問了一個典型的問題:
第一份工作幹了1年半,因為小老闆出爾反爾,該發的獎金沒發,他辭職了;
第二份工作幹了3個月,發現工作內容和面試時說好的不一樣 ,他又辭職了;
第三份工作幹了半年,每天要加班到凌晨2-3點,身體扛不住,再次辭職了。
如今再找工作時,為什麼兩份工作做得時間那麼短,成了他在面試時的硬傷。
他問我:怎麼回答「頻繁離職」這個問題,能不讓面試官反感?
辦法肯定有,但需要小夥伴們做到三件事。
在如今相對來說更為艱難的職場環境中,有幾段履歷時間偏短,是一件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理解歸理解,企業招聘官肯定也有疑慮。
想要打消企業的疑慮,你需要了解面試官的心理。
實際上,HR擔心不是上一份工作做了多久,那是過去式。
面試官真正關心的是:你願意/能夠在我公司工作多久?
所以,真正的考驗點是:「頻繁離職」和「你不會在我公司久留」是否能劃等號。
久留,是什麼概念呢?
一般來說,大中型公司的預期都在3年以上,急於用人的公司可能會定在1-2年。
你幹了三年,公司感覺花在你身上的招聘成本,培訓成本差不多都能賺回來。
如果幹不滿1年,算上培訓成本、招聘成本,公司鐵定是虧了。
01
拿出反例
工作和戀愛有時候是類似的。工作會離職,戀愛會分手,誰還沒遇到過渣男呢?
但如果你的每一段經歷都很短,那麼企業招聘官會想的是,是不是其實真正渣的是你啊?
在國外的企業調研中,企業主管對於員工跳槽頻繁的底線差不多是2年,也就是說在同一個崗位上,起碼做滿2年,這段經歷才會被認可。
這個數字放在國內,我簡單調研過一些HR朋友,國內HR的底線更低一點 :起碼做滿1年。
低於1年,大概率HR會判斷你對這個崗位的了解,對工作的熟悉度是存疑的。很多工作的:
融入期需要1-2個月;
熟悉期在3-6個月左右;
想要精通,起碼需要1-2年時間。
再往上,工作時間和工作經驗的關聯就沒有那麼直接了。
有些所謂8-10年工作經驗的專家,其實和3-4年經驗的職場人沒有太強的優勢——這是另一個話題,有機會再細聊,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回復「經驗」閱讀我之前的一篇關於職場中年工作經驗的文章。
考慮到如今的就業大環境,很多職場人堅持不過試用期。
但回首整個職業生涯,你不可能每份工作都這麼背,也不應該每份工作都這麼背。
所以,請可以理直氣壯的拿出過去的某段工作經歷,證明自己是一個穩定的人,只不過這段時間時運不濟,沒有遇到合適的僱主。
如果前幾份工作,你做了2-3年以上,那麼面試官會長舒一口氣,這人還是很穩定的,可能是和上家公司不來電。
如果你幾份工作,甚至整個職業生涯中,就沒有幹滿1年的公司。
那你的簡歷大概率要被放到「待定」位置,只有企業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後,才會再來看你的簡歷。
02
別說前東家壞話
大部分時候,當招聘官看到一份簡歷,多段經歷都不滿1年時,招聘官會直接pass掉這樣的簡歷,不會去浪費時間去溝通。
如果公司願意邀請你去面試,意味著儘管你的履歷有瑕疵,但企業願意聽你說說原因。
所以即使小夥伴們最近頻繁離職,只要你解釋的當,還是很有機會的。
但別在解釋時,用力過猛——別噴老東家。
公司對你是處於懷疑態度,如果你往老東家身上踩上一腳,無意於提升你的形象,反而可能給招聘官留下「你確實是渣」的印象。
我的建議是:陳述事實,不帶感情色彩
對比一下:
我的薪水這幾年漲幅太低,我希望換工作拿到合理的薪酬;
老闆很小氣,制度也比較混亂,不願給員工漲薪,這幾年都沒漲薪。
從個人角度去談,專注於陳述事實,聽起來會更客觀更中立。從公司角度出發,很容易帶入個人感情,甚至演變成對公司的控訴。
沒準面試官誘導兩句,你就可能開始diss老東家和老上司了。
可是大部分情況下,面試官的屁股是坐在公司那一邊的,人腦子有一根弦:今天diss老東家,明天就會噴我。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避開陷阱,不去罵老東家。只談事實,不做價值觀評價。
03
分享職業規劃
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我建議從三個角度去說:
表決心:
光表決心,HR是不會相信的。但是不表決心,更讓HR擔心,你是不是加入的意願並不強。
坦誠問題,自我反思:
有反思才有進步,跳槽遇坑正常。
遇坑時,儘早止損,也是合情合理。
但肯定你需要有反思:為什麼會選錯公司?未來你如何調整策略?
你的成長和反思,對於招聘官來說,很可能是好消息,因為你經受了挫折,有了清晰的反思,接下來更容易穩定下來。
談職業規劃:
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首先,職業規劃是一個好東西,無論是否跳槽,我們都應該認真規劃。而在面試時,清晰的職業規劃是我們的加分項,甚至是翻盤利器。
你口頭說「我願意在貴司工作很久」,沒有面試官會相信的。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evidence.
你要把自己的職業規劃講出來,讓面試官真切的感受到:你的個人規劃完全適合我們公司的發展規劃,看起來,你能夠在我們公司長期工作下去。
當然這裡有一個潛在問題,就是你的職業規劃為什麼會和公司的崗位規劃十分般配呢?那當然是因為你提前對這家公司和崗位也做了細緻的研究和分析。
這才是完善的面試準備。
比如:
A公司,這是一家諮詢行業的知名外企,提供很多免費的在線培訓,我從中受益匪淺,學到了與客戶溝通的技巧。
在B公司,這是一家網際網路初創企業,節奏很快,我有機會同時管理多個項目,提升了我的項目管理能力。
而在C公司,我有機會能夠自己帶團隊,在與團隊的溝通中也培養了我的領導力。
這正是我自己職業規劃的前三步,沒有這些履歷,我無法配得上貴司的這個崗位。接下來我希望能夠在這一崗位上多花時間磨練自己的技能,做出更好的成績,未來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只要你邏輯說得通,面試官願意買單,就有拿下崗位的機會。
職場發展中,難免有走錯需要糾正的時候。
特別是如今的環境下,民企外企都在各種組織優化和部門裁撤,有一兩份很短的工作經歷,沒關係。
只要我們做好充分的反思和面試準備,拿出靠譜的職業規劃,避免踩上怒懟前東家的坑,就有可能被新東家青睞,拿到好機會。
越是艱難的時候,越是需要思考和規劃。
與大家共勉。
作者簡介
Sean擁有10多年的人力資源行業經驗,先後供職於全球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Randstad和諮詢公司Mercer。工作之餘,Sean的身份還包括第一財經/南都周刊/領英專欄作家,知乎人力資源優秀回答者。
本文來源瞎說職場,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