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或多或少遇到孩子因為專注力不夠的原因,而造成作業拖拉或者正確率下降的問題,或許很多家長認為是孩子故意不想要認認真真學習,從而就會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或者是責罵。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出現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問題呢?
鄰居家的孩子濤濤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雖然孩子很聰明,學習成績也算過得去,但經常有老師跟濤濤媽媽反映孩子平常上課的時候小動作不間斷,這樣的行為會干擾到其他同學的學習,還會影響到整個課堂的紀律,而濤濤媽媽也因為這個問題跟孩子談過很多次,但每次孩子表示自己就是坐不住。
著名的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也曾經說過,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由此可以說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怎麼才能讓孩子老老實實坐在座位上學習已經成為許多父母都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
早在1935年有一位心理學家就針對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的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也就是我們要分享的重點:斯特魯普效應。
1935年美國心理學家JohnRiddlyStroop做了一項實驗,在實驗中他將人們分成了兩組,一組研究對象所看到的顏色文字和文字上的顏色是一致的,而另一組研究對象,他們所看到的顏色文字和文字上的顏色是有衝突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一組研究對象看到的單詞是黃顏色,而單詞的含義也是黃色,而另一組研究對象看到的單詞是黃顏色,但單詞的含義可能是綠色的。
而需要研究對象做的就是迅速的說出單詞的顏色,結果發現,前者出錯率較低,回答花費的時間較少,而後者出錯率就會高出很多,並且在回答的時候會有明顯的猶豫。
後來的研究者通過對字色矛盾的經典「斯特魯普」實驗總結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
在stroop(斯特魯普)任務中,讀詞是優勢反應,顏色命名是非優勢反應,在進行表達的時候,如果表達內容和反應的優劣勢發生衝突就會出現幹擾現象。
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延伸,可以說明孩子的學習是非優勢反應,而外界的幹擾和內心的影響是優勢反應。對於孩子來講,他更容易被外界的幹擾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而枯燥無味的學習內容對孩子來講是一個沉重的壓力。
而這個效應能夠給家長帶來的啟示就是,只有明確分辨出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反應和非優勢反應,才能夠更好的針對性的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的水平,從而讓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都有明顯的提升。
第一、孩子對學習缺乏濃厚的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當孩子對於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務並不感興趣時,孩子就會不由自主地開始走神,就比如說孩子寫作業時注意力並不集中,那麼孩子就有可能會把注意力放在一旁的鉛筆或者是其他文具上,開始胡亂的畫畫等等,因為孩子對於學習缺乏濃厚的興趣,所以總是能夠被其他的外界刺激所深深的吸引。
第二、家長不良的陪伴方式
在很多家庭當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父母都需要陪伴在孩子身旁輔導孩子完成學習任務。但這個過程當中,父母的表現卻是截然不同的,有的父母會選擇在旁邊玩手機。而手機發出來的聲音,甚至可以蓋過孩子思考的聲音,而有些追求完美的家長卻會選擇陪著孩子一起學習。
玩手機的行為會讓孩子被手機發出的聲音所影響。而陪孩子一起學習的父母卻會因為牢牢的盯著孩子的行為舉止,從而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因此,孩子的解題思路也會因為家長的過於關注而被幹擾。
第一、為孩子營造一個環境刺激較小的良好學習氛圍
從上面我們可以得知外界的幹擾對於孩子來講很多時候會成為優勢的反應,而孩子也會給出更加明顯的應答。而孩子的應答比如說走神開小差是我們家長不願意見到的。
因此作為家長需要儘量減少孩子所能夠接觸到的外界刺激,孩子的自控能力還是比較弱的,僅僅想要憑著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來要求孩子在充滿外界刺激的環境中做到專注,這幾乎是強人所難。而單一安靜的環境更容易讓孩子靜下心來。
第二、採用舒爾特表格訓練來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家長可以嘗試使用舒爾特表格作為輔助道具來鍛鍊孩子的專注力,這種方法也比較容易操作,具體的做法就是在紙上畫上25個小方格,然後將25個數字無序地填入方格中,最後再讓孩子按照從小到大或者從大到小的順序開始數數。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孩子在數數的過程中,還需要用手指指向正確的位置。用時越少,孩子的專注力水平就越高,多進行一些這樣的集中訓練,也會對孩子的專注力提升有好處。
第三、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專注力
著名的幼兒研究專家蒙特梭利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有許多家長正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孩子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書,但家長因為按捺不住想要關懷孩子的心,就會不由自主地向孩子進行詢問。
那麼這個時候家長的介入就會讓原先的看書的優勢反應迅速的退居二線,而家長帶來的外界幹擾,則會在這一刻成為新的優勢反應,因此這也就會打擾到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所以說,在孩子已經沉浸在某項事物的魅力當中時,家長最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打擾,不中斷,不介入。
希望今天分享的這個斯特魯普效應能夠讓各位家長更快地幫助孩子走出專注力不足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