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記者」走進中國河西走廊。 |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不同的膚色、操著不同的語言。他們是現代媒體人,來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舉辦的金秋時節,這批特殊的「洋記者」來到了中國的河西走廊。
白銀、蘭州、酒泉、玉門、瓜州、敦煌,這些古老的河西走廊明星城市正發生著歷史巨變。這些變化,讓「洋記者」們發出讚嘆。
驚聞,蘭州中歐班列能直達加德滿都
蘭州國際港務區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重要節點、蘭州市西固區「西大門」。蘭州國際港多式聯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亮向記者透露,今年9月29日開始,中歐班列正式開通蘭州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蘭州號」南亞公鐵聯運國際貨運列車是中國第一條與南亞國家間的國際聯運列車,經鐵路運輸至西藏日喀則,再轉公路運輸出境,終點是加德滿都,全程約10天,較傳統海運節省35天。
只要10天!在現場的尼泊爾《加德滿都郵報》總編輯雷什·阿帕德海耶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激動地說:「我深深地為中國的快速發展所震撼。我看了很多關於中國的書和電視節目,竭盡所能了解中國發展的奧秘,也閱讀了很多關於『一帶一路』的文章,但是這些都無法替代親身來到這裡的感受。」
蘇亮向記者介紹,利用已開通的「蘭州號」國際貨運班列,蘭州至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國際貨運通道和銀川至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國際班列,整合義烏至阿富汗喀布爾中亞班列和義烏至伊朗德黑蘭班列,逐步形成輻射中亞各國的中亞國際貿易通道。
驚嘆,金昌、白銀,資源型城市變花園
金昌,是河西走廊典型的由資源型城市快速轉型為現代化城市的一個範例。記者們走進金昌紫金花海、環城防護林、植物園、金昌花文化博覽館等地,詳細了解當地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狀況,親身體驗金昌從工業到文化旅遊業的轉型跨越發展。
每到一處,國內外記者被花都金昌的美所深深吸引。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記者陳秋婷對當地政府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眼光由衷讚嘆。她表示,當地從傳統的依賴礦產資源到發展花產業,讓經濟類型變得多樣化,這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因礦得名、因企設市,歷史上「日出鬥金,積銷金城」的記載和讚譽,說的就是舉世聞名的「銅城」甘肅省白銀市。如今的白銀在工業強市的基礎上,正緊抓大眾旅遊時代帶來的無限機遇,努力建設全省工業旅遊示範區。
「我去過中國的很多地方,甘肅省是第一次來,但給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你看這裡,燈火通明,風景宜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白銀市鳳鳴湖畔,來自巴基斯坦獨立新聞通訊社的賈韋德·阿赫塔爾看著休閒廣場上健身的民眾深有感觸地說:「中國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我從1985年起多次來華訪問和進修,還在北京常駐了5年。中國每天都有新變化,每次來中國都有新體驗、新驚喜。」他連續用了3個「新」字來表達自己再次訪華的感受。
驚喜,河西走廊讓人流連忘返
蘭州的夜晚,黃河兩岸景色迷人。「洋記者」們乘坐遊船暢遊了夜色中的黃河,大呼過癮。
肯亞廣播集團電視臺記者埃裡克·比埃貢感慨地說:「原來我以為中國和肯亞相似,甘肅或許是一片荒漠。但當我踏上這片土地,看到沙漠上的綠洲產業,我非常興奮,急切地想把這些經驗介紹到非洲,介紹到我的國家肯亞。」比埃貢告訴記者,在肯亞,老百姓很少能聽到中國媒體的聲音。「我們對中國的了解,多來自於西方媒體。這次來到中國,希望能看到一個更真實、立體、生動的中國。」
望著擁有700多年歷史的「河西咽喉」之地——嘉峪關,雖然一路旅途奔波,但「洋記者」們仍難掩內心的興奮與好奇。爬古城樓,擂平安鼓,曬朋友圈,唱中國歌……中國文化深深地迷住了這些外媒記者。
一天之內驅車近千裡,從酒泉經玉門、瓜州再到敦煌,考察了現代農業園、風能發電廠、草聖故裡、張芝文化園、玄奘取經博物館,尼泊爾《新興尼泊爾報》資深記者南達·蒂瓦裡覺得「很有料」。他認為,絲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更多的時間仔細品味。「有機會一定再來甘肅重走絲路!」
「絲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更多的時間仔細品味。」這也是此行外媒記者們一致的心聲。
(責編:單芳、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