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年,也就是1913年,海南臨高南寶鎮上一戶尋 常農家裡生了一個女兒。在那個年代,生了女兒往往 意味著這家母親的生育責任還沒有結束,於是,在女孩兒9歲那年,她的母親在一次難產中去世。作為長女 ,她不得不在幼齡就開始承擔家庭的許多勞動,比如 煮飯、洗衣、挑水、養雞、餵豬、種菜、照顧妹妹…… 後來,父親再娶,日子難過,不必細說。
15歲那年,她出嫁了。說是15歲,其實老輩人習慣用 虛歲,細究起來她才14歲。在婆家她是長媳,一過門 ,她就負擔起夫家十五六口人的衣食起居。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開始一天的忙碌,直到十一二點才能睡 覺。有人可能覺得奇怪,家務會那麼多嗎?其實舊時大家庭的家務的確繁重,別的不說,就說推磨舂米吧 ,她每月要磨十幾蘿的穀子,舂十臼斤稻米才夠一家 人吃。舂米要用生鐵做的碓頭,加上碓身百餘斤重, 用腳踏碓,十分吃力。舂一臼米,要踏碓幾百下,對於一個小夥子都是體力活, 而對於一個只有十幾歲的小媳婦,辛苦自不言說。
22歲,她生下了女兒。那時,海南重男輕女的思想很 嚴重,公婆對長媳頭胎生了一個女孩頗為不滿,更談不上照顧月子。夜深人靜,她看著懷中幼女黯然神傷 ,通達的丈夫寬慰她:「咱們好好撫養女兒,以後送她 上學,讓她做個有出息的人。」
兩年之後,她又生下一個男孩。還沒出月子,卻傳來 了丈夫喪身大海的噩耗。禍不單行,不久,她剛出生 的兒子又因病夭折。黴運對於不幸的人向來都是非常慷慨的。面對接踵而來的打擊,她的精神幾乎崩潰, 但看到女兒,想起自己幼時的苦楚,她決心要好好活 下去,好好照顧女兒,完成丈夫的心願。
可是,公婆以她克夫克子為由逼她離開夫家。父親也 以斷絕父女關係威脅她再嫁,理由是她膝下僅有一女 ,而當地傳統是女兒不養老。她不願女兒受委屈,於 是帶著女兒搬出婆家,搭了一間茅草屋,開始了孤兒 寡母相依為命的日子。
舉目無親無援又極度貧窮的日子並沒有把她壓倒,相反,她活得堅強又樂觀。她不僅把女兒撫養成人,還把女兒培養成當時鎮上唯一的女學生!在一個落後封 閉、封建思想濃鬱的小地方,作為一個沒有上過一天 學堂的寡婦,她的舉動引起的轟動可想而知。那個地 方,當時沒有一個女孩上過學,面對別人異樣的眼光 和非議,女兒不好意思進學堂。於是她教育說服女兒 ,不必在意別人怎麼說。她每天天不亮就叫醒女兒, 吃過早飯,親自送女兒到幾公裡外的學堂之後再返回家做農活。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不知是受到了夫家的成分牽 連,還是因為地主人數不夠數,總之,這窮苦的孤兒 寡母卻神奇地被劃成地主階級,財產全部充公!其實 所謂的全部「財產」,無非就是一間茅屋,一頭豬,幾 只雞了。厄運一次次襲來,她早習以為常。
1956年,女兒生下外孫,同年考取省城大學。她鼓勵女兒一定要完成學業,主動提出撫養出生僅僅只有36 天的外孫。生活其實還算不好不壞,甚至在慢慢變得 好起來。但是不久,又趕上了「反右運動」,女婿被打成右派。住在女婿學校宿舍的祖孫倆被掃地出門。
她帶著外孫到處流浪,終於有一家成分不錯的親戚肯收留他們。在那個年代,所謂的成分好,就是赤貧, 越窮越光榮嘛,所以這戶親戚非常貧窮。再加上三年 自然災害,撫養外孫的艱辛是難以想像的。而這一切 ,對於她來說,只是人生際遇的重複。當年,撫養女 兒的時候,她已經體會過了把一個孩子帶大的不易和 艱辛;現在,這種艱辛又一次到來。全憑她的勤勞和 堅強,她和小外孫才得以生存。
為了餬口,她每天天不亮就帶著外孫到幾十公裡外的農場採購香蕉,再挑到十公裡外的集市上換取一點微 薄的生活費。當地的人們經常看到她一頭挑著水果, 另一頭挑著小外孫,他們一路走著,說著,笑著。就這樣,在她的精心呵護下,小外孫慢慢長大了。
幾年後,女兒畢業分配了工作。她帶著外孫住到了女兒的宿舍,可是女兒微薄的工資根本不夠一家人的開銷。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她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 她開墾荒地種菜,這樣就省下了買菜的錢;沒錢買肉,她從鄉下買來幾隻小豬,養在屋後廢棄的魚塘裡; 她還自製米酒,拿到市場上換幾個零用錢,剩下的酒糟可以用來餵豬,家裡的豬長得又快又肥;她又搭了 個雞窩,養了一窩雞仔,半年後家人就吃上了雞蛋; 她還四處撿柴,又省下了買煤球的錢……她的勤勞持家 ,遠近聞名,以至於有人和她女兒開玩笑:「都說你養 著你媽,我看你那點工資哪夠養家?是你媽養著你們 一家還差不多!」的確,他們本來是極貧窮的,靠著她 的勤儉持家,竟將日子過成了「小康之家」——外孫是他 們班上第一個騎鳳凰牌自行車的人!貧窮的人,總難 免有些自卑,而她的勤勞,讓外孫第一次有了驕傲的 資本。
外孫高中畢業後,正趕上知青下鄉,被下放到山區。 受了一輩子苦的她總是鼓勵外孫要堅強、樂觀;她大 字不識,卻一再要求外孫千萬不能放棄學業。她心疼 外孫,每次過年外孫回家的時候,她總要殺一頭豬, 用豬肉炒豆醬,滿滿地裝上12瓶,讓外孫帶走。多年 以後,這個外孫已是著名的企業家,坐擁幾百億資產 ,當他回憶起這一幕:「我帶著這外婆做的這12瓶肉醬 ,每個月吃一瓶。就是靠著這個肉醬,我白天下地幹 活,晚上檯燈下學習,最後考上了大學!」說到這裡, 這個堅強的男人竟已淚流滿面。
外孫大學畢業之後,幾經拼搏,擁有了自己的集團公 司。按理說,一生辛勞,這位外婆可以享享清福了, 可她的晚年生活卻和常人想像的富人生活大相逕庭。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年邁的她堅持住到外孫工廠的宿 舍裡,極普通的一室一廳,吃飯是簡單的三菜一湯。 她每天和工人們一起上班,卻不領工資。早晨起來, 她這裡走走,那裡看看,水龍頭沒有關緊漏水,她就 上前擰緊;燈壞了,她就通知後勤部門維修。防火、 防盜工作是否到位,食堂夥食好不好,工人們有沒有 浪費糧食,甚至於哪個員工情緒低落……所有的一切, 她都很關心。她是真心喜愛工廠裡的勞動場景,也是 發自內心把公司員工當成自家小輩。
如今,她已百歲 高齡,可她依然思路敏捷,頭腦清醒。她愛整潔,愛 運動,每天堅持半個小時以上的運動,有些動作,不 常運動的年輕人都做不來。假如不是親眼所見,人們 真的很難相信,這個飽經滄桑,終生勞作的老太太竟 是如此健康。
她的外孫,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常常說,他這一生, 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三個女人:外婆、母親、妻子。 他固執的認為,外婆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是她言傳身 教給了他最重要的做人啟蒙:1、勤勞——不僅是財富 的來源,更是健康長壽的秘訣;2、堅定的信仰——再 苦再難也不抱怨,只要活下去就一定有希望。
我有幸聽到這位外婆的故事,了解她的晚年生活,看 到小輩們對她的尊敬愛戴。我在想,是什麼讓一個平凡的,飽經苦難的普通婦女變成了一個傳奇的,受人尊敬 的中國女性呢?是因為她對知識的尊重,是因為她的 堅強樂觀,是因為她的勤勞樸實,是因為她的善良寬 容。但這一切的基礎是因為她是一位母親。
人們常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強。一個女人是柔弱的 ,但是一個母親卻可以是堅強的、智慧的、偉大的。 也許,人類文明之所以得以延續,和這種偉大的母性 是密不可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