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小區儘管設計都有50年房齡,但往往10多年後就呈現出衰老的疲態。等到小區折舊老化,綠地損毀,樓道堆滿雜物,電梯貼滿小廣告,配上它們公館、府邸的奢華名字,那才叫真正的諷刺。
怪異難懂、刻意誇大、封建色彩、崇洋媚外、怪誕離奇……日前西安下發《關於做好我市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的通知》,對地名進行了摸底排查,並著手上報清理不規範地名,不少小區都要改名了。
據報導,西安公示的要清理整治的不規範地名,大多是小區,其中有龍記國會山小區等「大」地名,有塞納公館小區等「洋」地名,有維蘭德小鎮等「怪」名字,還有御府花園小區等具有封建色彩的名字。
這些名字估計我們都耳熟能詳,每個城市幾乎都有類似命名的樓盤,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小區取名如此缺少文感和創意?
「大、洋、怪、重」,小區取名的四個套路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清理不規範地名遠非首次,也不是只有西安在進行。2012年《關於開展地名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下發後,各地就經歷過一輪清理。今年年初民政部等六部門再次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的文件,明確提出對居民區、大型建築物和道路、街巷的地名進行集中整治。
目前河北、浙江、山西、福建等地都下發了文件,依照《地名管理條例》對照清理。比如海南日前就清查出84處不規範地名,維多利亞花園、陽光巴洛克小區、奧林匹克花園等當地的小區都被列入清單。
這些列入改名名單的小區,名字五花八門,但命名大多逃不掉「大、洋、怪、重」的四種套路。
其中「大」是指刻意誇大,比如前面提到的國會山小區。這類小區命名往往會濫用大詞,比如「中央」、「天下」、「萬國」等等,給人以一種高端大氣的錯覺,用來凸顯住戶的身份和地位。
「洋」是指崇洋媚外,比如好多城市都有「香榭麗舍」或者「維也納」小區。哪怕沒有任何海外的建築風格,也要往國外尤其是歐洲地名上靠,將樓盤包裝出國際範,這幾乎是小區取名缺少創意最常見的體現。
比如此前有媒體對137個城市的54069個樓盤名稱進行梳理發現,樓盤名最喜歡貼近「國際」取洋名。以至於坊間有段子稱,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維也納」辦事,晚上在「曼哈頓」吃飯逛街,不出城也能週遊世界。
「怪」意指怪異難懂,如中英結合或者夾雜符號,或者直接堆砌生僻的漢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為小區名注入封建帝王的色彩,營造出一種尊貴顯赫的印象,像「府、邸、宮、廷、郡、城、堡、御」、「府邸、皇家」等都是各地小區名中的高頻詞彙。
「重」則是缺少創意,大量小區重名。數據顯示,全國有超過500個名為「幸福家園」的小區,超過400個「陽光小區」。
類似套路化的命名方式,和城市的歷史底蘊、風貌嚴重脫節,缺少創意、特色,令人費解甚至造成誤導——「水城」沒有水,「山居」看不見山,你以為的香榭麗舍或者維也納,其實跟歐式的建築風格沒有半毛錢關係。
小區的命名為何會顯得俗不可耐?
眾所周知,中國的商品房歷史並不長,小區取名「大洋怪重」的現象,其實是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商品房制度逐漸發展的結果。我們記憶中的那些老小區,尤其是福利分房時代的命名則是另一番特色,往往簡單直接,如「XX單位小區」、「XX大院」、「XX家屬院」。
關於這點,《城市樓盤命名中的傳播景觀解讀》一文對杭州不同年代樓盤名梳理發現,1990年代的高頻詞是「苑、園、村、花、區」,2010年代則成了「城、江、公、園、寓」。
從關鍵詞的變化可以看出,在遣詞修飾上,中國的小區在命名上越來越講究,名字總體上逐漸高端大氣起來,不再像以往那樣缺少特色。
所以哪怕現在小區名普遍「大洋怪重」,但不可否認,它也是商品經濟發展進步的體現。就好比過去給自家孩子起名,大名往往是「建國」、「中華」,體現那個時代的愛國色彩,小名則會取一個「鐵蛋」、「二狗」這樣好生養的名字,不會過多考慮語感、文感和辨識度。
在今天,房子已經是普通民眾所能獲取的最重要資產,消費不斷升級,他們對房子的要求不再只是能住即可,還希望住得體面,需求層次隨之提高。
名字是樓盤附加值的體現。過去君王將相才能享受的「府邸」,如今百姓就能住的起,這本身能帶來心理層面的滿足;至於那些「不讓娃和沒有英文名的孩子同讀幼兒園」的家長,當然也希望小區命名能夠盡顯高貴,有異域風情特色。
在一些解讀中,將小區取名的類似套路,概括為西洋崇拜、皇權崇拜和金錢崇拜的結果,它提供了一種社會歷史文化層面的解釋。其實說得通俗點,跟中國人五行缺什麼就會給孩子取什麼名的邏輯類似,本質上是對真實心理需求的一種補償。
所以文化人會覺得,遍地都是香榭麗舍或者府邸、華庭,顯得俗不可耐,但事實上房子主要是賣給大眾的,而不是賣給文青的,命名才會偏向下裡巴人的審美,擊中他們的心理訴求。
學者李迅雷談及消費市場時提到,國內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5億人沒用上馬桶,這個數據引發廣泛傳播。五環外的真實階層結構的確如此,對那些三四線城市的住戶來說,如果真的沒有出國的機會,那麼在一個小區裡「週遊世界」,倒也是一種能自我實現的體驗。
開發商在精明地捕捉這層社會心理後,往往會針對性的營銷宣傳,用歐美風或者帝王風來賦予中式小區辨識度。不過問題在於,這些詞組很快就成了爛大街的名字。
「大洋怪重」的取名套路為何難根治
其實關於小區取名,並不是沒有約束。首先對地名的管理,各地的民政部門下面都有地名辦負責審核、審批,開發商取名,先得申報才能獲批——小區命名事關地理信息以及身份證件等信息的管理,並不是開發商想取什麼名字都可以。
再者在法律層面,很早就出臺了《地名管理條例》、《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各地都具體到自身的地方性法律規章。
比如杭州2014年出臺的《地名管理規範》要求,新建居住區想叫「XX城」、「XX名城」、「XX花城」等帶「城」(含派生的名城、花城等)字,必須是「用地面積5萬平方米或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且相對獨立的居住建築群」。深圳同樣明確,綠地和休閒地面積(含屋頂綠化)不足35%的不能叫「花園」。
但即便經歷過幾輪集中清理,小區命名「刻意誇大、崇洋媚外、怪異難懂、重名同音」等現象依舊相當常見。這是因為,小區命名很難劃出清晰的標準,比如到底如何衡量小區的名字怪不怪?漢字本來就博大精深,開發商往往會變著方法取名。
另一方面,小區的名字一旦確定,成為約定俗成的叫法,那麼要清理改名也麻煩。不僅習以為常的叫法要改,身份證件等信息同樣得更新,算下來成本並不低,所以不排除地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開發商開綠燈。
迷戀高端、奢華的社會心理,開發商的精準營銷,地名管理的技術困難,種種因素合力造成缺少文化氣息和歷史底蘊的小區名字泛濫。
當然哪怕開發商大做文章,這類「大洋怪重」命名高端尊貴的小區,哪怕聽著違和、叫著彆扭,最大的尷尬還不在於當下。
正如那篇《當小區難以挽回地走向衰敗》所言,中國的小區儘管設計都有50年房齡,但往往10多年後就呈現出衰老的疲態。等到小區折舊老化,綠地損毀,樓道堆滿雜物,電梯貼滿小廣告,配上它們公館、府邸的奢華名字,那才叫真正的諷刺。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