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決定一個國家貧富的根本因素呢?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地理因素,研發能力等等都很重要。但也可以總結為最重要的兩點,國家人才和自然資源。
德國的自然資源不算豐富,戰後,許多城市成為一片廢墟。然而,日耳曼民族卻在戰後一步步實現了新的崛起。
奧妙到底何在?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實施《義務教育法》的國家。早在1717年,普魯士帝國(德意志統一之前其中一個邦國)的威廉一世頒布《義務教育規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貴賤,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當時有些大臣勸威廉一世慎重考慮,畢竟義務教育需要大把的經費,國王斬釘截鐵地說:「相對於我們的長遠收益來說,這些錢算得了什麼?」
威廉一世的兒子弗裡德裡希大帝繼位後,繼承他老爹的遺志,堅決貫徹義務教育的基本國策。1763年8月12日,他籤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義務教育法》。到19世紀60年代,德國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5%。普魯士還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一流大學:柏林大學!國王威廉三世把豪華的王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同時保證國家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強大的物質支持,而且從不不幹涉教育和學術活動。 這恐怕是現在許多發達國家都依然沒有做到的。
柏林大學的人才培養,為德國強國夢想的實現奠定了基礎,也為現代大學模式開了先河。1911年,德國創建「威廉皇帝科學促進協會」,為傑出學者提供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機會。
法國科學家帕舍爾認為,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是「科學上失敗」。他說:「德國增設大學,在大學之間培養有益的競爭心理,對大學教授和博士很尊敬,給予榮譽,設立寬敞的實驗室,配備精良的實驗儀器。反觀法國,只顧著革命,沉醉於理想、政體的無益爭論之中,對高等教育的設施只是給予偶爾的注意。
普魯士元帥毛奇在普法戰爭勝利後,自豪地說:「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校園的講臺上就已經決定了!」
當時,德國歷史學家莫姆森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這個國家,一度是軍事強國,又是才智強國。要注意,別讓才智在這個國家沉淪,只剩一個純軍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德國的物質設施,但是,無法奪去德國人的智力。戰後,西德把科技和教育當作人類社會「進步的中樞神經」。在科技研究方面,西德20世紀60年代科技研究經費的年平均增長率達15%,為西方國家之冠。他們還重視引進先進的技術,是西方國家中最大的專利許可進口國之一。在教育方面,實行培養研究人才和培養實用人才並重,學生畢業後,被分流到三種不同類型的學校:文科學校,畢業之後,一般都可升入大學深造。實科學校,大部分學生畢業後,成為工業企業的技術員、地方行政機構的中級職員、商店經理。普通中學,畢業後一般到工廠企業當學徒工、手工業從事者和事務員,也可以上各種職業學校深造。小學畢業後升入上述
三類學校的比例分別為20%,18%和62%。
二戰之後,德國憑藉百餘年來科教興國的政策,又仰仗國民整體的高素質和林林總總的人才,在片廢墟上,再度繁榮起來。
一個國家,不論面積大小,不論資源多少,人才興則國家興,人才強則國家強。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民族,有了先進的制度和理念,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這也許就是鄧小平「科教興國」的最好詮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