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1945年德國投降,英、蘇、美、法達成協議,分區佔領奧地利。1955年英、蘇、美、法籤訂《奧地利國家條約》,四國軍隊退出奧地利,奧地利維持了統一。為何奧地利與德國都被同盟國分區佔領(德國在1945年被同盟國分區佔領,於1949年分裂為西德、東德),奧地利卻避免了分裂,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蘇軍佔領奧地利
1943年英、美、蘇三國發表《莫斯科宣言》,認為1938年德奧合併無效,奧地利要在戰後成為一個獨立國家。1945年德軍節節敗退,盟軍節節勝利。4月蘇軍發動維也納攻勢,德軍敗退,蘇軍迅速佔領了奧地利全境。
二,同盟國分區佔領奧地利
1945年5月德國投降,二戰歐洲戰場結束。7月英、蘇、美、法達成分區佔領奧地利及其首都維也納的協議。
英國佔領:施泰爾馬克州、蒂羅爾州、凱恩藤州、維也納部分區域
法國佔領:蒂羅爾州、福拉爾貝格州、維也納部分區域
美國佔領:上奧地利州西部、薩爾茨堡州、施泰爾馬克州、維也納部分區域
蘇聯佔領:布爾根蘭州、下奧地利州、上奧地利州東部、維也納部分區域
三,同盟國對奧地利的管治放寬
1945年同盟國分區佔領奧地利後,成立盟國委員會共同管治奧地利,為奧地利的最高軍政機構。11月奧地利舉行戰後第一次選舉,人民黨成為第一大黨,社會黨成為第二大黨,兩黨組成聯合政府,人民黨領袖利奧波德·菲格爾成為奧地利總理。
利奧波德·菲格爾的立場親近英美,雖然蘇聯對他不滿,但只是沒收了大量的奧地利企業資產,並未否認利奧波德·菲格爾政府的合法性。利奧波德·菲格爾組建的政府得到了四個佔領區的承認,維持了奧地利的統一。
1946年英、蘇、美、法達成協議,放寬對奧地利的管治,給予奧地利政府更大的自主權,減少在奧駐軍。不久美蘇因為爭奪全球霸權,進行冷戰,奧地利成為雙方對峙的前沿之一。
四,同盟國對奧地利分區佔領的結束
1953年史達林病逝,赫魯雪夫逐漸掌握蘇聯。面對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赫魯雪夫主張緩和美蘇關係,對英美法提出奧地利獨立的三個條件:奧地利永久中立、奧利地不能有外國軍事基地、德奧不能合併。
1955年英、蘇、美、法籤訂《奧地利國家條約》,結束對奧佔領。不久奧地利發表《中立宣言》,承諾永久中立,不會加入北約或華約,不允許外國在奧地利建立任何軍事基地。英、蘇、美、法佔領軍立即撤出奧地利,奧地利保持了統一與獨立。
五,奧地利沒有分裂的原因
(1)同盟國將奧地利與德國區別對待。1945年二戰勝利後,同盟國視德國為二戰的罪魁禍首,竭力削弱德國,以防止德國崛起報復,導致了德國的分裂。奧地利雖然1938年與被德國合併,同盟國認為他實力弱小,並沒有犯下多少戰爭罪行,所以沒有竭力削弱奧地利。
(2)赫魯雪夫對美實行和解政策。1953年赫魯雪夫掌握蘇聯後,積極緩和美蘇關係,放鬆對奧地利的管治。放棄對奧地利的佔領,是他向美國釋放的一個善意信號。
(3)奧地利人的努力。1953年奧地利大選,人民黨領袖尤利烏斯·拉布獲勝,擔任奧地利總理。尤利烏斯·拉布實行嚴格的中立政策,罷免了親西方的外交部長,顯示對蘇聯的善意。
(4)奧利地的戰略意義不大。奧地利的戰略位置相對德國並不重要,美蘇在奧地利的對峙沒有德國嚴重。1955年蘇聯成立華約,有了對抗北約的資本,使得奧地利的戰略意義大為削弱。
總的來說,奧地利在二戰時對同盟國的侵略不大,沒有大的戰略意義,加上赫魯雪夫想要同美國和解,奧地利人也積極保持中立,使得奧地利雖然被同盟國分區佔領,但保持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