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8日,美英盟軍發起「火炬行動」大舉登陸法屬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等地區,戰鬥中付出傷亡2225人,盟軍登陸之初為何遭到法軍的猛烈抵抗?就是因為以達爾朗上將為首的法國殖民當局,仍然效忠著所謂的「法國政府」,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維希政權。
那麼如果這個傀儡政府並不存在的話,從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到遠東的越南,這些法國的殖民地會何去何從?德國人的精明就體現在這裡。雖然法國在1940年戰敗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曾經的帝國主義強國,擁有著非常龐大的海外殖民版圖。
如果希特勒的軍隊全面佔領法國,使其事實上成為被滅亡的國家,那麼雖然得到了全部法國本土,卻將永遠失去對法國海外殖民地的間接控制力。幾乎可以肯定,這些殖民地也必然倒向美英或者成為美英的「託管」之地,在整個二戰期間為同盟國服務,如此對德國來說,百分之百得不償失。
在二戰爆發之前,法國作為宗主國掌握著法屬北非、西非、中東的敘利亞、亞洲的印支半島等面積廣大的殖民地,總面積高達1000萬平方公裡,這些地區要麼出產戰略物資、要麼位置要害,德國裝甲部隊雖然可以橫掃法國本土,卻不可能全部佔領上述地區。因此,保留一個「合法」的法國政府,然後再通過這個政府來控制上述殖民地,對德國來說是成本最低的生意。
同時,德國間接控制了法國的所有海外領地之後,這些領地的法國勢力和駐軍,在理論上就成為英國的敵人,那麼英國也就必須保持相當的軍力來監視這些地區(甚至奪取)。德國當然也就利用法國、利用這些殖民地牽制和分散了英國的軍力,而如果德軍全面佔領法國,這個牽制力就不存在了,弄不好海外法軍就會倒向同盟國一邊。
這是第一個重要原因,也就是對法國全球殖民體系的顧忌。個人感覺還有個歷史原因,那就是英法兩個國家幾百年來的矛盾,也就是說,儘管在對付德國的問題上英法保持同樣的立場,但是兩國之間的夙怨也是很難調和的。
維希政權成立之前,希特勒跟貝當的密談結果是:「軸心國和法國在使英國儘快失敗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因此,法國政府將在它的能力範圍內支持軸心國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可能採取的措施。」
第三個原因其實是希特勒因德軍兵力不足而做出的權宜之計,擊敗法國以後,德軍不僅要面臨跟英國的直接碰撞,而閃擊蘇聯也在秘密計劃當中,此時德國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卻又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陸軍的兵力是捉襟見肘的。維希政權成立後,在德軍主力東調侵蘇的第一階段,希特勒僅在法國佔領區留下了40多萬軍隊維持治安,而如果全面佔領法國,意味著還將牽制德軍數十萬的兵力。
注意看維希法國的「國土版圖」,它只佔原來法國領土的40%,並且集中在法國東南一隅,而最關鍵的大西洋沿線都是德軍佔領區(義大利也佔去一小部分),也就是說,希特勒給貝當留下的只是一塊不疼不癢的地方,法國人既掀不起什麼浪來,也不會因此影響德國的整個歐洲戰略。而且一旦德國人需要,它的部隊可以迅速開進去,因為只保留警察和民兵的維希政權是沒有抵抗能力的。
德國還在停戰條款中,要求維希政府控制區內的企業也必須為德國的對外戰爭服務,德佔區和維希法國生產都被徵收了大批的糧食物資,其生產的汽車、輪胎和裝甲車輛,源源不斷地了補充了東線德軍的裝備損失,所以維希政權的存在,對德國來說不僅無害,還是個挺重要的幫兇,戰後同盟國一定要從重清算維希政府,原因也在這裡。
第四個原因是希特勒對法國海軍的考慮,這支海軍力量可是不弱,而旱鴨子的德國人卻根本沒有能力俘虜或者控制它們,如果不給法國人留一點餘地而是徹底逼急了他們,這些軍艦一定會開往同盟國的港口,並且成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而保留一個表面獨立的法國政權,就會使一直也不喜歡英國人的法國海軍,相對獨立地存在著,法國海軍主力數百艘艦船基本撤到了法國南部的港口。
實力強勁的法國海軍,其實讓德國和英國都很頭疼,德國人怕他們投英,所以不敢趕盡殺絕,保留貝當政權就是一個緩衝。而英國人更是怕得要死,一旦法國海軍投了德,那麼希特勒登陸英倫三島都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二戰初期皇家海軍沒少打擊法國海軍,這從另外一個層面也證明,德國沒有全面佔領法國是正確的選擇。哪怕到1942年11月,當德軍開進維希法國時,這些法國軍艦也沒有成為俘虜,全部自沉了事,當然德國人最終也沒有得到它們。
那麼德軍為什麼又開進去了呢?表面原因是「火炬行動」開始後,北非法軍經過談判全部倒戈,成為了戴高樂「自由法國」的屬下,深層原因其實是希特勒擔心盟軍在法國南部實施登陸,進而威脅到德軍後方的穩定,同時在大部分法屬殖民地丟失以後,維希政權的利用價值已經大大減小,正在進行戰爭總動員的德國,只需要動用16個師20萬軍隊即可輕鬆完成佔領。
當然,從這個時間點以後,維希政府就淪為徹頭徹尾的傀儡政權了,之前還是可以用「附庸國」來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