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大勝為何沒有佔領法國全境?保留維希政權透著德國人四點精明

2020-12-14 東北行營

1942年11月8日,美英盟軍發起「火炬行動」大舉登陸法屬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等地區,戰鬥中付出傷亡2225人,盟軍登陸之初為何遭到法軍的猛烈抵抗?就是因為以達爾朗上將為首的法國殖民當局,仍然效忠著所謂的「法國政府」,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維希政權。

(貝當)

那麼如果這個傀儡政府並不存在的話,從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到遠東的越南,這些法國的殖民地會何去何從?德國人的精明就體現在這裡。雖然法國在1940年戰敗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曾經的帝國主義強國,擁有著非常龐大的海外殖民版圖。

如果希特勒的軍隊全面佔領法國,使其事實上成為被滅亡的國家,那麼雖然得到了全部法國本土,卻將永遠失去對法國海外殖民地的間接控制力。幾乎可以肯定,這些殖民地也必然倒向美英或者成為美英的「託管」之地,在整個二戰期間為同盟國服務,如此對德國來說,百分之百得不償失。

(希特勒和貝當)

在二戰爆發之前,法國作為宗主國掌握著法屬北非、西非、中東的敘利亞、亞洲的印支半島等面積廣大的殖民地,總面積高達1000萬平方公裡,這些地區要麼出產戰略物資、要麼位置要害,德國裝甲部隊雖然可以橫掃法國本土,卻不可能全部佔領上述地區。因此,保留一個「合法」的法國政府,然後再通過這個政府來控制上述殖民地,對德國來說是成本最低的生意。

同時,德國間接控制了法國的所有海外領地之後,這些領地的法國勢力和駐軍,在理論上就成為英國的敵人,那麼英國也就必須保持相當的軍力來監視這些地區(甚至奪取)。德國當然也就利用法國、利用這些殖民地牽制和分散了英國的軍力,而如果德軍全面佔領法國,這個牽制力就不存在了,弄不好海外法軍就會倒向同盟國一邊。

這是第一個重要原因,也就是對法國全球殖民體系的顧忌。個人感覺還有個歷史原因,那就是英法兩個國家幾百年來的矛盾,也就是說,儘管在對付德國的問題上英法保持同樣的立場,但是兩國之間的夙怨也是很難調和的。

維希政權成立之前,希特勒跟貝當的密談結果是:「軸心國和法國在使英國儘快失敗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因此,法國政府將在它的能力範圍內支持軸心國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可能採取的措施。」

第三個原因其實是希特勒因德軍兵力不足而做出的權宜之計,擊敗法國以後,德軍不僅要面臨跟英國的直接碰撞,而閃擊蘇聯也在秘密計劃當中,此時德國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卻又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陸軍的兵力是捉襟見肘的。維希政權成立後,在德軍主力東調侵蘇的第一階段,希特勒僅在法國佔領區留下了40多萬軍隊維持治安,而如果全面佔領法國,意味著還將牽制德軍數十萬的兵力。

注意看維希法國的「國土版圖」,它只佔原來法國領土的40%,並且集中在法國東南一隅,而最關鍵的大西洋沿線都是德軍佔領區(義大利也佔去一小部分),也就是說,希特勒給貝當留下的只是一塊不疼不癢的地方,法國人既掀不起什麼浪來,也不會因此影響德國的整個歐洲戰略。而且一旦德國人需要,它的部隊可以迅速開進去,因為只保留警察和民兵的維希政權是沒有抵抗能力的。

(藍色是維希政權地盤)

德國還在停戰條款中,要求維希政府控制區內的企業也必須為德國的對外戰爭服務,德佔區和維希法國生產都被徵收了大批的糧食物資,其生產的汽車、輪胎和裝甲車輛,源源不斷地了補充了東線德軍的裝備損失,所以維希政權的存在,對德國來說不僅無害,還是個挺重要的幫兇,戰後同盟國一定要從重清算維希政府,原因也在這裡。

第四個原因是希特勒對法國海軍的考慮,這支海軍力量可是不弱,而旱鴨子的德國人卻根本沒有能力俘虜或者控制它們,如果不給法國人留一點餘地而是徹底逼急了他們,這些軍艦一定會開往同盟國的港口,並且成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而保留一個表面獨立的法國政權,就會使一直也不喜歡英國人的法國海軍,相對獨立地存在著,法國海軍主力數百艘艦船基本撤到了法國南部的港口。

實力強勁的法國海軍,其實讓德國和英國都很頭疼,德國人怕他們投英,所以不敢趕盡殺絕,保留貝當政權就是一個緩衝。而英國人更是怕得要死,一旦法國海軍投了德,那麼希特勒登陸英倫三島都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二戰初期皇家海軍沒少打擊法國海軍,這從另外一個層面也證明,德國沒有全面佔領法國是正確的選擇。哪怕到1942年11月,當德軍開進維希法國時,這些法國軍艦也沒有成為俘虜,全部自沉了事,當然德國人最終也沒有得到它們。

那麼德軍為什麼又開進去了呢?表面原因是「火炬行動」開始後,北非法軍經過談判全部倒戈,成為了戴高樂「自由法國」的屬下,深層原因其實是希特勒擔心盟軍在法國南部實施登陸,進而威脅到德軍後方的穩定,同時在大部分法屬殖民地丟失以後,維希政權的利用價值已經大大減小,正在進行戰爭總動員的德國,只需要動用16個師20萬軍隊即可輕鬆完成佔領。

當然,從這個時間點以後,維希政府就淪為徹頭徹尾的傀儡政權了,之前還是可以用「附庸國」來形容的。

相關焦點

  • 德國軍隊佔領法國首都之後,為何留下了法國的一半江山?
    1939年9月,德國出動150多萬軍隊,大舉進攻波蘭。波蘭是英法兩國的盟友,此時的英法兩國退無可退,最後決定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但是英法兩國並沒有真的投入戰爭,英法兩國希望德國軍隊佔領波蘭之後,能夠繼續向東染指蘇聯。
  • 繼法國「一個國家兩個政府」還有誰?德國豬隊友,艾森豪逼的
    二戰中,義大利人浪漫、隨性的個性,給人們留下了「不務正業」的印象。在墨索裡尼執政時期,非但沒有很好的配合德國,反而處處「惹禍」,迫使德軍跟在其後面「擦屁股」。於是,有人說:「德國的失敗,有1/3歸咎於義大利」,俗稱「豬隊友」。
  • 他是法國的最大叛國者?親手葬送法蘭西,連德國也被其坑過
    二戰時,德國通過閃電突襲戰術很快便將歐洲大陸上的許多小國納入自己版圖,隨之而來的就是要解決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歐洲強國。當時,由於受到現實的考量和希特勒本身的遭遇,德國最終選擇先向法國下手。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納粹德國扶植下的維希政權成立。
  • 美專家解讀軍事佔領內涵 稱二戰中德國相對成功
    對於納粹的軍事佔領,法國右翼持歡迎的態度,很多法國政客急切地盼望與德國人合作,以期恢復他們心目中的「偉大」法蘭西。德國國防軍佔領了巴黎以及法國的西部和北部地區,將其餘地區還給了貝當政府,後者在維希建立了親納粹的新政權。對於德國來說,佔領並控制歐洲的「寶石」——巴黎,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 二戰後被同盟國分區佔領的奧地利,為何沒像德國一樣分裂
    1945年德國投降,英、蘇、美、法達成協議,分區佔領奧地利。1955年英、蘇、美、法籤訂《奧地利國家條約》,四國軍隊退出奧地利,奧地利維持了統一。為何奧地利與德國都被同盟國分區佔領(德國在1945年被同盟國分區佔領,於1949年分裂為西德、東德),奧地利卻避免了分裂,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除了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二戰中還有哪些流亡政府?
    前一項努力最初收效甚微:從敦刻爾克撤退到英國的十四萬法國軍隊裡,只有三千人選擇加入戴高樂的團體,其他人寧可在解除武裝後返回維希政權控制區;轉移到埃及和英國的法國艦隊同意維持中立,但只有九百餘人選擇繼續對德作戰。1940年9月,自由法國軍隊協助英國海軍進攻法屬西非首府達喀爾時,遭到了守軍的激烈抵抗。
  • 二戰期間,德軍從巴黎撤退,為何沒有順手燒毀老冤家法國首都巴黎
    可法國自打拿破崙之後,就再也沒有辦法像從前一樣把德國按在地上打了。可德國對於法國的仇恨並沒有減少,在佔領法國之後,也是不遺餘力開始了搜刮報復行動。 不過德軍卻沒有執行德國元首的命令,負責駐守這裡的迪特裡希·馮·肖爾蒂茨主動投降,巴黎得以被和平光復。
  • 二戰時期參戰國的硬幣:法國篇—沒有了自由只有工作
    二戰前的法國正處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和歐洲其它君主立憲制國家不同,法國經歷了徹底的大革命,國家以共和制為基礎,所以其硬幣也和其它歐洲國家不一樣,上面沒有國王的頭像。1930年2法郎,黃銅材質。德軍佔領波蘭後,馬上揮師西進,掉頭進攻西歐,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僅僅支撐了不到40天的時間,就被迫向德國投降。菲利普貝當,法國一戰時的英雄,後任法國元帥、總統,後向德國投降,成為了法國的罪人。1940年6月德國攻佔巴黎後,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傀儡政權維希法國成立。
  • 法國現在是第五共和國,前四個哪兒去了?
    法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與德國並稱為歐洲經濟發動機,響噹噹的世界大國。但是,法國的國名比較奇怪,叫「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既然法國的國名有「第五」,那麼有沒有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乃至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呢?還真有。
  • 拿破崙戰敗後,法國為何沒像二戰後的德國般慘遭分區佔領?
    在伊比利亞半島,法國人利用西班牙吞併葡萄牙的欲望,趁機派朱諾率軍進入,一面把葡萄牙國王趕到了巴西,一面則「順手牽羊」,突襲佔領馬德裡,將拿破崙的哥哥約瑟夫推上了西班牙國王的寶座。曾經在歐洲顯赫一時的波旁家族與哈布斯堡家族都因為政治權勢的喪失而黯然失色。
  • 法國元帥菲利普·貝當:前半生是英雄,後半生是戰犯
    1940年6月11日,為了巴黎不被摧毀,法國政府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次日德軍不費一彈就佔領了法國首都。此時,保羅·雷諾政府把希望寄托在英美身上。鑑於貝當的功績和聲譽,總理雷諾任命貝當為副總理。1940年6月15日法國內閣在波爾多開會,雷諾辭職並建議總統任命貝當為內閣總理,16日貝當成為國家元首兼總理。
  • 二戰時波蘭為何亡國:德國和蘇聯對波蘭的仇視,使得波蘭最終滅亡
    在一戰時期沙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在戰爭爆發後不久分別提出了讓波蘭享有自由和獨立的口號,主要目的是為了順利從波蘭人中徵兵和獲取戰爭經費,到了1915年底,德軍陸續擊敗沙俄軍隊,基本佔領了俄國統治的波蘭地區,所以波蘭人處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在1916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假惺惺成立了一個傀儡政權波蘭王國,又稱波蘭攝政王國,而波蘭人畢蘇斯基成為波蘭軍隊的首領。
  • 率領法國打贏一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德軍執行「施利芬-毛奇二世計劃」,從法軍設防薄弱的方向攻入,企圖重演普法戰爭迅速擊潰法國的一幕,一開始,霞飛在邊境交戰中接連失利,但是,接下來,霞飛指揮法軍,在馬恩河會戰中成功阻止了德軍的進攻,粉碎了德軍以「速戰速決」為基礎的「施利芬-毛奇二世」計劃,將德軍拖入持久的陣地戰,保衛了巴黎,取得了巨大勝利,德軍被迫陷於兩線作戰,自此之後,霞飛名聲大震,被法國人尊稱為「老爹」。
  • 為何法國歷史會被劃分為第一、二、三共和國?它們之間有何不同?
    這些人不是大資本家,他們跟舊勢力沒有什麼瓜葛。於是,他就建立了一個沒有君主的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共和國建立後,亂世並沒有結束。此後,雅各賓派發起暴動取代吉倫特派,熱月黨人發動起義取代雅各賓派。法國就在共和與專制之間來回輪轉。巴黎人民對共和制產生了質疑,認為還是君主制才適合法國。在這種大背景下,拿破崙登場。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一大批,他們為什麼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上個世紀隨著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二戰剛爆發的時候英法對德國採用綏靖政策一味放任德國,導致了最後德國不斷壯大,佔領波蘭之後德國並沒有得到滿足。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德國很快就向其他歐洲國家發動了進攻,其中就包括英國和法國,在短時間之內德國就佔領了西歐,法國投降,英國被迫退回英吉利海峽另一側的本土,繼續與德國周旋。
  • 二戰初期,德軍閃擊法國首都巴黎,被德軍佔領的巴黎城
    1、這是一組反映德軍佔領法國首都巴黎情景的老照片。圖集整理:普希金皇村2:二戰德軍進攻巴黎如入無人之境,城市居民生活竟未受到影響3:二戰德軍進攻巴黎如入無人之境,城市居民生活竟未受到影響4:二戰德軍進攻巴黎如入無人之境,城市居民生活竟未受到影響5:二戰德軍進攻巴黎如入無人之境,城市居民生活竟未受到影響6:二戰德軍進攻巴黎如入無人之境,城市居民生活竟未受到影響7:二戰德軍進攻巴黎如入無人之境
  • 盤點二戰德軍使用過的手槍,濃眉大眼的德國人也叛變了,光手槍就...
    就拿手槍來說,與步槍、衝鋒鎗不同,德軍對士兵持有何種手槍並沒有嚴格要求,所以別看德軍一個個生得濃眉大眼,但他們使用過的手槍就超過二十種,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國貨。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二戰時期德軍用過的那些手槍。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可以有國防軍,而日本只有自衛隊
    為了防止兩國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重新走上侵略擴張之路,多方締結的反法西斯條約規定,德國和日本均不得設立正規軍,只能保留維護社會治安的警察、對內維穩的自衛隊之類的組織,把兩國發動戰爭的能力,幾乎完全扼殺。 於是,我們看到,按照締約,時至今日,日本的國防事務都只能依賴駐防美軍,沒有自己的軍隊。
  • 敦刻爾克是小港,撤退時又忙亂,為何德軍不趁機消滅英法聯軍
    要知道,那麼多人,從一個小港撤退,必然非常忙亂。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德軍的坦克部隊距離敦刻爾克港口,僅僅只有10英裡不到的距離了。如果德軍在這時候對英法聯軍一陣猛轟,英法聯軍絕對抵擋不住。但奇怪的是,德國元首卻突然下達了原地待命的命令,放了盟軍一馬,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