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奧地利怎麼就合併不了

2020-10-29 地緣谷
編輯

NO.270,木艮聿/文

德國取得的成就讓廣大的中下層奧地利人民更加嚮往,他們急切的希望通過德奧合併來度過經濟危機 。

編輯

校/聽風者 畫/傲慢的上校 圖/地緣谷

1918年11月11日,以德國外交大臣為首的代表團揣著白旗穿越前方陣地,來到位於巴黎東北50千米處的貢比涅森林,與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籤訂投降協議,一戰結束

巴黎東北50千米處的貢比涅森林,德軍代表與

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籤訂投降協議

編輯

戰爭結束以後,歐洲誕生了許多新生的民族國家,但最特別的是在奧匈帝國的廢墟上成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從它成立到終結一共只經歷了一年時間。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它多次尋求與德國合併,最終主張幻滅,成為德奧合併的一個縮影

奧地利(Österreich)本意為「東方的邊藩」,在1278年的邊疆領之戰後直到一戰結束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歷史上的哈布斯堡家族依靠著強大的聯姻能力統治過歐洲大陸上的廣大領土,但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盛行,奧地利並沒有成為像歐洲其他國家那樣的民族主義國家,佔少數的德意志人依然統治著其他人口佔多數的民族,國內矛盾日益尖銳。

帶著種種問題,施行二元帝國制的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元制也體現在奧匈帝國國徽中體現

編輯

重返德意志

經歷四年的戰爭後,同盟國一方深感自己即將敗亡,於是奧匈帝國境內各種勢力開始為戰後做準備。

1918年10月12日,奧匈帝國皇帝卡爾一世會見了國內各大勢力的領導人。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希望建立君主立憲制,社會民主黨人希望建立一個共和國,該共和國要麼成為國際聯盟的成員,要麼加入德國,而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希望保留君主制。

10月16日,迫於形勢,皇帝卡爾一世發表了一份宣言提出將奧匈帝國改為一個民族聯盟,在這個聯盟裡,各民族都擁有相當大的自治權,但因為國少數民族如捷克人和斯拉夫人已經走上了獨立建國的道路,所以這個提議為時已晚

1917年12月9日,奧匈皇帝卡爾一世視察

在東線協同德國作戰的奧匈軍部隊

編輯

10月21日,隨著帝國的逐漸崩潰,最後一屆帝國國民議會的208名德意志代表開會,宣布自己為「德意志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代表了境內所有的德意志人。在此之前,克羅埃西亞人,賽族人和斯洛維尼亞人已於10月6日宣布脫離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10月7日,境內的波蘭人宣布脫離奧匈帝國,並在11月與德俄境內的波蘭地區統一,成立波蘭第二共和國。10月24日匈牙利宣布和奧地利的聯盟在月底到期。

奧匈帝國境內的民族構成原本就頗為複雜,在內憂為患的情況下想維持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確實非常困難

待到11月11日,戰爭徹底結束,皇帝卡爾一世宣布退位,放棄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利。11月12日國民議會正式宣布成立「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版圖

編輯

其宣示主權的領土包括上奧地利省,下奧地利省,德意志波希米亞省,蘇臺德省,施蒂裡亞省,薩爾茨堡省,蒂羅爾省,克恩頓省,福拉爾貝格省,並任命社會民主黨人卡爾·倫納(Karl Renner)為臨時總理,並起草臨時憲法,其中一條規定「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為德意志共和國的組成部分」,這項規定反映了大部分代表的觀點,因為在奧匈帝國解體後不久,匈牙利就拒絕向奧地利出售糧食,捷克也拒絕向奧地利出售煤炭。那些議會代表認為奧地利作為一個單獨的國家在國際上將面臨種種困難,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和德國合併

編輯

地緣谷(用於複製)

有人將卡爾·倫納(Karl Renner)稱為奧地利國父,

其本人不僅在一戰結束後擔任奧地利總理,又在二戰結束後

擔任奧地利總統,是可謂之「兩造共和」

編輯

從前的維也納被稱為「金蘋果之城」,

可是在失去了帝國其他地區的支持(如捷克的工業,

匈牙利的農業)之後,維也納也是輝煌不再

編輯

破滅的復興夢

在政治動蕩和經濟崩潰的背景下,奧地利的政治領袖認為國家的唯一出路就是和德國合併。奧地利能和德國合併的重要基礎就是美國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原則。雖然德奧兩國為戰敗國,但是民族自決的權利理應得到尊重。

編輯

11月15號奧地利當局向威爾遜總統發送電報,希望其支持德國和奧地利合併。因為在奧地利的德意志人看來,一直就不存在一個游離於德意志的奧地利民族,奧地利也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在歷史上它只是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存在的一個政治實體,而且維持其統一的唯一力量就是哈布斯堡王朝。

現在哈布斯堡王朝已經是壽終正寢,各個民族也失去了效忠的對象而紛紛獨立,所以奧地利和德國合併似乎是理所當然。因此,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後的幾天,德奧雙方便就合併問題展開交流。

但自詡民族自決,以共和起家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對

奧匈帝國這個歐洲王室老古董並不如何感興趣

編輯

但是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原則過於理想主義了,在心懷鬼胎的英法兩國面前,只要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任何合理的提議在他們那裡都不會得到的支持。

雖說參與會議的代表不少,但具有決定性影響力

的依然是英法,美國人還是太理想主義了

編輯

在1919年初凡爾賽和會召開時,德國代表不被允許參與和約的討論,依據民族自決原則提出的合併的請求被協約國方面直接拒絕。甚至在後續與奧地利籤訂的《聖日耳曼條約》中與連「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所宣示的德意志人口佔多數的地區都被部分的劃入給了周圍鄰國。

《聖日耳曼條約》籤訂後法國日報《小新聞》的號外:

《新奧地利的未來》,就連法國人

作為敵人也看得出來這個懲罰對奧地利過於沉重

編輯

埋下仇恨的種子

協約國集團由於在一戰中的損失過於慘重,所以他們急於在戰爭勝利後從他們的對手那裡得到補償,並將其削弱。

在《凡爾賽條約》籤訂時,德國代表被拒絕參與和約討論,他們只是在條約公布後被迫籤字。在後來與奧地利籤訂《聖日耳曼條約》時,奧地利也面臨與德國相同的處境。奧地利代表團被拒絕直接參與條約討論,只能夠提交書面建議。

最後,條約公布,奧地利及其盟國承擔所有的戰爭責任。其規定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失去了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戰前奧匈帝國的領土,以及唯一的海外管轄地(天津奧租界)。廢除實行的義務兵制度,僅僅允許保留由三萬募兵組成的陸軍。原奧匈帝國的海軍全部由國聯處置,只能保留三艘在多瑙河巡視的巡邏艇,並禁止擁有任何形式的軍用航空器和潛艇。

對波蘭宣戰時,奧地利軍隊開赴德法前線防止

法軍突襲齊格菲防線,維也納民眾送別

編輯

這些條約中的領土變更使得很多德意志人在當地成為少數民族,因此引起了他們極大的不滿

照片拍攝於1938年德國吞併蘇臺德期間,

德裔人在希特勒還沒達到之前製作「卐」字納粹旗幟

編輯

比如捷克斯諾伐克忽視現實的種族邊界,堅持波西米亞王國的歷史邊界,將超過300萬德意志人劃入其統治之下(這也使其成為了二十年後「蘇臺德危機」的直接誘因)。同時義大利得到了南蒂羅爾地區的領土,南斯拉夫也出兵佔領了南方部分領土。還有少數幾塊德意志聚集區的飛地也試圖與宣布與奧地利合併,但是未能成功,並且很快被周圍國家的軍隊佔領。

編輯

希特勒進入蘇臺德區時,認為揚眉吐氣的當地德裔民眾

大聲歡呼以抒發一戰失敗的憤懣

編輯

奧地利的這些領土的損失被協約國方面冠以民族自決的理由,但是當奧地利方面以民族自決為基礎,提出與德國合併的時候,卻被協約國方面直接拒絕。

條約規定「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改名為「奧地利共和國」,用以壓制奧地利境內的泛日耳曼主義。禁止奧地利直接或間接的放棄自身的獨立國家地位,用以防止奧地利在不經過國聯允許的情況下與德國進行任何形式的合併。

維也納市民高呼歡迎納粹軍隊入城

編輯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儘管國號上取消了「德意志」,但政治上的妥協並不等於心理上的認同,奧地利人民心中對重新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國家的理想始終未曾泯滅。在1918年戰爭結束之後,奧地利境內百業凋零,政治動蕩,國內革命此起彼伏,人民生活在不安之中。

首當其衝的是經濟上的災難。維也納從一個擁有6000萬人口國家的首都變成了一個人口只有600萬人口國家的首都,而維也納就居住了200萬人。沒有了過去帝國境內的其他地區的支持,又被鄰國的高額關稅壁壘所封閉,奧地利的失業率出奇的高。

但也是這樣自由寬鬆的氛圍,使得維也納成為一座

繁榮的文化之城,狄托(前南斯拉夫領導人),

史達林(前蘇聯領導人)和希特勒都曾在此留學學習過

編輯

直到希特勒這個奧地利人在德國取得了最高領導權,在全球經濟普遍衰退的情況下,希特勒在德國施行強力經濟政策,在工業上依然取得了快速發展,失業率迅速降低,國民收入提高,廣大德國人民都有經濟安全感。德國取得的成就讓廣大的中下層奧地利人民更加嚮往,他們急切的希望通過德奧合併來度過經濟危機

Make Germany Great Again!(讓德國再次偉大!)

編輯

儘管英法與德奧的和約中明確禁止德奧合併,但面對此時強勢的納粹德國,英法開始了綏靖政策,只是在口頭上反對德奧合併,並未採取實際行動。希特勒在洞察到他們色厲內茬的本性之後,將軍隊大搖大擺的開進了奧地利。自此七年之內奧地利成為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東方省,奧地利再次成為了德意志奧地利。

德意志第三帝國裡的奧地利

編輯

維也納市民高呼歡迎納粹軍隊入城

編輯

一戰結束後成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是奧匈帝國被肢解的產物,是一個一心想加入的「大德意志」的政治實體,只是迫於大國壓力而一直未能實現。而現在的奧地利已經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德奧再想要合併恐怕要等到下一次政治洗牌。

編輯
編輯
編輯

GeoValley FM來自地緣谷00:0010:48

訊飛有聲為您朗讀

VIEW BY 地緣谷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

潮計劃籤約帳號·地緣谷原創內容

作者 l 木艮聿 歐洲 東亞戰爭史

參考資料 歐洲史 .(英)約翰·史蒂文森等主編;從昨天到今天,從帝國到共和國 .(奧)弗裡德裡希 · 芬德;1918–1938年的奧地利共和國歷史 .(奧)沃爾特·戈丁格;《凡爾賽和約》與戰後德國民族復仇主義的勃興 . 劉自強 陳光輝;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研究 . 徐藍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編輯

相關焦點

  • 英法為何不允許德國和奧地利合併?
    德國和奧地利一旦合併或聯盟,英法就會一起發愁。這其中的緣故,就得從神聖羅馬帝國時期說起了。神聖羅馬帝國,又稱德意志第一帝國,即現代德國和奧地利的起源。帝國表面強大,但就像伏爾泰諷刺的那樣「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
  • 德國和奧地利難合併,是自己不願意,還是大國有顧慮?
    不過隨著德意志人的東侵,普魯士人組建被同化為德意志人,而普魯士公國和布蘭登堡公國合併後,普魯士開始向德意志靠攏。尤其是隨著普魯士的崛起,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已經可以和奧地利平起平坐了。普魯士隨後走上了統一德意志的道路,不過普魯士的方案裡排除了奧地利。既然普魯士不帶著奧地利玩,那麼奧地利扭頭卻和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
  • 歐洲國家,為什麼會害怕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合併後會存在不利?
    歐洲國家,為什麼會害怕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合併後會存在不利?德國與奧地利在歷史上有著非常深的淵源。歷史上,目前的德國和奧地利都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從關係上來說兩國可以視為「兄弟之國」。因為德國和奧地利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和文化,如果兩國合併那麼德國將在歐洲地區迅速崛起。一個強大的德國不符合歐洲國家的發展利益,因此歐洲國家不讓德國與奧地利合併。歐洲國家之間的關係幾百年來一直很微妙,他們互相通過各種手段兼併對抗並最終維持了某種平衡。
  • 奧地利為什麼沒能併入德國?
    11月12日,即共和國成立當天,奧地利臨時議會即表決贊成與德國合併。首任總理卡爾•倫納說,在德奧合併實現之前,奧地利人民「沒有自己的國家」。1945年奧地利解放後,又當選為第二共和國首任總統德國因國內爆發了革命,直到三個月後的1919年2月,總統艾伯特才正式答覆奧地利說:「願意與德國統一的人絕不會被拒之門外。」一時間,兩國民眾群情激昂,呼籲儘快合併。鑑於兩國國力相差懸殊,合併實質是奧地利併入德國。為此德國議會專門在《魏瑪憲法》第2條規定:「聯邦領土,由德意志各邦構成之。
  • 希特勒生於奧地利,為何能夠成為德國領導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希特勒,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曾經領導德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難以想像的沉重災難。當年的希特勒,在德國影響力特別大,可謂是一呼百應。可是誰又能想到,當時德國人十分崇拜的希特勒,居然不是德國人。這件事聽起來很滑稽,但事實的確如此,希特勒其實是奧地利人。
  • 從一戰到二戰,西方為何非要拆散德國與奧地利?
    因為曾給德國帶來巨大災難的阿道夫-希特勒,其實是個奧地利人,他生於因河奧地利一側的布勞瑙。而在奧地利,德國也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因為兩國語言相同,歷史又糾纏不清。兩國特殊的歷史與文化,決定了兩國關係的非同一般。現在有人認為德國與奧地利這麼親近的關係,成為兩個國家「有點浪費」,不如合併好了。有人分析過,假如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對德國是大有好處的。
  • 二戰老照片:德國吞併奧地利,迎接希特勒的竟是鮮花和掌聲
    1938年3月18日,奧地利籤署「合併」法令,正式宣布同德意志合併為同一個國家,「大德意志」的迷夢令德奧兩國人都為之迷醉,希特勒在短短一周的時間內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奧地利,也令奧地利舉國歡慶,歡迎德國軍隊的入侵。照片中,是德國的黨衛軍進駐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的場景。
  • 曾經同出一源,奧地利與德國是如何分家的?
    文/王凱迪在歐洲大陸上,德國與奧地利兩國有著糾纏不清的歷史淵源,行走在維也納大街上的奧地利人說著與的德國人類似的德語方言,他們同樣共屬於日耳曼人。那麼,奧地利人與德國人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奧託一世死後不久,這一東方邊區被交由來自德國巴奔堡的貴族統治。因此,從公元十世紀開始,奧地利就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領地,其直接統治者同樣來自德國。
  • 奧地利:曾經作為德意志的老大,為什麼卻沒有成為德國的一部分?
    「大德意志方案」不歡迎其他民族居住在德意志國家裡,因此多民族的奧地利帝國並不支持該方案。▲1938年的公投顯示,超過99%的德國和奧地利民眾支持「德奧合併」然而,德奧合併當德國在二戰再次戰敗時,大德意志方案也隨之被扔進歷史的垃圾桶,德國與奧地利再度回歸到了小德意志方案的國家形態。
  • 二戰後被同盟國分區佔領的奧地利,為何沒像德國一樣分裂
    1945年德國投降,英、蘇、美、法達成協議,分區佔領奧地利。1955年英、蘇、美、法籤訂《奧地利國家條約》,四國軍隊退出奧地利,奧地利維持了統一。為何奧地利與德國都被同盟國分區佔領(德國在1945年被同盟國分區佔領,於1949年分裂為西德、東德),奧地利卻避免了分裂,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都講德語的德國人和奧地利人之間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共同生活了近一千年,曾經一同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人由於居住在帝國東部按照德語Ostmark譯為東部邊區,後來因轉化為拉丁語故取名為奧地利。
  • 在奧地利留學和在德國有什麼不同?
    先是連進了兩家超市,看看物價都以為是進了本身定位偏高的超市,直到進了DM,看到一模一樣的牙膏,奧地利DM比德國DM貴差不多一倍,才接受奧地利就是比德國貴的現實。相關新聞報導看這裡:奧地利物價高於德國義大利,與英國持平房租不太好比較,因為城市之間的差別比國家之間的差別更重要。維也納的房租和慕尼黑的房租差別不大,但是德國東部、北部和一些小城市的房租肯定比維也納便宜。
  • 奧地利vs德國,生活性價比大比拼!
    ,德語網站裡少不了兩國網友的相愛相殺。物價水平:奧地利高於德國 在德國和奧地利都生活過的人應該會有非常明顯的感受:奧地利物價比德國高。統計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根據2016年底WSI-Institut的報告,奧地利的物價是東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的三倍左右,物價水平與英國、比利時、法國持平。維城小編剛剛去了一趟巴黎,發現巴黎的物價真的幾乎和維也納一模一樣。
  • 目的是離間奧地利和德國的關係
    「他提出召開四國會議,居中調停奧地利和塞爾維亞雙方。」馮凱塞爾說:「浪費時間。」沃爾特沒去搭理他,對他的父親問道:「您是怎麼想的?」奧託眯起眼睛。「很有趣,」他說,「格雷倒是狡猾。」沃爾特掩飾不住他的激動:「您認為奧地利皇帝會同意嗎?」「絕對不會。」馮凱塞爾竊笑了幾聲。沃爾特被噎了回去:「但為什麼呢?」奧託說:「如果會議提出了解決方案,而奧地利拒絕了呢?」
  • 奧地利科學院院士阿諾德∙蘇潘:二戰中的奧地利人
    阿道夫∙希特勒  視覺中國 資料圖合併思想的來源1918—1919年前後出現的合併思想一直活躍在眾多德國與奧地利政治家、外交官、軍官、教授、教師、公務員、律師、醫生、經濟界人士、工程師、記者、作家和藝術家的頭腦中。1928年7月的德意志歌唱節就是對此的明證之一。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為何1938年德國人一槍未放就佔領了奧地利
    那麼德國人為何一槍未放就佔領了奧地利,而且還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第一,德國和奧地利同屬日耳曼民族,同根同種,本就是一家。奧地利最初就是從德國拓展出去的邊區,奧地利和相鄰的德國巴伐利亞地區語言和文化沒有什麼區別。直到近代德國崛起獨立後,兩國才分道揚鑣。不過獨立後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奧地利和匈牙利二元體制國家)還是和親兄弟一般,一戰同盟國的主力就是他們哥倆。
  • 德國德語和奧地利德語有什麼不同?
    小編學習過一段時間的德語,偶爾也去德國出差。對於德國人而言,奧地利小夥伴的用詞和發音與自己稍有不同,完交流全無障礙,奧地利口音還萌萌的。真正難溝通的是瑞士鄰居,一聽到瑞士德語,德國人往往忍不住問:Do you speak English?
  • 今天的德國人是怎麼看待希特勒的?
    (希特勒視察基礎工程建設)而且希特勒還利用其高超的外交手段,軟硬兼施,完全廢除了《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軍備限制,重新武裝德軍,併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要知道《凡爾賽和約》可是明確嚴厲禁止德國和奧地利合併的,但在1938年3月15日德國卻明目張胆的兼了並奧地利,而英法對此幾乎是毫無阻攔。英法不僅沒有組織德奧合併,反而在德國吞併捷克的問題上還充當了柏林的幫兇。英法之所以對德國不斷忍讓,除了希望德國能向東進攻蘇聯外,主要是忌憚於德國強大的軍事實力。
  • 奧地利航空增加飛往德國、希臘和義大利的航班
    民航資源網2018年3月29日消息:奧地利航空在2018年夏季航班時刻表中再次推出大量航班,將飛往55個國家的138個目的地。奧地利航空首席商務官Andreas Otto 表示:「今年,德國是我們的重頭戲。此外,在2018年夏季航班時刻表中,我們增加了飛往希臘和義大利的航班。」奧地利航空的長途航線也得到了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