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理來說,剛剛過去的2020年由於疫情原因,導致線下接觸成為了一種高風險活動,因此自然而然地會讓線上商業迎來一波爆發式增長,作為其中之一的在線教育機構,應該也能從中收取到不少紅利。
但很多時候,理論上的東西也只是理論,現實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給予人們一個超出預料的「驚喜」。
前不久,國內知名在線教育機構「學霸君」突然傳出疑似破產倒閉的消息,一時間讓無數家長、老師都為之人心惶惶。
在想退學費的、想拿回工資的、想索取補償的,又或是單純想要圍觀吃個瓜的路人群眾們共同的關注下,這個消息很快就被抬上了各大媒體的熱搜榜單。
您還別說,這年頭有些事一旦得到了輿論關注,那待遇就是不一樣。
很快,學霸君創始人、CEO張凱磊就表示陸續有不少友商站出來幫忙,不但接手了學霸君的大量員工,還為其墊付了一個月工資,算是把學霸君倒下之後的幾項最為急迫的社會問題解決掉了一部分。
(出自學霸君創始人、CEO張凱磊的微信朋友圈長文)
這些友商的舉動無疑在網絡上為自己贏來了不少喝彩聲,畢竟年關將至,不管未來如何,至少這上千名原學霸君的員工能夠過個相對安心點的年了。
但作為自媒體人士,小柴有些時候還是得站出來說幾句難聽的大實話——這些被友商接盤了的前學霸君員工們,如果不儘快早做打算的話,很可能不久之後又得再來一次悲劇重演。
說直白點,不管是如今學霸君的倒下,還是更早之前優勝教育的破產跑路,其實並非是由於這一家或者幾家企業由於經營不善出現的意外性破產。
本質上,這些企業的倒下,是因為當前國內整個K12在線教育行業的底層邏輯,根本是走不通的!
學霸君與優勝教育的結局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
這可真不是小柴為了博人眼球而故意在這危言聳聽,您要是不信,那咱們不妨就仔細來盤道盤道。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如今依託網際網路技術而出現的在線教育模式,其本身無疑是個好東西,能夠極大程度地幫助社會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
但問題在於,現階段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四處開花,試圖借在線教育模式來實現盈利的這些商業機構,有一個算一個全部都走錯了路。
不管是那些已經倒下的,還是那些目前尚未倒下的在線教育機構,他們始終都沒法解決一個根本性問題——在線教育本質上只需要「老師」和「學生」這兩個角色,平臺本身說好聽點叫「師生溝通的橋梁」,說直白點那就是一個單純的溝通工具。
就以目前市面上最盛行的師生「線上1對1教學」模式來看,這裡面向學生提供主要服務的從始至終都是授課老師而非平臺,對接教師與學生的,既可以是機構研發的網課平臺,其實也可以是微信/QQ/釘釘等app的視頻對話。
也許效率上多少會有點影響,但事實上這些通訊軟體確實足以勝任讓教師在線上完成自己對學生的教學服務。
在這個大背景下,這些提供平臺的企業天然就缺乏一種「非你莫屬」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即便其提供的教學插件再好用,屬於他的生態位也只是像其他生產力軟體一樣向用戶收取一點使用費。
但如今的現實情況是什麼樣子呢?
國內這些新興的在線教育機構,為了給投資人畫餅,為自己企業創造出更光鮮亮麗地估值,統統都試圖在線上教學裡越俎代庖,從跑龍套的「工具人」變成扛大梁的主角,進而好名正言順地從學生的授課費用裡拿走大頭。
舉個例子,在學霸君事件發生之後,有大量曾在學霸君中任職過的網友現身說法。
從他們的反饋裡,我們不難發現,現在市面上這些機構的「1對1」線上授課模式裡,真正負責提供教學服務的老師,其實只能從學生支付的學費裡拿走不到一半的份額,而剩下的絕大多數都被平臺拿走了。
沒有人喜歡自己的勞動成果被「竊取」,這種分配模式雖然極大地有利於企業本身做大估值、吸引投資,但也引發出了一個極其尖銳的問題。
只要時間一長,當機構的授課老師與學生逐漸熟悉,乃至教師在學生中打出一定名氣掌握到學生客戶資源之後……機構該如何保證這些老師,繼續願意把自己的絕大部分勞動果實貢獻出來呢?
這些在線教育機構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只能選擇拖延這個問題的爆發時間。
為了維持這種「機構不負責教學本身,但卻能從教學服務費裡拿走大頭」的畸形生態,眾多的在線教育機構幾乎不約而同地採取了相同的應對措施。
一方面,幾乎所有的在線教育企業都在努力把自己僱傭的教師,固定成「只教某幾節甚至某一節特定內容的螺絲釘」;
雖然名義上這個叫分工明確、教學內容細緻化專業化,但本質上這其實只是在儘可能地延長僱傭者的成長速度,拖延他們成為能夠獨當一面完成教學內容的熟練教師的速度;
另一方面,則是靠投入海量的宣發費用、聘請大牌明星代言引流,同時僱傭大量賣課銷售等方式,來不斷拉新,保障自己手頭能掌握到足夠多的新增學生客源,進而不斷招入新的『螺絲釘』教師,進一步分化每位教師的教學任務。
但這種模式顯然是無法長久運行下去的。
首先,在線教育機構既然主動對自己旗下的教師往「螺絲釘化」的方向培養,那麼就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其師資水平的不斷劣化,逐漸與傳統線下教育機構的老師授課質量產生差距,從而喪失競爭力;
其次,義務教育階段每個學科的教學內容本身是極其有限的,而人總歸是會成長的。
因此任憑機構如何把一段完整的教學內容,不斷進行拆分去交到不同的「螺絲釘」手裡,這些「螺絲釘」教師終有一天還是會慢慢對這一板塊的教學內容融會貫通,從而成長為具備「單飛」實力,可以直接繞開平臺與學生對接提供服務的獨立教師。
畢竟追求「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件事,是所有打工人的天性。
最後,國內的在線教育市場不可能永無止境的擴張下去,機構再怎麼去砸下天量的宣發費用、僱傭海量的賣課銷售,其所能帶來的新學生增長速度,早晚還是會跑不過「單飛教師」將學生帶走的流失速度……
而當新客戶的增長速度一慢下來,學生的預付款資金池就不可避免地會開始萎縮,機構日漸無力承擔在支付教師費用後再額外養一大批「賣課銷售與宣發費用」的成本,資金流開始枯竭,最後進入破產跑路的固定流程。
分析了這麼老半天,要是不舉點實例出來,很多讀者可能會噴小柴是在口說無憑,所以接下來咱們就來多舉幾個例子吧,看看這些國內的在線教育機構到底是不是小柴說的這麼回事。
文章一開始,不是提到了在本次學霸君破產事件裡,有幾家頭部友商扮演了仗義出手相助的俠客角色嘛~
咱們不妨就拿這幾家企業來舉例,首先來看51Talk這家公司。
根據51Talk之前在財報裡披露的最新數據來看,在2020年的第三季度裡,51Talk的營業收入已經達到了15.1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52%,淨利潤更是達到了1.15億元。
這份成績在絕大多數同類型企業都深陷巨額虧損泥潭,始終難以盈利的K12在線教育行業裡,已經可以稱得上是極其亮眼的「尖子生」了(其他大多數在線教育機構的淨利潤基本都是負的)。
但即便是這樣的「尖子生」,其財務狀況同樣很難經受得起深究。
從網上公布的數據來看,儘管51Talk在2020年終於實現了扭虧為盈的關鍵轉折,但其身上一直以來飽受詬病的負債問題卻並未得到緩解。
2016年,51Talk身上的總負債為8.75億元,外界預計其會在第二年突破十億大關。
而當時間真正來到2017年後,業內才驚訝地發現,這家企業身上的債務在這一年裡幾乎直接翻倍達到了14.52億元。
從那開始,51Talk身上的總負債上升速度就一年快過一年,2018年時來到了19.73億元;
2019年時則是24.48億元,而在2020年,一年才過完3/4,51Talk就在當年的9月30日時總負債來到了28.76億元,債務的上漲趨勢可以說是一目了然。
債務這麼多,不禁就讓人忍不住想問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這些債務都是怎麼來的;另一個問題則是這些錢最終都花到哪去了。
首先來看這個債務是從哪來的這個問題。
分析51Talk的公開財報可以發現,在這28.76億元的天量債務裡,有28.42億元屬於流動債務,而流動債務中的九成,又都屬於學生的預付款學費,即51Talk已從學生處收取但尚未提供服務的費用。
而尷尬的是,從財報上來看,截止2020年9月30日,51Talk總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資等全部加起來一共才只有15.92億元
很顯然,這樣的資金流狀況是極其脆弱而危險的,一旦稍微出現點什麼風波,今天還在從友商處「救人」的51Talk,很容易就會變成下一家資不抵債的等待「被救者」。
再來看下一個問題,51Talk背上這麼大的債務,其錢都花哪去了呢?
答案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宣發費用。
根據51Talk的財報披露,該公司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為2.83億元,比去年同期2.154億元增長了31.3%,而在整個2020年前三季度裡,51Talk的營銷費用已高達7.13億元,佔到了當期營業總收入的46.94%。
一句話總結,51Talk幾乎將自己接近一半的營業收入,注意,不是淨利潤的一半,而是營業收入的一半全部拿去做了宣發,只靠剩下的一半來支付員工工資、教師授課費以及其他一切開支。
收支狀況如此畸形的在線教育機構只有51Talk這麼一家嗎?
事實上,小柴之所以拿這家企業來做第一個例子主要分析,並不是因為他做的有多差,恰恰相反,其實正是因為這家公司在整個行業裡相對而言,已經算是做的較好的一家了。
比方說另一個剛剛接盤了學霸君員工的在線教育機構——學而思,其母公司好未來去年4月才剛因為被曝出財務造假、虛假銷售,導致在美股市場上一頓暴跌,市值蒸發了400多億。
至於學而思本身,則在2019年10月就向外界公開發表聲明稱要暫時「放棄盈利,準備進入整體戰略性虧損」。
雖然這個官方發言說的還蠻好聽,但是這背後究竟是個啥情況,相信各位讀者心裡應該也都多少有數。
主筆 | 阿虛
編輯 | 四少
本文特約首發於網易新聞·網易號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