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極在哪?專家看好都市圈和城市群

2020-12-20 鳳凰網房產

來源: 第一財經

在未來5~10年,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在哪裡?中國社科院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認為,以新一輪區域一體化為代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會成為未來5~10年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9月5日,倫敦政經—牛津中國論壇在上海舉行。在「合作與競爭:新時代城市群的協同發展與機遇」分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對中國城市群未來的發展路徑進行了熱烈探討。

張明非常看好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以鄭州、武漢、合肥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和以成都、重慶、西安為中心的西三角城市群。他認為,這五個區域各有發展稟賦,相互之間也有梯度優勢,未來它們會成為引領中國增長的五大增長極。

具體而言,張明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是中國區域一體化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同時在金融和創新領域有很強的競爭力,並且有香港和澳門兩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配合;長三角地區發展比較均衡,也是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結合比較好的區域。

「中部城市群是高鐵的最大受益者,是連接其他四個區域的中樞,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先進位造業從長三角往後遷移的一個核心節點。西部三角的科研、教育相對發達,但是人均人力資本成本比其他區域低,它可以更好地承接東部的擴散。」張明表示。

通過研究,張明認為,從一體化的角度來講,這五個區域中的核心城市之間能夠形成很好的互補。

「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深圳、佛山,長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每個城市群中都有一個城市金融更發達,一個城市製造業更發達,一個城市科研力量更發達。」 張明表示。

張明認為,如果能夠允許要素聚集的話,國內未來可能發展成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為第一梯隊,中部三角、西部三角為第二梯隊,全國的其他區域為第三梯隊的區域空間模式,沿海產業可以通過產業的擴散、經濟的擴散往內陸地區轉移,再加上政府有目的的轉移支付,就能夠讓先發展的地區帶動後勁地區,促進整個區域發展。

如何更好地促進國內要素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張明認為改變考核方式很重要。「如果考核的時候還看GDP總量,新的要素聚集很難發生。如果追求人均GDP的話,可能更好地促成國內要素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張明表示。

國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認為,「雙循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擴大內需。

如何擴大內需和居民消費?劉勝軍認為,城市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因為把農村村民變成城市居民的過程會帶來人均消費能力的巨大提高。但是,劉勝軍也提到目前中國的城市化還面臨著城市發展集約化水平不高、城市管理水平較差、缺乏包容性、行政區域分割等問題。

「戶籍制度限制了資源的有效流動,這是城市化提升的一個很大阻力。」劉勝軍表示。

劉勝軍認為要解決城市化面臨的問題、推動城市群發展就要解決農村、農民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

當世界經濟面臨修復,當未來依然存在不確定,或是危機、或是機遇,一份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指引正當時。

風財訊對話頂層智慧,22場雲端對話,10城落地論壇,9月1日-9月6日,與您相約!

相關焦點

  • 對話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將給中國經濟...
    今年是編制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8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9位專家代表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對「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思路、任務、舉措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 都市圈、中心城市建設提速 區域協調發展激發強勁增長極
    與此同時,國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作為區域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發展潛力愈發凸顯,拉動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區域發展戰略激發強勁活躍增長極,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實現科技創新,需要在局部地區集聚人才、知識、資金、產業等創新要素,形成研發集群和區域創新網絡,從而提升創新效率,實現技術突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重點城市群經濟基礎好、產業鏈較完備,並且已經具備一定的科技實力,肩負著推進中國科技創新與進步的重任。」粵開證券分析師李奇霖表示。  數據顯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正不斷成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 肖金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城市群
    原創 肖金成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編者按:2020年11月1日,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十七次專題研討會在河南省鄭州市黃河迎賓館舉行。此次會議的主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沿黃中心城市的地位與使命」。
  • 湖南傾力打造超級城市群,未來將成湖南經濟核心,媲美武漢都市圈
    ,未來將成湖南經濟核心,媲美武漢都市圈。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城市和城市,或者說整個地區,都進行了戰略性的合作和配合,如著名的廣佛市、粵港澳大灣區、上海都市圈、長三角經濟圈等,這些都是城市和地區合作共贏的例子,可以創造相當客觀的效益,但今天要講的是湖南未來在中部省份發展的核心力量,有望打造上海這樣的超級大都市圈,它是湖南省的長株潭城市群,從字面上看,眾所周知,城市群主要由省會長沙、株洲和湘潭組成,它們都位於長江中遊,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進程被認為是全國六大中心城市城市群建設的先導
  • 中國四大城市群,有多牛?GDP佔到全國的一半,未來還將提升!
    中國四大城市群,有多牛?GDP佔到全國的一半,未來還將提升!關於中國四大城市群,其實國家已經基本定下來了!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無疑將成為未來國家的核心點,只有每一個核心點都發光發熱,然後輻射帶動周邊地區,那麼我國才會正式進入崛起的時代。千萬不要低估城市群的作用,時間會證明。
  • 中國五大超級城市群格局形成,未來城市群內部,打造一小時交通圈
    經濟發展到今天,城市間的競爭早已走出了獨霸一方的時代,城市群間的競爭勢頭剛剛開始,縱觀中國最著名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廣東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流城市群,這五個城市群從地理位置上看,就像是弓箭一樣,勢如破竹,引領中國經濟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軌道。
  • 「十四五」時期我國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培育現代化都市圈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流動限制的逐步取消,中國城鎮化率迅速提高,城鎮常住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2%增加到2019年的60.60%,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在城鎮化進程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形成了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 中國五大城市群,未來中國城市的核心龍頭引領!有你所在城市嗎?
    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大城市的經濟實力和輻射擴散能力不斷增強,地域範圍不斷擴大,中國城市化發展戰略日趨成熟。近幾年來,我國共規劃建設了19個城市群,其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有5個。 京津冀城市群
  • 哪個「群」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可以預見,「十四五」時期,城市群、都市圈必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為重要的空間載體。就目前而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老牌城市群的地位無人能撼動,在「十四五」時期仍將扮演引領者的角色。那麼,誰最有可能在不斷崛起的新晉城市群眾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呢?
  • 中部六省城市群規劃,2大超級城市群和6個獨立都市圈!
    未來中國的城市格局必將是由數個核心城市引領的城市群之間的競爭。在此背景之下,幾乎每個省份都規劃有自己的城市群,以省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就是將來代表各省參與全國競爭的精華。中國城市群規劃今天來關注中部地區,中國中部地區對應的就是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六省。這六個省份正好位於大西部和東部沿海身份之間,不靠海也不臨邊。
  • 長三角城市群最具潛力的黑馬,未來目標直指南京、杭州!
    試問中國實力最強的城市群是哪個?長三角城市群絕對順利能夠出圈,在我國城市群發展中絕對是標杆性的存在。長三角城市群,面積為35.8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2億,論規模也實力碾壓眾多城市群。且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城市,又是國家「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局中佔據舉足輕重的作用。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寧波、無錫、合肥等強市,其經濟實力大家看在眼裡,只看經濟總量的話,2019年中國城市GDP20強中,長三角的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和無錫輕鬆入榜,個個都是萬億俱樂部城市。
  • 中國十大城市群,未來可提高南通、惠州和瀘州等中城市人口承載量
    按此標準,我國達到都市標準的城市大約有30座,也就是說,我國已形成30個左右的都市圈。都市圈與相鄰的都市圈會發生耦合,也就是彼此連接起來,甚至發生重合。如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已經耦合在一起,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也已經耦合在一起,城市群就形成了。
  • 世界六大城市群中,未來哪一個發展潛力更大?
    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城鎮體系呈金字塔型結構,城市群的增長由紐約、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等中心城市逐漸向外輻射和擴張,並且出現了紐瓦克、卡姆登、安納波利斯等次級中心城市,各等級城市相互交織構成該城市群的城市網絡。
  • 都市區、都市圈與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較分析(下)
    三、都市區、都市圈與城市群的聯繫與區別無論是都市區,還是都市圈和城市群,都是經濟社會較為發達的地區才有可能出現的經濟地理現象。三者之間不僅有內在的聯繫,而且有外在和內在的區別。
  • 劉世錦:中國經濟增速或高於全球6個百分點,今後十年的增長潛能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劉世錦表示,今後10年,中國經濟的大多數增長潛能都會出現在都市圈、城市群範圍之內。中國應構建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
  • 中國五大城市群發展潛力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NO4.成渝城市群:培育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1)成渝2018年城鎮化率達53.8%、西南最高,處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地帶,戰略地位突出,極具發展潛力。2006年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2007年十七大報告指出,以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2012年十八大報告指出,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 中國第四大城市群,為什麼很多人不服?網友:不要小看重慶和成都
    這幾年,城市群和都市圈,已經是地區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眾多學者對於城市群的力挺,老百姓也都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個觀念!城市群,把各個分散的城市都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去參與國內外的經濟競爭。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類資源都習慣性地向城市群轉移。
  • 發現雙循環引擎城市,馬光遠稱雄安白溝是中國新增長極
    「中國經濟的大波浪時代退場,隨之跨步而來的是都市圈時代」,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說,「房地產普漲時代結束,雙循環經濟政策下,作為增量存在的雄白新局,將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樓市資本論將「雄安+白溝」定義為「雙循環下的中國引擎城市」,也與馬光遠「雄白新局將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觀點不謀而合。
  • 朱清文:高水平建設,加快融入大慶都市圈經濟
    5月10日上午,哈大齊工業走廊上的黃金節點城市安達舉行北部灣新城建設推進會,項目開始全面建設。由安達市與北京百悅集團投巨資建設的城市新區北部灣新城盛裝起步,標誌著我市都市圈經濟、城市型城市群經濟發展邁出新步伐。 去年5月10日,安達市政府與北京百悅集團籤約,聯手建設北部灣新城項目。
  • 中國將形成5個超級城市群,看看你屬於哪個「群」
    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的很多城市均被覆蓋,重點城市尤其如此,咱們可以預測,未來強化武漢、長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的腳步必將加快。國務院是咋定位長江中遊城市群?我們可以從《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所提的四個「打造」看出一二。第一,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第二,打造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第三,打造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第四,打造「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