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近年來很流行的話題。鄉愁,按照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解釋,就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思念家鄉,是人之常情。不要說現在外出打工、數年數月不歸的人有思鄉之情,就是早已移居到城裡的人,日子久了,也難免沒有思鄉之情。
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人家鄉的事,家鄉的小吃和美味,都是每個曾在家鄉生活過的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村人過紅白喜事,常跟大人去吃席。席上有一道湯菜,叫辣子喝湯,每人一碗。其實,碗裡主要是湯,菜很少,就漂浮著切得很碎的韭菜葉、豆腐片、蔥花,偶爾會有幾根粉絲、海帶。其實,這菜只是一種點綴,說沒有吧,還有一點;說有吧,又幾乎撈不上來。其實,辣子喝湯主要是辣子,紅紅的油炸辣子伴著那星星點點的韭菜葉、豆腐片、蔥花或粉絲、海帶,漂浮在上面,紅綠黃白相間,冒著熱氣,煞是誘人。
辣子喝湯一般是盛在桶裡,待主菜上齊之後,才由端飯的人提到每個桌前,再用勺子為每個人舀到碗裡。辣子喝湯是用來就饃或泡饃的。有的人吃著饃,就著菜,喝著湯;有的人,尤其是年長者,或者牙不美的人,是把饃泡在碗裡,就著菜。大家一邊吃,一邊諞,好生熱鬧。因為湯裡有辣子,大家吃著喝著諞著,所以要不了多久,就都禁不住滿臉冒汗。這時,大家便一邊抬起頭擦著汗,互瞅著笑笑,又一邊低下頭繼續吃。大家吃完了,嘴一抹,互相看著,說聲「走」。「走」,於是站起來,個個精神倍爽,離席而去,好似吃了一頓久違的盛宴。
辣子喝湯本是家鄉困難時期人們能充食御飢的一道簡單飲食,如今卻成了我等遊子的鄉愁,令人懷念不已。
己亥年末,弟弟喬遷新居,席間閒聊,我忽然想起了家鄉陝西省華陰市孟塬鎮的小吃,遂問:「咱那現在還能吃上辣子喝湯嗎?」弟弟瞅著他對面坐著的雷姓同學說:「他在孟塬車站(現為華山車站,我們習慣了,仍用老名)開了一家小吃鋪,裡面就有辣子喝湯,味道不錯,吃的人很多。」我一聽,也瞅著他的同學,驚喜地說:「是嗎?」那位同學接過話,說:「是的,大哥。你啥時回來了,我給你做。」我說:「好。謝謝!」
直到今年立秋後的一日,我方有時間與弟妹相約,同行回家看望父母。吃過午飯,我給弟弟說:「咱今天早點到孟塬車站嘗嘗你同學做的辣子喝湯。」弟弟說:「行。」遂與父母再聊了一會,即行告辭,又坐弟弟的車,來到孟塬車站菜市場路邊一家店鋪。
進到店裡,弟弟對正在桌旁坐著低頭玩手機的同學喊了一聲:「雷老闆。」
雷老闆聞聲放下手機站起來,兩人一番寒暄,又和我們打了招呼。雷老闆說:「弄幾個菜,喝點?」弟弟說:「剛在家吃過飯,啥都不要,就給我哥來碗辣子喝湯。」雷老闆說:「沒問題。」
因為過了飯點,客人不多,所以不一會,一碗熱氣騰騰、紅油漂浮的辣子喝湯就端上來了。我說了聲「謝謝」,隨即拿起筷子,正要吃,忽然想起還得有蒸饃。但還沒待我言語,雷老闆已從外面給我拿來了一個餅子,說:「咱這沒有蒸饃,你就就著餅子吃吧。」我說:「好!」
我一邊就著餅子,一邊美滋滋地吸溜著湯,一邊問:「你這辣子喝湯的用料與做法跟咱農村過事做的一樣不?」
雷老闆解釋說:「用料基本一樣。農村過事用的是大鍋,傳統的做法是:先起鍋熱油,下蔥段、薑片、八角、桂皮、香葉,炸香後撈出,放涼待用;等鍋裡油涼後,在涼油鍋裡下面醬、豆瓣醬,開火煸炒出香味,加入肉湯燒開,同時加入鹽、白胡椒粉、五香粉定味;隨後依次下入豬血或羊血條子、海帶絲、包白絲、油炸豆腐絲、白豆腐絲、韭菜段、泡發好的粉條;最後加入油潑辣子,撒入香菜末。並根據需要,添加適量的其它調料。咱店裡不同於農村過事的大鍋飯,是一碗碗做,一碗碗賣。為了保證每碗的風味不變,我把原來的各種用料,按比例先熬製成香辣醬料,確定基礎味道;用時,再根據每個人的口味,適量加入食鹽、雞精、白胡椒粉、花椒粉、十三香等。我用的是熬製的豬骨頭湯。用料取掉了韭菜段,改為自製的素丸子和香菜末。醬香和辣味要適應大眾口味,不能太辣。」
雷老闆強調說:「辣子喝湯的特點是麻辣鮮香,所以調料以生薑、花椒、胡椒、辣子面為主,蔥絲、香菜末、白豆腐、海帶絲要少放點,有點撈頭就行,主要是為了好看;不能放得多了,多了就成了燴菜;總之,辣子喝湯要煎、要稀,要能泡饃。」
見我吃喝完,雷老闆問:「感覺咋樣?」我說:「不錯,比原來的味道還好。」我一邊擦著汗一邊瞅著雷老闆說:「看來這辣子喝湯能治感冒。」雷老闆說:「就是的,尤其是冬天,吃了不冷,還能出汗。」我站起來,對雷老闆說:「謝謝你!謝謝你今天讓我有機會一了對辣子喝湯的夙願。」雷老闆說:「只要你高興、滿意了就好。想吃了再來。」我說:「一定一定。」
出了門,我回頭一望,想記住店名,免得再來了尋不著地方。抬頭一看,但見門框上方寫著「雷記小吃」四個大字,門邊有副自擬的別致對聯,上聯曰:你儘量放開肚皮吃飯;下聯是:我只管立穩腳跟做人。讀著對聯,我頜首默想:看來這雷老闆還真是個實在人。
返回途中,我回味著飲食辣子喝湯的感受,仿佛心中的鄉愁終於有了落地的慰藉。
辣子喝湯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