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傳桃的回憶文章:我愛承德我的第二故鄉

2020-12-17 老羊鏟史

承德是我的第二故鄉

燕山山脈,風光無限的美好,譽嬴中外,舉世聞名。避暑山莊,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坐落在燕山腹地一一承德。

我是六十年代初,從張家口六十五軍調到河北省軍區承德軍分區工作的。從那時起,承德地區的山水,人文景觀,詩畫一般的層巒迭嶂,奇峰怪石美不勝收的迷人風景,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戰友問我:你家在哪兒?我回答說:我有兩個故鄉?一個在湖北,承德是我第二個故鄉。每年在承德的湖北老鄉聯誼會上,我的發言,都要讚揚人傑地靈的承德,讚揚湖北老鄉在承德成家立業,建立美滿家庭,讚美湖北人在承德創業大顯身手的先進事跡。

到了七十年代初始,我被調到河北省軍區獨立一團政治處工作,團部就駐承德縣上板城鎮,從那時起,我與全團戰友擔負著守衛承德從興隆縣境內至平泉縣境內京承鐵路沿線的鐵路隧道和橋樑的任務。團部指揮室裡,承德地圖上用紅色鉛印,刻記下各警衛守護目標的編號,如青石嶺隧道,夾馬石隧道,承德鐵路大橋,車輪滾滾急馳奔騰,列車滿載著旅客,貨列滿載著為祖國經濟建設所需貨物,向祖國四面八方奔去。

守衛在京承鐵路沿線,當列車通過時,承德人民熟悉的子弟兵一一1765部隊戰士,手持鋼槍,以雄偉的英姿,向過往列車行注目禮,目送列車從自己的哨位駛向遠方。承德人民對這支原1765部隊的子弟兵十分熟悉,四十多年過去了,至今,仍沒忘記這可愛的人的形象,在那沿京承鐵路線上,戰士們助民、愛民、搶險一件一件動人的故事。

我們團政治處電影隊,每到一個執勤點,都要為當地山區村民奉獻一場電影,場院裡擠滿從鐵路附近各山溝村來的大人小孩,老少歡騰的人群,擠著向前去與放電影的戰士握握手,表示對這當兵人的愛戴,下小雨時,村民們搶著為戰士遮把傘,繼續放電影,村民們享受這難得解放軍送來的快樂時光。

「解放軍可愛,放電影戰士好親,遞支煙他都不抽,下次再來村演電影,我想好了,掰下地裡青棒子,動員大夥,解放軍不收不讓走!" 一位來看電影的大爺這麼高聲在人群裡喊著,這是多麼動人的埸景,軍民魚水情至今難忘。

千裡布兵,承德戒備森嚴,全團官兵遍布承德,與承德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大約在一九七四年或一九七五年間,澇窪煤礦不幸發生瓦斯爆炸,我團六連官兵駐在灤平縣澇窪村,置生死不顧,積極投入搶救工友的戰鬥場面,至今深深印刻在澇窪煤礦工人和澇窪村民心中。

六連幹部戰士爭搶下礦井,搶救工人兄弟,從本地區隆化縣入伍的戰士王尚明 ,和從寬城縣入伍的尤獻民二位戰友,在這次掄救煤礦遇險工人時,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部隊在獅子溝火葬場為王尚明和尤獻民二位戰友舉行了向告別儀式。參加告別儀式的戰友們,久久不願離去,浸沉在悲痛之中。

承德是我們團全體官兵的第二故鄉,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年輕人,在承德這塊土地上無私無畏奉獻青春年華,一千多官兵,他們有的守衛在監獄,擔負起看守押送罪犯的任務,有的心向北京天安門,守衛在峻嶺高山,擔負著對霧靈山最高峰處的省廣播電臺的警衛,有的擔負著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幹擾臺守護。京城鐵路線上有我們近二十餘處守衛執勤點,分別標示為423、404、406、407、408隧道。青石嶺,夾馬石,和419、350,以及平泉6603戰備油庫等,他們在這艱苦環境裡,奉獻著青春,也深受承德人民愛戴,感受了承德黨和政府的關懷,為承德的經濟建設和文明建設做了很大的貢獻,直至軍改整編,他們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編制序列撤銷了,又奔赴新的崗位,接受新的任務。

靜心思往事,隨筆寫芬芳。

第二故鄉情,熱血融冰霜。

我在獨立團期間,享受了不盡的歡樂。比如去霧靈山上執勤點檢查工作,早晨從興隆縣城出發,徒步爬山,要到下午約兩三點才能到蓮花池營地,因為七十年代初,山上沒公路,只能爬山,渴了就喝山溝的水,那水是甜的味道,被山上長的各種藥材消毒後流入山溝,喝了也不壞肚子。夜間與戰士們睡在木板通鋪上,夢也格外香甜,見到戰士們坐在鋪板上有的寫家信,有的寫日記,有的在擦心愛的槍,我也在其中享受不盡的我是一個兵的感情... ...。

這山上常風雲突變,「臉」也變得快,一會風起雲湧,一會電閃雷鳴一一 一會藍天白雲晴空萬裡。我曾親身見到一個炸雷,一團火球落地瞬間,把一個電話匣盒蓋打飛了,我們的這些勇士般的戰士,都習以為常了。

我要下山了,在下山前我登上霧靈山最高峰,向北京方向眺望一一北京!北京!我們是1765部隊全體指戰員,向中南海敬禮,向天安門廣場烈士紀念碑默哀,敬禮!

我要下山回營了,我將戰士們委託我把他們家中書信帶下山,並投入山下郵局郵箱裡... ...

那些年,我和陳忠友副參謀長去執勤點,去密雲水庫遊泳訓練場,大家都知道我倆是湖北人,愛吃辣椒,他們就端上一盤戰士們自己種的辣椒,至今品味猶在,回味無盡。一次,獨立團開運動會,我也與各營、連參賽隊,一同參加萬米賽跑,我雖然榜上無名,但也到達終點,戰友們見到我跑完全程,又享受我是一個兵的掌聲。

這亊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己是老翁白髮「出門三步要人扶」的過往者,當年一起生活戰鬥過的戰友,也過天命之年的老人了,但發生在第二故鄉的故事,至今不忘!

以此文慰藉戰友們,以此文感激我們和承德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憶第二故鄉隨筆。

夕陽白傳桃寫於2020年12月11日

相關焦點

  • 土生土長臺灣人張簡珍:上海是我的第二故鄉
    土生土長臺灣人張簡珍:上海是我的第二故鄉 2020年08月31日 09:1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8月30日電 題:土生土長臺灣人張簡珍:上海是我的第二故鄉  中新社記者 繆璐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有很多選擇,因為我在倫敦、洛杉磯、東京、臺北、高雄等一些地方都有家,但我選擇回上海的家,到現在都沒有離開過。」
  • 小學中段習作模仿練習——模仿《我愛故鄉的楊梅》
    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第一段:寫我的故鄉在哪兒,我愛故鄉的什麼。)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圖片源自百度下面是模仿《我愛故鄉的楊梅》寫的一篇習作和習作分析:我愛家鄉的沙果
  • 故鄉故鄉我夢中的天堂
    故鄉故鄉我夢中的天堂 文/寧靜致遠>時光如白駒過隙,無論歲月怎樣流逝,總會時不時的,讓你在某個時刻想起故鄉,故鄉,喚起了心靈深處最美好的回憶。故鄉是家門口凝望兒女的目光,故鄉是村頭上招手揮手的地方。 故鄉是一抹牽掛,鄉愁是遊子的思念。故鄉有父老鄉親永遠嘮不夠的家常,故鄉有爺爺奶奶永遠講不完的故事。故鄉承載著兒時太多的回憶,有熟悉的山水。
  • 我與故鄉的距離
    但是我常常翻閱這些照片,流連在對從前的回憶中。對我來說,這真的非常矛盾,小時候迫不及待地想要長大,離開那個小村莊,如今村莊已經不存在了,我卻常常夢見它。故鄉孕育生命,又與死亡關係密切,它建立我的記憶、意識、情感,塑造我的精神支柱。如果幸運,現實地理中的故鄉或有機會保留,精神上的故鄉卻似人的生命,擁有死亡的屬性。人們從故鄉離開尋求發展,故鄉本身也不斷發生變化,新生與消亡並存進行,我與故鄉在時間上的空間斷層,使得它永遠被定格為回憶中的模樣。故鄉於我,是一處失散地,承載的是人們聚而離散的筵席,新時的自我對舊時的代替,血緣親人恆久的訣別。
  • 【脫貧攻堅】田家莊:我的第二故鄉
    同樣愛開玩笑的大嫂說,我看你就落戶到田家莊來吧,做個上門女婿。此語一出,引得眾人哄堂大笑。我深知,那笑裡含著痛愛,埋著親暱。是啊,田家莊金黃的油葵,茁壯的玉米,堅挺的麥穗,碧綠的大西瓜,都是我夢裡的甜蜜和喜悅。田家莊憨厚的村支書王艮亮,寡言的村主任李豐,熱情的村委會委員王小鳳,知冷知熱的房東趙俊民,親切的長輩人和感恩自強的貧困戶,都是我的父老鄉親,我的兄弟姐妹。
  • 初中生我的故鄉作文:故鄉的雨
    事實上,我的故鄉在南方。小城,下起雨來總是會勾起一些回憶,雖說平淡得像南村的古樟,北山的風鈴,卻在星星點點之餘,帶著氤氳的雲霞,悠然降至心頭。春季,雨總是喜歡光顧故鄉的,它常常與心中期盼的外出不謀而合。
  • 與貴陽——我的第二故鄉握手道別
    此時此刻,我坐在貴陽火車站,準備乘上北去的列車,但還要等到十八時三十分列車才開走。我在候車室裡坐著,回想從前在貴陽打工的歲月。我稱省城貴陽是我的第二故鄉,是因為我在這裡呆了六年。六年的時光,全部傾注在民辦學校的講臺上,全部奉獻給講臺下那些渴求知識的孩子們,奉獻給那些來自不同地方的農民工子女們……在教育教學戰線第一線的點點滴滴,我凝結成了一篇教育隨筆《我的教育教學之路》,這裡勿須贅述。在那六年裡,我也曾參加貴陽市南明區民辦教師進修學校「三新一德」培訓結業。何謂「三新一德」?
  • 菏澤--我的故鄉,「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
    菏澤--我的故鄉,「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高秉涵和他的殷殷家國情「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我的故鄉是山東菏澤!」「這是堂屋,老人住的地方,我小時候跟母親住在西屋,東屋是廚房。」站在一處農家小院裡,高秉涵回憶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70年過去了,高孫莊村當年的老屋幾經翻建,目前由高秉涵的族人居住著。   高秉涵獨自走進西屋,睹物思人,神色凝重。「小時候,母親總是哼唱一首寒衣曲,那就是我的搖籃曲。」高秉涵回憶道,那是母親惦記離家已久、生死未知的姐姐而唱出的心聲,而他相信母親也是如此思念他的。
  • 「定邊,我的第二故鄉」
    「三年後,也就是2008年,加上親友的援助,又投進去40餘萬,我的第一個汽修廠開起來了。」林金華介紹說,他是一個外地人,但在陝北定邊,當地人不排外,熱情豪爽,閒暇裡,一幫朋友們常在一起喝喝小酒,談談人生,日子過得還算愜意。「後來,生意越來越忙,人手明顯不夠,除了在當地招聘了幾個師傅外,父母親也從湖北老家過來幫忙。」
  • 我的第二故鄉——我和樹的故事(散文)
    我的第二故鄉——我和樹的故事文/彭新       記得那是上個世紀1968第二年不同了,大家多多少少學到了一點幹農活的技巧,體質也明顯增強了不少,至少我們那時都很年輕,幹農活累是累點,可回知青點睡它一個晚上,第二天體力又恢復如初,生龍活虎又呈現在田間地頭,看不出有半點疲踏的樣子。年輕人就這點好!那時我們整天樂呵呵的樣子,無憂無慮,時不時還在大樟樹底下吼上幾句,說不上是高興還是興奮過度,有時還會爬大樟樹去掏鳥蛋,摘木耳。
  • 臺灣人在上海:上海,我的第二故鄉
    新華社上海4月22日電  上海,我的第二故鄉黃彥勳  在來上海之前,像我這樣的臺灣學生對上海的印象是從書本和電影上得來的:充滿神秘的色彩、十裡洋場、風情萬種的「萬國博覽會」外灘、霓虹燈閃爍的「夜上海」……這些舊有的繁華,勾勒出我們臺灣學生心目中的上海,引起過我無限的遐想和嚮往
  • 我的故鄉,我的泥土
    而在「十八歲是輸得起的年齡」複雜心境中,背起簡單行囊和懵懂夢想從一條羊腸小路奔向「外面的世界」時,我慶幸逃離了土地那根宿命繩子的纏繞。但這段歌聲讓我驚覺:故鄉的山水還鮮活根植在內心的原野,蘊涵著泥土的美麗與芬芳。
  • 夢裡,我還枕著故鄉的雞鳴聲
    李武兵:夢裡,我還枕著故鄉的雞鳴聲(鄉土詩系之三)‖ 在遠方,最想親近鄉情我看見青菱湖醒了她聽到我在遠方漂泊的聲音這是一個靜得可以思考的早晨讓夢很美‖ 這個時節,回憶不願枯萎的往事這個時節我會想起冬天看窗外飛雪回憶那些不願枯萎的往事密密麻麻的雪花裡有我紛紛揚揚的思緒
  • 潘悅晨《晚安我的故鄉》詮釋溫暖鄉愁俘獲人心
    Yes娛樂12月3日綜合報導 新生代樂壇小花潘悅晨的新曲《晚安我的故鄉》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出現在各大音樂平臺主頁焦點,迅速佔據各大渠道熱門推薦。這首懷念故鄉點點滴滴溫暖的歌曲,成了每個人安放自己綿綿鄉愁的小巢。
  • 【回鄉筆記】我為什麼不懷念故鄉
    這源於上海大學王磊光博士的回鄉觀察:故鄉人與人之間聯繫的失落,知識在鄉村的無力。回鄉情切、近鄉情怯之心躍然紙面。隨後,我的朋友圈被此文刷屏,同時也有頗有可觀的批評。我在討論故鄉之前,先亮一下我對故鄉的觀點:第一,故鄉確實在沒落。絕大多數農村,環境從來不曾好過。這是我們到城裡工作生活的原因。第二,故鄉可能不值得懷念。
  • 回憶我的青蔥年少
    剛剛看完了致青春,引發了我的深思。我想不只是我吧,每個看完致青春的人都會深思回想自己的青春歲月吧!我的青春是怎麼過來的呢!我沒有像鄭微那樣瘋狂執著的追著陳孝正,然後兩個人牽手一起度過了美好的青春。在愛情裡他們的青春是無悔的。
  • 特區夢:故鄉與第二故鄉
    ,每到暑令,故鄉的稻香依舊如約在我鼻翼間閃閃爍爍,那片在夢中依舊鬱鬱蔥蔥的小北山,那時不時深入家鄉臟腑的榕江畔的船笛聲,那漂浮在練江兩岸浩蕩的江風……如溫柔綿綿的輕浪搖曳我的夢鄉。特區便是我的故鄉,與其說是在特區的生活,不如說是我的全部生活,我在汕頭經濟特區出生,在珠海經濟特區謀生。我的童年至青少年間長在榕江畔,學在練江岸。那片豐饒卻不甚富裕的紅土地,教會了我清貧而頑強地成長。
  • 席慕蓉新書憶故鄉:大自然是原文,我是翻譯
    《我給記憶命名》是臺灣詩人席慕蓉的一本回憶之書,從她年輕時的日記中摘取人生諸多時刻。近日,席慕蓉來京,就這本新書接受記者專訪。席慕蓉以一顆詩心感性地捕捉周遭一切,回憶童年、父親,她落淚不止;談論故土、友情,她一往情深。童心不老,76歲的席慕蓉如同一個美好的小女孩一樣,敏感、知性、坦然。
  • 魯迅《故鄉》:「我」回到了故鄉,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我」心裡也跟著灰暗起來: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 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完全不是回憶中故鄉美麗的樣子。而到家以後,家中的境況又是這樣的: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 走進森林草原盡享生態之美 這個夏天我在承德等你
    說起河北承德,你一定不陌生,有多少個假期大家是在這裡躲避酷熱的盛夏呢?這裡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厚重的歷史文化、優美的生態環境、豐饒的地方物產,這裡是全國「最佳避暑旅遊城市」。2017年,承德市共接待中外遊客5796.5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83.4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