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口是福禍之門。」 語言表達是一門大學問,心靈的溝通和行為上的接觸,都離不開語言的交流,一個人說話一不小心,很可能就會惹人厭惡,給自己招惹是非。
而一個人若是懂得講話,也會收穫人緣,對生活有許多增益。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就是自己明明說的是好話,卻被人誤解,產生了不必要的誤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我的一個同事就因為自己一句無心的話,被別人誤會,與人結仇。朋友有苦說不出,內心非常鬱悶。
到了周末,我們去爬山,順便拉他去山裡的寺廟散心,不巧我相識許久的一位老僧正好在廟裡,一見到老僧,朋友就把心中的委屈、煩悶全都說了出來。
老僧道:「古人曾提醒我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心境不一樣,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會不同。
世人總喜歡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測別人的心思,認為自己這樣想,別人也一定是這樣想,因而才會導致自己的意思被別人誤解。
因此,當一個人說話被人誤解時,自己也要反思,是否是自己的問題。我這裡有三個善巧法門,或許能夠幫助你解決此問題。」
01少說話,多用心傾聽
老僧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曾經墨子的一位學生問墨子:「說話多是件好事嗎?」墨子回答說:「青蛙一天到晚叫個不停,但就算他喊得口乾舌燥,也沒有人理會。而公雞隻需要在破曉時的一聲啼鳴,天下都為之而動。」
墨子的話告訴我們,話不在多,關鍵是要合乎時宜。生活中有些人,整日喋喋不休,雖然無惡意,但是囉嗦也招人煩。
每個人的耐心是有限的,毫無意義的話語,只會讓人心生厭煩。尤其當別人有事在忙,而自己不自知,還一直說個不停時,很容易因此發生矛盾。
這時覺得委屈,被人誤解,但不曾想,誤解的種子在自己喋喋不休時就已經埋下。
而且,老子曰:「勿多言,多言必敗。」一個人話說多了,一個不小心把一些隱私或者不好的事情說漏嘴,讓別人抓住把柄,便會很容易給自己帶來麻煩。
因此,想要少誤會,最好是少說話,多傾聽,古代智者都提倡金口玉言,說話要有含金量,說有分量的話,這是大智慧,也是大道理。
一個人多聽,能夠增長見聞,能學到別人說話的藝術,有思考的空間。說有質量的話,別人才會認真傾聽,言語才會被人採納,如此自然不會被別人誤會,反而會令人所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