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48,網友「飛虎」給快報官方微信留言:南山路26號修下水道挖出了一塊石碑,不知道這是不是古董?就是剛挖出來的。
「飛虎」說的石碑是在南山路26號附近發現的,這裡經營著一家小餐館,與淨寺只隔一條三四米寬的巷子,最近餐館在改造下水道。
餐館老闆老宋說,餐館是他從上一任老闆那裡接手的,發現下水道管子太細,沉澱池太小,正好趁周圍路面整治,打算改造一下,開工已經兩天了。昨天早上,幾名工人挖開了老的沉澱池蓋板。
「挖開上面的長方形窨井蓋,下面是一塊青石板,朝上一面有字,好像是塊石碑。」
青石碑最上面從右到左寫著「積善堂」,下面是豎寫的兩個大字「朱界」。石碑長130釐米,寬47釐米,厚7釐米。
老宋和附近居民都說,從來沒聽說過什麼「積善堂」,也沒聽說附近有姓朱的人家。
「我們飯店才開了兩三年,這一任房東是2000年買的房子,再前一任房東已經找不到了。不過看起來,沉澱池肯定是後來造的,原本這家飯店是住人的,當初應該是化糞池,會不會是前任房東從外面拉過來的石板?蓋在沉澱池上面正合適。」老宋說。
這塊碑打算怎麼處理?
「哪來的再回到哪兒去咯,沉澱池砌好肯定再蓋回去。」
老宋說完轉頭走回飯店,馬上又折回來說了一句,「如果有哪個部門說這東西有價值,要研究,那就來拉走好了。」
昨天下午3點多,新的沉澱池砌好,青石碑又按出土時的模樣,放回了原處。
「朱界」「積善堂」是什麼意思?
昨天我把「青石板」的照片分別發給杭州考古所和杭州文史研究會的幾位專家,他們看後都確定,這是一塊界碑,而且是一處房產界碑,是一種權限或財產的象徵,界碑石上刻的「朱界」,表示這是朱姓人家的地界。「這種界碑杭州很多老房子牆邊都有,所以還是比較普遍的,不是文物。」
關於「積善堂」,杭州考古所專家認為,目前杭州還沒發現與「積善堂」相關的文物古蹟,網絡上有種說法,胡慶餘堂創始人胡雪巖曾在臨安「積善堂」做過學徒,但界碑石上的「積善堂」與胡雪巖做學徒時的「積善堂」可能並不是一回事。胡雪巖學徒時期的「積善堂」其實就是藥鋪,而淨寺附近發現的刻有「積善堂」字樣的界碑石,也有可能有另外的含義。「淨寺附近除了可能有藥鋪,也可能是針對信徒做慈善而專門修建的募捐類的店鋪。」
杭州考古所專家更偏向於另一種觀點,即「積善堂」很可能是一個「堂號」,也就是某一姓氏的人家,為了讓子孫信守一些禮儀道德而設立的「稱號」,「積善堂」也就是想告訴子孫要積德行善。
杭州文史研究會理事丁雲川也認同這一說法。
丁雲川說,淨寺附近發現的這塊界碑,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這戶朱姓人家的「積善堂」有可能是他自己開創的,還有可能是這戶朱姓人家從外地遷移過來後,為了表明自己的家族「血液」,專門在界碑上刻有「積善堂」,即表示他們朱姓的祖輩「積善堂」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他們作為「積善堂」後代的一種象徵。
淨寺旁是否有過一個「積善堂朱家」?
昨天下午,我和丁雲川翻閱了大量杭州古代文獻,終於在上海圖書館編譯的2008版《中國家譜總目》裡找到了「積善堂」以及杭州朱姓家譜的信息。
書中記載,杭州朱姓多為朱熹第三子的後代,即為杭州武林派的朱姓始祖,在該家譜的「堂號」目錄中,也有「積善堂」的相關記載。
在《中國家譜總目》中,積善堂並非只是朱姓的「堂號」,使用「積善堂」作為家族「堂號」的姓氏共有32個,除了朱姓外,還有孔、包、李、吾等等姓氏。
可惜《中國家譜總目》中並沒有關於淨寺附近朱姓家族「積善堂」的收錄,書中對全國朱姓「積善堂」後代的記錄有四處,三處在浙江蘭溪,分別在雲山街道、水亭畲族鄉西徐塢村以及上朱村,另一處在湖北黃岡。
「從這本總目上看,浙江朱姓積善堂祖先都是從宋代遷過來的,最早的是從安徽婺源(現在屬於江西省境內)。」丁雲川說。
那麼,為什麼杭州會出現「積善堂朱家」?
丁雲川表示現在還很難考證。
「杭州老的城牆在清波門附近,古代淨寺這邊已經很荒蕪了,在這裡住的多半都是農耕人家,肯定不會設立界碑,不過到了辛亥革命之後,當時西湖很多風景不錯的地方都會拍賣,有錢有勢的人家只要花錢就可以買到一塊地方,我猜測可能就是那個時候,朱姓積善堂的後代在淨寺附近買地建房,然後設立的界碑。能在這個地方買房子住下來,也算是光宗耀祖的一件事了。」丁雲川說,「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