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朝韓之間的關係很是微妙,其實韓國最早的政權箕子朝鮮來自於紂王的王叔箕子,建都在平壤一代,後來箕子朝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後來漢武帝滅了衛滿朝鮮,在朝鮮半島設立了樂浪等漢四郡 。也有很多文物、史書的證據證明整個朝鮮半島文化受到中國影響極大,甚至有一說,當年楚國被滅,有大量楚人逃難到了朝鮮半島。
明朝建立後,朝鮮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之一,明朝政府作為宗主國,有義務為朝鮮提供安全保證,但是在中國受到外敵入侵的時候,朝鮮也有義務傾全國之力幫助中國打敗外敵入侵,其實這也是一種軍事同盟,後金興起之後,跟明朝軍隊不斷的打仗,此時朝鮮還是明朝的藩屬國,自然要派軍隊跟後金作戰。由於朝鮮特殊的地理位置,給後金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因此後金在滅亡明朝之前,必定要先叫朝鮮歸順,這樣才解決了後顧之憂。
在今天韓國首爾特別市松坡區三田渡這個地方,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這塊石碑上面刻著「「大清皇帝功德碑」7個篆體漢字,碑文的內容是歌頌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這塊石碑現在是韓國的一級文物,受到重點保護,但是韓國民間卻認為這是一塊恥辱碑,想砸了卻因為受到保護而不敢砸,我們今天就說說這塊石碑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講一塊位於韓國三田渡的石碑,這塊石碑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了,這塊石碑,古代朝鮮國王見了必須行跪拜之禮,因為在這塊大石碑上有一位皇帝寫了七個漢字。
這塊大石碑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這塊石碑是1639年朝鮮王朝在首都漢城,也就是今天首爾附近修建的。
這塊石碑上的文字由漢字、滿文和蒙文三種文字寫成,在遙遠的韓國為什麼會有一塊這樣的石碑呢?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五十多年前的韓國發了洪水,這場洪水衝出了一件歷史文物。這文物可不一般是明末清初的。這是一塊石碑,但是這次韓國卻不想大肆宣揚這是他們國家的了,並且他們可能還不太想讓人知道只是他們國家的。這塊碑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這塊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文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記述與歌頌了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韓國人一直視這塊碑為恥辱,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事情要從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說起。在這一年,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隊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破明軍。遭此慘敗的明朝不但元氣大傷,對一些藩屬國的影響力也日益萎縮,反倒是後金政權迅速壯大起來,逐步奪取了戰爭主動權。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繼位後率軍攻打朝鮮,朝鮮方面被迫接受了城下之盟。但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極深,朝鮮統治者當時仍將後金政權視為蠻夷,對後金的指令一向是陽奉陰違,甚至還偷偷收留了許多明朝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