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有一塊石碑上寫有數百漢字,韓國人恨了中國400年!

2020-12-16 歷史這門功課

我們與朝韓之間的關係很是微妙,其實韓國最早的政權箕子朝鮮來自於紂王的王叔箕子,建都在平壤一代,後來箕子朝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後來漢武帝滅了衛滿朝鮮,在朝鮮半島設立了樂浪等漢四郡 。也有很多文物、史書的證據證明整個朝鮮半島文化受到中國影響極大,甚至有一說,當年楚國被滅,有大量楚人逃難到了朝鮮半島。

明朝建立後,朝鮮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之一,明朝政府作為宗主國,有義務為朝鮮提供安全保證,但是在中國受到外敵入侵的時候,朝鮮也有義務傾全國之力幫助中國打敗外敵入侵,其實這也是一種軍事同盟,後金興起之後,跟明朝軍隊不斷的打仗,此時朝鮮還是明朝的藩屬國,自然要派軍隊跟後金作戰。由於朝鮮特殊的地理位置,給後金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因此後金在滅亡明朝之前,必定要先叫朝鮮歸順,這樣才解決了後顧之憂。

在今天韓國首爾特別市松坡區三田渡這個地方,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這塊石碑上面刻著「「大清皇帝功德碑」7個篆體漢字,碑文的內容是歌頌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這塊石碑現在是韓國的一級文物,受到重點保護,但是韓國民間卻認為這是一塊恥辱碑,想砸了卻因為受到保護而不敢砸,我們今天就說說這塊石碑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講一塊位於韓國三田渡的石碑,這塊石碑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了,這塊石碑,古代朝鮮國王見了必須行跪拜之禮,因為在這塊大石碑上有一位皇帝寫了七個漢字。

這塊大石碑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這塊石碑是1639年朝鮮王朝在首都漢城,也就是今天首爾附近修建的。

這塊石碑上的文字由漢字、滿文和蒙文三種文字寫成,在遙遠的韓國為什麼會有一塊這樣的石碑呢?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五十多年前的韓國發了洪水,這場洪水衝出了一件歷史文物。這文物可不一般是明末清初的。這是一塊石碑,但是這次韓國卻不想大肆宣揚這是他們國家的了,並且他們可能還不太想讓人知道只是他們國家的。這塊碑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這塊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文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記述與歌頌了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韓國人一直視這塊碑為恥辱,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事情要從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說起。在這一年,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隊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破明軍。遭此慘敗的明朝不但元氣大傷,對一些藩屬國的影響力也日益萎縮,反倒是後金政權迅速壯大起來,逐步奪取了戰爭主動權。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繼位後率軍攻打朝鮮,朝鮮方面被迫接受了城下之盟。但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極深,朝鮮統治者當時仍將後金政權視為蠻夷,對後金的指令一向是陽奉陰違,甚至還偷偷收留了許多明朝遺老。

相關焦點

  • 韓國一場大雨,衝出了一塊帶中文的石碑,韓國人說:這不可能!
    1963年,在連續下了一周的大暴雨的韓國漢城(後改名首爾),這雨水過於充足,以至於韓國人的母親河漢江發了特大洪水。大到什麼程度?根據史料記載,大水淹沒了許多的平原。其中一個叫三田渡的地方,在洪水落下去之後居然出現了一個石碑。韓國人剛開始還挺高興,這豈不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文物嗎?
  • 韓國境內有一塊石碑,其上寫有數百漢字,上百年來被視作民族恥辱
    今天子淵和大家聊聊半島鄰居——韓國,在那裡有一塊寫滿漢字的石碑,卻被該國民眾視為恥見證。▲撫順市薩爾滸古城遺址事情要從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說起。在這一年,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隊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破明軍。遭此慘敗的明朝不但元氣大傷,對一些藩屬國的影響力也日益萎縮。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繼位後率軍攻打朝鮮,朝鮮方面被迫接受了城下之盟。
  • 1936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韓國人看完臉都變了
    本期我們要分享的一個小故事恰好與韓國有關係,1963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韓國人一看臉都青了!至於為什麼?下面且聽我一一道來! 朝鮮半島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俗話說得好,一個人越缺少什麼,就越愛顯擺什麼,韓國之所以如此厚顏無恥的爭奪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源於他們骨子裡的自卑!韓國以及現在的朝鮮,在歷史上一直生活在中國的陰影下!
  • 一塊清朝石碑,立於韓國百年,石碑上有七個字,讓韓國人萬分尷尬
    一塊石碑,飽經滄桑而愈發珍貴,它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中國曾經光輝歲月的印記;七個刻字,歷經風雨而愈加深刻,它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韓國永遠不可磨滅的屈辱。「大清皇帝功德碑」,一塊清朝的石碑,立在韓國的土地上近於百年,被清朝人民視為榮耀的象徵,然而卻是壓在韓國人民頭上的一座屈辱大山。
  • 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有漢字?
    關於這個問題,韓國人也是被逼的,他們不得不在身份證上加漢字。說到韓國人身份證上的漢字,就不得不吐槽一下韓語,韓語和別的語系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是類似拼音的文字——表音字。想想看,大家寫字的時候全寫拼音,如果不聯繫上下文,去哪分辨單個拼音的意思?韓國人面臨的問題同樣如此。所以,為了區分姓名,韓國選擇在身份證上加上中文,來區分人名。韓語起源於兩千五百年前。朝鮮王朝世宗當政時,下令創造庶民也能使用的簡單易學的表音字,於是韓語出現了。
  •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會有漢字?
    韓國的文化離不開中國,在古代中國的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韓國。即便現在韓國的文字採用了韓文,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這些字的具體意義,於是就要加上漢字,用於解釋。韓國的文化離不開中國,在古代中國的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韓國,韓國的文字當然也是受影響最大的,韓文中有70%的詞彙來自漢字,即使是到了現在,我們看韓國到書寫的都是韓文,但事實上韓文也是離不開漢字,很多人不知道,很多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帶中文的,他們在韓文的後面加個括號,然后里面用漢字寫自己的名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要從韓國文字的特點說起。
  • 韓國洪水衝出一塊石碑,碑上7字讓韓國學者傻眼,大呼:這不可能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著許多的藩屬國、附屬國,周邊大部分國家都在其中,韓國、日本也是其一。這些國家都會給中國進行朝貢,朝貢的歷史基本上延續到清朝,大多史籍都會有記載。不同的是日本跟韓國卻是極力否認,比如說日本在1784年挖出過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
  • 韓國人身份證上為什麼有漢字?
    因此,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得不借用中國的文字漢字表達和記錄。這也是很多韓國出土的古書籍,都是由漢字抄寫的原因。一直以來韓國人都用漢字。到了16世紀才創造出韓國自己的文字韓國語。1443年,李氏朝鮮的第四代國王李祹(世宗大王)召集了集賢殿鄭麟趾等學士,根據朝鮮語的音韻結構以及中國音韻學創製了韓國文字韓國語。
  • 韓國廢除漢字後,為什麼韓國人身份證仍要寫中文名?滿滿的心酸
    導語:韓國廢除漢字後,為什麼韓國人身份證仍要寫中文名?滿滿的心酸大家還記得在前幾年,韓國搶先中國一步,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祭」為世界上遺產的事情嗎?在我國引起了不同凡響,我國人認為「端午祭」最先起源於中華文化,不應該由韓國來申請!
  • 學習漢語在韓國成熱潮 多數韓國人會寫漢字姓名
    我從家鄉陝西來韓國學習韓語已經4個多月了。我在2006年11月9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看到,在韓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中,中國留學生最多,達到兩萬多人,佔留學生總數的61.7%。難怪每個韓國大學裡的中國學生都很多,我們班上除了一個越南人,其餘都是中國人。
  • 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會有漢字?你是怎麼看的?
    歷史上韓國有一個叫世宗大王的,大王哥體諒人民不認識漢字,報告給朱元璋說我們發明了個表音文字,人民怎麼說話,我們就怎麼寫字,於是就有了現在蝌蚪文,而當年的朝鮮士大夫對於他們的文字是嗤之以鼻的,認為只有賤民個低等人才用那玩意……朝鮮人性格狹隘,要面子,加上這幾年經濟好點,當然就得找回民族自尊心了,又把他們嗤之以鼻的蝌蚪文給搬了出來,而且禁止學習漢字,結果就可以想像了,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哈:滿大街的漢語拼音
  • 廢除漢字50年,韓國人過春節寫春聯,為何依然用漢字?
    韓國過春節與我國不同步,白紙寫春聯,本來的喜慶被他們玩壞了!韓國春節為何選「立春」?他們沒學錯,我國古代春節就這麼過!廢除漢字50年,韓國人過春節寫春聯,為何依然用漢字?受華夏文明的影響,東南亞諸國,也都保留了過春節的習俗。
  • 韓國人又開始學漢字了?韓國:小學課本必須添加漢字讀音!
    韓國人又開始學漢字了?韓國:小學課本必須添加漢字讀音!近年來,隨著韓劇在中國的熱播,我國也掀起了一陣韓流,人們對韓國的服裝、化妝品非常感興趣,一時間韓國遊成為了人們出國旅遊的首選。但你知道嗎?在49年前的韓國,一直都是使用漢語的,不管是說話,還是寫字全部都是深深受到了漢字的影響,直到1970年的時候,韓國人民決定要重建屬於自己的文字,於是全面下令禁止說漢語,寫漢字,全國上下都要學習韓語,寫韓字,看到這很多人會有一種疑惑,為什麼之前說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要改了呢?
  • 湖南一路口現數百塊石碑 上有神秘「符咒」
    新化縣城一路口現數百塊石碑上有神秘「符咒」  記者認真地看了一下:樹立在坡上的擋箭碑一般為2000年以後的為多,稍微數了一下,有400餘塊。最大的擋箭碑是70釐米高,35釐米寬;最小的是34釐米高,24釐米寬。擋箭碑上一般刻有「右走橫陽,左走洋溪;箭來碑擋,弓開弦斷。」再加上信士的名字。
  • 漢字對韓國的影響有多深,為何總有韓國人提議要恢復漢字教育?
    漢字對韓國的影響有多深,為何總有韓國人提議要恢復漢字教育?現在世界上的通用語言是英語,這是因為當年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神一般的影響力而得來的。中國雖然沒有世界上那麼廣泛的控制力,但一度在東亞文化圈內也是個強大的文化上流區域,很多國家的文化,制度,禮法,甚至文字都受中國影響,甚至照搬中國。就拿中國周邊的鄰居來說,第一個,日本那不用說了,現在日本語中還參雜了大量的漢字,在幕府時代的日本,上流社會的人都競相學習中國的文化著作,三島由紀夫的小說中就提到大正時期天皇的愛臣以精通宋學為榮。
  • 韓國1970年廢除漢字,朝鮮是什麼時候?為什麼他們有此共性
    1945年,朝鮮開始朝漢文混用,正式廢除漢字始於1949年。韓國是在1948年通過了使用諺文的法規,到1970年才正式宣布廢止漢字。朝鮮的漢字廢止工作比較徹底,而韓國則是數次反覆,付出了的慘痛的代價。
  • 已經廢除了漢字的韓國人,為什麼又在身份證上保留漢字呢
    韓國的小朋友們的確不太靠譜,常常自詡為文明古國,各路專家還論證出許多中國的歷史名人以及重要發明和活動都出自於韓國,有些居然還申遺成功。所以,文字,當然再也不能使用別人家的了,那不是有失臉面嗎!可是,韓國人身份證上又為什麼要保留漢字呢?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是不是有一點小驕傲呢?反正我是有一點的。
  • 韓國3件國寶級文物,內容均為漢字,其中1件曾被多次破壞
    因歷史原因, 韓國古代書籍幾乎由漢字書寫,國寶級文物上也多為漢字。1948年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開始實施了去漢化運動。 1970年開始,韓國教科書以韓文取代漢語,並禁止漢語教學。到80年代初,漢字出版物在韓國幾乎消失。古朝鮮是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朝歷代留存有不少文物。
  • 災難、屈辱、痛苦,被恨文化根植的韓國人,到底在「恨」什麼?
    從字典上看,同在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韓國,對「恨」的基本釋義都有「怨恨、責怪」「悔恨、遺憾」的意思,但在「恨」的延伸意義上,韓國文化中的「恨」發展出了更加深遠,甚至是與本義相矛盾的意義。
  • 韓國人:中國文化影響太深,韓國廢除漢字50年我們卻依舊要學中文
    在近十幾年的時間裡,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開始漸漸重拾了,對於自身文化的信心,從過去的覺得國外的東西哪哪多好,到現在開始意識到我們的文化同樣也很優秀,而中國文化的影響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遠。韓國人:中國文化影響太深,韓國廢除漢字50年我們卻依舊要學中文。我們都知道,韓國以前使用的其實就是漢字,但是後來他們覺得需要擁有自己的特色,不想再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就選擇廢除了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