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孩子和平相處,家長做好三件事,親子和睦不是夢

2020-11-19 哼哈兒將


前言:有不少家長抱怨,親子間的感情一度跌倒冰點。而且平時的教育也被吼叫所替代,曾經說好的要"溫柔"說教,如今再也找不回那時的想法。甚至多數家長覺得,吼叫教育更有效,因為會讓孩子有畏懼感,甚至不再犯錯。可家長忘了,吼叫最多會讓孩子心生膽怯,卻不能心服口服。

跟孩子的相處,只有相互理解和足夠尊重。親子間才能永葆和睦。作為九零後的年輕媽媽,靜靜在教育孩子上沒少學習,因為她對自己兒時的教育印象太深刻。那時,靜靜的媽媽就很喜歡吼叫她,幾乎每天都是在媽媽的吼叫聲中度過的,所以從小道道自己膽子都很小,甚至還很自卑。所以到了自己教育孩子時,靜靜說什麼都不願再吼叫孩子,總是想著去尋找更科學的方法。

確實,吼叫會讓孩子的心靈蒙上灰塵,很可能像道傷疤一樣印在心上。被吼叫長大的孩子,他們的童年是不幸福的,或許會用一生去治癒。所以說為了孩子的心靈健康,請做個"低音量"的家長。吼叫是最不可取的教育方法,想要跟孩子之間和平的相處,家長必須要做好三件事才行。

一、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空間

那些總是喜歡吼叫的父母,其實他們內心多少都是有些固執的,尤其是希望孩子能夠聽他們的意見。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意識以及思維也在逐漸成熟,所以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包括做事情,也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若是一直強行要求孩子聽話,那麼親子關係勢必會受到影響。

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多給孩子一些選項,最好是結合日常對他們的觀察而設定的選擇。這樣,不管孩子最後選擇是哪個,都是在家長的合理思考和掌控的範圍內,最大的好處就是家長的煩惱減少了,孩子也變得聽話不少,吼叫自然也就用不上了。而且這麼多選擇,孩子的自我面對和認知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二、制定獎罰制度

哪怕孩子是身在幼兒園中,他們也需要有很多的規定去遵守。可能最初孩子不明白什麼是規定,甚至不知道為何要去遵守,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他不遵守規定的理由。所以家長有必要把這些規則都告訴孩子知道,讓他明白,規定和條例就是用來遵守的。並且制定相應的獎罰制度,教育路上,有獎有罰就是最好的方式。

其實孩子對於獎勵都是有渴望心理的,所以他們很願意為了獎勵去做事情。對家長來說,規矩真的勝過一切,因為遵守規矩孩子可以嘗到甜頭,自然也為家長省去了太多的麻煩。

三、讓孩子感受到愛

說真的,孩子之所以跟家長的距離那麼遠,就是因為吼叫太傷人心。很多孩子心中,總覺得吼叫就是不愛自己的表現,因此對父母也有了很多的排斥和成見。一旦孩子心中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他跟父母的關係肯定是每況愈下,重點是還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

所以要讓孩子多感受到一些家人的關愛和尊重,生活或者教育中,請用關心去替代吼叫吧,這樣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請降低分貝跟孩子對話吧,讓他聽到的都是柔聲細語。

總結:都說現在小孩的主見和想法很多,因為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太多。所以父母完全沒必要再背後督促吼叫,試圖給孩子信任,放手讓他們獨自去嘗試,這也是一種教育。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會變得膽小怯懦?家長做好三件事,或能助孩子變堅強
    若是孩子一直都處在比較「孤單」的生活環境中,那麼他的性格也會逐漸變得孤僻,甚至連跟人主動說話的勇氣都會喪失。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被封閉的環境磨掉了好奇,他可能習慣了跟熟悉的人相處。很多時候,父母要學會自查,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走出所有的性格缺陷。當然想讓孩子變堅強,為人父母就得要多下功夫,尤其是做好三件事才能有望幫助孩子走出性格缺陷。
  • 想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這七件事父母要做好!
    文丨悠悠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獨立性越來越強,有的孩子獨立性有了,和父母的關係一如既往的親密,有的孩子卻在心靈上和父母漸行漸遠,想孩子在心靈上和你一直親近,這幾件事父母們都做對了嗎?1、三歲之內多給有質量的陪伴三歲內對孩子的陪伴,益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對父母信任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很有幫助。父母給孩子有質量的陪伴越多,孩子越喜歡「粘著」父母,越容易把父母定位成家長,夥伴的角色。而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 做好三件事,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孩子剛生下來,就開始計劃早教,上幼兒園就想讓孩子學會加減乘除,唐詩宋詞,英語,奧數,美術,鋼琴。當孩子回來說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時,不需要家長著急忙活的給想辦法,出建議,只需要聽孩子說就好,並在孩子說完後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忙。當孩子回答需要幫忙時,我們可以提出建議,或詢問孩子的想法。慢慢的孩子就能得心應手的處理自己在學校的事情,這個階段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在任何時候都站在他身後,願意給予他幫助。
  • 宅家帶娃,親子關係緊張,做好3件事,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親子關係緊張為哪般孩子上學的時候,在學校裡有老師管,回家後只有短暫的相處時間,家長很珍惜這段親子時光前幾天,因為兒子沒有好好執行計劃,朝他發脾氣了,他的態度也不是很好。經過一晚上的反思,感覺不能這麼跟兒子硬來,應該緩和親子關係。第二天抱了一下兒子,告訴他我的感受「你發脾氣我很難過!」兒子的態度也緩和了,重新露出了笑臉,抱了抱我。這幾天跟孩子一起做運動,腿有些疼,我告訴兒子「我身體不太舒服,你多幹點家務!」兒子就拿了掃把去打掃衛生了。建立親密關係其實也並不難啊!
  • 睡前陪孩子做好三件事,未來孩子會變得優秀,家長也會進步
    前言:睡前的時光,家長都不願意錯過,因為這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時間。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習慣,陪伴孩子睡覺前,會給他講故事。就是想趁著睡前的這點時間,通過陪伴增進親子感情,同時還能讓孩子掌握更多的小知識。說實話,即使是七八歲的孩子,他們在睡前也渴望能夠有父母的陪伴。
  • 親子溝通技巧:做好這3點,跟孩子相處沒有「廢話」,孩子還愛聽
    孩子在家長心中都是最可愛的寶貝,每個家長都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不同的家長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家長們應該放平心態,多了解孩子才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孩子做最好的朋友。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家長做好這三點,孩子長大有出息
    面對聰明的孩子,家長做好這三點,輕鬆帶娃不是夢。一、 和孩子一起成長越是聰明的孩子探索欲越強,問題也越多。作為父母,平時要多看書,以免回答不上來孩子提出的問題。中國有句古話「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家長多讀書無形當中也是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 淺談父母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
    父母 如何和身處青春期的中學生和平相處。如何培養孩子,使孩子身心健康,學習上求上進。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偶爾也會因孩子身處叛逆期,偶爾起爭執。 父母有時不得不與孩子「鬥智鬥勇」。父母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是一門學問,也是展示父母智慧的重要標誌。一. 關注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正確引導孩子,儘量避免與孩子起正面衝突。 尤其在孩子衝動時,父母要學會使用迂迴戰術。在孩子生氣衝動時,尤其是一些性格火爆的孩子,孩子上火時,千萬不可火上澆油,與孩子針鋒相對。
  • 親子間如何相處?揭秘媽媽與孩子的相處秘訣,讓親情和愛共存
    前言:總有家長詢問,親子間該如何相處,好像這些年親子矛盾總是屢有發生。在父母的心中,自己不管做什麼,始終都是為了孩子;但是在孩子心中,貌似不管自己做什麼,總是會被父母所限制。好像親子間總是存在著不可跨越的鴻溝,然後為此爆發了很多「悲劇」。
  • 想孩子上好小學,家長要做好這1件事
    開學前,很多家長總問我許多有關孩子入學的問題。現在,我把這些交流內容整理成《想孩子上好小學,幼兒園的家長要做好這些事》文章集,與大家分享。所謂的「零起點」主要是為了引導家長不要讓孩子超前學習,要求老師嚴格按照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教學,從「一張白紙」教起,而不是以班上識字量多的學生為教學依據。說白了,就不要超前學習,不要拔苗助長,尊重孩子的天性與認知規律進行學習。
  • 提醒:高考放榜後,家長務必做好3件事
    如今,考生都陸續進入查閱分數,填報志願階段,而在這個時候,家長做好這三件事比什麼都重要!一、跟孩子一起放鬆心態,調整狀態正如上文所說,孩子自己也會給自己壓力,而且不會比父母小,甚至有些考生不會自己排解這種壓力。這段時間,其實是考生最需要父母陪伴、鼓勵和理解的時候,也是增強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機。
  • 跟孩子關係不好?家長掌握"親子互動"三要素,親子關係變得親密
    平時父母忙於工作,那麼回到家之後可以跟孩子做一些小遊戲,親子關係的促進可以通過遊戲增進,這也是孩子可以獲取更多知識的一個途徑,因此,家長陪孩子玩遊戲是必須的親子工作。1、遊戲過於無趣很多時候,父母提出的遊戲,根本不符合當下孩子的發展需求。有些遊戲過於無趣,孩子根本沒有那個興趣跟父母玩。而有些家長,只在乎自己的遊戲體驗,專門找一些自己喜歡的遊戲,可是這些遊戲或許孩子根本無法理解,這樣的遊戲其實沒有意義,畢竟想跟孩子一起玩遊戲,必須是孩子也喜歡玩,而且可以從中得到快樂的。
  • 如果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跟孩子做三件事,省錢還有效
    現在的家長,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加緊培養,嬰兒期就報嬰兒遊泳班、嬰兒撫觸班,等孩子到兩歲剛開始學說話,就準備報英語班,到孩子三歲的時候,那選擇就多了,什麼思維班、馬術班、舞蹈班等等。其實,教育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任何一種能力不是報個班就能解決的,特別是學前教育階段,這個特殊的年齡段,孩子天性就是玩,為了激發孩子對一切充滿興趣
  • 假期裡,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做3件事,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在這個特殊的寒假裡,父母和孩子得以有更多相處的時間。如何不荒廢放假在家的時光?如何讓這個假期過得有意義?如何藉助假期增進親子感情?假期裡,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做3件事,會讓孩子受益終身!1、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讀書要想孩子在新學期取得進步、分數理想,要靠開學後的學習,更要靠假期時的積累和習慣養成。
  • 家長在這三件事上縱容孩子,等於毀了孩子
    父母對於孩子的疼愛,出於本能,似乎是一種天經地義。但疼愛,並不是溺愛,而是正確的引導,是能夠助力孩子將來的正確舉動。誠如千百年前,觸龍對趙太后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畢竟,父母沒辦法永遠將孩子護在自己的羽翼下,孩子終究要走上社會,他只有懂得如何適應社會,才能真正活出自我,也才會收穫幸福和快樂。有三件事,看似小事,其實家長必須鼓勵孩子去做的。
  • 如何與孩子和平相處?智慧父母一定要做好4點,很有用
    父母是原稿,孩子是影印件。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家長,你是否合格,是否具備了父母上崗資格,是否懂得如何與孩子和平相處呢?優秀的父母一定會做好4點,看看你做到了嗎?
  • 哈佛教授:想孩子記憶力好,這5件事每天要做好
    誰都想自己家寶寶擁有超強的記憶力,有的父母認為記憶力是靠遺傳的,有的父母卻努力的培養寶寶的記憶力,讓孩子背古詩,看百家姓,但兩者效果都不是很明顯。,這5件事每天要做好!但是大聲朗讀這件事,一定要長期堅持下去才有用,不要今天剛剛讀完明天就放棄了,這樣半途而廢,很難幫孩子養成超強記憶力。
  • 正確處理三件事 改善你的親子關係
    長期居家相處的時間裡,親子關係也經歷著最為嚴峻的考驗,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前我國家庭關係的現狀:真實的親子關係可能並非想像中那般母慈子孝,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上述案例雖屬個案,但是反映出部分家長對教育孩子的乏力與無助。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競爭的加劇,使處於職場中的父母承擔著巨大的工作壓力。
  • 教師節:幼兒家長做好三件事,就是送給老師最好的禮物
    我們兩家的孩子今年剛上幼兒園小班,我遲疑片刻,感覺一兩句話說不清楚我的觀點,我答應寫一篇文章給她。我也糾結過這個問題,後來換了個角度我想明白了這件事。作為幼兒家長,我現階段做好以下三件事情,遠比給老師表示什麼更重要。一、送禮是表達感謝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方式。
  • 家長送禮討好幼兒園老師,不如做好這四件事,老師更樂意關注孩子
    家長們想著一個班上三十多個孩子,只有三個老師,孩子哪裡照顧得過來呀!家裡三四個大人,照顧一個孩子都忙得不過來。操不完的心,放不下的心,家長們就想到送禮去討好幼兒園老師,希望孩子得到特殊的待遇和照顧。可送禮真的那麼有用嗎?老師真的會收嗎?我想真的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