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嘆不絕的江西智慧: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遺存

2020-12-13 中國江西網

  相比上天的恩寵和饋贈,人力在江西留下諸多「之最」更令人心潮澎湃。最早的書院、最神秘的懸棺、規模最大的圍屋……來自江西大地的各項記錄,無不凸顯江西人的智慧與才華。我們羅列的這些「之最」,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但希望能為更多的人、更多角度了解江西,打開一扇大門。

  1.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生產地

  兩萬年前,中國大地是怎樣的狀況?至少萬年仙人洞的人們開始製作陶器了。萬年仙人洞被發現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萬年縣文物部門,與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考古學家合作研究發現,這裡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製品和動物骨骼,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現時間為距今2萬年,這是目前世界已發現陶器的最早年代。

  2.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遺存

  在仙人洞新石器時代早期地層,出土了豐富的野生稻植矽石和栽培稻植矽石。這說明,在距今1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人工種植水稻,同時採集野生稻這是驚世的發現!距今1萬年前的栽培稻植矽石,是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

  3.年代最早、遺蹟最全、遺物最多的酒業無字史書

  2002年6月,進賢縣出土了一批元代採用地缸發酵生產蒸餾酒的酒窖、水井,以及明代的爐灶、晾堂、蒸餾設施等種類豐富的釀酒遺蹟,最終斷定該遺址釀酒的歷史始於元代,歷經明清,連續不斷,發展至今,堪稱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遺蹟最全、遺物最多、延續時間最長且最具鮮明地方特色的古代白酒。是一部中國白酒釀造的無字史書,被稱為中國酒業國寶。

  4.最難破解的懸棺之謎

  龍虎山仙水巖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巖腳下便是瀘溪河,懸棺究竟是怎樣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的?無論多少人費盡心思揣測,但這個問題至今難有答案。毋庸置疑,這是全國最難破解的懸棺之謎。不僅如此,在遺址發掘的實物距今至少有2100餘年,懸棺的歷史在全國也是最悠久的。

  5.最奇特的一坑多棺古墓

  在墓穴的青膏泥上放置棺木47具,22具棺木中發現有人類遺骸。如此奇觀就在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茅屋組李洲坳山東坡。這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形墓葬,如此葬俗在我國考古史上也屬首次發現。

  6.金器、紡織、扇子多個發現創「之最」

  除了葬俗,靖安古墓也創下多個第一。圓形金質飾物,直徑達30釐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同期體量最大、裝飾最為繁複的金器;便面\(竹扇\),長37釐米,用精細的竹篾編成,為我國出土最早最完整的扇類實物證據,堪稱中華第一扇;出土的絲織品文物,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數量最多的絲織品,其中的染色織錦服飾,是我國發現的最早服裝,可以改寫中國紡織織造歷史和文化史。

  7.最早最全的造紙作坊

  宋代至明代時期水碓16處、漚竹麻坑20多處、槽房10多處,都在說明,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造紙遺蹟數量最多的遺址。同時,還是目前中國發現造紙遺蹟類型最全的遺址,反映了從伐竹到漚料、煮料、醃料、舂料、配藥製漿直至抄造成紙的一整套製紙流程。

  8.現存最早的古天文臺

  公元1219年,袁州。知州滕強恕神情凝重,他命人在譙樓上添設銅壺、夜天池、日天池、萬水壺……設陰陽生輪值,自此暮鼓晨鐘。時至今日,宜春譙樓已被考證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時間天文臺,它比現存的鐵木爾帝國天文臺(現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要早兩個世紀;比建於公元1276年的我國河南登封觀象臺早50多年。

  9.世界最知名的瓷都景德鎮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毋庸置疑,景德鎮是中國瓷器最傑出的代表。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製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

  10.中國最早的青白瓷出自景德鎮

  以湖田窯為代表的景色真青白瓷是最典型的青白瓷,被公認為中國青白瓷的最高代表。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青白瓷起源於安徽,但就在今年10月,權威專家認定,根據景德鎮蘭田窯出土的唐代古窯址和瓷器,可以斷定中國最早的青白瓷出自景德鎮。

相關焦點

  • 跨越八千年的敖漢粟黍:迄今所知世界最早人工栽培籽粒遺存 (1/1)
    跨越八千年的敖漢粟黍:迄今所知世界最早人工栽培籽粒遺存 "← →"翻頁 9月2日,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原敖漢史前文化博物)展示的約8000年前粟和黍碳化籽粒遺存
  • 雨菠讀史札記之四:栽培水稻在中國的源起
    世界三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都是植物馴化的結果。植物馴化解決了人類食物穩定供應的問題,為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那麼,它們於何時何地最早開始被馴化的?小麥和玉米都有了公論,但馴化水稻起源問題卻是世界性的研究課題,迄今未有公論。本文,將對水稻的馴化作簡單的介紹。
  • 【文化】稻作之源——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植物遺存中,出現了大量的稻屬植矽石。這裡還發現了迄今所知東亞乃至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陶器,器物種類有釜和深腹缽兩種,很可能與採集經濟有關。骨器中魚鏢和鏃的數量增多,說明狩獵的方式和狩獵比較靈活的動物的能力增強。骨器中的錐、針、蚌刀等則與製作皮衣皮具有關。
  • 中國栽培水稻起源於一萬年前
    科技日報江西萬年11月9日電 (記者寇勇)在今天舉行的「第54期中國科技論壇——中國稻作起源地學術研討會」上,科學家們發出中國稻作起源的學術建議書,一致認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於一萬年前,以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為中心區域的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應為教科書、歷史論著、對內宣傳、對外交流等所共同認知和採用。
  • 萬年縣提升「中華史前稻作遺址」影響力 促優質稻米產業發展
    新華網南昌10月19日電(記者崔璐)10月18日至20日,首屆主題為中華史前稻作與中國優質稻米產業發展的「萬年稻作論壇」在江西萬年成功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斌、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等10位特邀專家院士及來自全國各地150名稻作農業文化專家學者與會。
  • 到漯河聽世界最早的笛聲
    漯河市地處河南省中南部,水陸交通便利,歷史文化悠久,奔流不息的沙河、澧河承載了漯河輝煌燦爛的文明——這裡曾釀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美酒,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楔形文字,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遺存、最早的家畜馴養地;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曾在這裡會盟稱霸;東漢的許慎在這裡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三國的曹丕在這裡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君臨天下;南宋的嶽飛在這裡大戰金兀朮,壯懷激烈。
  • 最新研究稱廣西是人類栽培水稻的起源地
    韓斌率課題組在構建「栽培稻單倍體型圖譜」的基礎上,從全球不同生態區域中選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對它們進行基因組重測序和序列變異鑑定,與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組數據一起,構建出一張水稻全基因組遺傳變異的精細圖譜,發現了水稻的馴化起源。  韓斌發現,水稻馴化是從中國南方地區的普通野生稻開始,經過漫長的人工選擇形成了粳稻。
  • 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國內大學、著名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認為,分布於錢塘江上遊和靈江流域河谷盆地的19處上山文化遺址,共同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我國考古學泰鬥嚴文明稱之為"遠古中華第一村"。此外,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
  •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如果沒有農業的出現,就不可能有文明的起源,農業是出現在文明起源的第一個基礎。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農業的出現應該是距今12000年左右,比如說在南方的江西、湖南等一些地方都發現了1萬年左右的與栽培稻有關的遺存;在江西萬年縣的仙人洞遺址發現了距今1萬年前的陶器和刀子的植物矽酸體;湖南道縣的玉蟾巖遺址,發現了陶器和稻子的顆粒。
  • 按照西方「文明三要素」,如何解釋長江流域1.8萬年前稻作文明
    玉蟾巖遺址出土的栽培稻1993年和1995年,經中美考古學家聯合開發,玉蟾巖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引起世界轟動。玉蟾巖遺址距今2.25萬~1.85萬年,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農耕文明遺址,發現了目前人類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陶器和人工編織物等。而且,玉蟾巖農耕稻作文明是向四周延續擴散的。
  • 江西知多少?
    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著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獨具優勢的「綠色生態」博大厚重的「古色底蘊」被稱為「紅色搖籃,綠色家園」自古以來江西就十分重視教育甚至有著「江右書院冠華夏」之稱江西人亦歷來秉持耕讀為本、詩書持家的宗旨即將來江西讀書的準大學生和江西的大學生們
  • 從古栽培稻到雜交水稻,身邊的植物如何科學地造福全人類?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百穀自生,冬夏播琴」是《山海經》中對「稻」的最早記載,從野生稻到古栽培稻、乃至如今的雜交水稻,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這種植物,已養活了當下世界人口的二分之一左右。而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國度,正是已知的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以稻穀為代表的禾本科穀類作物,成為了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那麼,關於水稻你可能還有哪些認知上的空白?水稻這種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的植物,又是如何隨著科學的進步而更好地造福全人類?
  • 中國古代偉大技術發明之一水稻栽培
    故我國科學家們對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見的貢獻,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對雜交水稻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朱英國院士,發明「越年再生稻」的農民代表胡代書等。正因如此重要,水稻之源起對於生物學者和人文學者來說都有重要意義。而加入這場紛爭的就有「開掛三哥/薩瓦迪卡/斯密達」等,然真實起源地已呼之欲出。下面就讓其知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國「古代重要技術發明之一的水稻栽培」。
  • 讚嘆的智慧
    如來具有圓滿的智慧和慈悲,我們通過讚嘆如來而憶念其功德,從而生起見賢思齊、高山仰止之心,當心完全融入這些功德時,凡夫心也將隨之消融。時時讚嘆並憶念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並以此作為觀修所緣境,還能幫助我們強化修行目標。所以,稱讚如來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內容。佛陀示現成佛,並非是向大眾宣告自己成佛,而是告訴大眾:我可以成佛,你們也都可以!這給無量眾生以信心和鼓舞。
  • 優質香稻野香優莉絲,米質特優、糧價高,附栽培技術要點
    現就該品種的特徵、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一、品種特徵特性1、農藝性狀:在江西省水稻區試中,全生育期120.8天,株高113.9釐米,株型適中,劍葉長直,葉色淡綠,長勢繁茂,熟期轉色好。二、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野香優莉絲的生育期比天優華佔要短,在江西可作一季晚稻、雙季晚稻種植,適宜在6月初至6月25日前播種,避開高溫、寒露風的影響。
  • 我國唯一舟形博物館,除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還有多個考古之最
    它比河姆渡文化遺址還要早1000年,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它將浙江的文明史前推至八千年,是一種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的全新文化類型,不僅對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也為研究整個長江流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 我國藍莓栽培現狀及東北人工栽培技術
    我國藍莓栽培現狀及東北人工栽培技術李 爽藍莓又名越橘,為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是一種灌木小漿果植物。人工培育的藍莓以高叢藍莓、矮叢藍莓以及兔眼藍莓為主,其中高叢藍莓分為北高叢、南高叢和半高叢。人工培育的藍莓改善了野生藍莓的口感,果實更大,果肉飽滿。人工栽培藍莓區域主要集中於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