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鵬:面對人性之惡,我選擇善的一面 | 翰墨楚風

2021-02-12 翰墨楚風

文 / 沈鵬

沈鵬

人對事物的興趣,最初常處於朦朧的直覺。我在少年時代喜歡「創造」二字,覺著好奇,有點神秘。其中的奧妙,隨著年齒漸長加深了認識,但永無止境。

【年代】二○○九年 【鈐印】左下:朱文 沈鵬之璽 沈鵬  【釋文】又入南山萬綠叢,一方淨域倍蔥蘢。幽篁逐節參天長,大道盤雲神力通。浪靜波平稱樂土,風和雨細映垂虹。鑑真杖息棲留處,智慧花飛不老松。三亞重訪南山 已醜新春書 沈鵬

詩,從幼時開始,許多內容不懂。即使明白如話的句子,理解也停留在表面上。現在回憶,最感興趣的倒是那節奏和韻律,朗朗上口,易記易讀,吟誦起來,有一種與人的內心相協,與天地同在的感覺,雖然我那時不可能用這等語言表達。

【年代】二○○九年 【鈐印】右:朱文 介居主  左:白文 沈鵬  【釋文】不夜天從長夜來,無邊春色一時開。瓊花玉樹飛光影,八陣宏圖放眼裁。三國志諸葛亮傳 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國慶夜一首 己丑 沈鵬

我寫毛筆字起點早,從五歲開始。

其實那年代的學子都一樣,進入學堂就寫毛筆字。同學怪我不愛把毛邊紙疊成整齊的格子,描紅往往出界。還有,居然誤認為「曹素功」「胡開文」的墨是最劣的,磨起來非常費力,像塊石頭不出墨汁。後來才悟得,原來我那時用的墨是偽品。

至於市場上許多字帖,或偽或劣,印刷粗糙,我不喜歡,但說不出,不敢說,我內心不喜歡的應當說是那份「氣息」。不過,我對書法、繪畫始終愛好不倦。

初中上課時,曾私下反覆琢磨傳為嶽飛草書「還我河山」四字,弄清筆序脈絡,非常艱難,有幾個星期之久,用鉛筆仔細臨出,那份意外的欣喜,非言語所能形容。

【年代】二○○九年 【鈐印】左:白文 沈鵬 【釋文】百丈危巖百尺臺,群峰聚散眼前來。崢嶸六十年間事,只隔東南海一杯。奉化妙高臺 己丑 沈鵬

待到進入詩詞與書法創作,已是不惑之年。回想在此以前潛伏著創作的意識,不過是被壓抑的。為什麼沒有形之於外?原因很多,其中有一項是我事後意識到的。

原來,我喜歡自由、民主。幼時託人撫養,在有病的情況下,被強迫灌輸帶毒性的藥物,苦楚到了生命的極限。我從生命的最初階段起就面對人性之惡,然而我卻發揚了善的一面。牢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年代】二○一一年 【鈐印】右:朱文 澄懷 左:白文 沈鵬 【釋文】白雲泉水問源頭,身與範公形影遊。體味饔飧斷齏粥,從知天下樂和憂。過蘇州天平山範仲淹讀書處  辛卯 沈鵬

讀「五四」詩歌、散文,讀魯迅小說、《紅樓夢》,十六歲那年主編《曙光》第一期,我寫了專論思想自由的文章。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到二十多歲,忽然一個外來的觀念進入頭腦——「馴服工具」,像鐵石般鍥入,勢頭很大,我大惑不解,活生生的人怎麼會變成工具,並且無可置疑地加上「馴服」二字?

我陷入彷徨、苦悶,但是在強大的外力面前終於顯示了軟弱,以扭曲的心態接受了這麼一種觀念:為了偉大的目標(不管它的實在性以及理解與否)個人成為工具是理所當然,毋需辯駁。在此前提下,不要懷疑現存的一切,尤其不要獨立思考。「強扭的瓜不甜」,但我終於接受了現實,被「打造」成工具,並且不失馴服。

往後我看到了,在「偉大目標」的名義下,可以將人當工具,可以不擇手段,不惜良心,無所不用其極 , 而這一切,都是使人異化達到預期目的。

【年代】二○一○年 【鈐印】右:朱文 餘 左上:白文 沈鵬 左下:朱文 介居主  【釋文】醒來一覺已庚寅,異地春寒訝此身。斷續濤聲催我早,蕩胸今與海涯親。珠海庚寅元日晨起即句 沈鵬

也許是物極必反,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實踐中不斷反思,我又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歷程,終於確信人應當回歸本體。把被扭曲的觀念折回來,賦予新的更高一層的認識,經過許多艱難、反思,自我解剖,否定、肯定、否定…… ,思想逐漸解放,當然只是相對意義而言。

但就是這樣,至少敢於坦露心胸,排除枷鎖,也不把詩詞、書法視為「四舊 」,而進入了藝術的審美境界。

【年代】二○一○年 【鈐印】右:朱文 澄懷 左:白文 沈鵬 【釋文】繽紛繁飾盡於斯,環宇文明曠代思。勝事毋忘告先哲,東方崛起醒雄獅。七絕迎世博會  溫家寶總理說一百年前梁啓超等即  曾提出舉辦世博會於上海  二零一零年四月 沈鵬

以上,在我來說出於真性情。對早先的基本功,我一向不滿意。惟有「詩言志」「書為心畫」才是我進入創作的動力。以此盡力彌補生活貧乏、讀書不足的缺點,東搜西找,翻篋倒櫃,使語言成為思想的直接現實,還必須是詩和書法的語言是自我的詩和書法的語言

創作過程與探索過程一致,語言表達到何等程度與心志的高度趨同,《毛詩序》:「詩者志之所至也」與「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志」與「情」義同,「志」如何「至」,必須「形於言」。細味這兩句名言,受益無窮,論述的深刻在於切中根本。《毛詩序》說的是詩,作為「心畫」的書法,以形式美為特徵,筆畫是基礎,基本道理與之相通。

【年代】二○一○年 【鈐印】左:朱文 沈鵬之璽 【釋文】豈借荊關手?應憑天斧開。縱橫度山勢,深淺測灘洄。鷙鳥難飛越,倏魚樂往來。荒原有奇樹,材大沒蒿萊。五律廣西明仕山莊 庚寅 沈鵬

古今有些畫家,兼長書、印、詩、文。當畫名鵲起之後,好說自己詩為第一。至少從徐渭到齊白石都曾有過。人們以此作談資。

我想其中道理,大概不外兩點:第一,畫有了名,生怕掩蓋了其他方面的名聲。這樣窺測前人,似乎有點「入俗」了。第二,畫家、書法家創作書畫作品的同時,覺著言不盡意,藝術的語言不足以充分表達心志,於是寄託於表現力豐富的詩,結合書畫,進入新的境界。

作詩確實費心力。為了吟安一句、一詞、一字,費很多苦心,還未必被人知曉。「吾詩第一」,大概緣於希望讀者重視、理解,不要負了這份苦心。我有兩句詩:「廢紙三千猶恨少,新詩半句亦矜多」,寫一種自我感覺。要相信,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被掩沒,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下筆作千秋之想」的精神是可貴的,毋需計較千秋之後的具體情狀究竟如何。

【年代】二○一一年 【鈐印】右:朱文 澄懷 左上:白文 沈鵬 左下:朱文 介居主 【釋文】兔毫落墨三江水,國事開春八陣圖。沈鵬

詩、書的「言志」與「心畫」根本上一致。擴大來說,與中國藝文傳統也是一致。連同「情」、「意」等等,大體在一個層面上,具體運用的時候會有差別。

詩的節奏、韻律與書法可以融通,所謂融通,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個性中尋求通感。「一波三折」在詩書中都離不開節奏、韻律,但詩發於音,書成於線的運動。「虛實」,詩書都以虛更可貴,但「虛」不是「空」,書法的虛實不同於白黑,「疾澀」不同於快慢,書法創作的這類概念也可以引進詩的創作。藝文的融會貫通是一個高境界。我想融通的匯合點應在潛意識深處。好詩 , 常常是最強的感性直覺與最高的理性思維碰撞的結晶。

此中三昧,還需要深入研究,創造性思維不可怠慢。

    轉自大米藝術

————

沈鵬,江蘇江陰人,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等。

----翰墨楚風官方微信平臺----

普及書法教育

推動書法創作

聯誼書壇賢士

弘揚書法文化

翰墨楚風藝術中心簡稱「翰墨楚風」,位於中國光谷腹地武漢光谷書城。中心分設翰墨楚風書法院、翰墨楚風藝術館、翰墨楚風藝委會、《翰墨楚風》書法雜誌編輯部,自媒體設有《翰墨楚風》雜誌、翰墨楚風微信公眾平臺及翰墨楚風今日頭條媒體平臺,全方位提供一個交流、培訓、交易、收藏、展覽的平臺。書法院有書法、文學兩部,名家指導,學風蔚然,立志培育楚地學子詩書並重、人文如一。「寄身翰墨,見意篇籍」是本院之精神寫照,「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是本院之最高目標。

翰墨楚風專家顧問:(按年齡為序)

韓天衡  何應輝  劉正成  石開  胡抗美  張旭光  陳振濂  王家新翰墨楚風藝術委員會委員:(按年齡為序)

曾翔   王厚祥   於明詮   崔向君   韓少輝   劉京聞   梁炳倫

李強   陳忠康   陳海良   肖文飛   胡紫桂   周劍初   李明

乙莊   王衛軍   鞠稚儒   欒金廣   徐右冰  

點擊文字   直接閱讀

      對於三千年前,創造了輝煌歷史的楚國,今天的人們知之甚少。它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都出現在楚國大地上。它不僅是華夏大地上文化最燦爛輝煌的諸侯國,也曾經是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1.楚文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全8集

2.【翰墨楚風】專家顧問風採

3.【翰墨楚風】藝術委員會委員風採

翰墨楚風微信公眾平臺及翰墨楚風今日頭條媒體平臺歡迎廣大書畫同道踴躍投稿。

投稿方式和注意事項:

1、投稿郵箱:527625641@qq.com

2、稿件確係本人原創作品,且在本微信平臺首發(本平臺發布需打「原創」標識)。

3、來稿內容需要經過審核,不能保證所有來稿都能採用,若兩周內未見採用,作者可另行處理此稿件

                                            

                                                翰墨楚風編輯部

相關焦點

  • 路西法效應:看清人性中惡的一面
    關於人性的善惡問題,大體有以下六種說法,性本善,性本惡,無所謂善惡,有善有惡,善惡混,無善無惡。●孟子主張性本善。人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在生活過程當中,可能表達出仁義禮智來,原本就是因為人本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荀子主張性本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是惡的。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善惡是相對的,人性也有這相對的兩個方面,人性惡則造成惡性循環,人性善則形成良性循環,優劣不待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性惡,西方是建立在個體與個體關係之間的一般思維,個體不惡會受欺負,人性善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個體如惡,在群體上會受到道德的打擊。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這次疫情大背景下,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性善以及性惡的思考。應奮不顧身為大局著想?還是為了一己私慾對他人置之不理?今天,我們就疫情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對當今時代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進行探索。1.23日,武漢宣布封城。我心裡一緊,想到的竟然是韓國的人性電影《流感》。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是怎麼想的?
    (四)人是善還是惡對於人性本善的這種觀念,在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辱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那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字經》裡面就看過人之初,性本善。
  • 世界很美,但我相信「人性本惡」
    我依然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但當下的我更想承認這個世界的「人性本惡」。 和很多人一樣,我生活在一個雖普通但足夠幸福的家庭,從小被保護得很好,雖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有坎坷,但也一直堅信著人性本善,和世界原本美好。 我並沒有遭遇什麼極其惡劣的事情,更沒有痛不欲生的經歷。但,當下、此刻的我更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人性本惡」。
  • 支教女生被騷擾暴露的人性之惡
    非常視點支教女生被騷擾暴露的人性之惡止凡南京大學支教類社團「彩雲協會」昨天發布南大彩雲尖山支教隊提前結束支教的聲明。哪裡都可能有這樣的壞傢伙,這些醜惡之人肯定不能代表當地民眾,但他們卑劣的作為,讓整個支教活動蒙上了沉重的陰影。支教隊決定提前結束支教,既是無奈也是抗議,更是保護女大學生安全的必須。
  • 你的人性之惡正在毀了你的孩子
    所以,他會想,我要是不去上學就好了,學校是個什麼鬼地方啊? 我常說,養育孩子最重要的基石是「信任」。 而人性之惡,惡之最惡,是「懷疑」。 你為什麼會問孩子那些問題,根本還是懷疑。 很多孩子,很想在第一天和父母分享學校的新鮮事,相信我,愛學習是孩子的天性,愛交朋友也是孩子的天性,他們也不會被餓到,所有你認為孩子幹不好的事情,孩子們都做得好,甚至超過你。 你只需要在放學路上陪著他,他願意講,你就聽,他發問,你就回答,他笑他哭,你就陪他笑和哭就足夠了。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西方的有些文化顯示人性本惡說。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站得住腳呢?我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持守各種各樣的規則,小到什麼時候可以過馬路。可以說在各種的生活狀態下無處不存在規則甚至是法律對我們的行為規範的制約。
  • 人性與人生 |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聖經如何看人的本性,性善或性惡?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法治管束人,限制人的行為。聖經則向我們揭示,人是善惡二性彼此相爭的個體。 善惡二性首先,人有善性。神的屬性是愛、光、聖、義,人既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就有這些屬性,所以人雖然墮落了,但裡面多少仍有一點神的善性。其次,人有惡性。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唐朝詩人韓愈的說法很深刻
    而韓愈關於人性的看法,因為他主要是為了反對當時唐朝的佛教人性論,繼而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荀子性惡、揚雄性善惡混說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人性分為「三中下」三種類型。韓愈曾經發表過這樣一段議論: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 【人性與人生】第四五問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聖經如何看人的本性,性善或性惡?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法治管束人,限制人的行為。聖經則向我們揭示,人是善惡二性彼此相爭的個體。 善惡二性  首先,人有善性。神的屬性是愛、光、聖、義,人既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就有這些屬性,所以人雖然墮落了,但裡面多少仍有一點神的善性。其次,人有惡性。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我覺得我沒有答案。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很多年以前,國際大專辯論賽裡有一道讓很多人封神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年幼的我看著那個辯題,想起三字經裡的最開始的兩句: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最終,論點是「性本惡」的復旦大學隊勝出了。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網絡讓我見識了人性中的惡
    感恩網絡平臺,讓我有機會領著娃們見識了網絡上的人性。我給娃們滑看我最近文章下的評論。兒子好些字不認識,讓我讀給他聽。女兒越看越煩躁,說:「媽媽,您別念了,看著這些人胡說八道就頭疼,對她們這麼客氣幹麼呀?您只是分享我們生活日常,關這些人什麼事啊?」兒子接著女兒的話音說:「我也不想聽了,媽媽,別理她們。」「弟弟說的對,別理她們了。我和弟弟覺得您是好媽媽。」聽到娃們的安慰,我特別欣慰。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關於人性的善惡,人們都非常關心,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下面我通過幾篇文章深入探討一下。首先對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幾個疑問:1人類社會的現實是人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好人,人人好像怕被貼上壞人的標籤,太多的罪惡都假善之名。人在善的表面之下做了不少壞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人性惡的證明嗎?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記得之前,我和一個朋友討論過,朋友會說,「人性本惡」,因為人都是利己主義的。
  • 臺灣人的溫柔善良反襯出自己的人性之惡
    文章認為,臺灣真正的魅力在於人,她或許在都市繁華、車水馬龍上不及大陸,但卻處處都是生活的氣息,並少了些鋼筋水泥的戾氣;臺灣人樂於助人,讓作者感動,但也正是他們的溫柔善良,反倒襯出了自己的人性之惡。這點說出了我的心聲!我身邊很多的人都說想去臺灣旅遊,因為最近臺灣陸客減少,旅遊價格變得比較便宜。他們都知道我在臺灣待過半年,所以跑過來詢問我的意見。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臺灣和上海相比,哪個比較繁華?」我回答說,如果你們去臺灣是想看高樓大廈,享受都市繁華,那就省省力氣,直接去上海看就好了。
  • 《聖墟》太武天尊的隕落,給楚風帶來了三個危機
    在這幾章裡,壓抑和痛苦了三百年的楚風在修至恆王后混入太武天尊的道場,完全憑藉自身的力量與太武天尊進行了一場大戰,並最終將其擊殺,為父母、道侶和兄弟們報了仇。三百年冤讎一朝雪。這一戰,楚風吐出了久積於心中的鬱氣;這一戰,楚風之名震動陽間。然而福禍相依,在這無盡的光鮮背後,卻是深深的危機。楚風只要踏錯一步,便是萬劫不復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