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關於紐約北部870名孩子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受測兒童8歲一直跟蹤到他們30歲。
結果發現,那些急於挑起鬥爭和習慣使用武力的孩子,最有可能中途輟學,而且到30歲的時候,最有可能出現暴力犯罪記錄。
校園欺凌者
校園欺凌者本身可能就是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下長大的。
當他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會狠狠的懲罰他,若是心情好的話可能僥倖會逃過家庭暴力。因此,他受到懲罰往往不是因為他們的行為,而是由於父母的感受,這樣他會因此產生無用感和無助感,同時也會感到威脅無處不在,並且會隨時來襲。
為了擺脫這種感覺,在學校他們好勇好鬥,想要戰勝周圍的一切來彌補之前父母帶給他的創傷。欺凌別人的快感和周圍人的「尊重」與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處處碰壁形成鮮明對比,使其更為沉浸其中,因為他們只能在這裡面找到存在感。
他們的這種好鬥還可能傳給下一代。除去遺傳方面的因素不談,當他們在學校闖禍後被通知家長,往往等待他們的還是父母的暴力。
他們的父母習慣性以暴力解決問題,然後等到他們自己做父母之後,很可能繼續重複這種教育模式,他們的孩子童年遭遇可能跟他們現在的一樣,除非他們能突破暴力這層「枷鎖」。
校園欺凌者的黨羽
這一群人大部分都是在班級裡面學習不太好,他們參與校霸的「團體」有的並不是因為跟校霸一樣的家庭遭遇,更多的是無聊和盲目從眾。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為了「不受別人欺負」,但是後來發現這樣可以隨意地欺負別人,就會產生一種虛假的「優越感」,從而助長了他們欺凌的行為。
被欺凌者
他們往往身材比較瘦小,害羞,敏感和內向。往往會因為害怕而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他們會認為即使告訴了老師和家長依然無法避免被欺負,因為還會在同一所學校待一年或者兩年,欺凌者還是有機會直接或間接地欺負他,甚至比之前的更為強烈。
若是知道欺負別人對自己有利,可能會經常欺負他人。
若是知道欺負別人對自己毫無用處,可能不經常欺負他人。
若是知道欺負別人對自己也有傷害,可能想欺負別人的時候就需要經過思考。
若是知道欺負他人會對自己產生成倍的傷害,這時候可能就該畏懼了。
所以被欺凌者要做的就是讓欺凌者清楚意識到傷害自己的後果。
比如報警,讓欺凌者感受下警局的氛圍,感受下警局「記錄在案」的威脅,讓他們知道可能欺負你會對他們之後的生活產生不可挽回的影響。
在電影《少年的你》中,陳念剛開始也是經常受欺負,後來認識了小北,小北讓那些欺凌者認識到欺負陳念的後果,也沒人再招惹陳念。不能放縱欺凌者的行為,他們會更變本加厲,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意識到欺負人會給帶給他們壞的後果。
校園欺凌往往發生在青春期,這時候他們往往意識不到欺凌本身是沒有任何好處的,除了那虛假的「優越感」,甚至有時還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傷害。
同樣在電影《少年的你》中作為欺凌者的魏萊,最後的結局是被忍無可忍的陳念不小心推下樓梯,就這樣凋謝在花樣年華。現實中我們也聽聞過類似的例子,這些都給了我們警示。
而與魏萊一起欺負別人的羅婷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那種家庭暴力受害者,她是一個在單親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女孩。
父親酗酒,她經常遭受家庭暴力,在暴力的成長環境中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把暴力習性帶進校園,是一個只懂得用拳頭解決問題的叛逆少女,最後魏萊的死亡給她心理上帶來不小的打擊。
校園暴力本身就是一種不成熟的體現,而在身處那個年齡階段和特殊環境下的學生們恰恰會受到它的吸引和傷害,校園欺凌者與被欺凌者都是受害者。關於這些問題的處理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