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4月12日訊一盞檯燈下,筒狀的專用放大鏡卡緊眼眶,三隻手指戴好橡膠指套,在拆下的鐘表機芯反覆琢磨研究,這是鐘錶大師陳強達最習慣也最享受的狀態。
鐘錶匠被喻為修補時間縫隙的人,修復鐘錶是怎樣一件事?考究,單調,用眼過度,甚至連喘氣都不能太大;這是一份需要傾注耐心、毅力和摯愛,才能從事一生的職業,陳強達專注、堅守了三十多年,用他精湛的技術,使難以計數的鐘表「重生」。
其執著於精品的精神,使他成為溫州鐘錶業當之無愧的一個招牌,這也是時下被廣泛討論的「工匠精神」傳承的最佳詮釋。
喜歡安靜的「燈下生活」
註定此生是匠人
今年66歲的陳強達,半生的時間撲在鐘錶上。
從年少開始,他就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家裡的老式木頭鍾壞了,自己動手拆裝研究,沒有專業工具,普通刷子可以用來除塵,沒有潤滑油,就用縫紉機油代替。
令他印象很深的是,省吃儉用的父親在1960年買了一隻歐米茄金表,這筆錢在那時候幾乎可以買一間房了,只有狂熱的喜愛才能讓曾是「儲蓄標兵」的父親如此出手。而這種喜愛也影響了陳強達,經常幫著父親給表上發條,從走時的聲音中聽出美妙的韻律;現在想來,那正是他的鐘表啟蒙。
陳強達是老三屆生,年輕時當過知青,幹過木工、鉗工,後來還做過民警,當過廠長,而立之年,職業生涯也曾面臨多種選擇。「我自幼就喜歡安安靜靜的『燈下生活』,做什麼都希望能精益求精,也許性格上註定了我此生是個手藝人。」1985年,他進入百批鐘錶縫紉機總匯,從以前利用業餘時間維修鐘錶,最終成為一名專業的鐘表維修員。
一進入鐘錶的世界,他就被這其中的魅力深深吸引,如饑似渴地找大量的專業書籍,從原理入手,每個月的錢基本都花在買書學習上,苦練基本功。一本《鐘錶的維修原理》,整整抄了7本筆記本。
與此同時,遍訪名師,赴各地培訓,他先後在上海鐘錶學校、杭州亨達利鐘錶店等地深造學習。2000年,他被派去北極星和榮華鍾廠培訓,得到德國「肯寧家」(德國經典鐘錶品牌,世界上最古老的機械落地鍾、掛鍾、壁爐鐘的製作公司)技術總裁的指導。在一個月的培訓期間,除了睡覺吃飯,他幾乎沒離開教室和車間,也不參加同學的聚會娛樂。那次參加培訓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70多人,最後考試,能完全掌握獨立操作能力的不到10人,而他被老師評為成績最優秀的學員之一。
後來他還師從中國輕工業鐘錶研究所的韓天明教授,以其鑽研精神和精湛技術深受韓教授讚賞,兩人還成為亦師亦友的莫逆之交。
從經驗中創新發明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細節
從剛入行時修理石英表、機械錶起步,一開始,陳強達修的多是中百出售的國產手錶和一般進口表,後來中百改制,買斷後,他在解放街開起自家的強達鐘錶維修中心,進而接觸很多外國高端名表,像是百達翡麗、江詩丹頓、寶璣等國際知名品牌,名氣也越來越大。
隨著技藝逐步提高,他修復的種類慢慢擴展,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夠維修陀飛輪、三問、八音鍾等世界最高端鐘錶複雜機芯的維修技師。由簡入難,遇強則強,貫穿始終的則是一股子韌勁。
他視自己為鐘錶的醫生,每一隻表、每一台鐘在他眼中都是一個生命,而他的使命就是重新煥發它們的光彩。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細節,精心打磨。」這是陳強達的原話,他專注於每一道工序,並帶有自己的總結和思考。以最普通的螺絲固定手錶後蓋為例,有些鐘錶師是簡單地按順時針依次拆解螺絲,陳強達說,這樣的話就忽略了最基本的壓強原理,拆解第一顆螺絲之後其下面的橡皮圈會產生反彈力,應該按照對角線的順序,才能使之取得力的平衡。
而且,擰螺絲也不是一次性擰緊就好,至少要分三個步驟,第一步求「平」;第二步求「緊」,一些高端名表、金表還要經過一段時間防水橡皮圈的磨合,再次擰緊;經過一段時間調試後,第三步再加以鞏固。說起這些,陳強達就兩眼放光:「鑽進去了之後你會發現,鐘錶的世界是一通百通的,只有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保證質量。」
憑著這種匠人的專注和一絲不苟,陳強達攻克了一個個難關,從中獲得的成就感激勵著他向下一個難關進發。在這個過程中,他突破了多項創新技術,比如,百達翡麗陀飛輪機芯遊絲變型復原及快慢針調較方法、歐米茄同軸機芯傳動輪軸診斷精密復原法、古董琺瑯鐘錶盤面修復技術等。
他還以銅為材料,親手製作,發明了一個新的工具——簡易機械錶擺輪圓盤鑽通用夾具,用以更方便、更準確地裝卸擺輪雙圓盤下面鑲嵌的直徑不到1毫米的小鑽。目前,他正準備為這項發明申請專利。
願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
傳承鐘錶文化
在陳強達的工作室裡,有一塊匾額引人注目,上面寫著「傳承經典,銘記時光」八個大字。他說,再好的手藝,貴在有人傳承。
兒子陳瑞祥的歸來令陳強達安下心來,如虎添翼。這個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金融專業的高材生,毅然放下在義烏髮展勢頭蒸蒸日上的外貿業務,轉而攻讀廈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碩士,並發表鐘錶相關論文,不僅繼承了父親的技術,更把鐘錶文化融入這項事業,在鹿城廣場成立了強達鐘錶文化中心,它既是國內首創,又填補了溫州沒有鐘錶文化場所的一個空白,提供維修服務之外,還推廣鐘錶的收藏、保養、品鑑知識等。
與此同時,陳強達的角色慢慢有了新的變化,從前是埋頭專注修復鐘錶,現在他更願意把自己的技術教給別人,帶徒傳藝。強達名表維修中心是我市唯一一個國家鐘錶職業技能培訓承辦單位,去年,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也正式獲批通過,「我願意藉此平臺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經驗。」
到目前為止,強達名表維修中心與中國輕工業鐘錶研究所合作,先後培養了200多名學員從事鐘錶維修行業。相對於做了三十餘載工匠的他來說,這何嘗不是一次匠心的碰撞?
陳瑞祥將父親的事業擴展至更廣的文化領域,他告訴記者,古董鐘錶修復技藝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遺憾的是,在我國,這項技藝目前唯一只在北京故宮一直綿延下來、沒有斷層,究其原因是鐘錶專業性人才的缺少和鐘錶文化傳播學者匱乏。「其實,溫州的鐘表修復技藝是有歷史淵源的。清末,蘇州生產的插屏鍾盛行,溫州已經有了專門從事修復這種蘇鐘的匠人,當時這項技術的分布區域主要在鹿城和永嘉的橋頭。」
為此,陳強達和陳瑞祥做了一份詳細的報告,申報「古董鐘錶修復技術」為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他們看來,其中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傳承。
【人物名片】
陳強達
生於1950年,為我市鐘錶行業唯一一位獲得國家高級技師職稱的鐘表維修大師。2013年,獲溫州市人民政府頒發「溫州市第二輪首席技師」榮譽,並授予成立「溫州市陳強達鐘錶維修技能大師工作室」。2014年,該工作室被評為優秀市級大師工作室,2015年被評為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