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專家:塑化劑是30年來最嚴重食品摻毒事件

2020-12-23 環球網

環球網5月31日消息,塑化劑DEHP重創臺灣食品業,臺大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30日表示,「DEHP比三聚氰胺更毒20倍」,1個人喝1杯500cc摻了DEHP飲料就已經超過單日食量上限,這是她30年來看過最嚴重的食品摻毒事件!

據臺灣《今日新聞》報導,臺大30日舉行「從添加塑化劑看食品安全」臺大公共論壇,孫璐西說,依臺灣「食品衛生管理法」,目前臺灣食品添加物有17大類,並沒有一類叫起雲劑,因為起雲劑是複方食品添加物,各地起雲劑配方不同,多由阿拉伯膠、乳化劑、植物油及多種食品添加物混合而成。

她表示,由於食品多是水溶性,為了要讓油溶成分能進入水性系統,因此業者不得已使用乳化劑或乳液,使飲料看起來有雲霧感、更好吃。如今爆發的「塑化劑風暴」,起雲劑本身沒有問題,是有不肖業者將塑化劑的1種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當作起雲劑的配方所致。

日前臺灣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傑梁表示,DEHP毒性比三聚氰胺毒上3.5倍,並形容這是臺灣版的「三聚氰銨事件」。孫璐西則說,DEHP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這是她30年來所看過最嚴重的食品摻毒事件。

責任編輯:李柏濤

相關焦點

  • 臺灣食品安全事件大事記 塑化劑風波曾波及全臺食品廠
    臺灣業界近年來頻繁爆發食品安全事件,記者梳理如下:一、2011年5月,臺灣爆發因塑化劑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風波。受牽連廠商達200多家,受汙染產品超過500個種類,臺灣幾乎所有食品大廠都被捲入其中。有專家稱,塑化劑風波為30年來最嚴重食品摻毒事件。
  • 「地溝油」風波不止 盤點近年來臺灣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
    3年前,塑化劑事件震驚全臺,隨後「毒澱粉」、胖達人、「黑心油」接踵而來。近日,「地溝油」事件再度重創臺灣食品安全,知名企業紛紛中招,也使臺灣的形象嚴重受損。  臺灣塑化劑事件 馬英九要求「掃蕩」  2011年5月,臺灣爆發因塑化劑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風波。
  • 塑化劑潛伏臺灣食品30年 檢測員意外發現
    民眾拿著有疑慮食品到臺北市衛生局檢驗是否含有塑化劑DEHP從上月23日開始,整個臺灣的食品業經歷了一次劇烈的塑化劑DEHP地震。「這是全球首例DEHP汙染案例,汙染規模亦為世界罕見,是臺灣版的三聚氰胺事件。」長期研究塑化劑的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說。據悉,事實上,塑化劑存在於臺灣食品中已有近30年歷史,它是如何在現在才被發現的呢?「臺灣版三聚氰胺」的蓋子被揭開,完全是一個意外。
  • 專家談塑化劑事件:企業的道德良心很重要
    塑化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增塑劑,其中最常用的DEHP化學名為鄰苯二甲酸酯,這種物質是一種有毒的化工用料,能使塑料軟化,被普遍應用於玩具、食品包裝材料、醫用血袋和膠管、指甲油等數百種產品中。 塑化劑可幹擾內分泌,抑制雄性激素生成,使男性精子數量減少、運動能力低下、形態異常,會導致男性絕育,嚴重者會引發睪丸癌,存在致癌風險,對於女性,則會導致性早熟。
  • 臺灣6成火鍋湯底不合格 盤點近年來臺灣食品安全事件
    盤點近年來臺灣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 2015年2月15日,據國家質檢總局網站消息,臺灣地區根據「食藥署」於去年12月開始針對全臺年貨大街、賣場及傳統市場等所販賣的年節食品進行稽查與檢驗,至2月9日止,共抽查了1161件,84件檢驗不合格,不合格產品以脫水蔬菜產品為最多,主要違規情形為被檢出含有過量的漂白劑;其次是豆制產品
  • 「安全食品臺灣造」淪陷:名企都愛塑化劑
    塑化劑是致癌物質,並被普遍認為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多家臺灣知名食品飲料及製藥企業被檢出產品加入塑化劑。臺灣以近三十年的時間建立起食品安全檢測體系,但屢被學界預警的塑化劑怎樣逃過監管?大陸規定塑化劑不得用於油脂及嬰兒食品包裝。
  • 臺灣有毒塑化劑風暴延燒 專家稱比三聚氰胺還毒
    資料照片近日,臺灣首次發現不良廠商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違法添加有毒塑化劑。據島內有關部門確認,多家知名運動飲料及果汁、酵素飲品已遭汙染。此次汙染事件規模之大為歷年罕見,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連日來,「塑化劑」成為島內媒體和民眾口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塑化劑,本來應該離人們生活很遠。
  • 臺灣再曝食品安全問題 過期原料制蝦味先已銷售約250萬包
    當地衛生署立刻把惠明中學剩下的米糠油樣品送去日本檢驗,證實是由米糠油裡面的多氯聯苯導致這次的中毒事件。1979年的多氯聯苯中毒(油症)事件,是臺灣環境公害史上最嚴重的事件,造成全臺至少有兩千人因吃到受汙染的米糠油而受害。其中以臺中縣神崗鄉、大雅鄉,彰化縣鹿港鎮、福興鄉為受害人數最多的地區。
  • 專家建議大陸應對臺灣食品連鎖店進行抽查
    本報訊 (記者黃蓉芳) 臺灣食品「塑化劑事件」餘波未了。昨日,禍首臺灣「昱伸公司」老闆賴俊傑供稱,不僅飲料和保健食品,麵包、蛋糕等烘焙食品中也普遍摻入起雲劑。起雲劑究竟為何物?塑化劑又是何物?黑心起雲劑到底有哪些危害?
  • 臺灣男嬰「一粒米小雞雞」 疑因塑化劑影響(圖)
    圖片來源:臺灣媒體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市出現「一粒米小雞雞」,引來塑化劑作祟的聯想。一名婦女今年2月間早產產下一名男嬰,男嬰生殖器竟只有「一粒米」大小,但男嬰性染色體正常。院方在追查原因時爆發塑化劑事件,男嬰母親坦言懷孕期間每天至少喝一杯茶飲店飲料,醫師認為,雖難斷言是塑化劑惹禍,仍提醒孕婦少吃加工食品飲料,也不要隨便服用健康食品,飲食天然、均衡最好。
  • 臺灣地區25%受檢食品檢出塑化劑
    食品夥伴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臺灣地區消基會公布檢驗20件食品,有5件、佔25%驗出塑化劑,其中1件是果醬、4件是益生菌,以檢出量最大的1.2ppm益生菌試算,對健康無急性風險,但呼籲審查生產工藝是否受汙染,以確保長期食用安全。
  • 塑化劑,我們「誤會」了你七年
    2019年11月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於食品中『塑化劑』汙染風險防控的指導意見」;2019年12月3日,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微信「深圳市場監管」刊登排查塑化劑超標的「靈芝孢子油」。4月27日,塑化劑事件中的「磚家」、國家食品包裝協會(野雞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因敲詐勒索企業約650萬,判決有期徒刑14年。
  • 臺灣現工業原料添加食品新案例 統一等中招
    兩年前,「塑化劑」醜聞還餘波未了,又一以化學製劑、工業原料添加食品的新案例,重創臺灣美食形象。  3月獲舉報 5月公布調查結果  與2011年「塑化劑」事件十分類似,也是3月,臺灣相關部門接到來自嘉義縣的舉報,隸屬「法務部」調查局的嘉義縣調查站據此抽查了74件澱粉及相關產品,發現5件含有順丁烯二酸(Maleic acid)。
  • 臺灣多種含毒食品賣往大陸 塑化劑風波升級
    南都訊臺灣塑化劑食品汙染風波繼續升級。含有毒塑化劑的飲料、藥品和乳化劑等,已確認擴散至美國、菲律賓、越南、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等地。其中,統一企業的「涉毒」蘆筍汁已流入大陸。有臺灣衛生專家稱其可能逐漸擴大為國際性食品安全問題。「趕不及檢驗也要先下架」 臺灣食品行業剛剛經歷「黑色一周」。「黑心起雲劑」源頭除昱伸外又增加賓漢一家,被非法添加到起雲劑中的塑化劑由DEH P一種外又增DINP、DNOP、DIDP、DBP、BBP,被牽連廠商已達206家,可能受汙染產品522項,幾乎所有食品大廠都捲入其中。
  • 臺灣16批食品遭塑化劑汙染 規模之大為歷年罕見
    新華社電 臺灣日前出現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加入有害健康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事件。據島內媒體報導,多家知名運動飲料及果汁、酵素飲品已遭汙染。  此次汙染事件規模之大為歷年罕見,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
  • 兒童食品塑化劑超標千倍 臺灣家長人心惶惶
    中國臺灣網5月31日消息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今天(31日),全臺灣終止食品含塑化劑行動日(D-Day)正式展開,島內各地檢調、衛生機關對5大類食品展開稽查。一批提供兒童食用的益生菌、乳酸咀嚼錠比菲DODO錠被驗出濃度高達2108ppm,DEHP濃度高達1675ppm,比官方標準1ppm高了一千多倍。報導稱,含塑化劑毒產品如雪球般越滾越大,致家長人心惶惶。
  • 食品專家稱方便麵已遭塑化劑汙染 應儘量少食用
    柳春紅解釋說,這是方便麵類食品塑料包裝中最常用的兩種塑化劑,在塑料加工時添加,可增加塑料的柔韌性。但添加了這兩種塑化劑的塑料,一般不能用來包裝富脂類食品,塑料包裝材料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容易從塑料中溶出,汙染食品。  方便類食品受塑化劑汙染將帶來多大的危害?柳春紅在論文中援引英國農漁食品部規定的DBP、DEHP耐受量,即每千克體重每天攝入分別不超過0.01毫克和0.05毫克。
  • 塑化劑已潛藏日常生活各環節 酒鬼酒僅是倒黴鬼
    2011年緣起臺灣的食品中添加塑化劑事件殷鑑不遠,國內近日又爆出白酒含塑化劑。公眾的疑問由白酒開始擴散:既然按相關食品安全衛生標準、法規生產的白酒中檢出塑化劑,是否意味著塑化劑早就隱藏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  答案是肯定的。
  • 專家為食品添加劑「喊冤」 塑化劑屬非食用物質
    一塊普通的麵包,從最初的麵粉到最後烤製成功,可能使用數量高達近40種的食品添加劑;一瓶香甜爽口的果汁,如果果汁含量是30%,那麼剩下的由都是水、香精、還有色素勾兌出來的;芳香四溢的草莓奶昔中並沒有鮮奶和草莓,哈密瓜水果糖中沒有一點哈密瓜成分,藍莓點心不含一丁點兒藍莓,檸檬夾心餅乾也不含有任何檸檬的成分。
  • 塑化劑,我們躲得開嗎?
    閱讀提示  臺灣食品業的塑化劑地震波還在島內持續擴大,遭難的食品行業已從最初的飲料業流向麵包、餅乾、蛋糕等烘焙業,用臺灣媒體的話說,「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麼東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劑」。如今,這場被臺灣專家稱作「目前最大的塑化劑汙染事件」,正在逐漸升溫為國際食品安全事件。